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文化博览 博古通今 独家讲稿

【跟着习主席学国学】开篇:让中华民族文化基因代代相传

2016年04月20日 10:42

 

QQ截图20150914101502

郭继承 中国政法大学马列学院副教授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印刷、出版,违者负知识产权法律责任)

一、习主席:我是中华文化的热烈拥护者、忠实学习者

大家在关注新闻的时候,不知道有没有注意到,近一段时间以来,不仅是社会的国学热,包括我们的领袖习近平主席也多次在多个场合讲到国学的重要性。在澳门回归15周年的时候,习主席去了澳门,他给澳门大学的学生做了一堂公开课,他提到一句话我印象特别深刻,习主席说,我是中华文化的热烈拥护者、忠实学习者。诸位,这句话非常关键,“我是中华文化的热烈拥护者”,中国共产党是谁?中国共产党实际上应该是中国文化的传承者和弘扬者。因为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华民族的执政党,在诸多使命中有一个传承本民族优秀文化的使命,所以习主席说我是中国文化的热烈拥护者。中华文化的忠学习者,实际是说我们中华文化很多的优秀部分,不仅是说,更重要的是把我们这个民族优秀的一些智慧和精华贯之于自己的实际行动中,这样一个人的命运或者一个人的行动就会改变。

另外,在北京师范大学参加教师节的时候,北师大出版了很多教材,习主席在北师大的展览馆里指着一些中小学教材讲,我很不赞成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注意习主席说的时候应该是很庄重。什么是教育“去中国化”?他说,我们中小学教育乃至高等教育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使命,成为中国文化传承者、传播者的使命。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教育部有很多使命,其中一个使命是要把本民族最优秀的文化传播下来。什么叫习主席说的教育上的“去中国化”?其实我们很多教材,尤其是语文教材,有四书五经等很多优秀的内容。我举个例子,比如说孔子讲的“三人行必有我师”,比如孔子讲“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稍微解释一下。君子遇到问题的第一反应是“我”有问题,君子反思“我”的问题;小人遇到问题的第一反应都怪别人,什么政府不好,社会不好,别人不好,学校不好,教育体制不好,所有的责任推到外面去。

孔子还说了“杀身成仁,舍身取义”。当一个人在国家的需要面前,可以把小我放下,甚至可以将自己生死放下。大家看中国历史几千年,每当国破民穷、山河破碎的时候,总是有那么多的英雄,能够置生死于度外,甚至抛头颅、撒热血,为了中华民族的未来去打拼。所以我们国家经历那么多磨难,能够一直走到今天,孔子的八个字“杀身成仁,舍身取义”起了重要作用。

 

中国的教育应该有传播中华优秀文化的使命,就是刚才我说的那么多好东西,应该在教育里面体现。如果教育里不能体现本民族最优秀的东西,教育的使命是有偏离的。所以习主席说,反对教育上的“去中国化”,他说我们的唐诗宋词也好,包括四书、老子、庄子,乃至儒家、道家、佛学里面一些好的东西,实际上都是我们民族精神世界里边非常伟大的一部分,我们教育要传承这个。

我回过来就可以总结一句话:习主席对中国文化非常重视。

二、中华文化是什么?

今天我们结合“跟着习主席学国学”这么一个话题,把习主席近几年以来所用到的中华文化典籍中的经典名句,讲给大家,和大家分享古人的智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当然,我们不仅学某个典故本身,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个典故,领会其中的智慧,对做人、修身、处事等等包括提升自己、完善人格、教化心灵等起到作用。只有文化的智慧让人受用了,这个文化才有了价值。

就国学的重要性,刚才我引用了习主席的话,我还想就理论层面给大家做一点解释。我们为什么学国学?

第一个,我问大家,我们为什么是中国人?我们为什么不是欧洲人,不是美国人,这个问题的根在哪里?我们为什么是中国人,是不是因为我们吃中餐?不是,全世界吃中餐的人多了。是不是因为我们说汉语?不是,汉语全世界都在说。是不是我们生活这个地域上?大家知道,生活在中华人民共和国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的很多人并不是中国人,外国的驻使使节在这里。那我们为什么是中国人?我认为,我们之所以是中国人,不是美国人,不是欧洲人,一个最核心的因素是因为我们受了几千年中华文化的营养,我们有自己独特的精神世界,中华文化几千年绵延不息,这种文化滋养了我们这个民族,使得我们的智慧、认知、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价值观等等层面区别于欧洲人,区别于美国人。

