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博览 博古通今 独家讲稿
张整顿:鉴定古代青铜镜要从四个方面入手
2015年09月30日 13:41
鉴定古代青铜镜要从四个方面入手
古玩鉴定好比中医诊病,需要“望、闻、问、切”,一件器物摆在面前,先观其形,再察其色,然后捧在手中,估量轻重。老话说得好:“行家一上手,便知有没有。”鉴定古代青铜镜要从四个方面入手:一是形制,二是纹饰,三是铜质,四是锈色。历代青铜镜都有一个逐步发展演变的过程,每一个年代都有该时代的共性,都与这一时代的政治文化背景分不开,多读历史书籍,对学习鉴定很有裨益。
1、形制
青铜镜的形制在青铜器中是相对变化最小的一个门类。鉴定青铜镜的形制,需观察四个方面:形体、镜边缘、镜钮、镜钮座。
青铜镜形体变化较小,西周之前全是圆形,直径不大,也就十二三厘米。战国时基本上是圆形,少有方形,直径逐渐变大,有二十几厘米的,只是镜体较薄,厚度在3毫米~6毫米之间。汉代时基本上是圆形,也有方形和长方形,并且增加了厚度。唐代时出现了六角形、八角形、葵花形、亚字形和菱花形,镜体厚重,直径加大。宋代流行钟形、鼎形、桃形、瓶形、带柄形等,镜轻体薄。
青铜镜镜边缘也有一个演变过程,战国之前多为素平边缘和卷边缘。素平边缘是指靠近镜边处有一厘米左右的平面无花纹,再往镜中间才铸造花纹。卷边缘就是将镜边向上卷起两三毫米。进入汉代,镜边缘处变化就多了起来,有铸造连孤纹饰、卷草纹饰等多种,东汉时流行素边缘。唐代时有满背纹饰的,也有在镜边缘处装点纹饰等多种。宋代以后继承战国时期和汉代的镜边缘装饰,素平缘和卷边缘常见。
镜钮是铜镜背部中间悬挂穿绳之处,齐家文化出土的铜镜是桥形钮。商周时铜镜镜钮不规范,有半环形钮、双钮、桥形钮、半球形钮等多种。战国时镜钮较小,多是弦纹钮,也是桥梁状,只是在顶端凸起三根铉纹,增加了美感。汉代镜钮大多是半球形,偶有连珠峰形。东汉时镜钮也是半球,但钮大笨拙,与镜体不成比例。进入隋唐,镜钮变得活泼起来,除沿用半球型外,另有动物造型,以龟型为多,偶见山岳形状。半球形镜钮和圆形镜形制搭配巧妙,后世多用,一直延续到明清,宋以后出现了银锭形钮;明清时出现图章形钮,在方形钮顶端铸成平面图章形状,刻有乾隆年制或私人名号。
钮座的变化不是太大,战国前多圆形、方形。汉代时有连珠形、连孤形、柿蒂形等。
2、纹饰
纹饰是铜镜最重要的信息载体,每一个时代政治文化及社会生活的缩影都或多或少地反映在铜镜上。铜镜的纹饰和同时代其他物品的艺术装饰都有融会贯通之处。齐家文化出土的铜镜,是以斜线衬地的三角纹。到了战国时期,群雄争霸,反映在铜镜上,有山形纹、蟠螭纹、夔龙纹、狩猎纹等。当时青铜器上喜欢错金错银,这些工艺也使用在青铜镜上。
汉代是青铜镜发展的第二个高峰。西汉初期青铜镜以草叶纹、狩猎纹、星云纹为多。汉代时张衡曾制造地震仪和浑天仪。当时朝廷里时兴观天象,星云纹镜子就多起来。这些星纹镜纹饰以北斗七星形状呈现,重复多组环绕镜面。镜中钮座铸成连珠形。镜钮铸连峰形,其意象征群峰顶天,周围群星灿烂,云气缠绕,诗情画意尽在镜中。西汉后期,社会上兴起六博棋。以棋作赌,铜镜便新添了一种纹饰,叫博局纹,有的也称规矩纹。东汉时期,汉明帝西引佛祖,社会上掀起敬佛热,铜镜纹饰中新增加重列仙人镜。汉代诸侯贵族喜欢驾车出游,铜镜纹饰中便出现了车马人物。
唐代盛世景象在铜镜纹饰上表现得最多,当时有打马球、飞天、天马行空、嫦娥奔月等纹饰,不胜枚举。打马球是唐代的一种游戏,当时很普遍,诸侯贵族都喜欢,玩游戏的人骑在马上,手持带拐长杆打球,追逐拼杀,喧闹嘻戏。我们对当时的游戏规则还不大了解,可在平日收藏中,经常会碰到一些直径8厘米左右的陶瓷球,就与现在的健身球差不多,以搅胎质为最多,可见当时打马球游戏的兴盛。
唐代最有名的铜镜是海兽葡萄镜,镜钮处卧着一个龟,周围环绕四个或六个怪兽,再往外一圈是葡萄架,累累硕果下或游鸭鹅,或栖飞鸟,好一派田园风光。这是当时华夏多民族和谐相处的印证。也有不明之处,环绕龟钮的海兽形似海豹,与葡萄架放在一起,是何用意?有待研究。
