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典案例 网络纵横
科学普及终结商家“神药”
2015年09月23日 10:30
【事件介绍】
黑枸杞万元一斤身价背后:商家低价造假 高价造势
黑枸杞,青海草原上常见的野生植物,它的身价,从8年前的每斤几百元,上涨到现在的“最高万元一斤”。所以才有了十几天前的“数千外来者掠夺黑枸杞”事件。
主产地在西北高原,为这种植物增加了神秘感:很多店铺中,它被宣传为“美容神药”、“抗癌明星”。“涨声”和“掌声”的背后,是部分商家的“精心策划”,被宣传得神乎其神的药效,让它从草原野果变身礼匣“圣果”。在生产、加工、宣传、销售整条产业链中,从前端的牟利抽水者,到后端的宣传注水者,让黑枸杞有了一个臃肿的身价。就像一位黑枸杞承包商所言,“黑枸杞真有那么神那么值钱吗?还不是因为少,有炒作空间。泡沫会破的。”杨喜庆摇晃着筛子,喘着粗气。筛子里豌豆粒大小的黑枸杞,夹杂在土块石子之间翻滚。他把黑枸杞滤出来,放在一边,枸杞叶子放在另一边,剩下的杂物,让工人用手挑选,“一粒也别剩下。”
上周,5000多名黑枸杞抢摘者“洗劫”格尔木300多万亩草原,杨喜庆承包的两万多亩黑枸杞草场也被抢光,给他剩下了这些“残羹冷炙”。他精细地挑拣着,希望挽回一些损失,“剩下的这些小枸杞,拿到市场上卖500元一斤没问题,枸杞叶子也能买到100元每斤。”
而一般的黑枸杞,批发价已经从一周前的600元每斤上涨到800元每斤。“一周涨二百,不算啥,你看吧,货越来越少,到月底能涨到1000。”杨喜庆说。杨喜庆估算,仅在格尔木,每天交易额达到5000万元。而这个生意,已经遍及青海、新疆、甘肃。
从没人愿意碰到身价万元
从格尔木到都兰县诺木洪农场,140公里,打车260元。出租车司机马茂才唠叨,“你给这么多钱,还不如半斤黑枸杞呢。”马茂才有些懊恼,他从小生活在草原,竟然没发上黑枸杞的财,他更想不通,“这小东西,怎么就那么值钱了呢?”
小时家里穷,买不起墨水,马茂才就跑到草场,摘几把黑枸杞捣碎了,和在水里当墨水用。直到五六年前,他也没瞧得上这小果子,“浑身长刺,颜色弄身上很难洗,这东西谁敢吃啊,万一有毒呢?”但这个时候,已经有外地老板揣着钱袋儿来了。在草场承包商韩辉眼里,诺木洪是黑枸杞的“价值发源地”,格尔木只能算第二站。
2010年8月的一天,两个老板来诺木洪找到韩辉,问他有没有黑枸杞。“黑枸杞?”韩辉那时都没听说过,他只卖红枸杞。其中一个福建的老板从口袋里掏出几粒,在手心一摊,韩辉一眼认出来了,这不是草原上常见的野果子吗。“一斤鲜果儿50到60(元)。”老板开了价儿。在当时,韩辉卖的红枸杞鲜果才十几元一斤。韩辉不知道“野果子”这么值钱,蒋光明心里可清楚。这位福建药材商人,2008年就接触黑枸杞了,那时作为草药,黑枸杞干果每斤售价约三百元。
韩辉占了“地利”的优势,见外地老板越来越多,他组织人到草原上采摘,2011年他赚了50多万。“鲜果已经从2010年的每斤60元涨到80元。干果身价照3年前翻了番,700元每斤。”2013年,韩辉和朋友承包了两万亩草场,他赚了一百多万。几天前,格尔木黑枸杞交易市场的一间档口里,老板娘正拿着小铲子往精致的包装盒里装黑枸杞。“黑枸杞批发价多少钱一斤?”三个人站在门口,弯腰询问。“900!”老板娘头也不抬。
5年间,黑枸杞的市场批发价已经涨了1倍。老板娘不愁客户。距市场不远有家宾馆,一周以来,前台都放着“客满”的牌子。宾馆老板说,“都是来买黑枸杞的,很多人一住就是十几天。”在西宁的特产店,几乎都能看到黑枸杞的身影,价格最高每市斤可以卖到一万元。就连黑枸杞的叶子,批发价也在100元每斤,特产店里一斤能卖到200元。在淘宝店,黑枸杞网店超过一千家,还出现了黑枸杞面膜、牛奶等衍生产品。
“圣果,没有治不了的病”
“真的,你信我,就连(黑枸杞的)叶子都能治病。”市场旁的宾馆里,一个老板眼睛瞪得大大的。这位老板说:他刚来时失眠、多梦,每天泡一把叶子喝了,现在睡得很香。宾馆服务员此时正在收拾房间,忍不住接过话茬,“你那是高原反应。”老板好像没理解这句话,眼睛瞪得更大了,“啊,还能治疗高原反应?”