我们经常讲爱国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最深厚的根是哪里?是文化。一个人学习、领悟、涵养了我们这个民族文化的智慧,他内心就会形成对这个民族和国家的那份认同,这时候实际上是爱国主义最深厚的根源。如果你读了儒家、佛家、道家、中医,你学了我们文化的智慧之后,你自然而然就会升起对这个民族的认同,使得一个人不管跑到天涯的何处,他内心的感觉是:我是一个中国人,这才是爱国主义最深厚的根源。

所以,我们之所以是中国人,而不是其他民族的最重要的原因,是中华文化的智慧养了这个民族,从而形成我们对中华文化的那份认同,这是最重要的原因。

所以中华文化是什么?它是我们这个民族的根,如果把我们民族比作一座大厦,大厦的根基就是我们的文化。我们这个“大厦”改朝换代也好,外族入侵也好,但是只要这个根基还在,一旦因缘来了,机会来了,我们这个民族一定会起来,重新盖起一座大厦。所以我们党提出一个口号,叫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近代以来,我们积贫积弱,人为刀俎,我为鱼肉,西方列强几乎没有一个国家没有欺负我们,但是一旦我们把内忧外患解决以后,国家稳定了,这几十年经济综合国力的提升是有目共睹的,什么意思?只要这个民族的地基还在,中华民族这个大厦一定就会建起来。

 

另外一个比喻,如果把一个国家比作一棵大树,这个树的根就是民族的文化,是根系的营养支撑着国家这棵大树。我们为什么枝繁叶茂,为什么经历那么多风雨,这棵大树没有倒下,实际是文化的力量。

这里给大家穿插一个我的经历。有一次我上课的时候,有人提了一个问题,他说老师你对中国文化那么尊重,我要问,近代以来为什么西方人欺负中国的时候,我们老打败仗?后来我告诉他,如果你能用全世界的格局,几千年人类史的视角来看,一百多年的近代史,弹指一挥间,四五千年有文字记录的历史以来,领先于全世界的文明中,中华文明大概是最了不起的一个文明之一。要尊重其他文明,我们是遥遥领先的文明,这个没有问题的,只是在近代一百多年落后了,落后这是事实。但是我说,你看到没有,就在我们近代受那么多国家欺负的时候,你读历史,林则徐说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谭嗣同本来可以到日本去,戊戌变法失败以后,船票买好了,但是他说各国遇到问题都要变革,一旦变革,需要有人替国家去流血,中华民族到了今天这个地步,他说也需要变革,需要去流血,需要替国家死,那就从我谭嗣同开始。所以他把船票放弃了,他在家等着,那句话叫“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还有一个女英雄叫秋瑾,秋瑾说“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你读孙中山,他有四句话,叫“吾志所向,一往无前”,“愈挫愈奋,再接再厉”。还有周恩来总理,12岁的时候就立宏愿: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我告诉那个学生,我说我们这个民族近代受那么多苦难,怎么就没有从地球上消失,而且从1949年起,在毛泽东那一代领导人的领导下,我们一个大国独立了。1978年以来,改革开放政策实行以后,国力迅速恢复起来了。说明什么?说明只要这个民族的生命力在,这个大树的根系在,一旦机会来的时候,这个民族一定会站起来。这都是文化的力量,所以我们要学习这个文化。为什么?它是我们这个民族的根和魂。一个没有根和魂的民族,一定不会有未来的,更谈不上复兴。所以为什么习主席在多个场合,引用中国文化典籍中的名言名句,为什么他在多个场合倡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想是有这个考虑的。

第二个,我们学国学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我们今天各个社会问题比较多,比如道德的问题,我们看到老人倒在地下,连要不要扶社会都在讨论,大家不觉得悲凉吗?如果是自己家的老人倒在地下,没有人扶,我们孩子作何观感?孟子说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别人的老人也是自己的老人,其实应该不假思索地去救人,但是讨论的背后是什么?是我们很多人对这个社会的道德有忧虑,甚至说我做了这件好事,是不是会被讹诈等等。这就说明道德出了问题。那我问大家,道德出问题的根在哪里?包括我们现在全面建设党的时候,其中反腐败,为什么有些官员到一定岗位以后,会犯错误,走上贪腐、权钱交易的路子?这个问题的背后其实跟文化有重要关联。如果一个人他对儒家、道家、佛家,这一套中国优秀的文化有非常深的领悟,他的身心会改变,他会知道自己该怎么活。一个知道该怎么活的人,该做的要做好,这叫操守;不该做的不要做,底线有了。把责任和使命承担起来,一个人有了文化的底蕴之后,他的规范就建立起来了。实际上,我们的道德也好,很多社会风气也好,跟文化是有关系。接受了这些好的东西,他的言行举止、思考问题和价值导向都会受到影响。这是道德问题跟文化有关。

