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典案例 文化产业
国际扫盲日——扫盲没有休止符
2015年09月17日 10:13
【事件介绍】
“扫盲日” 95后学生手把手教老人写汉字
9月8日是“国际扫盲日”,石路街道彩香一村南区社区图书室里老少聚集,一群95后的孩子正在手把手地教社区的奶奶们书写汉字。在这特殊日子里,他们也道出了自己的愿望:希望所“有爷爷奶奶们在家能看得懂说明书,出门能认得出公交站牌。”当天,曾获“扫除文盲奖章”的九旬老人周燮林,作为当年的社区扫盲骨干,也来到现场为这群学生加油叫好。
上午,苏州市第五中学肯特班的学生们早早来到了社区图书室,等待着他们特殊的学生。在这个信息高度发达的时代,真是无法想象不认识字会给“生活造成多大的麻烦。”李铭凯同学表示,如果不认识字,就意味着没法出远门,家中的所有电器、用品的使用都要靠别人教授,也无法体验到通信和互联网带来的便捷,对于学习能力本来就弱的老年人来说,不认字会让生活步步为艰。“所以,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能让爷爷奶奶们看得懂说明书,认得出公交站牌,让他们的生活更方便一些。”张秋怡说出了自己的愿望。“奶奶你看,这两个字念‘彩香’,就是我们社区的名字,您跟着我写,就像画画一样,很简单吧。”15名学生用他们自己的方式一对一教授15名老人,老人们学得很开心。“你看我一上午学会了十个字呢。”82岁的周翠红奶奶指着自己刚刚写完的字开心地说道。
社区当年的公益扫盲骨干周燮林,如今已经91岁,看到这一幕,老人十分高兴,据老人回忆,自己退休后就在社区成立了“不老松”读报组,后来发展成了社区备案社会组织,前些年自己退了下来,却可喜地看到许多志愿者接了他的班,现在每周二下午为社区不识字的老人读报,已成为一项固定项目。教育在发展,文盲已经越来越少了,希望通过这些年轻人的努力,可以让“社区里的老人都认识字。”周燮林说。彩香一村南区社区党委书记吴丽芬也表示,扫盲学写字的活动也是一个尝试,接下来,还将把此活动做为一项长期活动,除了联合肯特班的师生,还会动员社区在职党员共同参与,最终达到社区无文盲的知识型社区。
国际扫盲日的由来以及2015年的主题
国际扫盲日(International Literacy Day)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65年11月17日所召开的第14届代表大会上所设立的。日期为每年的9月8日,旨在动员世界各国以及相关国际机构重视文盲现象,与文盲现象作斗争,并促进世界各国普及初等教育,提高初等教育的水平,使适龄儿童都能上学,达到能够识字的目标。最终达到增进人际沟通,消除歧视,促进文化传播和社会发展的目标。
在国际社会共同努力下,全球扫盲工作取得了很大进展。据统计,2009年全球约7.93亿成人文盲中有大约三分之二是女性;约有6700万小学适龄儿童和7200万青少年被剥夺了受教育的权利。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2011年全球教育监测报告》显示,全世界有2800万儿童被武装冲突剥夺了受教育的机会。从1999年至2008年,全世界共有35个国家受到武装冲突的影响,这些国家的失学儿童占全球失学儿童总人数的42%。报告特别指出,教育的缺失也会成为冲突的诱因。在受冲突影响的国家中,有超过60%的人口年龄在25岁以下,但他们缺乏脱离贫困的必要技能。但是,全世界的扫盲任务依然严峻。据统计,2007年失学儿童为7200万,如果不采取措施,到2015年仍将有5600万儿童失学;失学儿童中大约54%为女童。2011年9月5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最新调查报告显示,全球约有7.93亿成年人是文盲,大部分是女性,他们既不会阅读,也不会书写,而且分布非常集中,其中超过七成分布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南亚和西亚等贫困地区。此外,全球约有6700万适龄儿童无法接受小学教育,超过7200万青少年无法接受中学教育。
文盲现象是一个全球性的社会问题,严重阻碍着社会发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65年11月17日召开的第14届代表大会上,决定将每年的9月8日定为国际扫盲日,旨在动员世界各国以及相关国际机构同文盲现象作斗争,促进世界各国普及初等教育,提高初等教育水平,使适龄儿童都能上学、达到能够识字的基本水平,并最终达到增进人际沟通、消除歧视、促进文化传播和社会发展的目标。