宋代铜镜纹饰以花鸟为多,也有亭台楼阁,铸造得十分形象。当时蹴鞠盛行,现存宋代蹴鞠镜,将这种场面表现得淋漓尽致。宋代还有将铸镜作坊所在地、铸镜人字号、工匠姓氏铸在镜面上,为拓展品牌作宣传。例如有铭文“饶州叶家久炼青铜照子”,一句话将产地姓氏质量都作了宣传,这是宋代商品交换比较发达的表现。
金代时多双鱼镜,把鱼儿戏水的场景表现得惟妙惟肖。明清时期,人们希翼多子多福,荣华富贵,镜面上就出现了多宝送子的纹饰,将“连升三元”、“状元及第”等吉语以对角排列在镜面上。
总之,历代铜镜纹饰都是当时社会生活场景的缩影,借鉴了其他同时代一些物品的艺术表现力。
3、铜质
铜质是鉴定青铜镜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唐代之前铜镜基本上是青铜。汉代之前铜质中加锡和铅较少,出土铜镜多是黑漆古。唐代时加锡较多,出土铜镜多为白漆古。宋代铜质黄中显红。元代铜质黄中显白。明清时黄铜显黄。
4、锈色
锈色是鉴定青铜镜的重要方面。汉唐铜镜传世不可能,多是出土品。因埋藏的地方有差异,埋藏时伴埋物品的材质和周边物质环境影响到铜镜的锈色。大体上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入土,在较干燥的土中埋了上千年,出土铜镜锈分三层,最外一层是土和绿锈,第二层是红斑,最里边是底子,有黑底、绿底、红底。这几层锈色就像我们平日穿衣服一样,一层一层的,贴身的底子就象一个人穿着内衣,倘若铜质外露,肯定是赝品。另一种情况是入水,长期泡在水中,铜镜出土时几乎不见红斑绿锈,只有一层近似西瓜皮绿色的底子。辨别水中出来的镜子最难,稍不留意就会挨宰。
真青铜镜的锈多是贴骨锈,用小锤敲都敲不掉,凡是用手一抠就能抠掉的粉状绣,多是仿制。真青铜镜的锈是从铜镜内里长出来的,看似完好,内里已腐,用手敲击时声音发闷。凡敲击时声音发脆像铃儿一样的,必是赝品无疑。既然铜锈由内向外发,表皮就会有被锈块撑破鼓起来的现象,特别是古铜镜照映这一面,由于外贴水银,实际上形成了两张皮,凡由绣点从内撑破外皮的,可鉴为真。现在坊间造假,可谓机关算尽,有一种“移植锈”坑人最多,这是买来古铜钱融化翻铸成镜,铜质模棱两可,再用从烂掉不值钱的铜器上刮下来的老铜锈粘在新镜上,也有红斑绿锈,不细察容易上当。但是,刮下来的老锈一块块粘起来不平整,像绵延山峰,放大镜下细看能辨。
最近两年,有用汉唐无纹饰素镜重刻花纹的,一般都刻大美明品,看照映一面锈色是真,看纹饰一面有点二乎,卖家说是买回来锈大去了锈的,这时你要看镜钮中间的穿眼是否向下挖了挖,看镜边沿是否有下挖痕迹,看正反两面铜镜颜色是否一致,就能分辨真伪。
鉴定古铜镜要从形制、纹饰、铜质、锈色多方面综合分析,千万不能单看一点。像敲击时声音发闷的表象,现在安徽就能仿成;铜锈由内向外发的表象,山西有用锤敲破表皮,在破损处补锈的。只有综合观察,才能辨伪取真。
铜镜伪造,始于唐,盛在宋金,当时辽金控制造镜用铜,从大宋管辖处向辽金处贩卖铜镜有厚利,但过关卡时要经官员验证,在镜缘刻字方能通行,手续繁杂,税费苛刻。当时的铜匠为获利便伪造古镜纹饰,冒充古镜,躲避检查。清末民国时,外国人来华较多,外国人搜集中国古物,由于市场需要,因此造假盛行,但因铜镜属小杂项,赚钱不多,仿制也少。
改革开放以后,民间收藏风起,有效地减少了文物流失,同时也使造假之风重兴,且多使用现代科技手段,古铜镜真假鉴定就显得更加重要了。想学铜镜鉴定,不能一蹴而就,必须长期接触。民间有句话:“研究不如开店,开店不如夹包。”意思是搞研究的书本知识偏重,不如开古董店的有实践经验,而开店的不如那些经常走街串巷的夹包人。这些人经常深入第一线,实践经验丰富,自然技高一筹。初学者空闲时去转转潘家园,先买几个小铜钱,研究锈色,循序渐进,待日久时必有进步。
责任编辑:李天翼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5/0930/84055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