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典案例 基层执政
公务员上班讲普通话是文明的进步
2015年09月30日 10:42
【事件介绍】
江苏教师公务员上班讲方言将被扣分
公务员、老师上班还讲方言,小心被“扣分”!全国第18个推普周的主题为“依法推广普通话,提升国家软实力”。记者昨日从江苏省教育厅获悉,刚刚出炉的《江苏省县域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情况监测指标体系》近期将下发。“监测指标”明确公务员普通话水平应达三级甲等。
新规定:来真的,说不说普通话要打分
记者了解到,《江苏省县域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情况监测指标体系》近期就将下发。这套指标体系包括一级指标4个,二级指标13个,三级指标35个,总分100分。其中一级指标分为“法律法规知晓度、普通话普及度、社会用字规范度、语言生活和谐度”4项,前三项各占30分,最后一项占10分;其中“法律法规知晓度”主要看政府责任、普法宣传2个方面,“普通话普及度”和“社会用字规范度”则从机关、学校、广播电台、公共服务领域、乡镇农村5个方面进行考察,“语言生活和谐度”的考察内容分别是各地语言文化、外语使用情况。在“普通话普及度”监测中,排在第一位的是机关,所占分值为4分,监测内容为“对县乡机关及政务服务机构推广普通话有明确要求,未满50周岁的工作人员普通话应当达到三级甲等以上水平;对县乡机关及政务服务机构工作人员开展普通话培训,普通话成为基本工作用语”。排在第二位的是学校,分值为8分;排在第三位的是广播电台,占6分;排在第四位的是公共服务,占6分;排在第五位的是乡镇农村,占6分。
今年10月我省将正式启动《指标体系》监测试点,取得经验后明年在全省推广,并每年发布一次对全省所有县(市、区)监测的结果。
在监测标准中,对“对县乡机关及政务服务机构推广普通话有明确要求,未满50周岁的工作人员普通话应当达到三级甲等以上水平;对县乡机关及政务服务机构工作人员开展普通话培训,普通话成为基本工作用语”并非新规定。江苏省教育厅语言文字工作处处长赵晓群介绍说,《江苏省县域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情况监测指标体系》的制定主要依据《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和《江苏省实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办法》。
《江苏省实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办法》规定,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应当达到三级甲等以上水平。记者了解到,普通话评定标准一共分六个档次,一级甲等、一级乙等、二级甲等、二级乙等、三级甲等、三级乙等。“三级甲等要求并不高。”相对于公务员,教师的普通话水平要求更高。其中学校以及其他教育机构的教师应当达到二级水平,其中语文教师、幼儿园教师和担任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师应当达到二级甲等以上水平,语音教师和播音、主持、影视剧表演等专业教师应当达到一级水平。“监测打分并不是目的,制定评分标准,主要为各地各级政府提供参考。在推广普通话的工作中,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应当起到榜样带头作用。”
微调查:市民投票老师普通话说得最好
记者15日在市民中做了小调查,哪个职业的从业者普通话说得最好。大部分被调查者将这一票投给了教师。“我上学那会,数学老师用方言上课,数学符号也用方言来读,特别别扭。现在的年轻老师普通话水平大大提升了。”80后年轻妈妈王女士告诉记者,孩子所在小学老师都用普通话上课,课上课外都用普通话交流。对于公务员普通话水平,接受调查的南京市民认为,“南京公务员普通话说得不错,偶尔有南京话蹦出来,也能听得懂。”不过江苏境内方言种类可不少,相邻两个县可能出现互相听不懂方言的情况。