 

再就是社会风气,大家注意没有,社会上有些杂七杂八的事情。前一段时间我看新闻,说我们网上有些歌曲不要传唱了。后来我就查了查什么歌曲不让传唱,我一查,歌名我都没法在这里跟大家说。大家想想,人如果连是非都很难辨,好坏都很难辨了,这是不是很危险?有人说西方自由,可是大家想过没有,西方社会是有自由的一方面,但是一个民族所倡导的东西,这个民族主流的价值是人人都不能违背的,如果一个社会没有核心的价值,每一个人可以有自己的想法,东东西西,杂七杂八,这个社会必是分崩离析。一个社会可以多元化,但是多中有个“一”,必须有这个民族共同遵循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那叫什么?那叫核心价值。所以我们党现在大力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际上核心价值是什么,是不管哪一个人,哪一个民族,哪一个群体阶层都应该遵循的,并作为自己行为指导的一种价值观。只有这样,这个民族才有向心力、凝聚力,这个社会才会井然有序。实际上这背后又是文化的东西。

这里我针对文化乱象也说一下。我们在媒体上看到批评的多,比如哪一种观念有问题,我们批评它。可是大家可曾想过,一个社会非常好的导向,除了批评以外,更重要的是什么?是“立”,一定要“立”。我们《黄帝内经》讲了一个非常好的思想,叫“扶正固本,邪不可干”。什么叫扶正固本?就是当一个人正气足的时候,比如这个时候他吃一点凉东西,身体有点寒没问题。如果一个人的正气不足了,遇到空调怕冷,遇到风怕冷,吃点凉东西要拉肚子。正气如果不足,任何外在的干扰都容易使一个人得病。

如果用在理论宣传上,当我们对一些不好的文化现象做批评的时候,这是有必要的,但是我们更要做什么,更要“立”。在一个民族中,要把好的文化“立”起来,之后让我们这个民族拥有什么?判断力,对是非的认定能力、洞察力、辨别力。当一个民族有了洞察力、辨别力,对是非的判断以后,知道好坏,知道是非,面对一些文化的乱象,老百姓自己会做选择。这个时候不好的文化现象,它对这个社会的干扰就很少。

可是当一个民族没有辨别力和洞察力的时候,社会上有一些不好的观念,很多年轻人的行为都被带坏了,比如吸毒的问题,包括很多行为方式,实际上是很不好的,但是当一个人没有辨别力、判断力和洞察力的时候,什么是好坏都不知道,这种人是非常容易被干扰的。所以我们文化一定要讲好的东西。

好的文化很多,我们是中国人,我们一定要把四五千年以来,涵养我们这个民族最优秀的文化和智慧讲出来,来培养我们这个民族的洞察力、判断力、思考能力。这样我们这个民族才有正气,有了正气以后,这个民族才会生机勃勃。我们做这期节目的目的,是要应这个势,社会所需要。第二个,我们让每一个听众都要受益,“受益”两个字太重要了,任何一种文化,如果不能让老百姓受益,这个文化很难有生命力。

 

三、文化的生命力在哪里?

我有一次在开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的研讨会时,大家都拿着稿子在读,说中国文化多伟大,我说我看到这一点心里有一种隐忧。别人说你怎么隐忧?我说我给做一个报告,我的看法。文化的生命力在哪里?无论一个多么好的文化,如果只是在开研讨会的时候拿着稿子读这个文化多重要,到博物馆里去看青铜器,看我们的宋词,看我们曾经的历史、古人多优秀,这个文化已经出问题了。文化的真正生命力不是在研讨会上,也不是在博物馆里供人们去参观,在哪里?在老百姓的日常生活里面。只有文化扎根到人民中间,每一个老百姓为人处事、思考问题都能从这个文化里边吸收营养,文化才会如杜甫的诗,“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只有文化扎根在人民中间,让每一个老百姓的生活中间离不开文化,离不开中国文化的智慧,中国文化才真正把生命力给发挥出来了;只有文化被人民所需要,人民离不开文化,只有到了这个程度,中国优秀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才真正落在地上。

所以我们想通过“跟着习主席学国学”活动,把习主席近几年以来所运用到的中国经典名词警句讲给大家。其中一个重要内容,要讲清楚它对我们有什么现实意义,讲清楚我们如何在生活中具体运用,使我们真正感受中华文化之美、之博大。这样既是跟着习主席来学习中华优秀文化,同时也是在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这就是此文的缘起或者缘由。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6/0420/841574.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