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经典案例 文化产业

让大学成为培养好奇心与想像力的摇篮

2015年09月25日 10:07

 

【事件介绍】

 

北大校长:过度关注考试,便会禁锢了好奇心

近期北京大学举行2015级开学典礼。与往年不同,今年,北大首次邀请了人文学部、社会科学部、理学部等五个学部的主任通过视频向新生送上祝福。新上任的北大校长林建华则在开学致辞中,寄语新生不要禁锢了好奇心,要进行智力探险。

新上任的林建华首次参加开学典礼在演讲中提到,考试和文凭不是教育的目的,“不要过分关注考试,而禁锢了好奇心。”

他向新生们讲述了哥德堡大学曾经做过的一个实验。他说,实验要求参与的学生阅读文章,但并没有告诉他们实验的目的。事后通过访谈发现,一些学生在阅读时总是试图查找可供记忆的部分,为考试做准备;而另一些同学则是为深度挖掘、思考文章背后的含义而阅读,他们试图把文章中的事实和自己的学习联系在一起,并质疑文章的事实推断和结论。“这部分学生是因为好奇心和对知识的渴望而随时随地进行智力探险。我希望你们也来进行智力探险。考试只是检验教学效果的方式,过度关注考试,便会沉溺、禁锢了好奇心。”

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的开学典礼用了约20多分钟的时间播放北大五学部主任录制的视频。这五个学部的主任分别介绍了自己所在学部的历史情况以及未来发展,老师们用实际例子为同学们送上祝福。

此外,北大人文学部主任、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袁行霈代表教师做了题为《呼唤人文精神》的演讲。袁行霈先生是著名的古典文学专家,今年已近80高龄,但依然神采奕奕。演讲中,袁行霈老先生引用晚清思想家、文学家龚自珍的《病梅馆记》来启发学生,叮嘱他们不要受到病态观念的束缚,也希望学校为他们建立人文成长的良好环境。“希望你们一言一行透露出人文的涵养,北大学生要有与北大相称的气质、气节、气派、气象。毕业时你们应该提交两份成果:一份是学术,一份是人品。人品与学术俱进,证明你们无愧于北大。”

著名经济学家、北大社会科学部主任厉以宁则在讲话中多次提到,学生要多去图书馆。他以自己举例称,他所教的课没有一门是他上学时学的,都是他在图书馆中自学积累的。”厉以宁以此启发北大新生,“读大学更重要的是思考,死记硬背能够应付考试,但对做研究没有好处。”

 

好奇心和想象力:大学存在的理由

大学是教育机构,也是研究机构,但大学存在的主要原因既不能从它向学生传授纯粹知识方面,也不能从它为院系成员提供纯粹研究机会方面去寻找。

因为,这两种职能也可以在花费巨额开支的学校之外的地方,以较低的费用得以实行。书本的费用不高,学徒制也为人熟知。就传授纯粹的知识而言,由于15世纪印刷术的普及,大学已不再有存在的理由了。然而,建立大学的主要推动力却正是自那以后产生的,而近来这种推动力还更为增强了。

大学存在的理由在于,它联合青年人和老年人共同对学问进行富有想象的研究,以保持知识和火热的生活之间的联系。大学传授知识,但它是富有想像力地传授知识。至少,这就是大学对社会应履行的职责。一所大学若做不到这一点,它就没有理由存在下去。充满活力的气氛产生于富有想象的思考和知识的改造。在此,一件事实将不再是纯粹的事实,因为它被赋予了全部的可能性。记忆不再是一种负担,因为它如同我们梦境中的诗人和我们的目标设计师一样富有生机。

想象与事实不能分离。想象是探明事实的一种方式,它的作用在于,引出适应于事实的一般原则(正如事实的存在一样),并对符合这些原则的各种可能性进行理智考察。它能使人建构一种新世界的理智的远见,并以提出令人满意的目标来永葆生活的热情。

青年人是富于想象的,如果通过训练使想像力得到增强,这种想象的活力大都能保持终生。世界的悲剧在于,那些富于想像力的人经验不足,而那些富有经验的人又贫于想象。蠢人们凭想象行事而缺乏知识,学究们又凭知识行事而缺乏想象。大学的任务就是要将想像力和经验融为一体。

在想象充满青春活力的时期,对想像力的最初训练无须考虑当前行为的后果。不偏不倚的思维习惯,是不可能在细致而微、因循守旧的日常工作中获得的,而正是靠这种习惯,我们得以从一般原则的派生物中看到各种范例性观念的变化。不管是对,还是错,你尽可能自由思考,自由地去欣赏大自然的千姿百态,而不必害怕冒险。

