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文库 理论大视野 文化

“人民”永远是文艺创作的中心

2015年10月20日 09:28

《中共中央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中指出:社会主义文艺本质上是人民的文艺,人民的需要是文艺存在的根本价值。解决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问题,牢固树立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自觉以最广大人民为服务对象和表现主体,在人民生产生活中进行美的发现和美的创造。

只有紧扣“人民”这个中心,才能创造出符合人民评价标准的文艺作品,只有在人民的生活中去体验去发现文艺的源头活水,才能催生出文艺创作的百花齐放。

文艺的形式比较多元,既有歌有舞,还可以有戏曲、相声、弹评唱词,还可以有书画摄影等。而无论何种形式的文艺,其服务对象都应该是人民群众,在我国古代葛天氏时就有“三个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之舞乐,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高度发展的今天,更多符合人民实际生活的文艺作品相继涌现,符合群众精神需求的艺术作品、艺术活动走进了大众生活,更多的文艺载体也在积极引导群众参与、融进群众生活。也就是说,文艺创作的中心需要“人民”这个主体,只有牢固树立人民才是历史创造者与传承者的观点和自觉以最广大人民为服务对象和表现主体的思想,才能解决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问题。

“为了谁”要求必须围绕“人民”这个中心,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在很多文学家的创作历程中是显而易见,高尔基拣过废纸,当过学徒,做过扫院人、面包师......,他在各种艰难的生活环境里丰富创作经验,才有《童年》、 《在人间》 、《我的大学》;同样很多优秀的作品,其基础也离不开同时代的精神文化需求,离不开同时代的群众理想需求。因此文艺创作不是旁观者的观点表达,而必须是富有群众生活气息,站在人民立场,才会有富有一定精神境界和审美趣味的具有展示性的群众可知可感的艺术载体。

“依靠谁”要求必须立足“人民”这个中心,必须坚持服务群众扎根人民这个基础。文艺的源头活水根在人民、源在群众,是人民生活的实践体验与提炼。我们的作品来源、创作根源都离不开人民,作品好不好关键是要经得起人民鉴赏品评;创作的文艺美不美关键是符合群众生活需求,需要人民来评估量化。纵观古今中外,无论任何一种体裁作品的传世之作都是切合人民需求期盼的,都是人民世代相传与不断守护的结果。然而今天我们肩负“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更要牢牢把握住依靠群众为主体和主线的文艺创作的导向和标准,更要在加强文艺队伍建设和拓展文艺阵地上吸引更多的群众参与其间,立足于人民的根与源上发出符合社会主义发展的文艺呼声。

“我是谁”要求必须置身到“人民”中去,去做群众中的一员。只有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只有去发现发掘出蕴藏于群众中的具有创造活力的素材,面向群众、心系群众才能更好地发掘出源头活水。“我是谁”就必须扎根群众生活,体验群众生活,去聆听群众需求和对社会的评价,对政治的评价,并融入思想进行加工创作,才可以说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人民”永远是文艺创作的中心,没有人民的艺术是生涩的、乏味的,没有人民的艺术也是虚无的、浮躁的。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紧紧围绕“两个百年”的中国梦,深入生活面向基层,才能扎根人民服务群众,才能找到创作的源头活水,创造出更多的符合人民评价标准的文艺作品。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5/1020/843526.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