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典案例 百姓心声
环保考核要“跟着老百姓感觉走”
2015年09月17日 10:31
【事件介绍】
环保部副部长:环保考核将与百姓感觉直接挂钩
9月6日,环保部副部长潘岳就近日修订通过的《大气污染防治法》表示,感谢修法中质疑批评的专家学者,环保部将考虑各方意见,让环保考核工作和老百姓的感觉直接挂钩。
《大气污染防治法》(以下简称“大气法”)修订草案于8月29日三审通过。这是大气法颁布15年来的首次大修。潘岳6日指出,大气环境质量改善是新法最大亮点,新大气法中明确提及“大气环境质量”达36次之多,接近全部条文的1/3。此前大气法修订一二审过程中,不少专家质疑草案未理清环境改善与总量考核的逻辑关系,不应以总量考核为主,而应更重质量改善,这一意见在三审稿中得到采纳。
潘岳表示,新大气法明确提出防治大气污染应当以改善大气环境质量为目标,为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全面转向以质量改善为核心提供了法律保障。
另外,针对修法过程中很多环保专业人士的质疑:考核质量改善比考核总量减排便于公众监督,潘岳表示,这完全正确,环境质量的改善是检验环保工作的唯一标准,环保部门需要改进考核方法,直接回应公众的期待,让环保考核工作和老百姓的感觉直接挂钩。
潘岳提出未来考核工作改善的三个方面:一是既要抓重点污染物,也要抓其他污染物。从质量改善的需要倒推环保工作重点,而不局限于部分行业和企业的一两个指标;二是既要抓区域总量减排,更要抓点源排放达标。强化企业排放必须达标是基本要求,假如企业排放达标而区域环境质量仍然超标,那就应当实行总量控制;三是既要抓固定源,也要抓非固定源。除了控制工业企业等固定源外,对于机动车船等流动源和农业面源也要严格控制其污染物减排。
潘岳表示,注意到大气法修订过程中舆论有质疑、批评,有些还比较尖锐,“据了解,提出意见的专家学者都是长期关心环保事业的热心人士。正是由于有来自不同方面的意见建议,才推动了新法内容的不断完善。除向他们表示衷心感谢外,更希望他们继续坦诚尖锐地提出批评意见。”他希望社会各界不仅关注立法,还要关注法的实施。
环保考核与百姓感觉挂钩,标准很重要
毫无疑问,这一表态对环保部门来说,是一次非常严峻的挑战,也是对现行考核方式的一种颠覆。要知道,将百姓的感觉引入到环保工作中来,并与环保考核直接挂钩,带给环保部门的,已不仅仅是环保指标,而是整个环保体系的颠覆。如果不将现行的环保考核体系进行全方位改革,特别是环保标准进行重新修订,要想把百姓感觉与环保考核挂起钩来,难度是相当大的,很有可能出现很多方面的环保纠纷。
事实也是如此,从近年来发生的各种环保纠纷以及信访案例来看,大多都与环保标准和百姓感觉存在差异有关,亦即按照环保标准,企业的排放等已经完全符合要求,但是,从百姓的感觉来看,却差异很大。特别是化工等公认为污染比较严重的行业,更成为环保标准和百姓感觉无法统一的重点。那么,环保部门将如何来协调这样的关系,如何让环保标准和百姓感觉相统一呢?
很显然,调整环保标准是实现环保考核与百姓感觉统一最为重要的方面之一。要知道,目前在很多方面,都存在着标准过老、过低的现象。也就是说,相当一部分的环保标准,是根本不可能达到与百姓感觉相统一的目的的。很多情况下,企业排放的水气等,标准已经远远高于环保标准,根本不存在不达标现象。而按照目前环保工作的实际情况以及百姓对这些排放物质的感觉,却相差很大。那么,环保部门将执行怎样的标准呢?是以环保标准为执法尺度还是以百姓感觉为执法尺度呢?