在商家对黑枸杞疗效的介绍中,它几乎可以包治百病:补肾益精、预防癌症、养肝明目、改善睡眠、美白肌肤、减缓衰老、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缓解静脉曲张、调节内分泌紊乱……就连叶子都可以治疗失眠、肠胃病。在商家的宣传里,黑枸杞又多了很多称号:“美容界的软黄金”、“癌症界的克星”。
“圣果嘛,没有治不了的病。”西宁一家青藏特产店里,老板对围观者表演,倒一杯开水,往杯子里撒几粒黑枸杞,瞬间,杯子里的水变蓝了。围观的人惊呼神奇,掏出钞票抢购。这一表演,让老板赚了一万多元。
让水变蓝的是花青素,这是一种水溶性色素,可以随着水的酸碱改变颜色。酸性偏红,碱性偏蓝。花青素有保健作用,主要是抗氧化。据传,黑枸杞的花青素含量是蓝莓的十几倍之多。花青素成了商家介绍黑枸杞必提的专业词汇,承包黑枸杞的马元凤小学没毕业,但说起花青素头头是道,“花青素溶于水,能很快被人体吸收,所以疗效显著。”
“圣果”真的有这么神奇?
科学松鼠会会员、食品工程博士云无心撰文指出,目前宣称的花青素的种种保健功效,主要是从“抗氧化”衍生出来的,并没有直接的临床试验数据。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张村博士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我国药典中并没有收载黑枸杞这味药,这意味着,中医药领域尚未对该药的“神奇”效果予以肯定。
而据媒体报道,最先发现“黑枸杞”的某生物研究机构一位不愿具名的研究员透露,黑枸杞的食用价值是2006年才被发现的。此前,黑枸杞多被当地的羊群食用。这位研究员表示,黑枸杞的抗氧化能力的确比蓝莓、苹果等水果高一些,但与常见的红枸杞的抗氧化能力却没有太大的差异。
对于黑枸杞抑制癌症,治疗心脑血管疾病功效,京医会秘书长马海伟同样持质疑观点,他说,黑枸杞为药食性植物果实,和红枸杞一样,有调理保健作用,但不可能对于癌症、心脑血管疾病有预防和治疗作用,其富含的花青素,也不可能像西药一样对相应疾病起到直接治疗作用。
雁过拔毛的产业链
5天前,草场承包商马近明和合作伙伴吵了一架。合作伙伴私下卖给别人五斤黑枸杞,把4500元揣进了自己的腰包。今年,马近明草场的黑枸杞干果产量是一吨,按照市价800元每斤算,今年的产值是160万元。“实际上整个产业链条都在涨价,我们的生产成本也越来越高,产值160万元,赚得不多。”马近明说。
2013年,马近明草场的承包费是30万元,今年涨到55万元,“牧民看到黑枸杞越来越火,就涨了快一倍。”采摘的人工费也涨价,“去年一斤鲜果采摘费是15元,今年涨到25元,工人们还不满意。”马近明说。在一家山东饭馆,六十多岁的采摘工人刘桂云说,一天采10斤,能挣250元。但她还是觉得不划算,因为住宿和伙食费都在涨。每年的8月中旬到11月,很多宾馆老板会把房价调高一半。
