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专题 北京专题 助力京津冀协同发展 相关报道

京津冀一体化重在协同发展协同实施

2015年09月30日 14:41

 

21世纪,历史注定要在中国北方这块重地谱写灿烂夺目的篇章。古称幽燕、燕赵的京津冀,地缘相接,人缘相亲,文化一脉。其历史渊源、交往半径、城市群分布、经济规模体量,都决定了其相互融合、协同发展,只待时代召唤。

时代号角在实现中国梦的大背景下吹响。作为党中央确定的重大国家战略,京津冀一体化已启动,其核心是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调整经济结构和空间结构,促进区域协同发展,形成新的增长极。它将使京津冀三地受益,营造互利、共赢、共荣的局面。协同发展战略高瞻远瞩,关键是要用协同的手段实施和完成。

纵观京津冀,北京的智力和人才优势为全国之最,但市场经济的特性,使其吸引了全国各地的人流物流、不得不承担起许多非首都功能,以致负担沉重,步履艰难;京津冀三地发展不平衡,形成高低不平的经济落差;三地的产业梯度不够合理,产业链关系不紧密,同质化竞争明显;交通路网布局不合理,未形成高效、经济、可靠的运输体系;受体制阻碍,人力资源、资本、信息、技术等要素市场未能有效流动,公共服务水平差异较大。这些,主要是历史的原因造成,不能责怪哪一地、哪一届的领导。实施京津冀一体化战略就是要改变此种状况。协同作战以实现协同发展,须把握以下四点:

一,创新体制机制。同为中国的城市群,京津冀的一体化水平与长三角、珠三角相比有差距,其重要原因,是京津冀范围的行政壁垒较多。而长三角在很早就建立了制度化区域协调机制,中心城市对于周边地区带来的溢出效应明显。实施京津冀协同,三地就要跳出区划限制和体制框框,通过创新,在经济机构和空间结构方面打造新的共同体,促进生产要素在更大范围自由流动。要本着处理好地方、区域与中央的关系的原则,建立多层次、多形式的利益协调机制,构建以纵向协调和省级横向协商相结合的组织架构,为形成合作博弈提供制度保障。要改革政绩考核制度,摒弃对所有区域都实行以考核GDP等经济指标为核心的政绩考核制度,按照三地不同的区域分工,分别制定不同的考核指标。同时要推动财政税收、投融资体制等多方面的改革。

 

二,全新理念支撑。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个巨大的系统工程,今后三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也将成为常态,须有新的理念支撑。

站高位。作为北京来说,按照市领导说的,要秉持“跳出北京发展北京”的观念。只有跳出来,站在高位瞭望,才能发现和利用更广阔的空间,真正解决北京的资源、环境与发展的矛盾问题。河北和天津也要跳出本地,主动出击抓机遇。三地要高标准、深层次谋划一体化方略,使京津冀形成优势互补的格局。一体化过程中,许多方面的合作如果对全局来说是有利的,哪怕对自身暂时不利,也要有“乐见人家发展好、支持人家发展好”的胸怀。

善学习。我国起步早的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的协同发展有较多成功之处,京津冀要善于学习,从中吸收有益经验。长三角的上海与杭州、苏州等城市之间,珠三角的广州与深圳等城市之间,已形成了“多核”的城市群发展模式,产业布局各有优势,基础设施连接顺畅,公共服务差距不大,区域间的互补与融合比较协调。再看京津冀,北京、天津对河北的辐射作用较小,同时,京津优越的资源配置,使产业过度集中,并把河北的要素吸引到京津,人才、置业等都汇聚到这里,加剧了交通拥堵、空气质量差、水资源紧张等城市病。京津冀协同,北京、天津在与河北的合作中,可对河北提供更多的科技、人才等支持,在互利共赢中,形成“多核”的发展模式。

顾大局。为改善大气质量,京津冀三地在治理雾霾上应形成共识,做到:谁有污染谁就承担治理责任、谁的污染重谁的治污任务就重。目前河北省有几个城市在全国污染最重,理应在治污上付出更多,拿出实实在在的成绩单。当然,治污也须有合作。又如,河北有的地区为保证北京的水源清洁,在某些方面作了一定的让路,从首都的地位和政治方面考量,今后这种情况仍将继续。协同发展中,北京帮助河北水源地开发无污染的产业,可以是一种回报的形式。

