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经典案例 百姓心声

“禁烧秸秆”关键要为秸秆找新出路

2015年10月20日 10:29

 

【事件介绍】

秸秆焚烧再跃居污染元凶 禁烧工作路漫漫其修远

北京环保监测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本轮重污染的主要原因是,从10月4日开始,北京及华北地区弱气压、风速小、湿度大,污染扩散条件明显不利,造成污染物快速积累和转化。同时,环境卫星遥感监测显示,华北平原区域有较密集的秸秆焚烧火点,排放大量的污染物,与不利气象条件共同作用,造成了本轮较大范围的区域性污染。

10月7日,环保部通报,根据监测,10月1日至10月6日期间,全国范围监测到疑似秸秆焚烧火点376个,比2014年同期增加53个,河南、山东、辽宁等地均比往年上升。从秸秆焚烧火点强度看,平均每千公顷耕地面积火点数排序为前5位的省份依次为河南、山东、新疆、辽宁、安徽。 

近年来,随着对环境保护的日益重视,从各部委、省区市,到地市、县甚至乡镇,一到秸秆禁烧季,都会重申政策、发布通知,禁烧区内的各种口号标语随处可见。在一些地方,对禁烧秸秆的态度很明确,层层签署责任状,要求“严密布控、严防死守”,河南、安徽等地基层干部因禁烧不力被问责甚至被免职也不止一次。 

被熏呛的人声讨烧秸秆的人素质低、自私无底线,反过来烧秸秆的人会愤怒于其他人的不理解,这个问题在互相指责中年复一年的重现。当地政府的一纸禁令贴的容易,树立典型的环保企业做的风光,只是要切实解决土地上发生的问题,可能还需要再有些能让农民愿意动起来的“好法子”。 

现实倒逼相关部门和各级政府,要摆脱秸秆禁烧年复一年的应急式治理模式,必须要疏通秸秆的出路。秸秆综合利用不能停留在纸面上,更不能光靠行政命令,需要借助市场的力量,依托规模化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农民经纪人等,建立科学合理的秸秆收集贮运体系,提高比较效益;鼓励和支持农民使用先进技术和机械进行秸秆还田,通过加大补贴等方式,减轻农户因秸秆还田而增加的成本。农民有了“获得感”,才会有动力自觉参与其中。

秸秆禁烧令行不止该反思

中央气象台5日傍晚发布霾黄色预警,京津冀等地有霾,部分地区重度污染,雾霾天气将持续至7日白天。北京市环境保护监测中心称,环境卫星遥感监测显示,华北平原区域有较密集的秸秆焚烧火点,排放大量污染物,与不利气象条件共同作用,造成了当前较大范围的区域性污染。同样的情景似曾相识,去年10月上旬,雾霾袭击华北大部分地区,监测显示,秸秆焚烧这种“特殊污染源”加剧了空气污染。

近年来,随着对环境保护的日益重视,从各部委、省区市,到地市、县甚至乡镇,一到秸秆禁烧季,都会重申政策、发布通知,禁烧区内的各种口号标语随处可见。在一些地方,对禁烧秸秆的态度很明确,层层签署责任状,要求“严密布控、严防死守”,河南、安徽等地基层干部因禁烧不力被问责甚至被免职也不止一次。

日益严苛的规定和问责,并未缚住秸秆焚烧这匹脱缰的“野马”,一到季节就会发作。环保部环境卫星秸秆焚烧火点监测周报显示,今年9月28日至10月4日,共监测到秸秆焚烧火点273个,涉及8个省份,31个市,78个县,其中河南火点186个,山东56个,两省占全部火点的近九成。

秸秆被付之一炬,在农民眼中,这是传统,也是最经济的处理方式,秸秆回收或者还田费时费力费财,还有可能误了农时。“别人都烧,还差我这把火?”一些农民并不买禁烧的账。大禹治水,疏堵结合,秸秆禁烧,严防不能放松,但更应该在疏导上多下功夫。

 

“禁烧秸秆”不能光靠“问责”说事

农村地区“秸秆焚烧”导致的环境污染问题,一直以来都考验着地方政府的执政智慧。特别是在近几年里,随着国民的环保意识不断增强,农村治理秸秆和如何解决秸秆遗留问题,也持续的被搬上“台面”。可这却让“农民焚烧秸秆腐田与环保问题”之间形成了矛盾,地方政府反而夹在中间“不好做人”。由此看来,周口市太康县政府被罚2000万,不足为奇,毕竟秸秆问题处理不好,地方政府的责任无可推卸。但是,治理秸秆问题不力,重罚之后,地方政府的治理思维若继续停留在“问责”基层干部上,不免有些“隔靴搔痒、缘木求鱼”之感。

我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秋收烧秸秆成农民惯例。地方政府出于环保角度“层层施压、罚款免职”的做法初衷固然正确。可绝不能忽视农村地区秸秆的“分量”,若是单纯的认为问责能够解决过去,秸秆焚烧屡禁不止的现象,那就是大错特错了。

秸秆是农民种地的产物,不烧不可能堆在地里,而政府治秸秆焚烧,应当“统筹兼顾”,依靠“科学的能长期使农民接受的规定”来解决问题。不然,单靠基层干部“蹲田喝止”,来整治秸秆焚烧,就成了“守株待兔”的闹剧,秸秆谁来处理的问题,俨然还会长期困扰农民与地方政府。长此以往,秸秆问题就会升级成干群问题,发人深省。