马近明算了一笔账:采摘费30万,草场承包费55万,加上灌溉、设置围栏、草场维护费用30万,“保守估计,我们的生产成本是115万元,利润是45万元。”三个合伙人,每人可以分到15万。除了野生黑枸杞的生产成本上涨,人工种植黑枸杞成本也价格倍增。马原原来在甘肃做服装生意,2014年,到格尔木新华村承包了两亩黑枸杞耕地,“一亩地承包费是三万元每年。”这比在中原地区土地流转费用高出三十倍。但马原认为,这个价格是感情价,不算贵,因为自己拿到的土地是“成品”。
马原所说的“成品”,是种植了黑枸杞的成品。因为土地上种了黑枸杞,就有价值了。据新华村一位村民介绍,“为了培育黑枸杞地,我们也是费了工夫的。”他说,“土地上的黑枸杞苗子都是从草原偷来的,我们要冒险吧?苗子偷回来以后,成活率百分之五十不到,我们要补苗、打药、上化肥,这也要成本吧?”据这位村民介绍,每亩地培育成本要上万元。在格尔木新华村等一些农耕村庄,耕地几乎全部种上了枸杞,村民们靠承包枸杞地为生。而承包黑枸杞地的马原,每亩地的纯收入不到一万元。
黑枸杞老板变身藏药专家
承包商韩辉也曾想着学点营销“学问”,却吃了闭门羹。韩辉有一个姓王的客户,在西宁开了一家网店,王老板曾透露,自己去年利润是800万元。韩辉曾专门到西宁找王老板取经,但王根本不让韩辉进他的办公室,“咱们要想合作下去,你别打听我的商业秘密。”福建老板蒋光明说出了“行业机密”:低价造假、高价造势。
在格尔木抢摘黑枸杞的大军中,还有些人专门采摘白刺果实。白刺是一种红色或黑色的果实,比黑枸杞稍小,晾干以后颜色与黑枸杞相似。白刺植株较大,产量每棵达到10公斤,且在格尔木草原遍地生长,收购价每斤不到五元。
一位业内人士透露,这些白刺也是收购商要的,用来掺入枸杞内以假乱真。蒋光明发现,从2010年起,黑枸杞就成了礼品市场的硬通货,“专门送领导。”蒋光明第一次为黑枸杞造势,也动了很多心思。2012年,他花了一万元订做了50个包装盒,“木制的,上面烫金,里面铺上上好的丝绸,丝绸里面再装上铁盒,看起来很精美。”蒋光明把每个包装盒里放上六两精选的黑枸杞,装了一百份,免费赠送给50个人。这50人都是蒋光明精挑细选的,包括孩子所在中学的班主任、老婆单位的领导、社区居委会主任。后来蒋光明听说,自己送的黑枸杞礼盒到了一位副区长手里。他认为“目的达到了”。
“一般第一个收到礼盒的人都不会自己留下,会继续送给别人,这50个礼盒能让我所在地区的精英人群看到,做了个精准的广告。”蒋光明认为,自己是造势高手。现在,蒋光明开了网店,他有5人的营销团队,专门负责黑枸杞的宣传炒作。“这行,不‘做文章’根本不行。”蒋光明说。网上搜索,关于黑枸杞的“文章”不计其数,有一篇叫做《黑枸杞,原来这些低调的明星都在喝它》,文章列举了韩红、汪涵、宁静等明星,“都在用黑枸杞!”
