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 北京专题 助力京津冀协同发展 相关报道
京津冀:交通一体化,不让发展“堵”路上
2015年10月08日 08:50
路通,人通,财通。
日前,首条京津冀轨道交通区域快线确定为京平线,全长72公里,其中约22公里穿过河北。建成后,京平线将成为京津冀区域快线的样板,有望方便百万余人出行。这个消息为紧锣密鼓进行的京津冀协同发展之火,又添了一把“新柴”。
现代城市管理、都市圈发展程度,都受制于人流和物流是否通畅。过去我们讲“火车一响,黄金万两”,也是这个意思。如今,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一年多了,已经建成了一批交通一体化的代表性成果,例如京昆高速、111国道与河北同步建成通车,完善了区域高等级路网;京新高速(五环至六环段)建成通车,形成了城市西北方向第二条高速通道;市郊铁路S2线西延至河北怀来县,燕郊到北京站的通勤动车开通等。
这些举措有利于打通三地发展的交通“任督二脉”,随着“轨道交通扛大梁,区域路网全覆盖,公交地铁一卡通”的逐步实现,京津冀的产业转移承接、生态保护联动等将获得新的助力,协同发展之势不可遏制。
一小时交通圈将大大提升区域内的经济活跃度,降低交易成本
北京、天津、河北三地的面积,加起来相当于两个半长三角,区域内地形多样,有平原,也有丘陵、高山峡谷。而改变单一的公路运输网络,以“轨道上的京津冀”,作为三地交通一体化的核心,构筑未来交通的骨架,串起一个世界级的城市群,是三地协同发展的重要方向。
美国硅谷、日本东京都市圈都依靠轨道交通实现大量人口在更广区域内常态化流动分布。轨道交通具有节约出行成本、缓解拥堵、减少排放等优势。因此,构建快速、便捷、高效、安全、大容量、低成本的互联互通综合交通运输网络,是陆路交通的首选。
可以预计,未来京津冀将建设起高效密集的轨道交通网,三地的客运将主要依靠轨道交通解决。其中,城市轨道交通主要解决30公里范围内的短途通勤需求,市(域)郊铁路负责30至70公里的交通出行,70至150公里出行由城际铁路承担,更远范围出行将依托国家干线铁路。
具体来说,干线铁路将依托国家铁路网络,加强京津冀主要城市间的沟通。目前,以北京为中心排进计划的有京张、京沈、京九、京唐客专等。
城际铁路,主要用于加强北京和京津冀城市群间的相互沟通。京津冀城际铁路投资有限公司已成立,是未来京津冀城际铁路的投资建设主体。
城市轨道交通,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地铁,主要负责城市内的短途出行。目前,北京地铁里程为527公里,今年将再增加27公里,达到554公里。在河北,石家庄的地铁正在建设中。
这样长、中、短程的交通都有轨道建设作为支撑,在不远的将来,行走在京津冀城市群间,便可体验风驰电掣的快捷。从北京六环,一小时可达唐山;从北京往北,一小时抵达张家口;往东南,一小时到达天津;从天津,一小时到石家庄。一小时交通圈将大大提升区域内的经济活跃度,降低交易成本,让各项发展措施不至于被堵在路上。
要想让区域血脉畅通,减轻心脏负荷,交通服务配套必不可少
从空中看,京津冀的交通网络,以北京为中心,呈放射状。历史形成的“条条大路过北京”的交通格局,使北京成为人流、物流的枢纽。也让祖国的心脏承受着巨大压力。就像小品里说的那样,“都往心脏跑,时间长了不得心脏病啊”?
这样的担忧有现实基础。与全国其他地区相比,京津冀地区的公路网虽然有一定规模,但是三地间长期存在着“断头路”、“瓶颈路”的隐患,比如京秦高速、京台高速、首都地区环线的密涿高速,导致了区域间“血脉不通”。更大的难题在于以北京为中心放射状的传统路网形态,不利于三地间的互联互通和北京非首都功能的疏解。
这种局面的形成,在于过去京津冀缺乏高速公路网整体的统筹布局。未来协同发展必须得促进区域路网格局由“单中心、放射状”向“多中心、网格状、全覆盖”转变。
具体来说,一方面,有些道路要加快修通;另一方面,有些道路要绕开北京。但是环线过境是个两难困局:一面是司机过境难,另一方面是北京交通过境压力大、过境车排放带来的污染大。这些是下一步需要解决的问题。
随着京津冀一体化发展,人员和交通工具的跨省流动越来越普遍,因此要想让区域血脉畅通,不至于心脏负荷太大,相关的交通服务配套必不可少,“一卡走三地”为代表的交通服务一体化成为迫切需求。目前,在高速公路方面,北京已与全国13个省市实现了不停车收费联网,京津冀“一卡通”已经实现。在公交卡方面,北京、天津以及河北的石家庄、保定、张家口、廊坊这6座城市已确定为全国第一批试点“交通一卡通”的区域。今年,北京部分公交线路与天津市的部分公交线路、河北省石、保、张、廊四市的公交系统将实现“交通一卡通”的互联互通。
当然,现实困难也是存在的。就“交通一卡通”来说,各个城市的卡要统一制式,还要建立一个区域清分结算中心。由于目前每座城市市民刷卡出行享受优惠不同,但都局限于本区域内的优惠。越来越多的公交甚至轨道线路跨省运营之后,旅客刷一张卡,车费如何结算?折扣怎么打?这些都可望在协同发展中推进解决。
总之,提升交通服务能力和水平,是有效化解区域肠梗阻的路径。基础设施建设固然必须先行,但是如果后期管理、服务跟不上,这一体化只能是中看不中用的“摆设”。
责任编辑:刘佳星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5/1008/841046.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