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经典案例 聚焦教育

按星座分宿舍,如此“照顾”很荒唐

2015年09月21日 13:22

 

【事件介绍】

 

根据星座分宿舍:南理工个性化“定制”室友    

9月7日,南京理工大学迎来了2015级新生,设传学院的大一新生们则更是因为一份宿舍分配调查表而议论纷纷,原来,该院的新生们能够自己分配宿舍。“考研党”“工作党”等不同学生群体将会按照自己的个人规划来找寻同宿舍的伙伴,而且,同一宿舍的小伙伴们的星座还将是同一类别呢。

按照大学规划来分宿舍,避免“时差”问题

“以往的学生宿舍里,考研的同学常常复习到深夜才回宿舍,而找工作需要赶招聘会的同学则习惯早睡早起,学生之间因为‘时差’问题或多或少会存在部分矛盾。”设传学院大一新生辅导员宋杨向记者解释了根据学生的个人规划来划分宿舍的原因。“我们对往年的宿舍矛盾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以求在今年的新生宿舍分配时尽量避免那些矛盾的产生,于是就有了这张《南理工设传学院2015宿舍分配相关资料调查表》。”

记者了解到,南理工设传学院共收到调查表152份,根据调查结果,最终确定了学生宿舍分配的四个关键词“生涯目标”“作息习惯”“性格特点”和“学习计划”。宿舍安排时,会根据学生的生涯目标和学习计划,把升学的、就业的、转专业的和读双学位的同学中具有相同目标的分到一个宿舍;根据作息时间,将早睡族和早起族的同学中具有相同习惯的安排到一个宿舍;根据有无住校经历,将有住校经历的和没有住校经历的同学搭配着分到同一个宿舍;还有根据学生中是否使用空调、性格特点来分配宿舍。这样安排让同宿舍的学生相互之间不仅减少干扰,还能互相帮助。

不仅习惯相近,“新舍友”星座也可是同一类

这张调查表上不仅有新生的生活习惯调查,甚至还精细到了新生的星座。宋杨向记者举了个例子,“有的宿舍的几位同学都是土象星座,而有的宿舍则都是水象星座,将新生们按照星座来划分宿舍,也是希望他们可以更快地增进了解。”

第一次听说能够按照自己的“星座”来决定舍友的大一新生们很是新奇,来自安徽的女生杨杨是个巨蟹座的萌妹子,她给自己定下的个人规划是考研攻读研究生。“我的舍友们也都打算大四考研,大家在一起学习和生活,可以互相帮助呢。”很显然,杨杨十分满意这样的宿舍划分方法。被问及星座的问题时,杨杨回答得更是大方,“女生们聚在一起,当然会聊星座。女孩子们其实还是挺八卦的。”

但记者了解到,也有新生对于“按照星座分宿舍”的划分方法并不太热衷,一位学生在自己的个人调查表上填上了“非常规星座”的字样,并注明,“星座不重要,随便分。”

“我们这样做,是希望改变高校和辅导员在新生心目中传统而严肃的形象。”宋杨解释了“按照星座分宿舍”的缘由,“希望能够让新生觉得,老师们也是很开明而活泼的。”宋杨还表示,在后续的学习过程中,辅导员还会根据学生的个人发展规划来对宿舍安排进行微调。

分宿舍看星座太荒唐

宿舍不再随机分配,而是“量身定制”,听起来似乎很有道理。但分宿舍还要考虑星座因素,实在太荒唐了。星座决定性格之说本就荒诞不经,带有极强的迷信色彩,平时用作娱乐未尝不可,但用来办正经事就很荒谬了。对刚踏进大学校门的新生来说,学校此举也会对他们产生负面影响,助长本已严重的校园迷信风。难道大学第一课就是告诉学生们星座的重要性吗?

让生活习惯和性格一样的人住同一宿舍,也未必有利于学生接触和了解更多同学。宿舍生活本来是结交各种不同性格、脾气朋友的最好机会,有助于大学新生扩大社交圈子,而不是一直只和与自己性格、脾气相近的人交往。毕竟,大学生毕业后走上社会,难免要和不同的人接触,如果总是和性格、兴趣相近的人交往,不利于其今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而且,影响舍友间关系的不只是生活作息习惯和性格,家庭条件的差异、饮食习惯、卫生习惯、兴趣爱好、成绩的好坏、地域矛盾,甚至对某些事的看法不同都会导致矛盾冲突。如果忽略以上因素,只考虑新生的作息习惯与性格,未必就能避免矛盾的发生。

何况,根据新生们填写的学习发展规划、生活作息习惯、星座等因素进行综合测评,然后再“量身定制”宿舍,也不一定能让志趣相投的新生住在一起。因为别说自己能否准确填写出自己的性格,高中生和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也大不一样。高中时因为学校离家远或要上早自习而习惯了早起的人,到了大学显然就没必要这么早起床了。中学和大学的课业压力也完全没法比。加上远离父母,生活起居全由自己作主,很多人的生活习惯都有可能发生改变。大学四年后生活作息习惯大变样的人不在少数。像通宵打游戏、看电影、上网聊天等行为,就多发生在大学生身上。中学生则很少见,真要有这样的习惯,恐怕也考不上大学。至于是否打算考研或考双学位、要不要大学毕业后就工作,大一新生们虽然都有所规划,但未必就能坚持到底。原来打算考研的可能因学习成绩跟不上或是家庭经济条件的变化而放弃,毕业后直接找工作。而原本没打算考研的也可能因为对所学专业的兴趣愈来愈浓厚,而改变毕业后找工作的想法。

