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典案例 聚焦教育
中小学劳动教育重在培育劳动精神
2015年09月10日 13:42
【事件介绍】
中小学必须有劳动教育课
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少工委8月3日下发《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针对当前中小学生劳动机会减少、劳动意识缺乏,劳动教育在学校中被弱化,在家庭中被软化,在社会中被淡化的现象,提出用3年至5年时间,统筹资源,构建模式,推动建立课程完善、资源丰富、模式多样、机制健全的劳动教育体系,形成普遍重视劳动教育的氛围。《意见》还要求有效发挥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家庭教育等劳动教育功能,让学生直接参与劳动过程,提高广大中小学生的劳动素养。推动创建一批国家级劳动教育实验区、省级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和劳动教育特色学校,带动全国中小学劳动教育深入开展。
劳动教育被弱化和淡化
《意见》认为,总体上,我国劳动教育存在诸多薄弱环节和问题,出现了一些学生轻视劳动、不会劳动、不珍惜劳动成果的现象。学校里,劳动与技术课程经常被占用,师资、场地、经费缺乏,劳动教育无计划、无考核;有的把劳动当惩罚手段。家长往往只关心孩子的学业成绩,只要学习好,什么都不用干。在社会上,一夜暴富、不劳而获的思想有所蔓延,体力劳动和生产劳动被淡化。
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负责人表示,中小学劳动教育既要让学生学习必要的劳动知识和技能,更要通过劳动帮助学生形成健全人格和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这是坚持立德树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现实需要。
聘请能工巧匠任兼职教师
《意见》要求,将开足开好国家规定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通用技术课程作为实施劳动教育的重要渠道。
各地各校可开设家政、烹饪、手工、园艺、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相关课程。在德育、语文、历史等学科教学中加大劳动观念和态度的培养,在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教学中加大动手操作和劳动技能、职业技能的培养,在其他学科教学和少先队活动课中也应有机融入劳动教育内容。
《意见》指出,各校可开辟专门区域种植花草树木或农作物,让班级、学生认领绿植或“责任田”,予以精心呵护,有条件的学校可适当开展养殖。各校可以探索建立专兼职结合的劳动教育教师队伍,广开渠道,开门办学,聘请能工巧匠、专业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
《意见》要求将校外劳动纳入学校的教育工作计划,小学、初中、高中每个学段都要安排一定时间的农业生产、工业体验、商业和服务业实习等劳动实践。城镇学校可结合实际情况组织学生参加公益劳动与志愿服务,农村学校可结合实际情况在农忙时节组织学生帮助家长进行适当的农业生产劳动。
学校应安排适量的劳动家庭作业,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个性差异布置洗碗、洗衣、扫地、整理等力所能及的家务。要密切家校联系,转变家长对孩子参与劳动的观念,让家长成为孩子家务劳动的指导者和协助者,形成劳动教育合力。
加强劳动教育资源的开发
《意见》有针对性地提出要加强劳动教育资源的开发。要求各地各校因地因校制宜,加强劳动教育场地或实践基地建设,充分利用现有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青少年宫和示范性综合实践基地开展劳动教育,并积极争取社会支持,充分利用学校布局调整中的闲置校舍和产业结构调整中的闲置厂房等社会资源,建立各行业劳动教育实践基地,从而满足劳动教育需要。
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负责人表示,目前劳动教育资源显得缺乏,关键在于开发不足。劳动教育资源本身是很丰富的,工厂、农场、商店、田园,到处都可以是劳动教育的场所。
教育要学会运用“加减法”
暑期间,先后出现了教育的两项“利好”。一是有的地方出台传统文化教育方案,二是有关部门印发《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从今秋开始,中小学要增开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地方课程。每周两个早读、每两周1个课时。还要逐步推动建立课程完善、资源丰富、模式多样、机制健全的劳动教育体系,形成普遍重视劳动教育的氛围。这两项举措都很完美也很必要。
习总书记说得好:不该把古代经典诗词从课本中去掉,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国学经典有利于培养孩子高尚的道德情操,引导青少年成为民族的有用之才。中国古诗文是人类智慧的结晶,蕴含着祖国文化不竭的瑰宝。加强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开展中华古代经典诵读,是对青少年进行思想和文化教育的重要途径。而今中小学生劳动教育的现状更不容乐观。学校劳动形同虚设,学习代替了劳动观念和劳动习惯的培养,成绩好则一俊遮白丑。家庭体力劳动和校外生产劳动则更被忽略,不少家长只关心孩子学业。加强劳动教育,有益于提高中小学生劳动素养,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积极的劳动态度、勇于创造的精神。
这些增加都至关重要。但冷静思考,所增加内容是需要相应学时的。现有课程课时是根据“新课改”纲要确定的,应该是经过诸多专家学者的论证与不少实验学校的验证。以我省使用的人教版语文教材为例:古诗文小学112篇、初中90篇、高中80篇。如另增加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地方课程教材,那需要的学时从哪里来?同样的道理,要求学校实施劳动教育,切实抓好劳动课程、校内劳动、校外劳动、家务劳动,还要安排适量的劳动家庭作业,组织学生参与孝亲、敬老与爱幼等劳动。这些固然必要,但劳动的时间又怎么挤出来?