据记者了解,韩红只是在一档介绍青海的电视节目中提了一句话,当时节目展示了十余种青海特产,涉及黑枸杞,韩红只是说了句“这个东西很昂贵。”这句话被截取、放大了,成了很多商家店里的“明星推荐”。吴颖颖是西南某杂志的经营记者,她去年帮青海一家黑枸杞贸易公司做广告软文,稿子改了七八次,令吴颖颖诧异的是,这家贸易公司老板一定要推广自己的形象,把自己塑造成一个藏药专家。在格尔木,关于黑枸杞的宣传无孔不入,很多出租车司机把黑枸杞摆在挡风玻璃前,“这是草原上的神物,保平安”。
“泡沫会破的”
“听说诺木洪农场农科所培育出了新品种,以后可以大面积人工种植,花青素含量比野生的都要高。”这个消息让韩辉紧张。诺木洪农场一位工作人员告诉新京报记者,农场农科所确实一直在做黑枸杞研究,目前有所突破,研究出了花青素含量更高的黑枸杞。在农科所附近,农场建立了近百亩的育苗基地。
诺木洪农场原来以种植青稞和大蒜为主,2005年以后开始由外地土地承包商在诺木洪种植红枸杞,到2010年,红枸杞已经成为农场的主要作物。2011年,农场编制了《青海诺木洪枸杞产业园建设总体规划》,主打枸杞产业。在农场耕种区,全部种植枸杞,红枸杞依然占绝大多数。此时,正是红枸杞采摘季节,来自山东、河南、福建等地的收购商穿梭在田间地头找货源。
一位商人说,红枸杞批发价30元每斤,运输成本高,赚钱慢,明年开始,他也准备做黑枸杞生意。“物以稀为贵,多了还能卖出好价钱吗?”诺木洪的动作让韩辉很担心,“黑枸杞真有那么神那么值钱吗?还不是因为少,有炒作空间。假如多了,泡沫会破的。”“目前市场上对黑枸杞的热捧,是不理性的。”一位营销专家认为,黑枸杞的炒作路子和虫草等稀有产品一样,但却不具有虫草的市场稳定性,因为虫草人工培育非常困难,可以保持其稀有性,而黑枸杞可以人工培育,一旦大面积种植,稀有性被打破,市场的虚高也就不复存在。
整治黑枸杞乱象,亟需政府监管“助力”
生长于青海、甘肃、新疆等地,大小如豆粒一般,颜色成紫黑色,这种被当地人视为“野果子”的黑枸杞,因其花青素含量高被商家大肆鼓吹,摇身一变成了包治百病的神奇藏药、礼匣“圣果”。“抗癌明星”、“美容神药”、滋阴补阳,随着商家宣传噱头的扑面而来,黑枸杞的身价也从每斤几百元,飞涨到了现在的“最高万元一斤”。
暴利之下,私挖滥采,野生黑枸杞正在遭受着“灭顶之灾”。就在上个月,格尔木市林区的黑枸杞基地就遭到了五千多名外来者的疯狂抢夺,打砸车辆、刺伤管理者,瞬间洗劫了300多万亩操场,留下了百余个沙坑,给当地的生态、经济造成了无法计数的损失。
然而,黑枸杞并不是商家唯一炒作的对象,也不是近年来唯一华丽转身的“赢家”,更不是的暴利背后的唯一的“受害者”。从甘草到绿豆、从玉石到崖柏、从天山雪莲到冬虫夏草,在利益的驱使之下,在广告监管、市场管理仍旧疲软的局面下,这样的伤害从未减少。商家打着各种各样的虚假噱头,将“卖点”无限扩大。延绵益寿的功能宣传,加上“高大上”的包装礼盒,正好迎合了大众的心理和需求,趋之若鹜、疯狂掠夺自然不难理解。
没有需求就没有杀戮,面对商家的营销手段,如果大众能够冷静对待、理性认识,或许黑枸杞的价格和疯抢就不会如此疯狂。但是治理黑枸杞乱象并不能仅仅依靠广大群众,政府监管才是抑制乱象的“主力军”。
针对黑枸杞一类野生动植物的市场乱象,我们的政府亟需多部门联动执法,由政府牵头,相关部门各司其职,从采挖、盗猎、运输、加工、宣传、销售等各个环节入手、层层把关,对产品宣传内容、价格制定严格审查,采取行政、经济、法律、舆论等手段大力打击不法行为,从而正确引导大众理性消费,治理价格虚高、产品虚假的市场乱象。相信只有政府“助力”,治理黑枸杞乱象才能“给力”。
黑枸杞身价暴涨的背后是虚假宣传在作祟
先有冬虫夏草,后有天山雪莲,现在又出现个黑枸杞,这些“高大上”的东西,在被冠之以珍稀、野生、高海拔等极具煽动性的形容词后,价格一路走高,但物以稀为贵,不代表所有稀少的东西都具有神奇功效。