分宿舍这事,最好还是多听听学生们自己的意见,让他们自由组合远比学校“拉郎配”要好得多。“量身定制”分宿舍,虽然名义上不再是随机分配,其实还是学校指定的。哪怕学校老师已经考虑了学生的生活习惯问题,学生也未必会满意。而新舍友之间,也会有一个磨合期来适应对方。所以,无论怎么安排宿舍,最好都能留出一至两个月的适应期,让学生有机会换个寝室住。如果大学4年都要和自己不喜欢的人住一起,矛盾积累太久,难免会激化。能够调剂宿舍的话,对学生和学校都不失为一件好事。

 

按星座分宿舍是跑偏的保姆式教育

这样的举措确实挺新鲜。不难看出,主要是为了减少抑或避免志趣不同、生活习惯不同,特别是星座不合性格差距较大的学生住在一起容易引发摩擦这种现象,进而有利于同宿舍学生和谐相处。单纯来看,考虑的确周到,也是人性化的表现。问题是,都是成年人了,还如此为大学生着想,明显过了头。

人上一百形形色色。各个大学生有各自的兴趣和爱好,也有不同的生活习惯,性格更是如此。住在一起,难免会有所摩擦,实质上也很正常,没必要刻意规避。其实,志趣不同、生活习惯不同,性格差距大的人住在一起,说不定还利于形成性格互补优势,更利于大学生成长。

相反,让性格相合的人住在一起,同宿舍学生行为习惯都差不多,你看不到我特别的个性所在,我也看不到他明显的优势所在。换言之,体现不出多元化,尤其是一住就可能住四年,时间太长,势必会影响大学生的多元化发展。

重要的是,每个大学生都将步入社会。而社会远比大学复杂得多了,各种各样的摩擦、矛盾都可能接踵而至。如果大学里得不到锻炼,不懂得包容和忍让,步入社会后也这样,就不利于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事实上,同宿舍学生之间有摩擦,正好可以培养彼此之间的包容度和忍让能力,并从中得到锻炼,为步入社会打下良好的处理人际关系基础。

很显然,“按星座分宿舍”,人性化是有了,管理想必也好管理了。但千真万确不利于大学生成长。坦诚而言,人性化背后,更多的是跑偏。总而言之,是跑偏的“保姆式教育”。家长经常教育孩子“自己的事自己做”,多数孩子更是“自己的问题自己处理”。回到高校教育这件事上,何尝不是“该大学生处理的事由他们处理去”呢?

说来说去,该大学生自己处理的同宿舍同学之间的摩擦这种鸡毛蒜皮之类的事情,就不要像保姆一样大包大揽,放手让他们去处理吧。其实,大学只要教会学生之间如何相处更融洽,有了摩擦和矛盾后如何有效化解足矣。如果一开始就刻意规避,感觉不像是培养大学生,而是带幼儿园的小朋友。让人看到的是,教育不自信,管理图省事,没有从长远为大学生着想。

一言以蔽之,“按星座分宿舍”这种跑偏的“保姆式教育”理应抛弃,千万别被复制。否则,既是大学生的不幸,也是教育的悲哀。

【启示与思考】

经历过宿舍生活的人都知道,有一个或几个跟自己生活不合拍的舍友,是一种怎样的痛苦。你想睡觉的时候,他就在你旁边开着电脑;你热得不行想开空调,他却还在喊冷……4年下来,这样的分歧不衍生出矛盾和隔阂来,那才怪。

舍友是什么样的人,确实重要,尤其是在年轻人越来越自我和个性化的当下。现在,有高校开始正视这个问题,并愿意花精力了解学生的需求,甚至对舍友个性的划分细到星座合不合,工作做到这个份上,确实是有心且用心了。

但问题不是没有。学校只考虑了舍友之间的趣味相投,却忽视了“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简言之,要是一个宿舍都是贪玩的孩子,那去哪找“学习因子”对他们施加正面影响?但不管怎么说,南理工的这一做法还是收获了不少网友点赞。毕竟,我们乐于见到高校的人性化改变。

只是,生活本就是丰富多彩且充满变数的。学习发展规划一致、生活习惯相近的人,并不一定就能个性相投。而如果因为舍友个性相近,大学4年都很舒服地过来了,那是不是也缺少了一个适应不同生活、锻炼与不同人交往能力的机会,等真正到了社会,又靠谁来安排,让同事之间也都这么合拍?

我们希望高校更开明且活泼,但我们更希望,大学4年和谐的集体生活不是学校刻意安排的结果,而是孩子们自己不断努力调整、磨合、适应的过程。而这,应该是他们人生重要且不可或缺的经历。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5/0921/83816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