今天贸然增加一门学科,明天轻易补充一项内容,势必打乱现有课纲的系统。其结果将会囫囵吞枣得不偿失:原有知识没有很好地消化,新增内容也不能很好地掌握。头发胡子一把抓,犹如猴子捡包谷,捡一个丢一个,效果事与愿违或适得其反。
教育是科学的基础,教育本身就是最严谨的科学,来不得半点草率与疏忽。我十分赞成增加的内容,这都是教育最本质的东西,也是教育的重大问题。丢掉古代经典诗文,会伤及中华民族文化的“祖根”。勤以修身,俭以养德,不劳动难以养成吃苦的精神、战胜困难的毅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学子,即便是学业全国第一、全省摘冠,也于家无补于国无益。问题的关键在于:当今中小学课业负担本已十分繁重,加上这些年凡需“重视”的东西都要“进校园”、“进课堂”,甚至还要纳入考试范畴,已把中小学课程搞得不伦不类,损坏了中学课程固有的严肃性严谨性,让中小学教师无所适从,让中小学生苦不堪言。
教育的职责是“传道授业解惑”,偏偏连自身的困惑都“无解”,连最简单的“加减法”都不会运用。水满则溢,月盈则亏,有增必有减,这是自然法则。教育与时俱进,新门类“进校园”与“进课堂”无可厚非,但必须相应减少原有课程的内容,让课程与学时的容量始终保持平衡。如只增不减,一味地将课堂当成充气皮囊,那只能以牺牲孩子们的文体、休息与睡眠的时间为代价了!
劳动教育的核心是自强自立
要加强对学生的劳动教育,一方面,要改革我国的升学评价制度和人才评价体系,把学校、家长、学生从应试教育中解放出来,关注有利于学生终身发展的生活教育、生存教育、生命教育,这其中就包括劳动教育,在进行这些教育时,学校应坚持教育规律教育家办学,尊重学生权利;同时,要消除对不同教育、学校的歧视,给各类教育、学校平等的地位,消除劳动的尊卑等级,缩小行业、劳动岗位的社会福利保障的差距。另一方面,整个社会要转变财富价值观,要尊重劳动,倡导学生独立自强意识,鼓励每个公民个体靠合法劳动致富
针对当前中小学劳动教育存在的严重问题——劳动教育在学校中被弱化,在家庭中被软化,在社会中被淡化,日前教育部联合共青团中央、全国少工委印发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要求用三至五年时间,推动建立课程完善、资源丰富、模式多样、机制健全的劳动教育体系,形成普遍重视劳动教育的氛围。但是,要真正形成普遍重视劳动教育的氛围,还必须同时推进升学考试制度和人才评价体系改革,转变整个社会的教育观、人才观,以及学生的劳动价值观。
唯分数论导致独尊知识教育
为何劳动教育在学校中被淡化,学生劳动时间减少,甚至有学校老师会把劳动作为惩罚学生的手段?原因在于在目前的升学考试制度之下,中小学都严重应试化,在学校中,与中高考有关的学科,是全校上下都重视的主科,而凡是与中高考关系不大的其他科目都成为副科,学校不重视,老师也被边缘,当然家长、学生也不重视了。近年来,在中小学中,围绕升学的知识教育独尊,而其他对学生成长有重要价值的教育,包括劳动教育、体育教育、心理教育等,由于与升学关系不大,都被边缘。有不少学校和家长都认为,开展这些教育会浪费学生学习时间。
2014年颁布的国家高考改革实施意见,提出要对中学生进行综合素质评价,把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志愿者活动、公益服务的表现都纳入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在高考录取中作为高校录取的重要参考,这是力图引导基础教育关注学生素质培养的举措,可问题在于,这样的综合素质评价,在高考录取中,究竟能起到多大作用?按照目前的高考录取规则,其所能起到的作用还十分有限,只是在录取分数达到学校投档要求的情况下,才有一定参考作用,因此,这很难引导学校和家长重视分数之外的其他教育。
畸形的人才观应当引起警惕
近年来,我国在努力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希望营造出淡化分数、学历,崇尚技能的社会风尚,可效果并不佳。与高分进名校对应,高分学生被视为高材生,分数低的学生被视为“差生”,他们选择的职业学校,被视为低人一等的学校,学生们毕业选择职业,存在行业集中、岗位集中的现象——都倾向于选择一些热门行业、岗位。这是因为教育、学校被等级化,劳动也被分为三六九等,这对整个社会的劳动价值观念的影响是很大的。比如,对于有的名校毕业生,毕业后选择养鸡、卖猪肉,到环卫部门工作,社会多把这类就业称为“另类就业”,质疑这是教育和人才浪费。
