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经典案例 时政聚焦

流量彻底不清零仍待时日 但势在必行

2015年10月13日 10:32

 

【事件介绍】

 

运营商推“流量不清零”

近期,记者从运营商内部和业内人士多个消息源获悉,自10月1日起,三大电信运营商正式推出开放套餐内单月流量不清零业务。

并非永久不清零

据透露,“流量不清零”的大致执行方式是,10月份起,三大运营商向所有用户自动推出“流量滚存”服务模式,当月计费的手机套餐中流量若有剩余,可以转移到下月优先使用。值得注意的是,该政策规定,上个月的剩余流量只能顺延一个月,并不是永久不清零。

关于流量清零,政府层面已经多次喊话。今年5月,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到,鼓励电信企业尽快发布提速降费方案计划,实施宽带免费提速,使城市平均宽带接入速率提升40%以上,降低资费水平,推出流量不清零、流量转赠等服务。7月份,工信部再次要求10月底落实流量不清零业务。

为响应提速降费号召,部分运营商已推出流量半年包及年包,部分实现了流量不按月清零、流量可转赠服务。

最初体验可能打折扣

面向全网用户实施的“流量不清零”政策,会不会对运营商效益带来很大影响?运营商内部人士的回答是“这是肯定的,我们要考虑资本市场和投资者的态度,担心引发股价震荡”。23日“流量不清零”的消息传出后,三大运营商股价均下跌。

独立电信分析师付亮表示,三大运营商中,电信联通的流量收入占比更高,此政策主要在流量上给用户让利,因此将对电信联通的利润造成较大影响。

“作为央企,三大运营商还要保证完成国资委的绩效考核,因此流量让利实施后,不可能一降再降,4G规模放号带来的降价空间或将封闭。”付亮说。

对消费者而言,“流量不清零”实施后的最初体验可能打折扣。运营商内部人士称,政策实施的具体过程中会面临很多困难,改造系统要花大量时间和金钱,一开始的用户体验不一定能做到最好。“系统改造和资费调整都需要运营商自己摸索完成。这牵扯到全网几亿用户,每个用户的套餐收费如何更改等数据都需要梳理,因此对运营商而言,还不能说完全准备好了”,该人士称。

实施过程艰难漫长

对于流量不清零政策,除了屡屡引发消费者的吐槽,政府部门也多次提出要加以改变。

今年5月13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时提到“上网流量不清零”、“流量可转赠”、“提速降费方案”,鼓励电信企业尽快发布提速降费方案计划,实施宽带免费提速,使城市平均宽带接入速率提升40%以上,降低资费水平,推出流量不清零、流量转赠等服务。

7月,工信部通信发展司司长闻库再次强调,工信部下一步还将强化定期跟踪,确保企业按照承诺落实全年网络提速任务,推动企业推出面向所有移动用户的、能够普惠的当月套餐数据业务流量不清零措施。

然而,尽管多次被催促,运营商在这方面始终不作为。

其实在两三年前,三大运营商便已开始进行一些流量方面的创新,中国电信率先推出了流量宝产品,提出了流量可以转赠、交易以及间接的不清零概念,同时,中国移动的流量和中国联通的流量银行也都进行了类似的改革创新,然而这些措施却都不能算做是真正解决流量痛点的方式。目前而言,运营商也只是个别套餐或流量包才能享受流量不清零政策,并没有真正推广开来。

未击中消费者痛点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的不清零措施是以两个月为期限,并不是永久不清零。记者调查发现,很多消费者对此并不买账。

通信专家项立刚指出,以两个月为期限自然不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消费者想要的是永久不清零。通信世界周刊总编刘启诚也表示,这种模式并不能解决消费者的流量痛点。

对于该项措施对运营商的影响,刘启诚和项立刚都认为,流量不清零这方面的收入在运营商总收入中只占很小的比例,对三家企业来说并没有太大影响。但电信分析师付亮却不这么认为:“对于中国移动这样营收达几千亿元的企业来说,损失几个亿的流量收入并不算什么,但对于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就不一样了,这两家企业在营收和利润方面跟中国移动的差距很大,几个亿并不是小数目。”