所以,面对将环保考核与百姓感觉直接挂钩,如何重新制定环保标准,将成为这项制度能否落到实处的关键。否则,很难避免不发生各种环保纠纷案件,并有可能对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产生影响。而要站在百姓感觉的角度修订标准,对企业来说,无疑是一次更为严峻的挑战。因为,绝大多数有水气排放的企业,都是依据现行国家环保标准设计的,也是经过环保部门审核批准的。要制定执行新的环保标准,就要求企业对现行的水气排放系统进行改造,对排放的标准进行修改,那么,绝大多数企业都需要对现行排污设施进行改造,有的还要全部重新设计和改造。否则,是不可能达到排放标准的,是不可能满足百姓的感觉要求的。
更为重要的是,对那些按照环保标准要求,不存在污染、但有异味等的排放,百姓感觉不好,环保部门又将如何处理呢?因为,有很多产品在生产过程中是无法清除异味的,是容易给百姓带来感觉不好的现象的,环保部门是否也要按照百姓的感觉对企业进行考核,并要求企业清除异味呢?清除不了,又将如何处理呢?假如地方政府出于经济发展的需要,对这样的现象进行干预,环保部门又当如何应对呢?
可以肯定,新的《大气污染防治法》出台以后,必然会对生态环境产生极为积极的影响。尤其将百姓感觉与环保考核挂起钩来,更能对企业的水气排放产生极其重要的约束,迫使企业加强污染治理,改善生态环境。关键就在于,环保标准如何按照新法进行制定,如何在现行标准之上按照新法的要求提出更高标准。同时,新的标准既要满足环境保护的需要,满足百姓感觉的需要,也不要对企业的生产经营带来严重冲击。毕竟,在现阶段,经济发展和就业、居民收入提高等也是不能有任何松懈的一项工作,不能顾此失彼。否则,又会引发新的矛盾和问题。
更重要的,就目前环保工作的实际而言,除了环保标准需要提高,需要更加符合当前环保工作的实际情况之外,如何执法到位,不让企业出现偷排、漏排等方面的问题,也是非常重要的。眼下发生的许多环保纠纷案件,都与执法不到位、企业不认真执行环保法规有关,与环保部门与企业的默契有关。如果这方面的工作得到加强,环保不徇情枉法、企业不偷排漏排,百姓的感觉也就会好得多,百姓对环保工作的理解度也会大大提高。
总之,环保部门能够把环保考核与百姓感受直接挂钩,是一大进步,也是给自身工作提出的更高要求。但是,能否做到,还需要在标准、执法、执行等方面下功夫,让环保法规不成为摆设。
环保考核要更加亲民
环境问题愈发被重视,环保治理也愈发努力。不过,现实的尴尬却在于:尽管主要污染物的总量减排交出了不错的成绩单,但民众却并没有感受到空气质量有明显改善,以至于每次环保成绩单公布,都不免招致舆论的揶揄和吐槽。而公布的数据和公众的感受的不一致,充分说明了环境治理从量变到质变的距离还很遥远。
诚然,环保治理是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转化过程。如果说考核总量减排主要是在监测环境治理的量变过程,注重的是数据层面的改善;那么民众感受则更侧重于对治理结果和成效的检验,期待的是实质改变。两种不同的考核方式和评价标准,虽然宗旨都是为致力于环境的改善,但在导向上却存在着区别:总量减排考核的是治理过程中动态的效果,而民众感受则来自于最终的结果。
而这两种不同的导向,正是数据统计与民众感观出现分歧的原因。从数据上看,政府和社会在环境治理上的确付出了努力且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现实环境给民众的感受却是:努力的结果在哪里?并非民众的期待和要求太高,而是治理效果还没能得到显著体现。
有成绩更要有成效,环保治理若不能以结果为导向,那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很可能是缓慢的、拖沓的,改善的节奏也就难以缓解民众的急迫感。在环境焦虑感愈发深重的情境下,若继续以总量减排作为考核标准,依然不关心民众感受,总量减排和环境质量“两张皮”的现象无法避免。民众依然深受污染之苦,数据却只顾自说自话,这种格局僵持下去势必透支和消耗政府的公信力。