在分数就是一切的教育和人才观之下,学生不做家务、不劳动,根本不是问题;缺乏独立性、自立自强意识,也不是问题;把父母的财富作为自己的财富加以炫耀,也不是问题;就算从名校毕业之后找不到工作啃老,也不是问题——名校毕业这一光环,还会让社会将其作为“人才”,其父母满足于培养了名校大学生。这是非常畸形的。近年来,就接连出现很多偏离人才培养的荒谬事,比如,有学校布置学生打扫教室,家长们会强烈反对,说这是浪费学习时间,且担心孩子弄脏弄伤,于是到学校代替孩子扫教室。又如,有学校保留每周一次的劳动课,也遭家长质疑,说这是侵占学生学习时间、对学生进行劳动体罚,更不可思议的是,居然有媒体进行报道批评学校开劳动课,而且社会舆论也站在家长这边,要求取消劳动课。此外,对于学生勤工助学、靠打工挣钱,社会往往给予同情的眼光,把享受父母的付出,视为天经地义。
关注生活、生存、生命教育
当然,中小学校对学生的劳动教育,在现实中也存在变异的情况。比如,有学校就以劳动教育(志愿者服务)为名,把学生作为廉价劳动力输送给一些企业,从中收取劳务管理费,这是以劳动教育为名侵犯学生的合法权益。再就是,在目前的教育中,劳动教育也存在形式化和灌输教育的问题,具体表现是,在平时不培养“学生自己的事自己做”、“通过自己合法的劳动挣钱养活自己是光荣的”的独立自主的意识和能力,却安排一两次集中劳动,觉得这就是劳动教育,或者告诉学生劳动的价值,要求学生爱劳动等等,这是对劳动教育的片面化理解。劳动教育的核心,是学生独立自主、自强自立。
因此,要加强对学生的劳动教育,一方面,要改革我国的升学评价制度和人才评价体系,把学校、家长、学生从应试教育中解放出来,关注有利于学生终身发展的生活教育、生存教育、生命教育,这其中就包括劳动教育,在进行这些教育时,学校应坚持教育规律教育家办学,尊重学生权利;同时,要消除对不同教育、学校的歧视,给各类教育、学校平等的地位,消除劳动的尊卑等级,缩小行业、劳动岗位的社会福利保障的差距。另一方面,整个社会要转变财富价值观,要尊重劳动,倡导学生独立自强意识,鼓励每个公民个体靠合法劳动致富。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劳动教育承载着中国梦,要增强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如此,才能让“劳动光荣、创造伟大成为铿锵的时代强音,让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蔚然成风”。
“逸+益+役”:劳动教育的复合意蕴
劳动教育的意蕴是复合性的,可以简单概括为“逸+益+役”。其中,“逸”是劳动教育应当追求的最高境界。
先说“役”。“役”的释义大致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服)兵役”,二是“(做)事务”,三是“被迫从事”。不同义项具有相同的语义基础。义项二可以直接理解为劳务,义项一也可以视为特殊的劳务。从义项一、二,到义项三,揭示了一定历史阶段劳动的实质,这就是马克思毕生所批判的“劳动的异化性质”。我们所以在此引用“役”,就是因为劳动的被迫性仍然历史性地存在,同理,劳动教育也仍然有折向“役使”的可能性。劳动如何能像马克思所期许的,成为“人的本质需要”,成为学生“自己的活动”,是劳动教育尤为需要关注的。
次说“益”。学生总应该从劳动教育中获益。《意见》指出要“将国家规定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通用技术课程作为实施劳动教育的重要渠道”。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通用技术课程的课程目标,就是劳动教育“益”的构成部分。正如上两种课程一样,劳动教育显然不属于学科课程,《意见》所说的“校内劳动”“校外劳动”“家务劳动”更是如此。《意见》强调“坚持实际体验”,也说明劳动教育属于体验课程。那么,学生在劳动教育中的获益,更倾向于直接经验而不是间接经验,更倾向于体验、感悟以及具有鲜明个性化、身体性的经验和技能的建构而不是学科知识的学习。对学生获益的评估,是劳动教育评价的难题。作为体验课程,劳动教育评价属于表现性评价范畴,统一、量化的标准并不存在。如果以等第甚至分值进行评价,劳动将可能外在于学生,甚至走向学生的对立面。马克思指出,以货币计量为价值的劳动,是被异化被奴役的劳动。这应该给我们足够的警示。
