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备用栏目 其他 人文纪述

毛泽东:窑洞里的预言家

2015年09月09日 10:49

1938年春,毛泽东在延安窑洞撰写《论持久战》

1938年春,毛泽东在延安窑洞撰写《论持久战》

毛泽东是战略预见大师。毛泽东的战略预见源于他贯通古今的学识、科学的思维和丰富的实践;他的战略预见科学、准确,描绘了中国革命的“大图样”,引领中华民族开辟了一个崭新的时代。其中,对抗日战争的预见更是令人叹为观止的杰作,对于今天的人们、今天的军人、今天的中国,仍然意义非凡。

让人在迷茫中看到方向

毛泽东的战略预见,能够使人们在失败中看到胜利,在失望中看到希望,在黑暗中看到光明,在迷茫中看到方向。从“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到“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最后的胜利是中国的”,毛泽东预言的正确性一再被实践所证明。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国革命转入低潮,而反革命力量却异常强大,红军在强敌围剿下处境险恶。面对这种严峻局面,毛泽东科学分析和预测了中国的政治状况及其发展趋势,作出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预见。他还对革命高潮快要到来的“快要”二字作了精准的解释:“马克思主义者不是算命先生,未来的发展和变化,只应该也只能说出个大的方向,不应该也不能机械地规定时日。但我所说的中国革命高潮快要到来,决不是如有些人所谓‘有到来之可能’之完全没有行动意义的,可望而不可即的一种空的东西。它是站在地平线上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支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

抗日战争初期,出现了“亡国论”和“速胜论”两种观点。“亡国论”者认为,中国武器不如人,战必败。而“速胜论”者则表现为一种毫无根据的乐观倾向,把日本估计过低,幻想依靠国际援助打败日本,认为胜利很快就会到来。

为了正确指导这场战争,毛泽东写了《论持久战》,用科学的预见驳斥了唯心论和机械论的错误。他指出:“中国会亡吗?答复:不会亡,最后胜利是中国的。中国能够速胜吗?答复:不能速胜,抗日战争是持久战。”这是毛泽东在全面分析中日双方基本情况和抗日战争基本特点的基础上,得出的科学预见,并被后来的实践所证明。

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的当天,美国的一家报纸评论说:“在预测中国会发生什么事情的时候,毛泽东一直是正确的。”

精心绘制抗战“大图样”

为了赢得抗日战争的胜利,毛泽东深入研究和揭示了这场战争的特点和规律,精心绘制了指导抗日战争的“大图样”。

对战争结果的预见: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最后胜利是中国的。这是毛泽东对抗日战争最重要的预见,也是其他预见的前提和基础。

对战争发展进程的预见:抗日战争要经过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三个阶段。毛泽东指出:“中国由劣势到平衡到优势,日本由优势到平衡到劣势,中国由防御到相持到反攻,日本由进攻到保守到退却——这就是中日战争的过程、中日战争的必然趋势。”

对战争形态的预见:犬牙交错的战争,战争史上的奇观。毛泽东认为,犬牙交错的战争形态是由于日本的野蛮和兵力不足,中国的进步和土地广大这些矛盾因素产生出来的。他还具体分析了内线与外线、有后方和无后方、包围和反包围、大块和小块等犬牙交错的四种情况。后来,战争的发展竟然与毛泽东的预见完全一致。

对具体战略方针的预见:防御中的进攻、持久中的速决、内线中的外线。抗日战争的总方针是持久战,对于具体作战方针,毛泽东提出了防御中的进攻、持久中的速决、内线中的外线,即外线的速决的进攻战。他认为,日本虽强,但兵力不足。中国虽弱,但地大、人多、兵多。敌以少兵临大国,就只能占领一部分大城市、大道和某些平地,并处于我多兵的包围之中。我不但应以多兵打少兵,从外线打内线,还须采取速决战的方针。在整个对日作战中,正是采取了这一方针,逐步赢得了胜利。

对作战形式的预见:主要的是运动战,其次是游击战。毛泽东认为,在整个战争中,运动战是主要的,具有解决战争命运的作用。游击战是辅助的,但具有战略地位,在战争中“将表现其很大的威力,实在是非同小可的事业”。八路军的方针是:“基本的是游击战,但不放松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

对战争胜利根本的预见:军队和人民的进步。抗日战争要取得胜利从根本上说靠什么?毛泽东认为,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兵民是胜利之本。军制要现代化,要有进步的战略战术和政治工作,要放手发动群众,建立巩固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最终,抗日战争的事实对于毛泽东的预见几乎没有什么“校正”,其预见没有例外地一一实现了。这在世界兵学史上是极为罕见的。

摘编自参考消息网:《毛泽东对抗战的预见意义非凡》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5/0909/836333.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