记者了解到,在江苏境内大致有三种方言,长江以南是吴方言区,长江以北至淮河两岸是江淮官话方言区,淮河以北约一百公里外是中原官话方言区。江苏境内的吴方言主要属太湖片。全省使用吴方言的人数接近总人数的25%,典型的吴方言以苏州话为代表。江淮官话分属洪巢片和泰如片,使用人数接近全省总人数的57%。中原官话分属洛徐片和郑曹片,使用人数约占全省总人数的18%。2008年至今,全省设立了苏州、南京、宿迁、如皋等70个调查点记录当地方言。其中江淮官话41个点,吴方言19个点,中原官话10个点。“方言种类如此多,基层机关工作人员应掌握一定普通话水平,碰到外地人能正常交流。”
公务员上班讲方言扣分是为文明加分
在有些人看来,江苏对公务员上班讲方言将被“扣分”的具体要求,有些过于严苛和小题大作了。可是,在笔者看来,江苏对公务员上班多讲普通话,严禁讲方言的具体要求并非吹毛求疵,这样的规定与具体要求一点也不过分。
首先,公务员所从事的职业,与人民群众打交道的频率最为广泛。如果身为一位公务员,在为人民服务,在与人民群众打交道的过程中,满嘴讲的都是方言土语,让人听得似懂非懂,如云里雾里,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这不仅大大影响沟通的效率,而且也很可能使前来咨询办事的群众,对公务员所讲的方言土语,产生分歧和误解,本来一次可以解决的问题,却因“沟通障碍”而多跑很多冤枉路,才能解决。这不但严重影响干群关系的和谐与融洽,而且也使政府服务于民,办事效率将大打折扣。因此,无论是从服务于民、提高政府办事效率出发,还是为了更有利于公务员和人民群众“无障碍沟通”,严禁公务员上班讲方言,非常必要,并不过分。
其次,公务员所服务的场所,往往是窗口单位,其言谈举止是否得体,代表的不仅只是个人素质和修养,展示的更是其代表的单位文化与形象。因此,如果身为每一位公务员,在上班过程中,各吹各的调,各讲各的方言,对工作场所的语言要求没有统一规制,这不但显得杂乱无章,严重阻碍公务员与兄弟单位及上下级单位之间的沟通与交流,而且有损政府职能部门的务实精神与形象。因此,无论是从展示求知务实的政府职能形象,还是为了维护政府职能部门窗口形象,公务员上班期间,讲好普通话非常重要。
再次,江苏方言更为复杂,仅在江苏境内大致就有三种方言。试想一下,如果江苏不对公务员的工作语言要求,进行统一规制——都讲普通话。那么,仅仅江苏省境内各个地区的公务员如果各讲各的方言,那么,彼此沟通交流起来,势必就很困难,这样一来,就更别说和全国其他地区“无障碍”交流沟通了。
说到底,对公务员上班讲方言“扣分”并非吹毛求疵。无论是从江苏地区的方言的复杂程度,还是为了公务员的整体素质和形象,对公务员的上班语言提出具体的规定与要求——统一讲普通话,不但不过分,而且非常必要。
公务员讲方言被“扣分”是缘木求鱼
“公务员上班讲方言将被‘扣分’”乍一看这样的新闻标题,不禁伙呆了。细读内容,原来江苏出台《江苏省县域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情况监测指标体系》,不仅密密麻麻规定了普通话监测指标,对机关、学校、广播电台工作人员讲普通话也进行了分门别类打分,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还要每年对全省所有县市监测结果统一发布。这样的“硬指标”不仅让“三级甲等以下”的公职人员头疼,也引起网民的热议。如此“小题大做”、“大动肝火”是否是歪和尚念歪了经。
事实上,普通话是全国通用的标准语言。我国宪法也规定“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可以说,讲普通话是每一个公民在任何社会交际场合必须遵守的。国家公务员也应从自己做起,带头讲普通话,成为推广普通话的表率,这些都无可厚非。然而,强制性要求国家公务员、老师上班讲普通话,确实操之过急。有人也许会说,“扣分”只是推广普通话的手段。但仔细想来,这样的考核明显“南辕北辙”,涉嫌滥用行政权力。笔者认为,公务员讲方言被“扣分”是缘木求鱼,推广普通话,更不该以“扣分”名义。
其一,推广普通话是一项长期的国策,需要通过宣传、推荐、提倡、鼓励来完成,但真正把它落实成文件规定,竟然要“扣分”来督促,显然是“不搭调”。还有,“打分”“扣分”这些工序如何完成?尤其涉及到每个县市、乡镇以及到村委会小学,公务员、老师们上班讲普通话,下班讲方言,虽然“逃避”了被扣分,但对普通话的推广百害而无一利。何况,“打分组”不可能随时随地在每个政府每个学校都安插监测“眼线”盯着看着谁不讲普通话,一时一地突击式的督查扣分显然更“形式主义”。而且,全省通报排名,这样的打分没有“惩戒”,不切合实际,不痛不痒,对于“死猪不怕开水烫”的县市决无大碍,他们只会无动于衷。
