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典案例 文化产业
“限真令”下的真人秀该何去何从?
2015年09月11日 10:36
【事件介绍】
“限真令”下的真人秀 到底是行还是不行
近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下发了《关于加强真人秀节目管理的通知》(业内将此类对真人秀节目调控的政策称之为“限真令”),明确要求对真人秀节目进行引导和调控,坚决抵制真人秀节目的过度娱乐化和低俗化,避免一窝蜂盲目引进,避免过度明星化。
一系列政策调控下,“真人秀节目该往何处去”引发了业界和观众的共同关注。如何打破当前真人秀节目“引进为王”“明星制胜”“娱乐致死”的盛行模式,走出国产真人秀节目的路子,已成为真人秀节目制作方无法回避的议题。
离开引进模式行不行
据不完全统计,2014年,各卫视频道正式引进12档韩国版权节目,占引进节目总数的48%。记者也注意到,截至今年第二季度,各大卫视上档的20余个综艺节目中,过半数是从韩国引进。也正因此,如今活跃在荧屏上的综艺节目,被观众戏称带着浓浓的“泡菜味儿”。
在中国引进速度快、本土创新能力偏弱的情况下,有业界专家指出,韩国综艺类节目等研发已经“跟不上”中国的购买节奏。一个直接例证就是如今甚至出现了需要提前预订三大韩国电视台综艺节目版权的情况。
“泡菜味儿”只是近几年来国内综艺节目版权引进大战的缩影。虽然早在两年前,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就曾提出要“改变对引进节目模式的依赖心理,提高原创节目比重,对引进境外节目模式节目将严格管理和调控”。
实际上,在业内人士看来,模仿和引进海外模式,是中国电视节目发展的必经阶段。从世界范围来看,这也是“后发”国家的普遍做法。然而在“引进模式”之后,国内电视节目该如何选择前行方向?
近日,由中韩联合研发的一档历史体验真人秀节目《咱们穿越吧》在四川卫视播出后很快引起了业界的关注。这个由中韩合作的综艺节目,为真人秀节目未来的制作模式提供了一种方向——在不依赖引进模式之后,联合制作模式不失为一种明智的选择。《咱们穿越吧》实际上是以韩国综艺节目《时间探险队》的模式为蓝本,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的本土化改造。节目中充分表现了中国各个重要历史时期的文化特征,借用“穿越”的娱乐外壳,将文化、典故、历史风貌等知识融入节目,逐一为观众介绍了石器时代的生活、唐诗的华彩风韵、宋代的活字印刷业、清末的“湖广填四川”等中国传统文化。
虽然《咱们穿越吧》的节目模式仍属引进,但在引进之外进行的完全本土化的拓展,成为业界最感兴趣的一环。为此,刘熙晨认为,引进节目只是中国电视工业发展的第一个环节,真正的发展还要靠中国电视人的自主创新。
据节目制作方介绍,《咱们穿越吧》节目的第一次录制以韩国团队为主,第二次录制则以韩国团队为辅,之后皆由中国团队为主导。这似乎也在印证着业内所分析的,中国综艺节目要经历从“抄——引进——共同研发——借鉴——原创”的过程。
离开大明星行不行
“限真令”指出,真人秀节目要避免过度明星化,提高普通群众参与真人秀节目的人数比例。要摒弃“靠明星博收视”,纠正单纯依赖明星的倾向,不能把节目变成拼明星和炫富的场所,不能助长高片酬、高成本的不良风气。
近日湖南卫视播出的《偶像来了》这档豪华阵容的明星真人秀,虽然有诸如林青霞这样的大明星坐镇,然而从节目反响来看,观众并不买账。而浙江卫视此前制作的“素人版”真人秀《全能极限王》,全套普通群众阵容,却在播出后赢得了不俗的收视。
《全能极限王》制片人陈佃表示:“现在有些人会有一个误区,认为真人秀节目有大明星撑着就行,其实不然。我们这档有素人参加的真人秀节目同样能吸引到不少粉丝,参赛者来自各行各业,观众能在观看的过程中联想到自己,平常人的情感最能打动老百姓。”
与卫视真人秀拼明星相比,视频网站不约而同地选择了素人真人秀作为自制节目的突破点。对此,刘熙晨表示:“好的节目不一定在于明星有多大,而是在于通过什么样的节目内容设置,引发观众内心的共鸣。”离开大明星,真人秀节目就不好看了吗?
