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典案例 聚焦教育
常说“美语”激能量 不说“禁语”彰师表
2015年09月14日 10:10
【事件介绍】
湖北公布教师“美语禁语”:不得问学生父母工作
据报道,9月1日,湖北省教育厅公布教师“十大美语、十条禁语”征集活动遴选结果,引导广大教师多讲“美语”、不说“禁语”,自觉规范职业行为。
十大禁语有:你不学可以,但不要影响其他人!就你事多,快点,我很忙!你父母是干啥的?没见过像你这样的学生!我真的受不了你了!我就知道,你改不了!你怎么越来越差了?不想听的可以睡觉!你要不想学就回去!我怎么一点都感觉不到你们年轻的朝气!
十大美语为:错了别怕,咱们再来一次!你是最棒的女孩!孩子,世界上总有一扇门为你而开!我相信你,你能做到的!过去不代表将来,相信自己一定可以!学生是你的孩子,也是我的孩子。教室是允许出错的地方。没有失败,只有暂时停止的成功。学习不怕起步晚,成才不怕起点低。宁可让你现在怨我一阵子,也不愿你今后恨我一辈子!
湖北省教育厅教师处负责人表示,教师职业有很大的特殊性,教育对象是活生生的人,大部分是未成年人,在教学用语中一句真心的“良言”能激发学生内心的“小宇宙”,产生无法估计的正能量;而无意中的一句“禁语”则可能摧毁学生的自信,影响孩子的一生。
教师十大禁语 “美语”与“禁语”分别是哪些
多讲美语不讲禁语,这在很多人看来像吹毛求疵,尤其是在师德问题凸显的情况下,俨然是本末倒置。在对师德缺乏有效的约束性的情况下,这样的要求似乎难以触及根本,徒具“形式美感”。
但也得看到,以改革标准去判定改良的非合理性,同样陷入了认识误区。那些“禁语”其实也是以言语规范,抵御教育过程中的羞辱式软暴力,而时下教育缺的恰是细化保护。尽管说,“禁教师说禁语”更多的只是引导,但只要有此明面上的要求,就是种震慑。而在这种价值引导,或许也能在潜移默化中培育良序教育观,让老师们跟以往那种责罚式、贬损人格式教育说“No”。
在国外,若是因老师的不当用语使孩子心灵受到了伤害,其极可能面临严重后果,或因触犯了教育禁忌被行政处分,或因被家长起诉而面临被开除的风险。在现行的教育理念中,保护应是最大的教育责任,包括人身安全、心理健康及培养独立人格和创新思维。
其实,教师禁语也是教育必然遵守的禁忌,以在实践中彰显应有的保护原则。只有认识到了禁语的象征意义和实际价值,才不会因认识误区而妄下定论。其实,时下国内教育最大的瓶颈,不在于方式上的固步自封,而在观念上的墨守成规。看不到十大禁语的教育之善,暴露的恰是教育理念滞后下的环境之忧。
教师“十大禁语”,管住嘴更要管住心
湖北省这次公布的教师“十大禁语”是经过广泛征集遴选出来的。这“十大禁语”基本上包含了所有不该从教师嘴里发出的语言。如果真的能够做,对于孩子的健康成长是会有好处的。但是,仅仅有禁语还是不够的。
湖北省教育部门也看到了这个问题,所以还同时发布了“十大美语”。笔者看了一下,这“十大美语”对于孩子来说都有着积极向上的鼓励意义。有了“十大禁语”,有了“十大美语”,按说应该是不错的了。但是,这也仅仅是一种形式而已,只能是在表面上逼出了教师的“甜言蜜语”。
教师都是“甜言蜜语”了,涉及教育的问题就化解了吗?显然是不可能的,这个规定只能够管住“看得见的嘴”,却管不住“看不见的心”。管住嘴是重要的,管住心更为重要。
现实生活中,我们遇到了很多涉及师德的问题,有的还已经超出了师德范畴。有教授手里左右着研究生的名额,会让学生陪着自己“聊聊天”;有的校长因为手里攥着毕业证,而“无奈”的被学生喊去“唱唱歌”;有的教师以辅导学生的名义在教室里性侵学生。我们试想一下,假如这些人也都杜绝了“十大禁语”,也都说着“十大美语”,那又能如何?只会是“蜜语腹剑”而已,该干的坏事还是会继续去干。
