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经典案例 基层执政

“3D斑马线”想说爱你不容易

2015年10月16日 10:28

 

【事件介绍】

江苏宿迁多个路段绘制“3D斑马线”“存活”10天便返工

近日,江苏宿迁主城区内多个路段开始绘制“3D斑马线”,小黄人、熊大、熊二、光头强等立体卡通人物被“搬”到了斑马线上。

不过,这项“创新”之举并没有收获太多掌声。当地一些民众向记者抱怨说,这样的斑马线搞得眼花缭乱,分散了行人和私家车主的注意力,与设置斑马线的初衷相违背。

绘制“3D斑马线”

据了解,宿迁此前计划在9个地段铺设3D斑马线,主要集中在市区学校门口、公园旁边等交通治安严格的路段,原计划于今年国庆节前全部完工。

宿迁市交巡警支队的解释是,建设3D斑马线,是建设“活力之城”、“旅游之城”、创建文明城市的要求。

“3D斑马线代表时尚潮流,目前仅起步于国内外少数前沿、时尚国际大都市,对增强城市魅力、集聚人气商气、助推经济发展有积极作用。”宿迁官方称,此外,宿迁施画3D斑马线,是将时尚元素融入交通管理,是“引导宿迁交通安全管理创新的有益尝试”,目的在于“更加醒目地提示各类车辆礼让行人”。

不过,家住在宿迁新实小东附近的王女士告诉记者:“我家楼下斑马线上画的是小黄人的图案。刚出来的时候就不少人吐槽,觉得不实用,而且雨天说不定还会打滑。”此外,也有当地居民称,这种新潮的斑马线,固然“萌萌哒”,但由于是立体效果,看起来容易眼花缭乱。

有人也质疑3D斑马线不符合国家规范标准,对此,宿迁官方回应称,他们所施画的“3D斑马线”,是在原有斑马线边沿增加个别图案、少许线条而已,斑马线原有的色彩、外观、尺寸等主要元素并没有发生根本性改变,基本保留原有外观特征,“3D效果只是强化了斑马线存在感”。

“存活”10天便返工

宿迁是在9月17日前后开始铺设这种3D斑马线的。不过,仅仅10天后,这种3D斑马线便被“推倒重来”。

王女士告诉记者:“9月27日我回来发现,楼下的小黄人不见了。原来的斑马线地方,被沥青重新铺了一层、覆盖掉了,比两边的路面都高出一截,看起来很不顺眼。”

对此,宿迁市交警支队副支队长侍巍告诉记者,“这次出了洋相了,有部分路段需要返工”。他解释说,这次斑马线的工程是包给北京一家公司做的,“但是在工艺上出现了一些问题”,“有几个绘制了3D斑马线的路段出现路面打滑情况”。

据此前宿迁市交巡警支队介绍,宿迁绘制3D斑马线,改进了“表面施工工艺”,在表面的保护层加入了石英砂,来增加表面摩擦系数,以防止因雨雪湿滑发生事故。侍巍还向记者透露说,目前3D斑马线工程,国庆节之前是完成不了了。“之前定的9个点已经完成了6个”,暂也不打算进一步推广这种3D斑马线。

针对网友的一些质疑,侍巍表示,很多市民都十分关注这个事,甚至有不同的说法说做这个是劳民伤财,“但是这个工程的目的就是为了展现时尚城市的风采,希望吸引一些外来的人流和物流”,以增强宿迁的竞争力。

 

“3D斑马线”遮不住城市管理短板

作为交通标志的一种,实用、规范是对斑马线的基本要求。《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标准明确规定,人行横道线为白色平行粗实线(斑马线)。交通标志的规范管理不仅是一个城市形象的问题,更体现出城市的文明程度和管理水平。交通标志杂乱无章,直接会影响人们正常的工作和生活,甚至有可能造成一定程度的混乱。

宿迁市交巡警支队的解释是,建设“3D斑马线”是建设“活力之城”、“旅游之城”以及创建文明城市的要求。小小斑马线,竟然被赋予了这么重大的“意义”,很有几分“上纲上线”的意味。不过,不管打着什么冠冕堂皇的幌子,斑马线都不该“玩花活儿”,否则既不安全,还有劳民伤财甚至搞“形象工程”之嫌。

实际上,真正的“3D斑马线”,是用立体斑马线模拟路障,从不远处看,就像是一条条长方体路障,主要起到减缓车速的作用,对此也是有着严格规范的。宿迁的相关部门认为随便搞些3D图形就是“3D斑马线”,恐怕是误解了“3D斑马线”的本义。而近年来,热衷于在斑马线上做文章的地方委实不少,类似的问题也出了一大堆,说到底,城市管理水平并没有提高,又想糊弄一下上级视察,也就只能“玩花活儿”了。