最后说“逸”。这里的“逸”,指“逸趣”“逸致”“逸事”。免除“役”中的被动“役使”以及“益”中的外在评判,有赖于学生真正建立起非功利、游戏化的立场和态度。“逸”,超越、散逸也,正是非功利、游戏化状态的描摹。“逸趣”:不俗的情趣,是学生劳动的内驱力。“逸致”:超脱的意态,是学生劳动中的身心状态。也唯其如此,学生才能在劳动中“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体力与智力”,从而“肯定自己”“感到幸福”,这也正是马克思的期待。劳动的经历也因此就像“逸事”一样,虽非正式而不见经传,却以自传的方式为个体所记取、私存和反思,成为学生生命成长的“私人相册”。当然,这还只是理想态。应试教育语境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包括探究体验式学习,都成了额外的成本支付。而这,恰恰证明劳动教育的重要而独特的价值。
“逸+益+役”,可以转喻为“1+1+1”。作为阐释,可以对应为“10+10+10”,即“诗+试+事”。
“事”,将“役”中性化,祛除其所含的压迫之弊。“试”,是说“益”之所获应该是探究、体验而来;劳动是情境的,构成了学生遭遇的真实世界的具体单元,其目标、途径包括人际关系都具有不确定性,不可能也不应该是标准化的和既定的,需要学生进入不懈的探索中。“诗”,则是“逸”的境界的描绘。“人劳绩着,诗意栖居在大地上。”这是广为传诵的荷尔德林的诗句。在这里,“诗意栖居”与“劳绩着”是一体化的。“人劳绩着”,总是寓于“做事”的境域;而“诗意”,则是化育我们、引领我们前行的生命女神。
【启示与思考】
由于种种原因,一些中小学校学生劳动机会减少,学生劳动意识缺乏,出现了一些青少年不会劳动、轻视劳动、不珍惜劳动成果等现象。就学校劳动教育而言,一些学校之所以轻视劳动教育,与应试教育思维密切相连。就家庭教育来说,许多家长仍以孩子学习考分为准论成败,忽视对孩子进行正确的人生观和必要的劳动技能培养;还有一些家长出于单纯溺爱孩子的心理,甚至抵触孩子参与必要的劳动锻炼。就此而言,有关部门联合发文对加强中小学生劳动教育进行部署和安排,非常必要。
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需要培育敬业奉献精神。中小学校既然开设了劳动技术课程,就应安排适量的劳动家庭作业,让学生带着任务、带着责任去劳动,促使学生树立岗位意识、责任意识。中小学校理应督促学生完成劳动家庭作业,进而把敬业奉献精神融入到学生的学习生活中,促使学生懂得为家人分担家务活,懂得为社会做贡献,真正以劳动为荣。
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可谓任重道远。而培育中小学生的劳动精神,说到底需要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者。读书取得好成绩固然重要,通过读书认同劳动、关注劳动乃至参与劳动,才算是真正读好书。
加强中小学生劳动教育,除了学校和教育部门自身努力外,还需要社会其他方面共同努力。一方面,需要教育主管部门破除畸形教育观,把劳动等素质教育切实纳入到地方的教育教学中去,并为这些教育教学提供必要的场地、设备和人力物力等资源。另一方面,学生家长也要树立正确的教育成才观,不光重视文化成绩,而且重视良好思想素质培养,劳动习惯的养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此外,对社会来说,需要重塑和引导正确的劳动观,从而让人们注重从小就培养孩子热爱劳动、崇尚劳动,形成只有通过辛勤劳动才能获得美好生活的社会舆论氛围。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佘小莉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5/0910/83642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