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经典案例 网络纵横

“贫穷”不应该成为出走的理由!

2015年09月15日 10:36

 

【事件介绍】

 

男生留言“下辈子不做穷人孩子”出走

“我死后,请不要再去烦其他人了,我的死只和我个人有关……下辈子不做穷人家的孩子。”8月31日,在抽屉里留下字条后,安徽六安市高二学生陈伟(化名)离开租住的房子出走,没带手机和钱包,7天没有音讯。接到孩子的父母报警后,当地派出所已对此事立案调查。9月7日下午1时,陈伟的父亲陈超称,他们已在合肥市肥西县找到了儿子。

8月30日夜里,常年在上海打工的陈超给儿子打了电话,提醒他第二天开学不要迟到,陈伟回答说是下午正式开学所以不会迟到。在父亲问到暑期作业问题时,陈伟停顿了一下,说“做完了”。

和陈伟一起租房子的学生告诉陈超,8月31日上午,他们看到陈伟在房里,中午时发现人已经不在了,当时大家以为陈伟已经去学校报到。

8月31日晚上,陈超接到儿子班主任的电话说“陈伟没有来上学”,再打电话给孩子则一直无人接听。9月1日一早,陈超夫妇从上海赶回六安。

回去后他们发现,陈伟什么都没带走,手机、钱包均留在租住的房子里。在房间抽屉里,陈超看到了儿子留下的字条。

陈超是位于大别山区的六安市金寨县马窑村人,他和妻子常年在上海打工,儿子陈伟从小就很乖,比较内向,从初中起就离开父母回老家读书,成绩一直属于中上等。

对于家里的经济情况,陈超表示只是普通家庭,既不富裕也谈不上穷困。在钱的方面,他表示对陈伟的确很严格。

“我们每次给他打两百块钱,让他花完了再跟我们说。”陈超说,他们这样做的原因是担心儿子乱花钱,后来他们从一起租房的学生处得知,陈伟出现过很长时间没有钱用的情况。这一点让陈超懊悔不已,“本以为他没钱了就会跟我们说的。”

9月7日下午1时,陈超告诉记者,他们在合肥市肥西县找到了陈伟,孩子瘦弱憔悴。他们目前不敢询问孩子出走前后的情况,暂时还不了解这几天孩子是怎么过的。

 

由贫困衍生的儿童心理问题引关注

网上许多人对这则新闻的反应颇为两极。一种声音是感叹社会贫富差距,让外出打工的父母难以尽到教育之责,许多人批评父母只顾着挣钱不教育孩子。另有网友认为孩子的心理承受力太差,这个世界上比他穷的大有人在,父母外出打工也是没办法,他的离家出走,无论对家庭还是自己,都是极不负责任的做法。

无论是哪种意见,都凸显了当前农村留守青少年面临各种心理问题,亟待得到社会各界重视。根据全国妇联的统计,中国目前约有6100万留守儿童和青少年,但由于户籍制度等方面的限制,能在打工父母身边就学的孩子毕竟是少数。父母在外奔波,生计尚且成问题,子女教育更是无暇顾及。美国斯坦福大学罗思高教授参与的一项研究显示,在中国农村有超过70%的儿童在标准化测试中表现出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迹象,比如感到焦虑和抑郁。

陈伟的例子很明显呈现了某种抑郁的状况。对于留守青少年中出现的抑郁问题,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所申继亮等人的研究显示,家庭和学校是留守青少年生活压力产生的两个重要来源,与之相对应,家庭中父亲和母亲的支持,学校中老师和同学的支持,就可能成为个体应对压力、避免抑郁产生的重要资源。虽然个体间存在差异,但这项研究的结果仍具启发性:陈伟遇到的问题,不能只归结成“家里穷”那么简单。

贫困的确造成很多问题。人们总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但不要寄望每个穷人家的孩子都有能力负担超过他们能力的事。日常生活中,穷人家的孩子被要求更体谅、更懂事、更顾家,像陈伟这样的,甚至在基本生活都难以保障的情况下依然不好意思开口要钱。这种不必要的心理负担,也许并不是贫困本身,而是有关穷人家孩子的道德要求,把孩子给压垮了。古语云,“子不教,父之过”,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人口迁徙,早已打破了中国千百年来的家庭教育传统。如何在这一现实中,发展出基于家庭、学校和社区的青少年心理支援立体网络,并不是单靠留守儿童父母就能解决的问题。

陈伟在他17岁的人生阅历和理解范围内,把现实中遇到的一切压力都归咎到了贫穷身上,我们作为成年人,不必随孩子起舞,否则就有把教育问题简单化的风险。根据常识,一些人的心理问题,并不是有了钱就能解决的。只是,一句“下一辈子不做穷人家的孩子”,不仅把自己,也把父母推到了一个屈辱的位置上。无爹可拼不是你的错,但是不是也要体谅一下爹娘的感受?

 

“下辈子不做穷人孩子”让心理教育短板“浮出水面”

是怎样的伤心与绝望让刚上高二的学生动了“死”的念头,又是何等的脆弱让他写下“这个世界太累,而我又是个弱者”这样心酸的话语?关于孩子的心理成长状态,家长关不关心?学校有没有教育到位?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反思的问题。

记得,曾经震惊整个社会的“马加爵事件”,也跟“穷”字撇不开关系。这个当时因为“穷”而发酵出来的校园惨案,让很多人意识到了关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与必要性。政府部门也煞费苦心,相继颁布多个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文件,但作为政策贯彻者和执行者的学校,又有多少能够真正将心理健康教育落到实处呢?