其实,看过《咱们穿越吧》几期节目的观众会发现,包括导演张国立以及演员宋小宝、沈腾、张涵予、黄小蕾等,都是首次参与真人秀节目。并且与过往的明星真人秀节目不同的是,几位演员的使命并非依靠知名度一味娱乐观众,而是通过演员的亲身体验,令观众在每一期节目中随同“真人”一起真切地感受历史,品味过去时代的文化韵味。
知识与趣味兼顾行不行
针对目前多数真人秀节目存在的“有意思,没意义”这一问题,中国社科院世界传媒研究中心秘书长冷凇表示,真人秀节目其实可以承载更多的价值内容,比如嫁接历史记忆、人性关怀、人物命运、健身健康、常识教育、职业体验等,为其注入更深远的精神内涵和社会意义,在体现社会价值的同时获得更持久旺盛的生命力和活力。
那么,真人秀节目到底能不能兼顾知识性与趣味性?
《咱们穿越吧》总导演张国立要求该真人秀节目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尽一切努力和可能还原历史:无论情节还是道具,都要经过历史考证,并反复推敲。据了解,节目组聘请了近50位历史专家作为节目的顾问,为节目中道具和涉及历史的细节一一把关。张国立说,之所以这样严格要求这档节目,正是因为不想将真实的历史变为戏说。
比如在“史前”节目中,制作方以现代人作为切入点,体验保留火种、睡石洞等原始生活的同时,还将现代与新石器时代、旧石器时代的话题相结合,并通过竞技、争斗、交易、表演等各种元素,填充史前时代的生活之乐。有观众在网络上发表评论认为,节目中,演员喝着米酒,唱着现代歌,极具欢乐的喜剧风味。
观看完《咱们穿越吧》节目后,《百家讲坛》知名主讲人纪连海认为,区别于戏剧形式的穿越,“《咱们穿越吧》不戏说,重考证,可谓是一部兼具历史教育性和趣味性的中国历史教育大片。”
记者也注意到,不少观众吐槽说,现在某些节目一旦展现历史,难免会有说教的味道,令人看了“昏昏欲睡”。观众们期待有更多的真人秀或者其他形式的综艺节目,能够借助更多手段,让普罗大众真正地接受更加接近真实的“历史”。
“用一边学习,一边娱乐的方式介绍历史,何乐而不为呢?”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古代史研究员宋彦鹏如是说。
真人秀被客户和明星“绑架”
粗略算来,真人秀席卷中国不过3年时间,但问题和挑战已经显现。类型单一、选题雷同、创意同质、界定模糊等严重困扰这类节目的创新发展,加上明星价码持续飙升、广告市场下行缩水,真人秀制作已基本处于被客户与明星绑架的被动态势。以近期风起云涌的真人秀类型为例:“爸妈宝贝系、群星穷游系、奔跑挑战系、梦想穿越系”此起彼伏,貌似类型丰富,实则选题跟风严重,其关键词只有“明星”与“户外”两个。
而从来源和类型看,欧美真人秀近年来研发疲软,类型局限、惊悚极端的视觉效果有时也不接中国地气,而韩国真人秀以多机拍摄、无缝记录、花式字幕和编剧包装等方式,对纪实素材进行“整容式”深度二次开发,在制作理念上更胜一筹。再加上欧美真人秀“举轻若重”(重视极端任务、惊悚选题与人性险恶),而韩国真人秀“举重若轻”(少规则限制、多人物关系与情感情趣),相比之下更与中国文化接近,更适应中国观众的口味和欣赏水准。当然韩式真人秀的硬伤也很明显:首先是缺乏公益目的,其次是大量使用明星。而这两点,恰好都在上月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关于加强真人秀节目管理的通知》的具体调控之列。
在广电总局通知发布后,网络上传言四起,有的说以后真人秀不让播了,有的说以后明星邀请将被禁止。其实明星真人秀绝非不能做,而是怎样做的问题,比如明星上节目的目的性、价值观、所占比例、人物关系、薪酬标准以及表达方式和视觉呈现形式等,能否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真人秀这种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样态,同“历史记忆、人性关怀、人物命运、健身健康、常识教育、职业体验”等实现完美嫁接,这样也可避免陷入创意与意义的双重枯竭。观众在乐趣之余,也会需求更有深度和内涵的内容。
