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经典案例 网络纵横

“男德班”的警示意义

2015年10月21日 10:20

 

【事件介绍】

国内首个“男德班”仅两人报名 下一期难以为继

2014年,借“国学”之名、为女性“正德”、以传销布局渗透到全国各地的“女德班”一经曝光,其所倡“打不还手,骂不还口,逆来顺受,绝不离婚”的惊人主张,引发舆论轩然大波。今年国庆,全国首个“男德班”在京开班,与全国各地“女德班”遍地开花的火爆场景不同,“学做全新的好男人、好伴侣、好父亲”的“男德班”自始至终却响应者寥寥,仅有两个学员主动报名,开课时的十余名学员都是主办方的老朋友。

核心

“男德班”高调招生 一月仅2位男性报名

“不要男德要女德,男德班就是要颠覆传统性别,培养全新的好男人、好伴侣、好父亲!”想出男德班这个口号的,是北京林业大学性与性别研究所所长、著名的性学研究者方刚。聊起首届“男德班”招生波折,方刚既委屈又欣慰,“这班最终启动了,虽然学员只有十来个,且多数都是自己的老朋友——白丝带志愿者。”

两个月前,方刚在自己微博和博客高调挂出了“男德班”招生启事,呼吁网友报名学习如何当全参与型的“新好男人”,参与家务劳动、照料家人、养育孩子。男性网友留言时多有不屑或质疑,“这还用学?男子有财全交妻就OK了”、“中国女人只要好好洗衣做饭生孩子就行了,男人们想干啥而且怎么做都是对的……给男人开什么培训班啊,难道不是该给女人开么?”

“好奇的多,真正报名来的少之又少,绝大部分男人还没反思过男性角色,不认同理念自然不来。最后没办法,原来的6天会期被压缩三天,主办方为学员提供场地和食宿,全封闭式学习。而场地费、资料费、道具费这些,是经多方努力才勉强凑齐的,大部分来自机构的资助。”

翻看学员名单,记者发现,这次“男德班”大多数都是“白丝带”在地方站的负责人或志愿者,真正报名的社会人士仅两位。来自北京的学员小王告诉记者,他目前就职于某IT公司,平时也会关注女性权利领域,这一类书也都看过,很认同。

新闻内存

“女德班”去年曾经遍地开花

2014年6月14日,河北保定10岁女孩童童被母亲张某送到北京顺义去读免费的“女德国学班”,不料却遭“国学班老师”张红霞令人发指的虐待:针扎指甲、揪头发撞墙、踩断锁骨、被逼吃用过的手纸……最终被折磨得奄奄一息。此事遭曝光后,立马引燃了网民怒火,“女德班”一时成了舆论热点。三个月后,媒体再度曝光“打不还手,骂不还口,逆来顺受,绝不离婚”,这16个字,被形容为学堂倡导的“女德”四项基本原则。而这类“女德班”正以“传销”组织的形式在全国遍地开花:从北京、山东、河北一直绵延到陕西、广东和海南。以东莞蒙正“女德班”为例,每年举办十二期,每期约50人,需要提前报名,全天学习,一期一周时间。蒙正还提出女德精髓:如果要做女强人,就得切掉子宫、切除乳房,放弃所有女性特点。再度引发争议。“蒙正”所在的东莞市在同年9月通报称,因教学内容违背社会道德风尚以及超范围经营、无证办学等,蒙正国学馆“女德班”已被依法责令停办。

国内首个“男德班”在10月3日低调开班,上课地点设在了北京六道口附近的一家茶楼包间。推开紧闭的大门,十余人围坐在40平米的茶室。学员中以中年男士居多,角落处零星坐着两三位女性。开班第一课,方刚的助手郑重向大家念读着“班规”。随后,方刚让学员们各自起身,上前来签订这份有“保密”条款的“协议”,开始了他们三天的封闭式培训。

为期三天的“男德班”究竟会怎么上课、学些什么?在探访的三天时间里,“男德班”设置了“认识并挑战社会性别刻板印象”、“反思‘大男子汉气概’的伤害”、“做家务和照顾家人的能力”、“婴幼儿护理技术”、“家庭暴力成因及干预”、“与青少年孩子的相处艺术”等内容。

为了让男学员理解男性气质和角色的多样性,“男德班”还安排了“男男深情对视”、“奶爸哄婴儿”等游戏,“怀里抱着婴儿模型,另一个人模拟婴儿哭闹,要哄着孩子不哭不闹。通过游戏,我才知道光唱摇篮歌就能哄孩子的想法太天真了,其实,我甚至都不知道正确抱孩子的姿势,还要多学习。”一位未婚的男学员一边轻轻拍着婴儿模型一边笑着告诉记者。