从心理学角度看,部分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会出现与教育规范不协调的行为,如互相攀比、虚荣心强、校园暴力等等,从而会产生“心理缺陷”。而作为“心理缺陷者”,他们并不知道限制自身的越轨冲动。在这种情况下,学校对青少年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对他们人格的塑造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现如今,学校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仍存在重视力度不够的问题。社会对基础教育关注的热点和焦点仍然是教学质量,对学校评价的衡量尺度依然是升学率。教育主管部门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强调的不少,但督导落实的办法和措施还不得力,至今还没有一套完整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评估与督查体系。

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家长作为与学生联系最紧密的人,对学生的心理状态也是影响最深的。报道中,陈伟的父母并没有像其他舍友的家长一样陪读,而且每次只给他两百块钱的生活费,导致了他长时间没钱用。父母的无空关心与教育,使得陈伟的心理逐渐极端化,发酵成了如今的“失踪事件”。

由此看来,学校与家长应充分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成长的重要性,要主动关心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共同携手为学生营造一个健康学习与成长的空间。对学校而言,要广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切莫让“心理健康活动室”“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只流于形式。而家长们,也要积极配合学校工作,注重素质教育,不要让“忙于工作”、“一味哭穷”等成为学生心理健康的“杀手”。

同时,我们的政府也应担负起培养学生心理健康的责任,加强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监管,建立健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评估与督查体系。而青少年自身,更要端正心态,提高心理承受能力,自觉抵制与教育规范不协调的行为,努力为良好的教学环境“撑起一片蓝天”!

 

“下辈子不做穷人孩子”是个伪命题

曾红极一时的央视特别调查节目“幸福是什么”,为老百姓提出了“你幸福吗?”这一符合时代发展新诉求的问题。但现在看来,陈伟是不幸福的,因为贫困、生活拮据而产生了厌世的情绪,让人看了心疼,也反思现在青年一代的生活压力与内心矛盾。但话说回来,如果人真有来世,陈伟做成了富人的孩子,他就会幸福了?

假如生在了富人的家庭,或许会不缺少金钱,但可能会少了父母亲情,少了家人陪伴,甚至在很小的年纪就要背上了继承家族事业的压力。要是这样的情况,陈伟是不是还要离家出走,留下遗书,说下辈子一定找没有压力、亲人常伴身边的家庭?

所以说幸福与否根本不在于贫富,不在于做谁的孩子,而是个人心里是否健康。俗话说的好,人生在世,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还没到山穷水尽的地步就去想办法改变。也就是老人们常说的,这世上就没有过不去的砍。

一些人拥有了财富,却失去了健康,一些人看似站在了让众人羡慕的高峰,却始终活在压力和阴影之下。每一代人都有每一代人的困境,每一个个体也都有个人的烦恼和压力,人们常说的“家家有本难念的经”也就是这个道理。况且才十几岁的年纪,未来是无可限量的,将来要是功成名就了,回忆起今天的怪癖任性,是不是会觉得臊得慌?

当然如果你说出了事,问题全在孩子身上,倒也有失公允了。要是单纯的经济压力,相信陈伟也会积极想办法解决,但真正可怕的就在于,你想逃也逃不了的世俗眼光。在这个“坐在自行车上笑”就会被耻笑的年代里,你说自己有饭吃,有床睡就满足了,倒也不现实。父母也要多体谅一下孩子的不容易,毕竟时代变了,孩子虽然能吃饱穿暖,但心理压力却更大了。

值得警惕的是,以《安徽出走学生找到曾留书“下辈子不做穷人孩子”》为新闻标题,自然让很多人联想到当前社会贫富差距拉大,阶层固化等隐忧,但此次事件充其量也只是一个个体事件,根本上还是一个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和家庭成员之间的沟通不畅,如果就此便上纲上线为“人民还生活在水深火热中,贫困还是太多群众始终走不出的阴霾”,未免就有些脱离实际,坐而论道了。

 

【启示与思考】

“母不嫌子丑,子不嫌家贫”是千百年留下的古训,常听说,下辈子再做您的儿子这样的话语,来诉说母子之间的深情。当人们听到“下辈子不做穷人的孩子”时,恐怕太多的人充满了心痛。毕竟穷是相对的,如果以经济数据来说,大多数人相对于亿万处于温饱的人口是富足的,但以相对生活的感受来说,每个家庭都充满了不如意。退一步言,就算我们的孩子不是“穷人的孩子”,但以良心来说,我们每个人都不希望,“下辈子不做穷人孩子”成为时代之痛。  

其实,贫穷从来不是问题的关键,换句话说,压垮离家出走的孩子的不是简单的贫穷,而是那种无力感。试想一下,当你的孩子过早的成熟,通过网络和自身遭遇的歧视,看到要考上名牌大学是那么难;就算考上了名校,找工作时也竞争不过关系户,竞争不过户籍歧视;而当他想找个人结婚时,却又无力负担高昂的房价;最终他靠贷款买房结婚了,却又要面临高昂的房价,以及学区房带来的压力;工作上因为没有关系,难以获得重用……都说难得糊涂好,对于那些钻牛角尖儿的人来说,难免就会感到无力,对人生充满了悲观。

综上来说,更多从精神上关注留守儿童很重要,但从整个社会层面来设计似乎更重要,只有让每个人都能够感受到只要自己够努力、够吃苦就能实现自己的“中国梦”,就能过上幸福和有尊严的生活,才能根本化解弥漫在很多人心头的无力感。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5/0915/837244.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