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 重大事件专题 反对历史虚无主义 最新消息
历史虚无主义的前世今生
2015年09月30日 11:11
中国已经取得了连西方也为之惊叹的发展成就,中国模式已经进入西方学界的视野,但我们自身却研究不够。我们应牢固坚持道路、理论、制度自信,重拾我们的文化自信,逐步建立自身的话语体系,打破西方对话语权的垄断。
近年来,在对待历史这样重大的问题上,不时出现噪音,尤以历史虚无主义为最,危害甚大。笔者试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三维角度来认识历史虚无主义。
是什么:历史虚无主义的基本特点
我们批判的历史虚无主义,是指对自己国家、民族采取轻蔑的、否定的态度,其重点是否定中国共产党和在党领导下取得的革命和建设的历史。它表现为四个特点:最核心的是要否定革命,颂扬改良;最虚伪之处是以“学术研究”的面目出现,做翻案文章;最险恶的目的是具有明确的政治诉求;最令人发指之处在于污蔑中华民族。历史虚无主义不是对历史所有内容都“虚无”,而是从既定的政治理念出发,有选择的“虚无”。
为什么:历史虚无主义猖獗的原因分析
从历史上看。鸦片战争失败,没有动摇文化在国人心目中的优越地位,但甲午战争失败,使民族优越感顿失,学习西方成为潮流。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形成了自身的话语观。改革开放后,受多元思潮影响,历史虚无主义由此兴起,以西方的标准评判中国。
从现实上看。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一方面,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以改革的方式推进。历史虚无主义者据此认为,一切改革的方式都是合理的,不以条件、时间、地点为转移。另一方面,我们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重新客观评价历史人物,但他们却抓住以前研究中的缺陷,大做文章。
从史观上看。历史虚无主义者采用的历史材料不能说都不存在,但却是断章取义,片面引用史料,以得出符合需要的结论。由于看似客观公正,对民众有很大的误导性。
从逻辑上看。历史虚无主义者夸大领袖的错误来虚无领袖,夸大中共领导建设中的曲折或失误来虚无中共,夸大改良的问题来虚无革命道路,夸大封建统治来虚无人民的英勇反抗,夸大历史上的奸佞小人来虚无民族英雄,夸大民族的一些缺点来否定整个中华民族,一环扣一环,步步紧逼。
怎么办:抵制历史虚无主义蔓延的思考
历史虚无主义是一股政治思潮,目的是要颠覆社会主义制度,扼杀中华民族的中国梦。批判其目的在于让唯物史观在人民大众中尤其是青少年中占据主导的位置。
第一,始终坚持以发展为第一要务。
历史虚无主义者为何不颂扬世界落后地区,而集中于发达国家?核心在于西方比中国强大。即使中国经济总量已居世界第二,但他们仍认为西方国家的竞争力超过中国。因此,为了从根本上教育群众,必须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加快推进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建设,提高国家核心竞争力。
第二,始终坚持唯物史观的指导地位。
唯物史观不但要贯彻于历史研究领域,而且要贯彻于包括经济、政治等在内的各个学科领域。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分析研究问题,科学把握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和主流。同时,学界要主动发声,主动设置议题,在关键问题上抢占声音的制高点。
第三,始终坚持对历史尤其是近代史的学习。
历史虚无主义者提出的 “历史真相”,在专业人士看来不值一驳,但大众却易受到感染。因此,在以往重视学习的基础上,在“互联网+”的时代,更应在主战场发声。历史虚无主义者的主战场是网络尤其是微信、微博,但目前对其批判的文章却集中在传统的学术期刊上,且为学术化的语言,这不仅难以有效批驳对方,而且声音也难以迅速得到传播。因此,批判历史虚无主义的重心要放在网络上,且要转化学术成果语言为大众语言,以为民众接受。
第四,始终做到道路、理论和制度自信。
曾担任哈佛大学费正清中国研究中心主任的柯伟林在2014年2月的一次采访中表示:中国很强大,但尚未达到应有的自信。缺乏自信的一个体现就是我们话语权的缺失。中国已经取得了连西方也为之惊叹的发展成就,中国模式已经进入西方学界的视野,但我们自身却研究不够。我们应牢固坚持道路、理论、制度自信,重拾我们的文化自信,逐步建立自身的话语体系,打破西方对话语权的垄断。
(作者单位:中共中央党校党史部)
责任编辑:周艳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5/0930/84052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