于是,结果显而易见,仅仅10天后,宿迁的“3D斑马线”便被“推倒重来”。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返工”并非因为质疑如潮,而是考虑到斑马线绘制工艺上出现了一些问题,“有几个绘制了3D斑马线的路段出现路面打滑情况”。看看,连最基本的施工工艺都缺乏保障就匆匆上马,这是负责任的态度吗?这样既无必要,也不符合相关规范的所谓“创意”,还是早点收了神通吧。

3D斑马线:玩创意别丢了安全

“3D斑马线”不是国内首创,加拿大有鱼骨头形,美国有钢琴形状、拉链形状;也不是宿迁首创,浙江台州市有“五线谱”、成都市有条“爱情斑马线”、长沙有“土墩子”等等。斑马线是舶来品,起源于古罗马时期的庞贝城;“3D斑马线”也是舶来品,国外城市先玩,然后被国内“拿来”。

斑马线能不能一改过去的呆板、老土形象,“卖萌”玩“3D”?窃以为,作为一种偏于小众的艺术行为,在一些小城市、偏僻路段玩玩无妨,若似宿迁,说什么“3D斑马线代表时尚潮流,目前仅起步于国内外少数前沿、时尚国际大都市,对增强城市魅力、集聚人气商气、助推经济发展有积极作用”,未免有点牛头不对马嘴。你见过世界上哪个城市是靠“3D斑马线”来聚集了人气、商气,还“助推动经济发展”?

仅从艺术角度,将小黄人、熊大、熊二、光头强等立体卡通人物搬上“3D斑马线”,确实令人赏心悦目,就像四川美术学院两旁的建筑物墙壁全涂上美术作品,让人仿佛进入艺术隧道,成为城市一景。具体到斑马线这一特殊载体,需要回答:斑马线的主要功能是什么?毫无疑问,斑马线为行人安全而设,旨在提醒司机减速通过,礼让行人。“3D”究竟是有益还是有损于这一功能?那就比较复杂了,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

于司机,若是初来乍到贵地,临近“3D斑马线”才发现前方有“人”“动物”“土墩子”或“倒锥”等等,于是采取紧急制动,情况就有点不妙,当后车速度较快、车距较短时,容易发生追尾。对于见惯“3D斑马线”的老司机,又容易出现另一种情况——“狼来了”效应,假作真时真亦假,在其它斑马线看到真正妨碍物时,也以为是“3D”,那可就惨了。于行人,“中国式过马路”本来就是一件很冒险的事,集中注意力有时也防不胜防,要是注意力被“小黄人”分散,危险系数更高。于道路,如果因为绘制“3D斑马线”而损害道路质量,像宿迁出现“路面打滑”情况,那更是“人祸”。所以,“3D斑马线”偶尔玩玩即可,不可全面推广,更别以“增强城市魅力”视之。

城市需要创意来给混凝土森林增色,给市民生活添彩,但无论如何创新,安全是第一位,尤其是“马路创意”。

 

【启示与思考】

平心而论,“3D斑马线”的确是新奇而又不乏创意。交通管理者将时尚元素融入城市风物之中,用“萌萌哒”城市设施来展现城市管理的亲和力,体现一座城市的活力与创新,其初衷应该是善良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应当说给予肯定并且加以鼓励。

城市需要创意来给混凝土森林增色,给市民生活添彩,但无论如何创新,安全是第一位,尤其是“马路创意”。斑马线对于一座城市的交通安全来说至关重要。它不仅是司机安全驾驶的指示线,更是百姓安心出行的“防火墙”。斑马线设立的规范与否,不仅关系一座城市的基本面貌,更能体现城市管理者水平高低。所幸的是这项“3D斑马线”项目在被媒体披露后紧急叫停。有关部门表示将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合理规划斑马线,保证城市交通的安全畅通。

对此,我们虽欣慰于有关部门的有错就改,但更令我们深思地是难道时尚真的与城市管理格格不入吗?其实,展现一座城市的时尚与活力与城市管理并不悖行,重要地是有赖于城市管理者的智慧。比如广告门头的设计,街角垃圾桶的色彩,甚至是脚下井盖的图案。只要城市管理者肯动动脑筋,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留出一定的创意空间,相信3D卡通画就算不出现在斑马线上,也可以在街角巷尾、广场公园找到他们的栖息之所,同样也可以为百姓带来一处惊喜、一片笑意。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5/1016/843104.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