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 理论大视野 科技
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的启示
2015年10月10日 10:48
日前,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致信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对中国著名药学家屠呦呦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表示祝贺。李克强在贺信中说,“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是中国科技繁荣进步的体现,是中医药对人类健康事业作出巨大贡献的体现。”
屠呦呦,是诺贝尔医学奖的第十二位女性得主。她的获奖理由是“有关疟疾新疗法的发现”,这既是中国医学界首次荣膺诺贝尔奖,是中国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奖项,也是中医药成果获得的最高奖项。由此,屠呦呦倍受瞩目,点赞与评议接踵而来。无论人们如何评价,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意义深远,其影响已经远远地超越了中医药研究。笔者以为,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给广大的科技工作者(特别是年轻的科技工作者)提供了四个方面的启示……
去掉浮躁脚踏实地,耐得住失败、耐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耐得住诱惑。把使命感、责任感、理想信念融为自觉行动和自信的力量,在寂寞的研发领域和清贫的生活中不断地自我修炼、自我磨炼,对科学虔诚而又执着。毕其功于一役,无益于科学的发展进步。而科研速成论,更是无根之冠。事实上,一项重要的科研课题从研发到成果,特别是获得诺贝尔奖需要数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科研成果需要反复检验,容不得任何虚伪、特别是急功近利。屠呦呦从1969年参加中草药抗疟研究到获得诺贝尔奖,经历了46年。期间,屠呦呦和她的课题组成员经历了190次失败。屠呦呦获奖的背后,是无以数计的艰辛。她从始至终坚守“四耐”,不慕浮华、刻苦钻研、无私奉献,为促进人类健康和减少病患痛苦作出了革命性的贡献。青蒿素自发明以来,已经在非洲拯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屠呦呦说:“一个科研成功不会很轻易,要做艰苦的努力,要坚持不懈、反复实践,关键是要有信心、有决心。科学要实事求是,不是为了争名争利。”
应该具有严谨、耐心、专注、坚持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在数十年的中草药抗疟研究过程中,屠呦呦和她的课题组成员筛选出2000余个中草药方,整理出640种抗疟药方集。以鼠疟原虫为模型检测了200多种中草药方和380多个中草药提取物,并不断改进、不断完善,坚持研发品质的灵魂和课题方向,她们“对自己的工作兢兢业业,奴隶般的忠心耿耿”。屠呦呦若没有执着的工匠精神,其中任何一个环节的研究都可能中止。屠呦呦课题组在第191次低沸点实验中发现了抗疟效果为100%的青蒿提取物——青蒿素。但是,这些成就并未让屠呦呦止步,她针对青蒿素成本高、对疟疾难以根治等缺点,又发明出双氢青蒿素这一抗疟疗效为前者10倍的“升级版”。追求极致、一丝不苟的大工匠情怀,应该成为科技工作者的共同价值取向。屠呦呦把对生命的敬畏、对科学的虔敬、对研究的未来,倾注于心、全神贯注、无私忘我,甚至用自己的生命去实践和体验,使青蒿素在世界各地的抗击疟疾中不断显示出奇效。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评委让·安德森教授说,“屠呦呦的科研经历对年轻科学家来说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如果认准了一个领域,就要坚持去做,坚持到底永不放弃。”
传承弘扬,创新融合。屠呦呦强调,中医中药是一个伟大的宝库,经过继承、创新、发扬,它的精华能更好地被世人认识,能为世界医学做出更大的贡献。她说,“中医是宝库,但拿来就用还不够。”在研究黄花蒿抗疟效果的过程中,屠呦呦得到了葛洪《肘后备急方》的启发,改换了提取方式,从而成功获得了有活性的青蒿素,“屠呦呦在关键突破上借鉴了中医古籍。”善于传承,勇于创新。传承是创新的源头,通过创新实现融合发展。传承不泥古,创新不离宗。屠呦呦“用一株小草改变了世界,让中国之蒿走向了世界。”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评委让·安德森教授评价说,“屠呦呦是第一个证实青蒿素可以在动物体和人体内有效抵抗疟疾的科学家。她的研发对人类的生命健康贡献突出,为科研人员打开了一扇崭新的窗户。她将东西方医学相结合,达到了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屠呦呦的发明是这种结合的完美体现。”
团结协作,攻坚克难。屠呦呦说,“青蒿素研究获奖是当年研究团队集体攻关的成绩,是中国科学家集体的荣誉,这是中国的骄傲,也是中国科学家的骄傲。”开展中草药抗疟研究,是多学科科学家团结协作的集体成果。当时,全国有7个省市、60多家科研机构、超过500名科研人员协力攻关。在这个团队里,很多科技工作者不仅参与了研究实验而且还作出许多了贡献,如:临床上验证青蒿素抗疟功效的李国桥、改造青蒿素分子结构并合成蒿甲醚的李英、率先研制复方蒿甲醚的周义清等许多科技工作者,他们舍身忘我、不计名利、团结协作、联合攻关,像钉子一样紧紧地钉在各自的岗位上,不断推进课题的研发、实验乃至应用推广,他们都是拯救全球疟疾患者的中国药学家。
从陈景润的“哥德巴赫猜想”——挑战解析数论领域250年来全世界智力极限的总和,到屠呦呦的“中国神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给世界抗疟事业做出的卓越贡献,在中国还有许许多多的科学家坚持不懈地在本土进行着多领域、全方位的科学研究,他们把个体命运与国家命运紧紧地结合一起,默默耕耘、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攀高峰,取得了许多具有世界水平的科研成果。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实现“中国梦”的进程中,广大的科技工作者应该向老一辈科学家学习,学习他们“埋头苦干、潜心钻研、坚韧不拔的工作作风,去掉浮躁、淡泊名利,始终围绕科学目标脚踏实地勤奋工作。”
责任编辑:董洁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5/1010/841896.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