同时,付亮分析指出,三大运营商推出流量不清零模式将对虚拟运营商形成一定程度的打击,因为多家虚拟运营商对消费者形成吸引力的亮点就在于流量不清零,以后这一优势将不再存在,而对于那些流量清零的虚拟运营商来说,就更没有任何优势可言了。而刘启诚和项立刚却认为,虚拟运营商的目标人群都是“低端用户群”,对流量的需求较小,因此并不会被三大运营商造成很大冲击。

 

流量不清零势在必行

流量不清零,如今总算一只靴子落地了。今年上半年,包括李克强总理在内,政策层多次喊话,三令五申,要求运营商加快网络提速降费改革步伐,助推经济发展。5月份,三大运营商公布了相关方案,推出包括10元1GB夜间流量套餐、假日套餐,遭到消费者吐槽。实际上,在流量不清零方面,根本毫无进展。有关运营商只是拿流量半年包等业务充数,与消费者期待差距太远。

流量不清零的意义无需多讲。在政府大力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快“互联网+”进程的背景下,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网速快慢、资费高低,对社会和经济发展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对那些基于互联网的各种商业活动,又怎么可能没有任何影响?这就像一个想加速奔跑的人,却被掐住了脖子一样,一口气怎么也提不上来。

实现流量不清零,涉及内部整合、系统改造,但这不是拖延时间的理由。流量不清零,无论从政策要求还是促进消费等方面,都是势在必行,不容延缓。哪怕是基于运营商自身提高市场竞争能力的角度,也是如此。

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当下,三大运营商垄断通信市场、占据优势竞争地位的状况,将逐渐成为老黄历。9月23日,小米科技正式发布虚拟运营商业务“小米移动”,与传统运营商套餐资费相比,小米的流量资费已大幅降低。工信部部长苗圩也强调,要在年内完成移动流量平均资费下降30%的目标。随着拿到虚拟运营商牌照的市场竞争者入场,传统运营商将很难再维持原有“躺着赚钱”的模式。不改是不可能的了,那么晚改不如早改。主动适应市场竞争,今后才不会被消费者抛弃。

说到推出的流量单月不清零服务,虽然有了实质性进展,不过仍留有尾巴。据介绍,流量不清零服务仅限于当月剩余流量转至下月优先使用。这就是说,当月流量转至下月如仍未用完,到再下一个月仍将清零,而不是无限累加。这或是为了避免用户积存流量,影响运营商自身业务拓展。特别是,在流量可转让、交易后,难免有部分用户对流量的需求减少,选择更低标准的资费套餐。但既然用户已为流量埋单,就该允许累加积存,自由交换。

看来,更为彻底的流量不清零服务,仍待时日。但运营商对此要有充分预判,不能再陷入被社会推着走的尴尬境地。

【启示与思考】

事实上,与流量清不清零相比,下调资费才是最重要的问题。因为目前国内总体的手机通信收费水平依然偏高,套餐内外资费差距太大,这种局面继续存在下去的话,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民众通信消费负担较高的问题。

三大运营商长期坐享垄断利润,对于它们来说,提速要增加成本,降费就是要减少收入,这都无异于在自己身上割肉,要让它们主动配合,肯定不现实。自然是能拖则拖,能躲则躲。

虽然人们常说:“消费者是上帝”,但其实,在这个问题上,消费者毫无话语权。这一次,运营商看似做出了妥协和让步,但并非是消费者努力的结果,而是运营商与监管部门之间的妥协。有"上面的要求",似乎总是很难有推进的可能。此次三大运营商将同步推出"流量不清零",好像是商量好的,这就让人有一种担忧:三大运营商是不是同盟关系,而不是一种竞争关系?对消费者来说,自然希望是竞争关系,甚至竞争越激烈越好。

一旦三大运营商在资费问题上形成进退同盟,想要推进改革—无论是政府机关还是消费者的意愿,都会很艰难。因此,对有责任制定市场规则、维护良性竞争的政府来说,保证消费者用上资费更为便宜的电信服务,最有效也最长久的措施还是应该支持竞争、打破三大运营商的垄断格局。

如何打破?虚拟运营商似乎是一支有效力量。随着拿到虚拟运营商牌照的市场竞争者入场,传统运营商将很难再维持原有“躺着赚钱”的模式。当然,面对动辄数以亿计的三大运营商来说,虚拟运营商的市场还非常小。但若政策制定者能够真诚的支持竞争,为民营市场进入提供更好、更公平的政策环境,更快的增长空间并非没有可能。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5/1013/842507.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