作为普通的植物资源,黑枸杞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神奇。什么增强免疫力、延缓衰老、补肾防癌、改善循环、改善睡眠、明目、防治糖尿病、保肝、抗肿瘤、降压等等。说得黑枸杞好像无所不能一样,其实,也就是商家炒作罢了。在市场的推动下,黑枸杞再被刻意放大功效,甚至被贴上了“抗衰老”、“抗癌”、“健康软黄金”等标签后,最终被推到了“软黄金”的地位。
反观近些年,商品炒作,哄抬价格的事并不少见,从甘草到玉石、从沙金到绿豆,商家为了赚钱,打各式各样的广告、做各式各样的宣传,鼓吹的越起劲,炒作就越成功,伴随着利益的驱使,许多人也加入了“淘金”队伍,成为了始作俑者的帮凶。但“泡沫”永远是“泡沫”,无论怎么吹嘘也只是一时的,早晚也会破,但对于一些商家恶意炒作,赚黑心钱的行为,必须得到严惩,否则就不仅仅是哄抢那么简单了。
从前段时间的“多肉植物”到现在的黑枸杞,炒作事件的屡屡发生,并不是因为物品多珍贵,而是政府不够重视。广告管理制度存在的漏洞使得炒作无下限,再加上网络环境的言论自由,发布简单,导致各种养生、医疗广告宣传变得神乎其神,消费者看的更是眼花缭乱,再加上一些媒体不加证实就随意报道黑枸杞的功效,这在一定程度上为黑枸杞的夸大宣传推波助澜。
在商家的虚假宣传中,不论是专家还是政府部门都应该筑起一道过滤网,如此才能还消费者一个本来面目。对于政府部门来说,要严格广告的审核发布制度,像滤网一样,把那些不实言论过滤出去,此外,还要完善法律法规,对于那些夸大功效进行虚假宣传的商家加大处罚力度,从而杜绝那些虚假宣传,这样消费者才不会花冤枉钱。
【启示与思考】
身价暴涨的黑枸杞,背后疑点重重。公众又一次见识到了,商家造“神”的强大能量。包治百病的疗效鼓吹,极尽奢华的包装设计,再加之巧妙的产品衍生,一揽子成熟的市场运作之后,曾经的“野果”俨然已成异宝奇珍。
倘若以科学理性审视,黑枸杞不仅临床疗效未被印证,而且化学成分也无甚特别,断然算不得所谓“神药”。可是请不要忘记,民间社会自有另一套思考逻辑。在那些鼓动性的营销说辞、天花乱坠的笃定传闻面前,不少人天然缺乏免疫力,于是本着宁信其有的心态,也便“不妨一试”了。在我们的民俗认知中,素来存在着根深蒂固的神秘主义倾向。典型的表现就是,总是对陌生的野物、灵药兴趣盎然,甚至怀有一种纯朴想象。
即便不是黑枸杞,也会有别的野果、草药等,来填补民间社会隐秘的心理期许。人们期待神药,便不断有神药轮番出现。这是一个自我实现的预言,更合乎“供求平衡”的朴素规律……当然了,各式“神药”前赴后继,还有另一个更直接的原因。那就是,其明显失实的营销宣传,往往通过口耳相传的方式扩散,寄生于熟人圈子的“口碑传播”。这种原始却有效的营销策略,并不通过大众传媒的“公开广告”来实现,故而很好躲避了针对广告的行政监管。
可以说,“神药”声名远播,几乎与谣言的传播机制相差无几。偏听偏信、从众流俗、移情效应等等因素,在这其中都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具体到“黑枸杞神话”而言,投机者于是借机大赚一笔。至于是否对草原植被有所伤害,是否会真正药到病除,则根本不是这些热衷于投资者所关注的点。
在呼吁相关部门的监管之外,其实更在于如何通过不断的科普推广,让老百姓不被这些毫无科学依据的传言所带着跑才最为关键,市场没有了需求,投机者也就无从下手。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佘小莉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5/0923/83916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