大学造就我们文明的知识先驱:牧师、律师、政治家、医生、科学家和文人、学者。大学一直是引导人们面对他们时代的混乱的思想之家。清教徒的先辈离开英格兰,按其宗教信念建立了一个社会:他们较早的行动之一就是在以其母国观念命名的坎布里奇建立了哈佛大学,很多清教徒都在这所大学得到了培养。今天的商业活动正如以往其他职业的活动所有过的那样,需要同样的富有理智的想像力。大学就是这种曾为欧洲民族的进步提供这种智慧的机构。

在中世纪早期,大学的起源是不清楚的,几乎不引人注目。它们是逐渐而自然地发展起来的。但大学的存在是欧洲人在许多活动领域的生活持续、飞速发展的原因。由于大学的作用,行动的探险与思想的探险得以统一。我们不可能预测这种机构必然会取得成功。即使现在,有时,对它们是如何在令人困惑的人类一切事务中成功地发挥作用的,仍感到难以理解。当然,大学的工作也有许多失败,但是,如果以一种深远的历史观点来看,大学的成就是明显的,而且几乎是一贯的。意大利、法国、德国、荷兰、苏格兰、英格兰和美国的文化史都证明了大学的这种影响。“文化史”一词,我主要不是用来指学者们的生活,我是以此来显示那些给法国、德国和其他国家带来了各种类型的人类成就的那些人的生命活力,这种成就加上他们对生活的激情,构成了我们爱国主义的基础。我们是乐意成为这种社会的一个成员的。

人类更深入一步的各种努力遇到了极大的困难。这一困境,在现时代,恶化的可能性已大为增加。在一个大机构中,作为新手的年轻人,必须服从命令,照章行事……这样的工作就是一种强化训练,它传授知识,造就忍耐的性格,并且,这是处于新手阶段的年轻人仅有的工作…

其结果是职业后期所需的重要素质很容易在早期被践踏。这仅是更多的一般事实的一个事例,即所需的良好技术只能通过那些易于摧残心智活力的训练去获得,而这种心智活动本应是要指导技术性技能的。这是教育中重要的事实,也是大多数困难的症结所在。

大学为诸如现代商业或传统一类的智力化职业做准备的方式在于增进对作为职业基础的各种一般原则的富于想象的思考。这样,学生才能带着他们在将具体事务与一般原则相联系的过程中已经践行过的想象,进入其技术学徒制阶段。具体事务也就获得了意义,并例证了被赋予的那种意义的原则。因此,一个人要受到适当的训练,应期望通过具体的事例和必需的习惯去获得想象的训练,而不是单凭经验去做苦工。

为此,一所大学的特有功能就是运用想像力去获得知识。若不是为了这种重要的想像力,也就没有理由说为什么商业人员和其他职业的人不应该随心所欲地一点一滴地收集事实。大学是富有想像力的,否则就不是大学(至少毫无用处)。

想像力是一种“传染病”。它不可能用尺量,用秤称,然后,再由大学教师分发给学生。它只有通过其成员自身也具有丰富想像力的大学进行交流传递。讲到这一点,我无非在重复一个最古老的观点。两千多年前,古人就用一枝代代相传的火炬来象征学问。这个燃烧的火炬就是我所讲的想像力。组织大学的全部艺术在于提供教育的是由其学问闪耀着想像力的大学教师,这是大学教育的问题之一;除非我们小心谨慎,否则,我们如此引以为豪的大学近来在学生数量和活动的多样化方面的巨大发展,都将由于我们对这一问题的错误处置而未能产生正确的结果。

好奇心、想像力和学问的结合需要悠闲自在、无拘无束、无忧无虑的气氛,需要多种多样的经验,需要同那些在观点上和智力训练上不相同的心智相互激发。还需要在促进知识的发展时,为周围社会的成就而自豪的兴奋和自信。想像力不可能一劳永逸地获得,然后永远保存在冰柜里让其以固定的数量定期增长。学习和富有好奇的生活是一种生存方式,而不是一件商品。

