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经典案例 财经视角

8月外汇储备大幅减少不应被过分解读

2015年09月22日 14:14

 

【事件介绍】

 

中国8月外汇储备大幅减少 外媒:仍全球最庞大

外媒称,中国人民银行9月7日宣布,8月中国的外汇储备创纪录地减少939亿美元。这是该国外汇储备连续第四个月下降。

据日本外交学者网站9月8日报道,中国外汇储备在2015年第二季度减少约400亿美元,降至近两年来低点。新华社称,2014年第三季度中国的外汇储备出现10年来的首次减少。

中国外汇储备目前为3.56万亿美元,相比2014年6月达到的4万亿美元的高点有所减少,但仍约占全球外汇储备总额的30%(2015年3月全球外汇储备总额约为11.43万亿美元)。

不过,7日公布的数字实际上让一些经济学家松了口气。路透社称,之前有人估计的中国外汇储备降幅高达2000亿美元。

外媒称,中国外汇储备减少与人民币贬值有直接关系。该报表示,人民币贬值和经济发展总体放缓使人民币作为投资选项的吸引力降低。与此同时,中国央行一直在抛售美元和买进人民币,以防止人民币贬值过快。

与此同时,新华社称,美元升值是中国外汇储备减少的一大原因。新华社解释说,不仅外汇储备中的非美元资产价值缩水,而且“更多的个人和企业愿意持有美元,从而导致外汇储备减少”。

外媒还表示,中国的外汇储备仅因货币价值波动便损失了约200亿美元。

报道称,北京常常将“充足”的外汇储备作为对中国经济总体状况抱乐观态度的理由。虽然中国的外储规模仍很巨大,但倘若这种资本外流的趋势保持强劲,中国政府恐怕真的要感到担忧了。

据外媒某网站9月7日报道,中国的巨额外汇储备正在缓慢但确定无疑地减少。

中国政府公布的数据显示,这个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外汇储备在7月底到8月底之间减少近940亿美元,降至3.56万亿美元。这一降幅是前所未有的,是7月降幅(425亿美元)的两倍多。经济学家曾预计8月外汇储备会减少,但预计的降幅要小得多。

报道称,金融市场密切关注着这一数据,因为这是中国央行过去几周里不得不出售外汇储备以支撑处于压力之下的人民币的一个迹象。8月11日中国实行了新的更加以市场为导向的汇率制度,其后果是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明显下跌——尽管央行仍然控制着波动幅度。

报道称,尽管大幅减少,中国仍拥有世界最庞大的外汇储备。中国外汇储备在过去几个月里明显减少,经济学家认为原因在于中国的经济问题。2014年年中,中国外汇储备曾达到近4万亿美元,但自那时以来减少了4000亿美元,也就是下降了10%。

 

三大因素造成8月外汇储备变动

央行日前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8月末,中国外汇储备为35573.81亿美元,比7月减少939.29亿美元,已连续四个月下降。

在9月8日的答记者问中,央行新闻发言人表示,影响外汇储备规模变动的因素比较多,既包括央行在外汇市场的操作,也包括外汇储备投资资产的价格波动,同时由于美元作为外汇储备的计量货币,其他各种货币相对美元的汇率变动还可能导致外汇储备规模的变化。此外,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关于外汇储备的定义,外汇储备在支持“走出去”等方面的资金运用记账时也会从外汇储备规模内调整至规模外。

就8月外汇储备的变动而言,央行发言人称,主要的影响因素有三方面:一是央行在外汇市场进行操作,向市场提供外汇流动性;二是外汇储备委托贷款项目在8月份进行了一些资金提款;三是8月份国际市场一些主要金融资产价格出现不同程度回调。上述金额均从外汇储备中作了相应扣减。

央行进一步介绍称,其中前两项外汇储备的下降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为境内其他主体持有外汇资产的增加:一方面企业和个人外汇存款持续增加,其中8月份较7月份增加270亿美元;另一方面金融机构外汇流动性充裕。

央行认为,中国外汇储备充裕,随着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不断完善以及人民币国际化的推进,未来外汇储备有所增减也是正常的。

“中国外储耗尽论”不靠谱

近期有境外机构发表研究报告声称,以现在的外储消耗速度,今年底中国外汇储备就将无法支撑人民币汇率走势。对此,专家指出,一国货币定价最终取决于该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国际竞争力,在中国经济基本面稳中向好、新动力加速生成、国际化程度日益加深等背景下,人民币不仅不具备长期贬值的基础,长期看仍将是较强势的货币,“中国外储耗尽论”不靠谱。

“接轨”效应逐步显现

自央行宣布完善人民币汇率中间价报价机制以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波动加大,在经历了迅速贬值之后,人民币于8月27日至9月2日期间迎来了“五连涨”。