在国际社会共同努力下,全球扫盲工作取得了很大进展。据统计,2009年全球约7.93亿成人文盲中有大约三分之二是女性;约有6700万小学适龄儿童和7200万青少年被剥夺了受教育的权利。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2011年全球教育监测报告》显示,全世界有2800万儿童被武装冲突剥夺了受教育的机会。从1999年至2008年,全世界共有35个国家受到武装冲突的影响,这些国家的失学儿童占全球失学儿童总人数的42%。报告特别指出,教育的缺失也会成为冲突的诱因。在受冲突影响的国家中,有超过60%的人口年龄在25岁以下,但他们缺乏脱离贫困的必要技能。
但是,全世界的扫盲任务依然严峻。据统计,2007年失学儿童为7200万,如果不采取措施,到2015年仍将有5600万儿童失学;失学儿童中大约54%为女童。
2011年9月5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最新调查报告显示,全球约有7.93亿成年人是文盲,大部分是女性,他们既不会阅读,也不会书写,而且分布非常集中,其中超过七成分布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南亚和西亚等贫困地区。此外,全球约有6700万适龄儿童无法接受小学教育,超过7200万青少年无法接受中学教育。
2015年9月8日是第42个“国际扫盲日”。今年国际扫盲日的主题是“扫盲与健康”,旨在强调普及文化知识对提高公众健康的重要性。
目前,国际扫盲十年已经进入中期阶段。以扫盲促进健康不仅是今年国际扫盲日关注的重点,也是国际扫盲十年活动2007-2008年双年度关注的重点。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松浦晃一郎在今年的国际扫盲日前夕发表讲话指出,扫盲和健康并不是孤立的两件事,扫盲工作不但可以提高人们在学习方面的能力,还将提高人们对健康的认识。他呼吁国际社会继续支持扫盲活动,确保扫盲与健康之间的密切关系。
今天仍然需要扫盲吗?
9月8日是“国际扫盲日”,这个日子旨在鼓励各国消除文盲现象。那么,现在我国还有多少文盲?在今天,扫盲是否已过时?该如何扫盲?
扫盲话题并不过时:数千万文盲压力犹在
的确,在现实生活中,文盲话题渐行渐远。几年前,全国扫盲“指挥部”——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扫盲教育处”已在建制上取消,多地早已解散扫盲工作组,并将相关工作分散到教育、民政等多个部门。记者要采访当前扫盲整体概况,却找不到一个权威部门能完全讲清楚。
采访中,不少基层干部已不知扫盲为何物,安徽某社区干部曾反问记者,“现在还有文盲吗?”
不过,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10月,全国仍有5400万文盲,这是能查阅最近的权威数据。记者通过查看近年《全国教育事业统计报告》发现,2010年到2014年,全国共扫除文盲325.36万人。
近5年来,全国扫除文盲数量逐年降低,特别是2012年全国扫除文盲数量比上年减少四分之一。专家认为,之所以速度放缓,是因为2011年以后我国全面实现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剩下的基本是“硬骨头”。
老少边穷地区依旧是文盲高发地。数据显示,在14个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劳动力文盲、半文盲比例比全国高3.6个百分点,文盲村仍然不少。比如,贵州省荔波县瑶山乡的菇类村全村1200多人,其中1100余人是文盲、半文盲,当地人告诉记者不少村民打小没读过书,有的甚至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
即便在发达省份,文盲也并不鲜见。据浙江省公布的数据显示,2011年该省文盲率竟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在杭州市江干区四季青街道,文盲总人数就达1300人,当地社区负责人告诉记者,由于中小企业众多,当地产业结构相对低端,这里有不少低文化水平的农民工。
扫盲正当时,“硬骨头”撞上“拦路虎”
千万级文盲人口彻底脱盲,犹如一块“硬骨头”。扫盲正进入“攻坚期”,需警惕“拦路虎”。
——标准27年未调,识字就算脱盲?1988年2月,《扫除文盲工作条例》中规定个人脱盲标准:“农村居民能识读1500个汉字,城镇居民2000个汉字”,然而记者了解到,27年以来,这一标准一直原地踏步,未作修改。