“男德班”不符合国情难以为继

课程临近结业,记者问“男德班”是否还会有下一期,方刚摇摇头,这一次召集都这么困难,恐怕很难有下一期。他坦言,他明知中国男人对成为“好伴侣”“好父亲”不太感兴趣,反思自身的意识更是差,开“男德班”只会吃力不讨好,但“这是一次倡导活动,无论最终成功还是失败,都可以引发充分的关注和讨论。”

“这三天,让我学到了大学、中学课堂上老师不会讲的知识。做好男人,是需要学习的。”小华对记者说,“班里的大哥和老师们对我很耐心。”

临别前,方刚和他的学员们闲谈时聊起了瑞典,在上世纪70年代,瑞典曾经推行过“侍产假制度”,由政府出钱,鼓励男性在伴侣生育后在家照顾伴侣和孩子。该措施极大地改变了瑞典社会,让瑞典成为世界性别平等指数最高的国家之一。“要是中国的年轻人在领证时,相关部门能推荐一下我们的男德班,让大家知道这个活动就好。我们也希望政府能来做这样的事情,也欢迎企业和公益人士来做。”

“那不仅关乎女权主义,更关乎平等、民主、多元的社会理想。社会性别结构和性别分工的改变,需要男性的改变。”方刚说。

 

“男德班”难以“圈养”出好男人

“女德班”的热络与“男德班”的遇冷,恰恰反映出当前在男女平权方面,仍然存在着道德和认知上的“压差”,也仍然反映出当前社会,特别是男性对“男德”以及“男德班”在认知上有不同的理解甚至是歧视。假如把社会对男性的教育、培养比作一所大学校,正统教育比作系列教育,“男德班”的出现,充其量也只是一次课外辅导课,难以圈养出好男人、好伴侣、好父亲,更不用说对男女平权秩序的建构了。

最近看了一则电视公益广告,广告的大致内容是:夫妻双方多次坐在餐桌前对菜肴咸淡问题进行对话。男方刚开始质询时的盛气凌人,与女方的低三下四承诺改正形成了鲜明对比。紧接着画面一转,女方突然变成了“大侠”,男方则唯唯诺诺起来,旁边则附上了《妇女权益保护法》。这虽然仅是一个小小的广告,却从一个方面反映出,男女平权的建构,最终兜底的仍然是法律的有效施行。

当然,不能否认,男女平权秩序的建立,离不开也必然需要各种主体在宣传教育上的持续投入。从中小学教育到大学教育,再到成年时进入社会后的社会大染缸式的磨合与培养,这些教育或系统或零碎,都在传递着不同角度的男女权利的关系。

回过头来看,“男德班”的推出,其初衷显然是不容否认的,在于引导社会,特别是男性对女权的重视,既不偏向女权主义,也不独树大男子主义,而是男女平权关系的建构。而其在实际招揽学员方面,却遭遇了罕见的尴尬,只有2名男性应征参与志愿活动,这样的尴尬出现,除了“男德”这样字眼的束缚,恐怕还在于,这样短期的培训、“死板”的形式到底会起到多大作用,仍然未能让男性收到肯定答复,这恐怕也是“男德班”遇冷的一个原因。在社会越来越开放,教育形式多样化的今天,“男德”的树立,恐怕难以让“男德班”来支撑一下。

在“男德班”课程临近结业,有记者问是否还会有下一期时,负责人方刚摇摇头。这样的事实再次告诉社会,“男德”教育向来不是很多,不明确也不系统,仍然需要加强,但未必要向“男德班”这样的形式来培养。倘若依然局限于“男德班”式教育,培养出来的充其量只是“话剧式”的“半成品好男人”。 

 

男德班遇冷,并非是“暖男”难得

说实话,虽然心中早有预期,但男德班遇冷,还是让笔者感到惊诧。毕竟,随着《虎妈猫爸》《小爸爸》等一系列电视剧的热播,暖男并不缺乏拥趸。而且,就现实层面而言,现在哪个爸爸没有“奶爸哄婴儿”的需求?又有几个丈夫不想当一名参与家务劳动、照料家人、养育孩子的“新好男人”呢?可见,男德并不缺乏现实需求。可为何有刚性的需求,而男德班却依然学员“难得”呢?

首先,男德班学员“难得”缘自面子难受。长期以来,我们对夫妻关系的定位都是“夫为妻纲”,讲究“男主外、女主内”,甚至要求妻子“打不还手,骂不还口”。因此,即使很多人,在现实中已进入暖男的角色,可一出家门依然摆出大丈夫的谱。也正是面子的因素使然,造成人们即使有想学习“做家务和照顾家人的能力”、“婴幼儿护理技术”、“家庭暴力成因及干预”、“与青少年孩子的相处艺术”等内容的心,却不好意思出现在男德班的课堂上。

其次,男德班学员“难得”是噱头式招生后遗症。噱头式营销,一直是市场性培训机构的不二法门。而徒有噱头,没有实质(甚至是名不副实),也是“噱头班”走向没落的根源。比如,靠噱头式营销风起云涌的女德班,要求女性“逆来顺受,绝不离婚”。甚至,某培训老师用针扎指甲、揪头发撞墙、踩断锁骨、被逼吃用过的手纸等方式折磨学员。试问,这种打着现代教育的旗号,却干着封建余毒复辟的勾当,如此名不副实能不把人吓跑?