教育是对生活的探险的训练,研究就是智力的探险,而大学应该成为年轻人和年长者共同进行探险的故乡。成功的教育在其所传授的知识中必须具有一定的新颖性。要么知识本身是新的,要么具有某些适用于新时代新世界的新颖性。知识并不比活鱼更好保存。你可以讲古老的真理、传授古老的知识,但你必须设法使知识(如它本来的那样)像刚从海里抓上来的鲜鱼,带着它即时的新鲜,呈现给学生。

学者的职责是唤醒智慧和美的生活,这种生活若不是学者们的苦心孤诣,在过去就丧失了。一个进步的社会有赖于三个群体:学者、发现者和发明者。社会的进步也基于以下的事实:受过教育的人是由每一个略有学问、略有发现和略有发明的人构成。我这里所用的“发现”一词,是指有关高度概括之真理这一类知识的增长;“发明”一词指有关一般真理按即时需要以特定方式加以运用而形成的这一类知识的增长。很明显,这三个群体是融为一体的,那些从事实际事务的人,就他们为社会的进步做出贡献而言也可以称为发明者。不过,任何人都有其自身职能和自身特定需要的局限性。对一个国家来说,重要的是各种进步因素要紧密联合在一起。这种联合可以使学习影响市场,而市场又可调整学习。大学是将各种进步因素融合起来以形成有效发展之工具的主要机构,当然,它并不是唯一的机构。

 

牢记嘱托 争创一流

习近平总书记殷切希望浙江大学加快建设世界一流的综合型、研究型、创新型大学,培养一流人才、创造一流成果,为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做出应有贡献。这是总书记对浙江大学的亲切关怀和巨大鞭策,我们要牢记嘱托,争创一流,绝不辜负总书记的关怀和期望。

争创一流,要有一流的教学。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有用人才,始终是一流大学的努力目标。我们既要有理论知识的教学,又要有实践技能的磨练;既要有专业知识的传授,更要有核心价值观的涵养。作为全国知名学府,我们广大教师更要不断拓宽视野,更新知识,为人师表,教学相长,以一流的教学水平回报社会、服务人民。

争创一流,要有一流的人才。“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刺痛人心的“钱学森之问”,针砭的正是大学教育创新元素的缺失。跨过世界一流大学的门槛,就要培养出世界一流的创新能力。我们既要有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也要有原始创新;我们既要矢志推动科技领域的创新,也要耕耘人文、管理领域的创新。只有这样,才能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人才支撑。我们要创造人才辈出、各尽其用的制度环境,培养中青年学科带头人,进而培养出自己的大师。同时也要不拘一格引进全球人才为我所用,成就高层次人才聚集高地。

争创一流,要有一流的科研。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我们要聚焦国家战略、勇攀科技高峰,为国出力、为民族争光。我们既要推动科研成果向先进生产力转化,也要以基础科学研究的突破奠定科研实力,不负世界一流大学的使命。

争创一流,要有一流的校风。从“求是”到“求是创新”,浙江大学自建校以来一直秉持这样的校训,形成了实事求是、严谨踏实、奋发进取、开拓创新的优良校风,培养了一代又一代有用之材。我们要继承和发扬求是创新精神,始终忠诚于党,忠诚于国家,忠诚于教育事业,源源不断培养和造就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让我们牢记历史使命,勇担时代责任,全身心投入到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伟大实践中。

【启示与思考】

大学教育不是中学教育的简单延续,而是一种质的飞跃。大学教育不能再延续中学满堂灌式的教学方法,过分注重考试。大学教育应是开放式的,让学生尽可能多地吸收各方面的知识,充分启迪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和创造力。学教育应是互动式的,教师和学生不只是教与学的关系,还可以互相进行知识的交流。

大学教育应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各种教学方法,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主张学生多进行逆向思维,去发现和创造别人没有想到和发现的事情。

大学应该“坚持青年必须用文明人的好奇心去接受知识,根本无需回答它是否对公共事业有用,是否切合实际,是否具备社会价值等”,反之大学教育就会偏离“对知识的忠诚”。

大学“必须充满历史感”,“同时,它倾向于把智慧,甚至特别的真理当作一种过程及一种倾向,而不当作供奉于密室、与现实正在发生的难题完全隔绝的一种实体。

当然,仅仅通过大学教育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是远远不够的。如何从小培养孩子的这些能力呢?现行的教材、教学方法都需要有所改革。现在不少大学新生的知识面很窄,更缺乏想象力。这与他们从小受到的教育有关。因此,我认为应让孩子从小就接受各个领域多方面的知识,通过教学方法的改进,鼓励他们进行独立思考和充分的想象。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5/0925/839706.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