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典案例 基层执政
“三证合一”改革 让创业创新的种子落地生根
2015年10月19日 17:10
【事件介绍】
“三证合一”十一落地 百姓获得哪些大礼包?
总理力推的“三证合一”十一落地!我们将获得哪些实惠?28日,一贯“高大上”的中国政府网推出官方冠名的动画短片,解读“三证合一”政策。这个2分45秒的动画短片由新京报动新闻与中国政府网联合出品。
“大周末的,看电影去?”“不去,不去,我在研究新企业的注册流程呢。”“别研究了,2015年10月1日起,登记制度改革要在全国推行了。‘三证合一、一照一码’,跑次工商局,不超过3个工作日就能全解决。”
28日,一则时长2分45秒的政策解读动画短片,上线中国政府网。动画短片采用对话的形式,塑造出“创业小白”和“时事达人”两个卡通形象。很多老百姓关注的“三证合一”问题,比如手续、费用等,都在两人的一问一答中得到解答。
10月1日以后,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和税务登记证“三证合一”。新设立的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只要向工商部门提出申请,获得一个加载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的营业执照(即“一照一码”),就算注册成功。
统一代码和登记证对新注册的法人和组织免费发放;对于已经办齐了证照的企业,有两年的过渡期。在2017年12月31日以前,企业都可以使用原发证照办理各项业务。
“三证合一、一照一码”改革知多少
【问题1:什么是“三证合一、一照一码”登记制度改革?】
“三证合一”登记制度改革是指将原来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登记时依次申请,分别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核发工商营业执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核发组织机构代码证、税务部门核发税务登记证,改为一次申请、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核发一个加载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的营业执照的登记制度。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是每一个法人和其他组织在全国范围内唯一的、终身不变的法定身份识别码。
【问题2:“三证合一、一照一码”登记制度内容是什么?】
“三证合一、一照一码”概括起来就是“五个一”:一是一窗受理,企业登记申请表和登记材料由工商登记窗口受理,质监、税务部门不再受理企业组织机构代码证、税务登记证申请。二是一表申请,投资者办理企业登记注册,只需填写一份申请表,向登记窗口提交一套登记材料。三是一照一码,一个企业主体只能有一个“统一代码”,一个“统一代码”只能赋予一个企业主体。四是一网互联,以省级共享交换平台为单位,各省工商、质监、国税、地税等部门通过这个平台进行数据交换,实现跨层级、跨区域、跨部门信息共享和有效应用。五是一照通用,“一照一码”执照在全国通用,相关各部门均要予以认可。
【问题3:为什么要实行“三证合一”登记制度改革?】
按照规定,新注册企业需要到工商、国税、地税和质监等部门分别办理证照。企业需要多次提交申报材料,各部门需要重复性审核,提交材料过多、手续烦琐不仅给企业造成很大负担,而且办理时间较长。按照国务院转变政府职能、简政放权、优化服务的要求,推进“三证合一、一照一码”,就是要进一步简化手续、减少审批、减少环节,进一步简化市场准入,激发市场活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改革后,企业只需要到工商部门办理一个营业执照即可,大大节省企业时间,减轻企业准备材料成本等负担。
【问题4:“三证合一”适用的哪些市场主体?】
此次“三证合一、一照一码”登记制度改革适用于依法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登记的除个体工商户以外所有市场主体,包括各类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其分支机构。
【问题5:改革后的营业执照将有何不同?】
改革后新办理的营业执照,承载了原来的工商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和税务登记证的功能。企业原需要使用组织机构代码证、税务登记证办理相关事务的,一律改为使用“三证合一”后的营业执照办理。
与以往相比,改革后企业办理营业执照时需要提交的材料增加了“生产经营地”“财务负责人”和“核算方式”信息。原来到税务、质监部门办证需要的其他材料不再提交。
【问题6:“三证合一”后,企业手中原有的证照需要更换吗?】
“三证合一”登记制度改革设置了过渡期,在2017年底前要完成对企业发放和换发加载统一代码的营业执照,有特殊困难的个别领域,最迟不晚于2020年底。过渡期内未换发的证照可继续使用。同时,在过渡期内,企业在办理工商变更登记业务时,由工商、市场监管部门按照“三证合一、一照一码”登记模式换发加载统一代码的营业执照,收缴其原营业执照、税务登记证和组织机构代码证。过渡期后,企业一律使用加载统一代码的营业执照办理相关业务,未换发的营业证照不再有效。
【问题7:改革后的新营业执照适用哪些领域、业务?】
改革后,原需要使用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税务登记证办理银行开户、缴纳社保费、办理房产登记、办理车辆登记等相关事务的,企业持“三证合一”后的营业执照将都可以办理。根据改革要求,各相关部门都要在各自的领域认可、使用、推广“一照一码”营业执照,实现各地各领域互认互通,确保改革各个环节畅通无阻。