其二,县乡公务员尤其是窗口单位,每天面对不同的老百姓,前来办事的很多都不会讲普通话,甚至听不懂普通话,他们只会讲方言。笔者曾在一少数民族乡镇工作,彝族大妈来办事,普通话根本听不懂、不会讲,沟通时只能喊来一名“翻译”。其实,普通话也好,方言也罢,只要真心为群众办事,一个笑脸就是最好的表达,如果非要用普通话来评定、考核、排名,显得“因噎废食”,不仅平添了公务员上班压力,还更会伤了干部的心。
其三,方言也是一种区域文化的表现。干部下乡走村入户,要想和群众打成一片,如果只会讲普通话,老百姓下意识认为是“外地人”“不懂乡情村情”,以为你在摆官架子,不自觉中就与干部产生了思想隔阂,事难办了,距离远了,感情也自然会淡了。可见,要求所有的县乡公务员讲普通话,否则就扣分,显得过于机械和死板。
据材料得知,在江苏境内大致有三个方言区,长江以南是吴方言区,长江以北至淮河两岸是江淮官话方言区,淮河以北约一百公里外是中原官话方言区。方言种类繁多,相邻两个县就可能互相听不懂方言。那么,在这样的背景下,强化普通话推广十分有必要的。但是,普通话需要提倡,讲普通话需要推广,在当前普通话还没有真正成为人民群众的主流语言的时候,强制性要求公务员说普通话,确实有点操之过急。
不得不说,对于公务员来讲,使用正确、规范的普通话,是高效履行公务的要求,更是衡量城市文明程度的标志之一。但是,对于公务员强制要求讲普通话不必过分要求,讲普通话是一种本领,讲方言更是一种群众沟通的技巧和方式,两者皆不可废。其实,讲普通话是需要氛围的,要循序渐进,不可毕其功于一役,而且用群众听得懂的语言沟通办事,让群众满意才是正道。
如此“红头文件”发文约束,必须“讲普通话”显得不合时宜,脱离实际,有名无实,更显另类。
【启示与思考】
公务员上班讲方言,违者扣其所在县的考核分数,在江苏讲一口不好懂的“土话”怕是行不通了。虽说要求公务员说普通话有一定的必要性,这个可以有,但讲方言要被“扣分”的规定看上去却有些不太讲理,如此硬性规定确实是给方言比较浓厚的江苏公务员出了一个难题。
经过查阅资料发现,江苏省教育厅出台该项规定并非空穴来风。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就明确规定:“45周岁以下的公务员要达到普通话三级甲等以上水平。”显然,让公务员说普通话是顺势而为,也是大势所趋。毕竟公务员是国家机关的工作人员,代表的是政府形象,理应在推广普通话中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更何况江苏省身处改革开放的大潮中,经济建设纵深发展,地方交流愈加频繁,公务员要面对的不仅只有当地群众,还有外来客人,倘若公务员不会说普通话,势必会造成沟通障碍,降低工作效率。由此观之,公务员说好普通话也是工作所需、理所应当的事情。
但是话又说回来,人们并不是与生俱来就都会说普通话,也不能一下子就说好流利的普通话。而且大部分公务员在基层工作,平时和老百姓打交道一般都说当地方言,甚至一些外地来的干部也会特意学几句当地方言来拉近和百姓之间的距离。说“土话”会让百姓认为干部平易近人,低调没有架子,一些矛盾纠纷往往能在夹带乡亲的土话中得以解决。如果操起“一板一眼”的普通话与群众交谈,反而让人觉得别扭,甚至会让人觉得“贵州驴子学马叫”,难免惹人笑话,不接地气还疏远了群众。
因此,不管是规定也好,还是原则要求也罢,会说普通话都应当成为公务员的一项基本技能。其实在公务员群体中推广普通话,并不意味着拒绝方言,它们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公务员说好普通话和说方言并不冲突,会讲普通话与讲“土话”也并不矛盾。在适合说普通话的场合说普通话,在适合说方言的场合说方言,既能入乡随俗,讲“土话”贴近群众,又能务实推进,用一口流利的普通话走遍全国,这才是提高服务水平、提升国家软实力的有力措施。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佘小莉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5/0930/84051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