任何一种火爆的节目类型在中国都会引发“跟风”。这种旁观他人多次“试错”、待成功后再蜂拥而上的思路,固然风险较低、更加稳妥,但也往往逐渐将节目带入创新匮乏的窘境。正如好莱坞大片的打斗场面会广泛借鉴“中国武术”一样,笔者呼吁在“国际模式元素借鉴”基础上的本土化原创。中国电视需要“敢为天下先”的创新勇气和敢于肩扛价值观的责任情怀。未来的真人秀无需放弃综艺精神,但同时也需把价值观与娱乐性进行有机结合,只有这样才能拥有更强大的生命力。对于大众文化消费市场而言,游戏娱乐的“文化放松”与价值地标的“文化自觉”同等重要。
加强真人秀节目管理正当其时
毫不夸张地讲,打开电视大多数时间看到的都是各种真人秀节目,野外求生的、歌唱比赛的、挑战极限的、运动奔跑的,五花八门,不胜枚举。不得不说,真人秀俨然出现了一种泛滥的趋势,无论是节目定位、价值意义、视觉表现,亦或是群众参与度、节目真实度、活动影响力都出现了些许偏差和滑落。广电总局继发出《通知》后,又举办真人秀节目培训班,很有必要、大有裨益,因为是该给真人秀塑塑身、矫矫正了。
更可怕的是,有些真人秀节目既不攀登正能量的高峰也不触碰负能量的底线,“有意思”但没意义,收视率虽高但缺少价值引领,有的还传播错误价值观或流于低俗,引起舆论批评和一些盲目的效仿,甚至酿成悲剧;有些真人秀节目,比的不是节目意义和价值,而是攀比明星是否够大牌,阵容是否够豪华,是否明星效应能够保证栏目收视率,把群众作为明星陪衬或节目背景,甚至是调侃对象。
此外,当前一些影响较大的真人秀节目引进或借鉴了国外的节目模式,引起业界和社会关注。引进模式过多,对提高原创能力颇为不利。有的甚至是原版照抄、原型再现,这种“搬家式”的节目无异于是对观众的一种欺骗,是对创作的一种侮辱。
真人秀节目的不良风气必须遏制,真人秀节目的不良现象必须制止,真人秀节目的不良影响必须消除。正如总局所要求的,真人秀节目要转变靠名人明星才能博取收视的陈旧观念,摒弃讲排场、拼明星的错误做法,吸纳更多各行各业基层群众参加节目制作。不能把群众作为明星陪衬或节目背景,要让群众成为节目的主角。真人秀节目要树立创新意识,着力提高节目模式研发能力、中华文化要素驾驭能力和电视表现能力,转化运用境外有益经验,研发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原创节目模式。
总之,塑塑身、矫矫正总是好的,我们期待塑身、矫正过后,更多名副其”的真人秀节目给我们带来一波又一波的视觉盛宴。
【启示与思考】
真人秀,尚没有很规范的定义,多指“由普通人(非演员)在规定的情景中,按照预定的游戏规则,为了一个明确的目的,做出自己的行动,同时被记录下来而做成电视节目”,也泛指“由制作者制定规则,由普通人参加与并录制播出的电视竞技游戏节目”。还有人把它定义为“特定虚拟空间中的真实故事,以全方位,真实的近距离拍摄和以人物为核心的戏剧化的后期剪辑而作成的节目”。
“真人秀”的生命力在于真实。这似乎要求这样的节目,千万不能够仅仅走一种“高大上”的路线,只是邀请各路明星加盟其中。而是需要深入到群众中去,让群众能够参与其中,而这对于电视节目来说,也就是塑造电视节目的“群众路线”。而只有走到真正的“群众路线”,真人秀节目,才能够向着真实无限迈进。更为重要的是,在这样的过程中,“真人秀”的真实性,不应该聚焦在明星的隐私上,而是塑造一个真实的明星。这个例子中,“开讲啦”似乎做得更好,也应该成为模范的榜样去效仿起来。只有如此,电视节目“真人秀”才能够成为一种有意义和价值的节目。
就如田进所说,真人秀节目要转变靠名人明星才能博取收视的陈旧观念,摒弃讲排场、拼明星的错误做法,吸纳更多各行各业基层群众参加节目制作。不能把群众作为明星陪衬或节目背景,要让群众成为节目的主角。当前,一些影响较大的真人秀节目引进或借鉴了国外的节目模式,引起业界和社会关注。引进模式过多,对提高原创能力、坚持正确宣传导向、保护国家文化安全等都可能产生不良影响。没有传承的文化是不存在的。如果我们不去继承我们的传统文化就必然要接受外来的文化。
真人秀的主角应该是群众,这应该是真人秀节目的基本坚守,也是真人秀节目走出桎梏,走出模仿,走向原创,走向繁荣的基础。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佘小莉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5/0911/836829.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