三,更新升级产业。协同发展,产业升级是重点。目前,京津冀正在重构版图,将开启全新的经济增长极。三地之间的差异性提供了互补发展的机会。京津冀应根据各自实际,通过行政和市场手段相结合,构建基于自身优势的合理的产业链。具体而言,北京是在“转”和“疏”字上做文章,不再摊大饼,要腾笼换鸟,构筑“高精尖”产业体系,充分发挥人才、技术、信息的优势,发展高层次的知识密集型产业、信息产业;天津市是在“立”字和“错位”上做文章,按照“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北方国际航运核心区、金融创新示范区、改革开放先行区”的新定位,发展高端制造业、高科技产业、国际航运和国际物流;河北省是在“补”和“升”字上做文章,围绕京津冀一体化中河北省作为产业转型升级基地、商贸物流基地、环保生态涵养基地、科技成果转化基地这四个基地的定位,压减过剩产能,承接更多由北京疏散的产业,借北京、天津之力,将河北建成为先进生产、制造的战略支撑区,在制造业、原材料、物流、旅游、农产品加工等产业发展中,采用更多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理念,实现绿色崛起。更重要的是,一体化带来京津冀许多行政壁垒的破除,诸多要素能自由流动,这为大的区域性经济互补、互促的良性发展创造了最好的基础条件。

协同发展要找准切入点和产业重点,着力构建京津冀科技新干线,推动科技创新园区建设。要坚持交通和环保两个领域“先行”的原则,加快推进京津冀基础设施一体化,统筹规划、建设城市群公共交通、高速公路、快速轨道、机场、港口、通讯等设施,让环保产业上新台阶。着力构建三地融合发展的激励机制,将重大生产力布局、用地指标、央企布局建设等方面的扶持政策,适当向薄弱地方倾斜。在建立统一的劳动力要素市场方面,可考虑推动多地专业技能互认、劳动力保障一卡通等。在廊坊、保定、石家庄等环北京地区尝试推动教育、医疗一体化,实现人才资质互认,建立一批校企结合的人才综合培训和实践基地。

 

四,图新贵在行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一次变革图新的国家行为、大区域区行为,京津冀三地及其所属区市县都应积极行动,确立自身定位,按照当前及长远的工作重点,搞好域内外对接,抓细抓小抓落实。

北京市政府今年将京津冀协同发展排在7项重点工作的首位,表明了相当大的诚意和责任担当意识,并以主动姿态、空前的力度开始行动。作为一个大国首都,北京“疏解非首都功能、优化首都核心功能”,既是减负,也是谋求更好发展,要加减乘除一起来。疏解是做减法,如同减肥和瘦身健体。以此为基础,实施转方式、调结构、着力培育新兴业态和新增长点的方略,在“发挥创新示范引领优势”“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增强内需的拉动作用”“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等方面实现更大突破。如此,则能把优势产业做大做强,完成符合首都功能定位的经济、社会等各项指标。当下,要加快疏解几大批发市场;推动曹妃甸协同发展示范区、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区建设;加快北京新机场征地拆迁和外围设施建设,推动临空经济合作区规划编制和实施。面对这些艰巨任务和诸多全新课题,各级干部树立创新意识很重要,只有增长新的知识和本领,才可在协同发展实践中大展宏图。一个兼具智能首都、科技首都、绿色首都的美好愿景,是中国梦中的北京梦,北京市民、全国人民都在期待尽早圆梦。

京津冀协同,河北省得到了更多机遇。以近水楼台的保定和廊坊为例,环京津是其最重要的资源。北京的非首都功能疏解和产业转移的重要承载地是保定和廊坊。尤其是保定,地势平坦开阔,资源承载力充裕,有较强的工业基础。保定、廊坊要紧紧围绕3点来做:即打造“京津重要的功能配套和产业协作区”“京津产业溢出和对接的主要承载区”“京津冀生态环境城区和绿色产业发展区”。据了解,保定的发展思路中,服务首都仍是第一要务,经济发展中服务业居首位;同时,高端装备制造、航空航天和生物医药也是未来发展重点,北京这类企业不少已转移至保定。以此类推,环京津的石家庄、唐山、张家口、承德等都有自身独特的优势和潜力,要在转型升级中扬优去劣,充分梳理并确立自身核心吸引点,加强与京津协同力度。在对外开放中,这些城市可发挥地理优势,依托国际大都市北京加强对外合作,同时利用天津自贸区的通道,共同将自贸区的利好向境外、国外扩散。借助京津,将为发展外向型经济、为企业走向全球创造更便利的条件。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5/0930/840605.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