告别“十大禁语”,迎接“十大美语”,这是教育事业转型发展的需要,我们再也不是封建社会,我们正在朝着素质教育的方向努力前行,在这个时候,教师应该是孩子的朋友,应该有平视的心态,只有这样才能让孩子在愉快的氛围里实现我们说的“寓教于乐”。如果教师都是在俯视学生,总是高高在上的身段,就会产生距离感。最为关键的是,那些“十大禁语”如果常常从为人师表的嘴里蹦出来,就影响了教师形象,还会在孩子的心灵深处留下难以愈合的伤口。学习期间,正是孩子健康心理形成的珍贵时期,不能让“十大禁语”伤害了学生的心灵。
恶毒的语言就像冰块,能化作一把刀子。温馨的语言就像春风,能融化心头的坚冰。但是,仅仅有了“十大美语”还是不够的。管住嘴还要管住心,这就需要建立一套约束师德的法律法规,让他们不仅是“嘴上说说”,还是“心口如一”的。试问,当刚刚对孩子说出“我爱你”的教师,转身就爱了家长的人民币,岂不尴尬?不仅要禁语还要禁欲,禁止一切违法的欲望。
应试教育不改教师十大美语只是镜中花
对孩子来说,一句温馨的鼓励,可能会带来一生的温暖,而一句看似漫不经心的批评,带来的可能是长久的萎靡不振、一辈子的心灵创伤。无疑,湖北省教育厅公布教师“十大美语、十条禁语”,引导广大教师多讲“美语”、不说“禁语”,有助于净化成长环境,帮孩子塑造阳光心态、健康人格。应该说,教育部门的这些点滴努力,值得鼓励。
但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是,教师为何频频对学生向恶语相向?部分教师师德的缺失是一个重要原因:一些教师将工作的不顺、生活的烦恼,转嫁给学生,对学生恶语相向,甚至拳打脚踢。但这肯定不是校园恶语频发的主因。原因无它,教师的师德缺失,只能催生个别教师的不合理举动,归根到底只是个案。而大行其道的教师语言暴力,显然是一个系统性问题,不能用个例解释。
事实上,教师语言暴力的罪魁祸首,恐怕还是应试教育。在“成绩决定一切”的应试教育语境中,教师的评优秀、定职称、升迁、绩效,都以班级成绩为依据。一旦学生达不到预期,老师就会“竹篮打水一场空”。这必然部分老师会恼羞成怒,甚至恶语相向。由此也就不难理解,为何一些品学兼优的教师,也情急之下用“你怎么越来越差了”“不想听的可以睡觉”招呼学生了,其实都是应试教育重压之下的不堪重负。
同样道理,各种教育评比、升学排名的压力不减,教师们即使把“错了别怕,咱们再来一次”“宁可让你现在怨我一阵子,也不愿你今后恨我一辈子”等“美语”当成口头禅,恐怕听起来也毫无“美”意。在孩子心中,也只起到恶语的刺激作用。由此不难看出,只要应试教育不改,即使广大教师真的做到只讲“美语”、不说“禁语”,也只是镜中花、形式美,起不到帮孩子塑造健康人格、阳光心态的疗效。
由此可见,引导广大教师多讲“美语”、不说“禁语”,只是肃清校园言语暴力的一小步,而要想创造和谐、健康、文明的教育环境,还是要抓住应试教育这个肯綮,只有改掉不合时宜的应试教育模式,“十大美语”才能美由心生,点亮整个校园。
“禁语”、“美语”不及教师“心语”
老师一句话可能会影响孩子一生,这样的观点可以说毫不夸张,无论是教师、家长还是学界不少人都会认同,湖北推出教师十大“美语”和十大“禁语”,提倡哪些话该多讲,提醒哪些话不宜讲,初衷当然值得肯定,不过笔者觉得,创设良好环境和机制,激励教师自由地讲“心语”,或比单纯的提倡、禁止更管用、更见效。
湖北遴选的“十美”、“十禁”教师用语,显然都是长期教育实践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总结,哪些富有正能量、能够激发学生向上,哪些容易给学生造成伤害、留下阴影,绝大多数老师其实都心知肚明。为什么现实中往往会出现不入耳、具刺激性的“禁语”?教师素质是一个方面,应试教育机制催生的升学率、录取率重负,逼出个别老师的“气话”、“过激言语”,更是不容忽视的关键因素。