【问题8:“三证合一”后,企业办理注销登记和以前有什么变化?】
“三证合一”后的企业办理注销时,须先向税务主管机关申报清税,持税务机关出具的《清税证明》,再向企业登记机关申请办理注销登记。在过渡期内,未换发“三证合一、一照一码”营业执照的企业办理注销,仍按原程序办理。
清税证明是指已实行“三证合一、一照一码”登记模式的企业申请注销登记时,向登记机关提交由国税、地税部门出具的所有税务事项均已结清的证明。
登记制度做减法的自我革命
国务院会议指出,在今年底前确保实现“三证合一、一照一码”登记模式在全国推开,过渡期内老证照继续有效,让群众得实惠。改革是推动经济发展,换取市场活力的制胜法宝。深化商事制度改革,简化注册资本登记,推行“三证合一”,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在行政审批事项上简化程序,为创业提供便利,这是用政府权力的“减法”,换取市场活力的“乘法”。
我们知道,过去创业者要办齐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税务登记证这“三证”,起码要三四个部门审批,有的特殊行业甚至还要经过更多部门审批才能办下来,企业往往跑七八趟才能办结。国务院推行“三证合一”,企业开办者不光省了不少脚力,也节约了大量时间和精力。这次国务院要求要简化程序,实行“一次申请、一口受理、一套材料、一表登记”,不重复填报、提交材料;并积极推进全程电子化操作,实现部门间信息互联互通、档案互认,做到方便透明。笔者以为,通过实施“三证合一”登记制度改革,以优化流程,简化手续,以及创新服务方式,提高办事效率,无疑将大大便利市场主体,激发市场活力,这是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营造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和服务环境的重要改革红利。
实行营业执照、企业代码证和税务登记“三证合一”,之前已经在一些省市试点推行,目前全国已有不少企业使用“三证合一”新版营业执照;可以说,去年以来商事制度改革上还是取得显着的成效,这种转变政府职能,简政放权,放松政府对微观经济的管制,尤其是推进登记注册制度的便利化,深受企业的欢迎与肯定。这次国务院常务会议,把“三证合一”登记制度改革作为年内务必实现的任务,这是一个硬要求,也是推进职能转变的硬任务。相关部门一定要认真贯彻国务院的决策部署,抓好部署、协调和落实,解决跨领域、跨部门、跨层级的各种问题及环节贯通,确保“三证合一”登记制度改革尽快于年内在全国范围落地生效,为促进创业创新注入新动力、新活力!
我们知道,“三证”合一证,表面上是商事制度管理的一个程序简化,窗口少了,材料简了,效能高了,实质上这也是一个政府自我革命。“三证合一”的商事制度改革,是政府部门间职能及监管的一次优化整合,也是深层次的加快转变政府职能的一次变革行动。推进商事登记便利化,与进一步取消和下放各部门审批事项,推进收费清理改革等简政放权改革一样,都是为了破除阻碍创新发展的“堵点”,影响干事创业的“痛点”和市场监管的“盲点”,为创业创新清障、服务;以简政放权为突破口,激发我国经济增长动力。
【启示与思考】
结果是美好的,过程是艰辛的。因为涉及多部门职能,部门利益协调起来难度较大,“一窗受理、一表申请、一照一码、一网互联、一照通用”的“五个一”便利服务的到来殊为不易。我们能看到的是:自去年3月1日起,国务院陆续发布多项通知、意见,李克强总理在多个会议、场合作出重要指示,多地率先试点,注册资本金改为认缴制、年检改年报、“先证后照”改为“先照后证”等多项措施先后实行……而在看不见的时空里,不知道还有多少回合的利益交锋,多少场次的部门磋商,多少辗转碰壁,多少协同整合。
简政放权是本届政府开门“第一件大事”,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先手棋”和转变政府职能的“当头炮”;商事制度改革是简政放权的“突破口”之一;“三证合一、一照一码”是商事制度改革的“攻坚战”……如此链锁之下,“五个一”的市场含金量可想而知。它不仅大大降低了企业的市场准入门槛,缩短了办证流程,还实现了行政管理模式的逆转,由过去的“重审批轻监管”变为“轻审批重监管”。“三证合一、一照一码”让每个企业都拥有一个唯一的身份证,不仅有利于实现部门间信息互联互通、档案互认,还为运用大数据技术加强市场监管提供了条件,为建立企业信用为核心的新型监管模式提供了基础。
更为重要的是,多部门、多证件、多环节管理模式的改革,有助于改变过去那些不合理但又被人为固化了的机制、做法,有助于各部门加快实现步调的统一、信息的共享,有助于整个市场环境的优化,从根本上解决政府部门管得多、管得细、管得杂、管得死等问题,让市场主体吃到更多“肉”以强身健体,进一步释放我国经济发展的内在潜力。说到底,我们推进“三证合一、一照一码”,不是单纯追求“闪电办事速度”,而是着眼于理念创新、制度创新和服务创新,培植更有利于企业经营发展的制度土壤。正如总理所说,“我们不仅要降低创业门槛,让企业‘生’出来,还要避免形成‘僵尸企业’,要扶持它们,让它们活下来、活得好。”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三证合一、一照一码”的全面推行说明,政府敢啃“硬骨头”,市场才能有“肉”吃。宏伟蓝图的价值,不在头脑里,不在方案里,在一步一步的实践中。唯有实践,才能分辨华丽的秕谷与饱满的种子,才能创造生长所需的阳光雨露,让创业创新的种子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责任编辑:蔡畅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5/1019/843494.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