按理说,加大国际市场接轨后,波幅增大本不难理解,而中国央行及时引导市场预期回归稳定亦无可厚非,但一些机构仍然基于“人民币汇率靠抛售美元获得支撑”的逻辑得出“中国外汇储备即将耗尽”的结论。因为数据显示,今年二季度末外储余额为3.69万亿美元,连降4个季度,创2013年以来新低。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经济研究部副研究员张焕波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指出,人民币汇率与外汇储备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在经济“新常态”下亦各有特点,相较之下,前述境外机构的观点则未免有些夸张。

“一方面,美元加息、股市震荡、国内经济放缓等因素造成了短期人民币汇率的宽幅波动,但这同样是人民币国际化加深之后的一种新常态,因此不必过于惊讶;另一方面,我国外汇储备自身也有藏汇于民及多元化发展的内在需要,美元占比下降,黄金、欧元等资产占比升高不仅有利于我国外储资产安全,还有利于我国与更多国家开展广泛合作。”张焕波分析。

没有持续贬值基础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判断显然更为理性客观。IMF副发言人穆雷公开表示,近期我们见到的市场动荡是市场对中国增强汇率弹性之举的反应,但这并不能成为IMF对人民币纳入SDR篮子发出担忧之声的理由。

短期波动成常态,长期汇率又如何?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不久前曾透露,近期完善人民币汇率中间价报价机制,是顺应国际金融市场走势的合理举措,但人民币汇率没有持续贬值的基础,可以保持在合理均衡水平上基本稳定。

在英大期货研究所副所长粟坤全看来,所有货币价值的根本支撑还是其母国的经济发展状况。粟坤全认为,人民币目前的汇率走势其实是为了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顺应市场发展规律而回到合理区间,此前人民币持续升值的背后也有比较多的非经济因素和诉求。未来,随着中国经济增长方式进入一个新阶段,人民币汇率会回归到一个稳定的水平。

“事实上,不同货币之间的汇率变化在长期取决于相应国家的经济增长速度。目前,尽管中国经济面临下行压力,但仍能够实现7%左右的中高速增长,这不仅远比美国要高,而且高于很多发展中国家。因此,人民币仍然不会改变长期升值的趋势。”张焕波说。

中国经济才是后盾

尽管灵活运用外汇储备可以影响短期汇率的走势,但从受访专家的观点中亦不难归纳出,支撑人民币汇率的根本因素还是中国经济。

以中国的对外经济为例,商务部数据显示:2015年1—7月,全国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14409家,同比增长8.8%;实际使用外资金额4710.7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7.9%(未含银行、证券、保险领域数据);与此同时,我国境内投资者共对全球150个国家和地区的4482家境外企业进行了直接投资,累计实现对外非金融类投资3890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达20.8%。

值得注意的是,海外“力挺”中国经济的声音正不断增多。欧洲央行前行长特里谢表示,不必把中国经济放缓过于严重化;日本外交学者网站则刊文指出,与欧盟和日本的经济相比,中国经济很不错。

“人民币与美元联系过于密切并不是好事,不利于人民币自身的国际化。”张焕波建议,面对人民币兑美元的短期波动,相关企业可以采用外汇市场的远期工具来进行避险。

 

【启示与思考】

外汇储备变化并非线性,无需过于恐慌。按照市场悲观的理解,如果按照目前的速率,那么3年左右时间外汇储备将消耗殆尽。但这一推理是不可靠的,外汇储备变化并非线性。

第一, 外储变化是对美国资产的预期重估,从经验规律看,美国加息的影响主要集中于加息之前,在加息落地之后,其影响反而明显弱化。按照目前的一致预期,外汇储备压力集中的阶段最多还有一个季度时间。

第二, 外储变化是对中国资产的预期重估。从目前中国经济来看,8月份已经出现边际企稳的迹象,用电量、铁路货运量、钢产量都出现了积极变化。从在国外交易的中国政府债券CDS所反映出的中国资产风险预期来看,目前也已经度过了最严峻的时期。

第三, 央行稳汇率的行为亦不会常态化。当预期随汇率波动下降而稳住,央行就会渐进退出主动投放外汇以管理人民币汇率的短期行动。

整体来看,外储加速下降的原因还有待于全金融机构口径外汇占款数据出台来进一步确认;但我们认为,如果恐慌性流出和稳汇率是外储加速下降的主要原因的话,那加速下降的情况很可能仅仅是短期现象,后期将趋于收敛,无需过于恐慌。可以看到,一切积极的假设都是建立在外资流出收敛的情形之上,从这一点来说,我们不难理解人民币资产的预期稳定性对于政策的重要意义。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5/0922/838407.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