不少基层人士指出,随着信息化的发展和城镇化的加速,这样单纯的识字扫盲远不能满足现代社会的要求。“在互联网时代,文盲的内涵不能仅仅只是不识字的,比如对社会规则不了解、不会使用现代信息工具等,这才是应该关注的新时代文盲。”湖北省荆门市一公办小学语文教师陈燕说。
——资源不足,正规扫盲只限少数人?根据教育部的数据显示,2014年全国扫盲教育专任教师仅为1.08万人,连续第三年减少,参加扫盲学习人数仅为45.55万人,相比总基数,只占很小的比重,特别在偏远农村,正规扫盲班难以见到。
“这里大部分文盲群体要么发放教材自学,要么年龄太大,不再做扫盲要求。”安徽省岳西县来榜镇枫树村第一书记汪云峰告诉记者,目前村中150余名文盲学习文化主要通过“看电视”。
经费资金亦是扫盲中面临的一个制约问题,记者调研安徽、贵州等多地,基层工作人员表示已经多年没有扫盲专项资金拨付了,扫盲也常常因此停滞。
——流于形式,脱盲只为挣钱领证?记者了解到,在不少地方,如今仍有针对文盲率的考核,这一方面敦促基层单位重视扫盲工作,但另一方面也易带来扫盲的“变味”。采访中,基层透露为了应付上面的检查,在扫盲验收时,甚至有代考等弄虚作假的行为。
更多的情况是,福利成为调动民众参与扫盲班积极性的唯一“良药”。杭州市江干区一社区干事告诉记者,来参加扫盲班学习的人每天可拿到30元补贴,最后考试通过了还会有200元的奖励,“十天的课程能挣到500元!但会不会复盲,倒很难说”。
扫盲“再出发”,从识字走向识技能文化
全国性、大规模的扫盲运动的确渐行渐远,但扫盲工作远没有落下休止符。相关专家认为,新时代的扫盲要变“漫灌式”为“滴灌式”,与时俱进,提高“精准度”。浙江省社科院公共政策研究所所长杨建华告诉记者,下一步扫盲“再出发”更是为了提高老百姓的生活质量,而不是去满足一个数字上的提升。
——“升级”扫盲概念,从“扫文字盲”走向“扫文化盲”。专家建议,新时期的扫盲,不能单纯地满足于从不识字到认识字,而是要使其更好地理解社会、掌握现代社会生活的知识和技能。
2011年,教育部印发《扫盲教育课程设置及教学材料编写指导纲要》,也已要求各地扫盲课程把读写算知识学习与成人基本生活技能、职业技能培训、保健卫生、法律知识及权益保障等结合。
——整合教育资源,“巧劲儿”扫盲。专家建议应有机整合扫盲教育教学资源,在具有中小学的地方,充分利用学校资源,开展扫盲工作,在九年义务制学校的基础上增设牌子,创建扫盲学校,在农村利用夜晚或农闲的时候对老百姓进行识字和技术培训,同时也在田间地头实施技术指导。
杨建华认为可通过分散与相对集中、一对一辅导与就近办班、传统与现代手段相结合等多种多样方式,送教送考上门,灵活、便捷地开展扫盲教育。并可开发扫盲教育电视教学片、手机APP,方便文盲学院自学。
——针对不同人群,精准扫盲。专家建议脱盲标准应与扫盲对象对应挂钩,对于不同人群,相关工作应该有不同的侧重点。比如,老年人以识字和现代基本生活技能为重点,农村青壮年则应在扫盲教育中加入农业技术培训等专业内容。
目前,一些地方针对出国劳务人群的“外语扫盲”,针对进城务工农民的“城市生活能力扫盲”都已经开展多年,专家认为这样的精准扫盲值得推广,并亟待细分和常态化。“扫盲不是拿证就结束了,要让老百姓感受到脱盲对自身生活的改变,同时还需注重回访,形成长效学习机制。”杨建华说。
【启示与思考】
9月8日是“国际扫盲日”,这个日子旨在鼓励各国消除文盲现象。对很多人来全国性、大规模的扫盲运动的确渐行渐远。的确,在现实生活中,文盲话题渐行渐远,但扫盲工作远没有落下休止符。
新时代的扫盲要变“漫灌式”为“滴灌式”,与时俱进,提高“精准度”。下一步扫盲“再出发”更是为了提高老百姓的生活质量,而不是去满足一个数字上的提升。扫盲不是拿证就结束了,要让老百姓感受到脱盲对自身生活的改变,同时还需注重回访,形成长效学习机制。
扫盲的内容不只是包括读和写——它还关系到我们如何在社会中进行交流,涉及到社会活动、社会关系、知识、语言和文化。在我们生活中,识字教育,或者说用书面交流,与其它交流方式一样重要。确实,识字本身形式多样,可以在纸上、电脑屏幕、电视、海报和各种标牌上。在当今社会中,识字的人交流当然没什么障碍,而对那些文盲则不然,正是这些被排除在外的人才能深切体会到“识字即自由”的真正含义。
然而,假如现状任其发展,假如我们不能对当今的教育体制进行改革,“识字即自由”对千百万人来说仍是一个难以实现的梦想,在今后几年中我们必须采取新的、协调的、可持续的措施来扭转这些趋势,确保走上全民扫盲从而到普及教育的正确轨道,努力改变世界,通过相关的、有意义的方式,使每个人都能参与识字运动。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佘小莉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5/0917/83770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