新的大气法,明确提出防治要以改善大气环境质量为目标,以法律的刚性确保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全面转向以质量改善为核心,并让环保考核与民众感受直接挂钩。考核方式及其标准的转变,既顺应民意期待,也更加侧重于结果导向,有利于促进环保治理从量变向质变的转化,从而加快环境改善的节奏,让治理成效更加显著。
环境质量的改善是检验环保工作的唯一标准,而民众感受则是检验环保治理成效的最直观的试纸。数据统计的结果再漂亮,如果不能让民众看见蓝天、看到清流、呼吸到清新的空气,恐怕不能体现环保工作的成色,很难反映环保治理的效能。因此,环保治理得好不好,关键要看是否经得起民众感受的检验。
而环保考核要用好民众感受这张试纸,除了理念上的敬畏和考核标准上的体现,更需要扩大与民意对话的空间,建立畅通的信息互动机制,常态性、动态式地关切民众对环境的感受,接受公众的批评。从考核总量减排到考核质量感受,并与民众感受相挂钩,其本质就是将公共监督纳入到环保考核中来,从而打破封闭的考核体系,接受公众监督和评价,用环境质量和改善的结果说话。
【启示与思考】
让环保考核和百姓感觉直接挂钩,这是公众所愿。这些年,环保考核往往只是紧盯着污水、粉尘、尾气、废渣等污染物的总量减排,各地政府及环保部门也围绕着这些指标,罗列出一堆让人感觉云里雾里的数据,以显示当地的污染物排放总量在不断下降,环境质量趋好。然而,当地老百姓的切身感受往往是,环境质量的改善不太明显,甚至随着环保数据越来越靓丽,环境质量却可能越来越差。
环保治理成效与百姓感受不相符,一方面可能缘于,一些污染企业未尽到社会责任,仍在偷偷排放污染物,而一些地方环保部门又监管不到位,存在不作为现象。另一方面,恐怕也与环保考核只重视污染物总量减排、不够重视百姓感觉密切相关。这种考核机制,给了唯利益至上的污染企业、唯GDP至上的地方政府及同级环保部门编造、美化环保数据的可乘之机,导致它们不在减少污染、提高环境质量上下功夫,而是在“打扮”环保数据上找“窍门”。
要杜绝环保治理成效和公众感受之间的“两张皮”,就要改变环保治理与监测“自说自话”,让老百姓的切身感受在环保考核中也有说话的地方且话语权分量不轻。当环保考核与百姓感觉实现了直接挂钩,各地在防治环境污染的过程中,才会追求以改善环境质量为目标,而不是以美化减排数据为旨归;才会向环境质量改善要让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的方向努力,而不是在纸面上“努力”,搞欺上瞒下、弄虚作假的把戏。
当环保考核实现了“跟着百姓感觉走”,也才能激励老百姓积极参与环保监督。其实,环境优劣的最大利益相关方还是老百姓,因此环境质量是否改善、究竟改善了多少,最有发言权的,还是生活在其中的老百姓;环境保护最终要顾及的,还是老百姓的真实感受,而不是一堆堆数字和指标。如果老百姓的真实感受,在环保考核过程中根本起不了作用,又如何调动这支保护环境的最重要力量的积极性,又如何保证他们深度、持续地参与环保?
现在,环保部领导已经明确表态,环保考核将与百姓感觉直接挂钩,接下来就要看各地政府和环保部门的落实情况了。如何确保百姓的直观感觉能对环保考核产生实际影响,也检验着各地的行政智慧,且让我们拭目以待。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佘小莉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5/0917/83771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