纵观近年来各地出台整治秸秆的措施规定,大多都停留在问责层面,对彻底解决农村秸秆的主命题,却“偏离了方向”,甚至还是“治标不治本”。因而,治秸秆问题的根疾,还需从“秸秆本身的价值上”下功夫。综合现下各地的不同情况,治秸秆除去问责外,还可以利用“市场经济思维”来治理秸秆,利用现有的科学治理方式,使秸秆变废为宝成“可再生生物油,固化成燃料、建材、氧化碱化腐田”,以此不仅可以彻底解决秸秆焚烧污染问题,还可以让地方政府和农民双方受益,堪称“一箭多雕”。

所以说治理秸秆问题,为何年年出台禁令,仍不起效果,关键问题还是出在地方政府的治理思维上。试想一项政府的出台,群众不满意,必然有不满意的原因,绝非无理取闹。因此,各级政府在处理秸秆问题时,还需多到基层一线,多接地气的出台政策,光是依赖以往规定大于一切的“老旧”执政观念,那治秸秆焚烧的效果恐怕只是“层花一现”,要不到几年基层秸秆焚烧的“浓烟”,还会继续“笼罩”着“环保”!

秸秆处理亟待转向综合利用

农作物秸秆禁烧工作亟待从严格管控的行政管理思路转向综合利用、变废为宝的思路。为此,要做好政策引导,为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明确方向、目标和任务;尽快形成技术研发与推广的支持机制;积极推动农作物秸秆利用产业化

国庆节假期后几天,华北多地雾霾,其中一个重要成因就是农作物秸秆焚烧。近年来,不少基层政府出台了禁止大规模焚烧农作物秸秆的规定,还派出大量基层干部进村入户搞宣传、田间地头严监管。即便如此,秸秆焚烧却仍然是屡禁不止。

其实,对农作物秸秆的利用可以是全方位的,可以制成青贮饲料、碳化燃料、优质肥料用于销售或农民自用,也可以从中提取高价值产品,比如,从麦草中提取木质素、从玉米棒芯中提取木糖醇等。有鉴于此,农作物秸秆禁烧工作亟待从严格管控的行政管理思路转向综合利用、变废为宝的思路。

首先,做好政策引导,为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明确方向、目标和任务。通过政策引导,促使政府转变工作思路、调整工作方法,走出四面围堵的旧路子,走上推动秸秆综合利用的新路子;引导社会力量关注参与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形成产业化之路,提高农作物秸秆利用率和利用效果,让企业从参与中受益;改变农作物秸秆利用给农民增加劳动强度和资金负担的被动局面,通过互助帮扶、中介服务、专项补贴等手段,让农民从农作物秸秆利用中尝到甜头,调动农民参与积极性。

其次,尽快形成技术研发与推广的支持机制。技术问题是制约农作物秸秆高密度、高深度利用的瓶颈。有关方面应尽快形成有助于农作物秸秆利用技术研发与推广的科学机制,吸引更多的科研机构和企业投入其中,提高农作物秸秆深加工的附加值。但是,农作物秸秆利用技术研发具有一定的公益性质,投资与回报比例难以确定,风险较大,政府应予以资金支持和政策扶持,调动科研机构和企业参与技术研发与推广的积极性。

再次,积极推动农作物秸秆利用产业化。以饲料加工为例,农作物秸秆利用存在饲料用户与初级产品提供者无法建立联系的尴尬局面。即个体农民无法完成农作物秸秆的饲料化生产,规模养殖户无法从市场购得由农作物秸秆加工的饲料。如果形成农作物秸秆收购、加工与销售的产业化链条,不仅有助于提高农作物秸秆利用率和利用效益,还有助于解决农村劳动力不足的问题。为此,各地政府应积极引导、推动、扶持农作物秸秆利用产业化运作,形成农作物秸秆深加工产业化的常态模式。

 

【启示与思考】

在人工收割的时代,秸秆做为收粮的副产品,每家都有,也有其自己的用处,比如用做牲畜的饲料、用做燃料等等。但是随着城镇化、畜牧业集中养殖的推进,加上煤气灶、电力炊具的推广,各家各户对秸秆的需求量锐减。再加上机械收割,不利于秸秆的收集,为了下一年的耕作,农民将堆积在田里的秸秆“付之一炬”是最简便的方法。

想熄灭耕地里经常冒出的“狼烟”,堵是堵不住的。第一,不可能二十四小时盯着农民的地;第二,封堵会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所耗费的成本,完全可以用来做疏导,从源头上解决问题,让农民愿意将秸秆回收利用,而不是一烧了之。现在看看,严苛的封堵政策把基层折腾得够呛,农民和基层公务员颇有怨言。

当然了,不是说封堵不对,而是关键要因势利导,从源头遏制秸秆焚烧。比如推动秸秆粉碎还田,就是一个很好的方法。不过,这个办法在推行过程中遇到了困难。秸秆粉碎,要花钱;想让粉碎的秸秆深埋入田,要深耕,更要花钱。目前来看,秸秆粉碎只有农机补贴,对深耕和秸秆粉碎补贴,省里面并没有相关政策。如今,种地成本越来越高,对农民来说,多出几十块的花费会心疼。

说到底,农民焚烧秸秆,还是不愿意多花钱。那么,这个钱,就需要政府想办法解决。直接一点的,比如河北、上海、哈尔滨等省市出台有深耕补贴政策。间接一点的,比如利用市场化的路子推动秸秆回收利用,比如政府支持建立“秸秆电厂”,通过在农村设立秸秆收集经纪人来回收秸秆等。总之,想让农民不焚烧秸秆,地方政府更需要做好的是因势利导,围追堵截解决不了根本问题。

秸秆烧还是不烧,看着很简单,但是对农民来说,背后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利益关切。想让农民不焚烧秸秆,还是得地方主政者多站在田间地头、站在农民的立场上想一想问题。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5/1020/843555.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