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典案例 时政聚焦
践行生态文明理念需树立绿色政绩观
2015年10月14日 09:38
【事件介绍】
生态文明改革方案出台 或组建管理自然资源国资委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联合发布《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总体方案》),这是我国新一轮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顶层设计。
《总体方案》提出,要健全国家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中财办副主任杨伟民此前在解读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时表示,一些机构职责要做必要的调整。“生态环境大部制只能解决环境内部各个要素的协调,但仍然难以协调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关系。”中科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所长王毅分析,我国应考虑在新的背景下创新协调议事机制,从法律上制定部门协调的程序性规定。
组建对自然资源统一行使所有权的机构
根据《总体方案》,国家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的健全,将按照所有者和监管者分开和一件事情由一个部门负责的原则,整合分散的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者职责,组建对全民所有的矿藏、水流、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海域、滩涂等各类自然资源统一行使所有权的机构,负责全民所有自然资源的出让等。
全国人大环资委法案室副主任王凤春介绍,目前各有关资源与生态环境保护管理部门都有自然资源资产相应的行政管理和资产管理职能,其中资产管理主要包括资产用途规划分类、资产登记、确权发证(包括核发取水许可证等)、统计核算、出让转让、收取出让金或者使用费等,相当于行使国有资源的代理权和集体资源的监管权。
此前,杨伟民曾透露,中国正在研究如何建立一个管理自然资源的“国资委”,到底怎么建还在研究和讨论过程当中。“对自然资源资产管理,有各种不同的方案,包括设置专门的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委员会,在资源管理部门内设独立的资产管理机构,或设置专业资产管理公司。”王凤春分析,但从目前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收益分配的现状来看,绝非是简单地设置独立的资产管理机构或者经营机构,而是应分类管理。
“建设用地等商业性资产的管理和运营收益多在地方市县一级,且成为地方政府收入的主要组成部分,在保留地方管理和运营收益的基本格局下,在中央一级设立资产监管机构,主要职能是对自然资源资产实行统一登记、核算,对资产营运实行统一监督和考核。”王凤春建议,在地方分别设立专业性或者区域性资产监管机构和资产运营机构或者经营公司,体制转换和改革的难度相对较小。
王凤春分析,对于自然保护区、公益林等公益性资产,其效益主要体现为全国性、区域性公共生态服务效益上,且财政支出的责任比较大,可以适当上收管理权,在国务院有关自然资源管理或者环境保护部门下建立全国性统一的管理体系,如逐步整合各类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风景名胜区等,组建统一的国家公园管理体系。
环保大部制改革受关注
尽管《总体方案》没有出现生态环境与资源的大部制改革方案内容,但这项内容却是业界最为关注的焦点话题。
在9月17日的国新办发布会上,杨伟民在回答记者有关重启环保大部制改革提问时表示,一些机构职责要做必要的调整。但是,机构调整一般来讲是在换届的时候进行,只要方向明确了,今后有关部门会按照改革提出的方向和要求去推动部门之间职责和机构的相应调整。
实际上,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社科院和中科院等机构都已经提出了多套机构职能改革方案。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常纪文介绍,“我们提出了6种备选方案,我认为最可行的方案是将生态文明体制划分为自然资源监管部门及生态保护与污染防治监管部门两类。”其中,将自然资源监管中的用途管制交由负责生态保护和污染防治监管部门行使;将环境保护部门的生态保护职能和自然资源监管部门有关生态保护职能进行整合,交由负责生态保护和污染防治监管部门行使;将污染防治和核安全监管职能交由负责生态保护和污染防治监管部门行使。
“如以环保部为主体成立新的国家生态环境部,国家自然资源委员会的自然资源监管工作应当服从国家生态环境部提出的生态环境保护要求或者用途管制要求。”常纪文分析。此外,中国社科院城环所也提出了自己的改革方案:将温室气体排放监测监管、气候变化应对、促进环境产业和环境技术发展等职能和职权划入环保部管辖;在农业、林业、水利、海洋、国土资源开发等领域赋予环保部门更大的生态环境保护干预权力,以便环保部门在各类资源开发利用的源头防治发生生态环境破坏;可以考虑适时将水利、海洋、林业、气象等职能部门并入环保机构,整合生态环境保护力量,提高生态环境保护效能。
群众“绿色获得感”源于改革生命力
雨果曾经对生态环境有过直白的评说:“大自然是善良的慈母,同时也是冷酷的屠夫。”对大自然无节制的索取和破坏,最终只会让后辈子孙失去赖以生存的唯一环境。其实,在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老百姓的“幸福感”已不仅仅是满足于温饱,无论是出于对健康的追求,还是对后代的保护,守护绿水青山已成为共识。
若要生态文明得以良性延续,自然离不开人为保护这一前提。从这一角度而言,出台《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确为现实必要。改善环境质量,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格局,既是利国之策,更是利民所必需。显然,牺牲环境为发展让路的旧思维、老办法已与新时期的发展理念格格不入,正因如此,在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理念的基础上,不断完善生态文明绩效评价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亦才能在探索新的发展途径中“敬畏”自然,使得环保“顶层设计”落地生根。
领导干部作为一地发展的关键“因子”,同时也是守护一方生态环境的担当者,《方案》中所设定的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目标,涉及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环境治理体系等八项制度,而这终究要回归到从严落实、从严执行上来,兴许,打造“绿色政绩”在部分领导干部看来难有“亮眼”之效,但就构建生态文明新时代这一长远规划而言,把环保挺在发展前面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并非轻易以一地一时一人之功可等量之。事实上,推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考验的正是领导干部“寸积铢累”的奉献精神,深谋远虑背后的点滴作为,为的是在整个改革中建下“小我”之功。