真正富有热心、爱心和责任心,善于钻研教育、教学方式的教师,往往都清楚针对什么样的学生、在什么情境之下,怎样的说话语气和交流方式,能够达到更好的效果。关键在于彻底破除应试教育体制,摒弃唯分数论的考核评价办法,让素质教育真正归位,辅以全新的科学考评和激励措施,既给教师减负降压,又激发他们的热心、专心和耐心,因材施教、循循善诱,才有望从理想走进现实。
有道是,言为心声。教育主管部门提出的十大“禁语”未必一禁就灵,倡导的十大“美语”还须因人而异才管用。从教育教学机制的改革创新入手,用素质教育促教师素质提升,创造宽松、和谐的教育教学环境,着力生成老师遵循教育教学规律,跟学生讲“心语”、用心沟通的氛围,或更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启示与思考】
是人都要说话,因为任何人都不可能孤立生活,都要和人打交道,打交道就要说话。人与人的交往、交流是从语言开始的。没有语言,不会说话,交往、交流就困难,甚至不可能。但是不是每个人都会说话,都能把话说好呢?不一定。所以,说话是一门艺术,一门学问,需要学习,需要训练。不但领导要学会说话,熟练掌握说话艺术,提高说话水平,才能做好群众工作,提高与群众打交道的能力。而且,每个职业的人们都需要学习说话,学习语言艺术,学会用语言打开他人心扉,改善人际关系,促进工作顺利开展。特别是教师,无论传授知识还是教育引导学生,都离不开说话,更需要注意说话,学会说话。
湖北省征集教师“十大美语”、“十大禁语”,倡导教师多讲“美语”、不说“禁语”,以此规范教师行为。在学生面前,在课堂上,在校园里,教师语言是职业语言,教师行为是职业行为。教师,因为肩负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下一代的重任,要求为人师表,言传身教,以身作则,社会对教师的职业角色期望最高,要求最严。教师不经意的一句话,可能影响孩子的一生,责任重大,影响深远,所以教师说话不可不慎,不可不三思而开口。切不可口不择言,胡言乱语,侮辱学生人格,伤害学生自尊,打击学生自信。这是因为教师需要面对和教育的学生,是活生生的人,是有头脑有思想有情感的人。一句真诚的鼓励可能点燃学生的信心,激发学生潜能,成就人生的辉煌。一句不当的挖苦可能让学生从此意志消沉,自暴自弃,自毁人生前程。
“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这句出自《增广贤文》的句子,从明代万历年间流传至今,揭示了用“爱语”结善缘的交往准则。教师职业有很大的特殊性,教育对象是活生生的人,大部分是未成年人,在教学用语中一句真心的“良言”能激发学生内心的“小宇宙”,产生无法估计的正能量;而无意中的一句“恶语”则可能摧毁学生的自信,影响孩子的一生。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老师在学生心目中具有重要位置,老师无意间的一句话,可能造就一个天才,也可能毁灭一个天才。”让我们借助这次省教育厅开展“争做‘四有’教师——‘十大美语、十条禁语’”征集活动的契机,认真反思教学用语,树立“常说‘美语’激能量,不说‘禁语’彰师表”的教育理念,争做新时期的四有教师。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佘小莉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5/0914/837019.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