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 北京专题 助力京津冀协同发展 相关报道
京津冀环境治理,不只是为了“冬奥蓝”
2015年09月30日 15:28
冬奥会已经申报成功,“冬奥蓝”还会远吗?7月31日,北京携手张家口获得2022年第二十四届冬奥会的举办权。令人振奋之余,一个并不古老的话题也被坊间热议,冬奥会与环境治理如何完美衔接?而在此之前,疑虑声已起,有人担心,空气质量或成为北京申奥路上的一大障碍,必须有效治理大气污染,让运动员们能够在清新的空气下比赛。
现在看来,这种担心或是多余。正如北京冬奥申委主席、北京市市长王安顺7月31日在吉隆坡向国际奥委会做最后陈述时所明确提到,采取的一系列改善空气质量的措施,能够保证赛前、赛中、赛后的空气质量标准,都符合世界卫生组织要求。相映成趣的是,四个月前王安顺已“夸下海口”:APEC蓝会永驻,奥林匹克蓝也会到来。
我们有理由期待,更有理由相信,2022年冬奥会将成为环境改善的直接受益者。但是,改善环境并非仅为冬奥会。良好的空气质量对冬奥会很重要,对每个人的日常生活更至关重要,从1998年到2014年这17年,空气治理,北京一直在行动,效果不断彰显,越来越多的蓝天便是明证。
站在更宏阔的视野审视京津冀一体化,便可发现京津冀一体化是互相交融的一体化,也是立体的一体化,其中就包括环境治理一体化。没有环保一体化,京津冀一体化的意义就大打折扣;京津冀区域一体化,环境治理当先行,必须公众最关心之事破题。于此而言,即便北京、张家口不申办冬奥会,也依然改善空气质量,京津冀三地同样把环保一体化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
其实,京津冀环保一体化不缺动力,更不缺经验。众所周知,为迎接2008年北京奥运会,京津冀等地就曾联合治理空气污染。早在2006年11月,国务院就批准成立了“北京2008年奥运会空气质量保障工作协调小组”。该小组由国家环保总局和北京市牵头,除了京津冀,山西省、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山东省也名列之中。去年11月北京APEC会议期间,京津冀也联合行动,确保空气质量向优。
如果说这些只是不常见的个案坐标,那么在京津冀一体化已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大背景中,京津冀环境治理已是顶层设计支配的制度安排。去年2月26日,习近平在听取京津冀协同发展专题汇报时强调,京津冀“要着力扩大环境容量生态空间,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合作,在已经启动大气污染防治协作机制的基础上,完善防护林建设、水资源保护、水环境治理、清洁能源使用等领域合作机制。”可见京津冀环境治理是国家布局,三方参与,重在合作,涉及面广——除了空气治污,还包括水资源保护等等。
英国诗人约翰·多恩有一句名言:每个人都是大陆的一片,整体的一部分,如果海水冲掉一块,欧洲就减小,如同一个海岬失掉一角。同样的逻辑也适合京津冀。三地地缘相接、人缘相亲,地域一体、文化一脉,历史渊源深厚、交往半径相宜,完全能够相互融合、协同发展。即环境治理为例,如果三地不协调治理,全面争优,就不可能实现环保一体化。比如全国十大污染城市中河北常常占到六七个之多,在风力吹动下,雾霾会漂浮的,邻居家烟雾缭绕,哪怕自家关闭大门,也堵不住烟雾的侵袭;同样,如果北京治污不明显,也会影响津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怎么分得太清楚?
“同呼吸,共命运”,这话特别适合京津冀,有命运共同体就需要建立环保共同体。据报道,京津冀地区,在自然条件上是不可分割的,同气候条件(半干旱地区)、同一大水系海河流域为主体的地表、地下水系网络系统,在防灾、开发资源方面也密切相关。另有学者研究发现,我国大陆常见的干旱、暴雨、大风和雾霾等16种气象灾害在京津冀均有发生,且呈现出强度越来越大,影响越来越深、风险越来越大的趋势。这就更需要京津冀联起手来,共同化解难题。
以水资源为例。北京缺水,人所周知,其实天津、河北也缺水,三地都是资源型缺水地区,同是缺水,就应该共同想办法,而不是牺牲一方、成全一方。遏制地下水超采,避免过度依赖某地,就是必须化解的现实命题。
很显然,环境治理也许比其他方面的治理更需要合作,更需打破各自为政、以邻为壑的痼疾。如果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就可能出现污染大迁徙;如果独善其身,以我为主,就可能按下葫芦浮起瓢。河北廊坊官员曾表示,“北京不要的低端污染产业,廊坊也不能要”。与“不能输入”对应的,则是“不能输出”。这种定位就较具前瞻性和现实价值。反过来说,北京也不会以邻为壑,将低端污染产业像包袱一样扔给天津或河北。
京津冀环境治理一体化,不仅应抛弃对立或甩包袱思维,更应该强化协作,多搭台、多牵手、多帮衬。据悉,河北省到2017年将压减6000万吨钢铁、6000万吨水泥、4000万吨煤、3000万吨标准重量箱平板玻璃,损失约几百亿财政收入和几千亿GDP。对于河北这样一个经济并不发达的省份来说,某种程度上说,这是担当,甚至堪称“牺牲”。为此,环境保护部相关部门建议,京津在享受环境质量改善效益的同时共担损失,帮助河北省实现产业转型升级。此说并非没有道理。其实,今年,北京市将投入4.6亿元支持河北省的廊坊市、保定市的大气治理。天津也将投入4亿元支持唐山、沧州的大气污染治理工作。由此可见,三地关系越来越紧密,也越来越有使命感。如何做到更好地平衡三方利益得失,真正实现协同发展,是智慧也是能力。
《荀子·修身》有云:“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京津冀环境治理是大事,更需要多一些“为者常成,行者常至,思者常达”的行动力。如今,中央已出台了相关行动计划,三地也出台了相关规划,并正在将规划变成行动,以期释放更明显更有质地的治理效果。
新环保法已将保护环境确立为国家的基本国策,将“保护优先”列为环保工作要坚持的第一基本原则。同时,基本的环境质量是一种公共产品,是政府必须确保的公共服务。京津冀环保一体化,不仅将为三地民众带来福祉,还将为全国其他区域治理环境提供借鉴。基于此,京津冀应倾力而为,积累经验,将环境治理升华为制度范本,使其多一些辐射意义。
(作者系央视评论员)
责任编辑:刘佳星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5/0930/840633.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