不得不说,一些党政领导干部为了政绩,不顾生态环境效益,一味追求自己任期内GDP的增长,异地升官做官后,留下被污染的生态环境,遭殃的是当地老百姓。当前,在《方案》中已明确对领导干部实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以及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足以看出,遏制和扭转生态环境恶化状况已与领导干部职责作出挂钩,真正从制度层面保障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同时,划明“追责”红线,亮出问责利器,弥补的不只是制度的缺失,更重要的则是让群众实实在在感受到保护绿水青山的政治力量。
可以说,《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中的一系列“精打细算”,为领导干部指明了新常态下的执政方向,“大干快上”不再是能力的“代名词”,只有秉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实干中不忘环保为先之责,才能逐步充实群众的“绿色获得感”。
莫让农村沦为环境污染的“自留地”
过去,我国农村地区处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时期,产生的各种生产生活垃圾未超出当地的环境承载力,可以自然降解。但随着商品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地区产生的垃圾已不能快速的自然降解,要知道,一个普通的废弃塑料袋可能就需要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时间才能降解。再加上,一些工业企业或无证无照小作坊的增多,给农村地区带来了更为严重的污染。这不仅给农村地区生态环境带来不可逆转的巨大伤害,更严重威胁着当地人的生命健康。农村环境治理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坚持城乡环境治理体系统一,农村地区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必须跟上。今年1月1日实施的新环保法明确“县级、乡级人民政府应当提高农村环境保护公共服务水平”“各级人民政府应当统筹城乡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及配套管网,固体废物的收集、运输和处置等环境卫生设施,危险废物集中处置设施、场所以及其他环境保护公共设施,并保障其正常运行”。这就要求县级、乡级政府尽快承担起建设和完善农村环境保护公共设施的责任,不要再让污水直排横流、垃圾乱扔乱丢。
农村监管“真空”局面得破除。尤其是对从城市地区迁移到农村地区的工业企业,不能再走“先污染再治理”的老路,对这些污染企业,严格执行三同时、总量控制、环境影响评价、严重污染淘汰等环境管理制度。对那些无证无照的生产经营者,更要进行严厉查处、整改甚至取缔。
生态文明理念和意识教育要跟上。地方政府应转变唯GDP的发展论,重树发展和保护相统一的理念,认识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以优良的生态环境带动经济发展。要加大对村民的生态文明意识宣传教育,进一步做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鼓励其积极参与到当地的环境治理和监督中。
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应有之义,坚持城乡环境治理体系统一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的应有之义。如何在经济发展和生活更加便利化的同时,重建现代“桃花源”式的乡村景象,值得我们深思、笃行。
【启示与思考】
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发展,我国的经济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但我们不能否认的是在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环境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因为粗犷式经济发展,没有重视环境问题,所以我国由于经济的发展欠下了很多环境方面的帐。“雾都”现象就是由此产生,也正是由于这一系列现象的出现,环境问题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加上我国进入到了经济转型期,生态领域的问题便提到了议程上来。今年年初我国实施“史上最严”环保法,体现了我国治理环境的决心,而近期的国务院印发的《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则为我国对生态文明领域的改革与治理提供了一个蓝图。
习近平同志曾经强调,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提出了“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重要理论。我国现在进入了经济发展的新常态,正在努力摆脱粗犷式发展模式,淘汰落后产能,推动新型产业的发展,在发展中依据中央的“五位一体”战略布局,注重保护当地的生态资源,实现科学发展和长远发展。
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增长,广大人民群众的民生期待已经从过去的“盼温饱”“求生存”转变为现在的“盼环保”“求生态”。在这样的背景下,出台《方案》,可以说正当其时。拿出与当年“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相同的力度来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凡是有利于党和人民事业的,就坚决干、加油干、一刻不停歇地干;凡是不利于党和人民事业的,就坚决改、彻底改、一刻不耽误地改”,才能更及时、有效地满足人民的期待。
上下同欲者胜,与民同利者兴。我们相信,在以《方案》为代表的顶层设计的指引下,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同心同德、真抓实干,一定能早日实现“美丽中国”的梦想。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佘小莉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5/1014/842719.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