再者,男德班学员“难得”,也缘于课程的伤。“男德班”三天的时间,居然要学习“认识并挑战社会性别刻板印象”、“反思‘大男子汉气概’的伤害”等六门课程。这意味着,男德班课程只具有科普价值,并不是培养“好伴侣”、“好父亲”的独门秘籍。而且,在“一寸光阴一寸金”的十一假期,又有几个人愿意自费求科普呢?

可见,男德班遇冷并非是“暖男”难得,更不意味着女权的沦陷,不具有风向标的意义。只要我们能够克服面子的因素,噱头的袭扰和一些方式方法的问题,即使,没有男德班的推动,电视剧中风靡的“暖爸”,也一定能“飞入寻常百姓家”。

男德班之“德”不仅仅是技巧性表达

“女德班”的火爆,让嗅觉灵敏的商家发现了无限商机,于是便有了“如法炮制”的构想。然而殊不知“男女有别”,以“三好男人”为标签的“男德班”,尽管有高调的宣传作为基础,可最终响应者寥寥无几,所谓的学员也不过是“捧场的老朋友”,如此“自娱自乐”让开班者大跌眼镜,也让人对“以国学正德”的初衷和模式进行重新的审视。

“男德”的初衷与口号是“颠覆一切”,以便于实现所谓的“新好男人”。如同女人要“上得了厅堂,下得了厨房”一样,男人也要在打拼之余,懂得参与家务劳动、照料家人、养育孩子。然而,在长期的男权主义之下,要改变这样的观念何其艰难。道德与观念作为一种潜移默化的教化成果,无法通过短期的集中培训得到改善,就如同方兴未艾的“女德班”一样,所谓的“国学教化”其实更像是一种炒作与标签,让女性们重此回归于传统,并由此提升自己的社会地位。

道德首先是基于一种品质,社会分工不同,实现男女职业与行为有一定的差异性,其实也并非一件坏事。从传统意义上讲,男人在外拼事业,为经营家庭而营造一定的条件,女人在家相夫教子,解决男人的后顾之忧,也恰是社会分工不同而已。更何况,时下除了所谓的“全职太太”,还有不少的“全职先生”。关键不在于谁做什么,而在于彼此心中是否装着对方,相互之间是否愿意共同承担,除了拥有较高的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之外,同样具有难能可贵的家庭美德。

比如,遇事好好商量而不采取暴力手段,心存权利敬畏而不刻意伤害对方,拥有较高情商而懂得关心他人,遵守社会底线而虑及对方感受,秉持公共责任而懂得反馈社会,这样的人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而具有道德的人。反之,那么其懂得再多的技巧性东西,比如“做家务和照顾家人的能力”、“婴幼儿护理技术”、“与青少年孩子的相处艺术”等技术再精湛,也恐怕只是徒有其表而无其里。

道德是一个人修养的集中体现,因而首先应解决个人思想认识与行为境界的问题,有此为底的技术性补强,才会水到渠成。假若一个社会里,家庭暴力日益严重而久治不绝,权利不均难以得到规则的保护,男女之间强势分明的态势无以改善,德治与法治的基础并不牢固,那么打着“三好男人”的“男德班”,也就只是银样镴枪头,中看而不中用。

道德的实现和维护确实离不开教化,但这个功能却无法交由商业来承担。男德班不是道德救赎的标签,因为其无法解决道德培育的基础性问题,更没有真正弄懂实现新型道德的塑造,必须解决“学什么”、“怎么学”的关键环节。无以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无以对接社会应有的功能,更无以满足最基本的现实需求,那么其就很难有一个可期的前景。于此必须意识到,道德不仅仅是一种技巧性的表达和实现,而是一种长期浸润的思维和行为改造,是一种基于规则认知和遵守的系统工程,除了公义、责任还有各种资源要素的汇集。

 

【启示与思考】

应该说,开办“男德班”的初衷还是好的,是想把男人培养成一个“全新的好男人、好伴侣、好父亲”,这个出发点显然无可厚非,也完全可以被男人们所接受。

可问题是,就是这么一个看上去非常美好的“男德班”,为什么响应者寥寥,落得个只有两个人主动报名的凄惨结果呢?窃以为,问题就出在“男德”上面,首先,一直以来只有“女德”一说,开办“男德班”的专家为了哗众取宠,博人眼球,就套用“女德”的概念给新好男人定义为“男德”,这不仅张冠李戴,而且不伦不类,很容易使男人对这种所谓的“男德”产生一种天然的反感和抗拒心理。

其实,“好伴侣”“好父亲”并没有标准答案,也决不是“男德班”说了算,而是最亲近的人说了算。只要自己的伴侣说自己是“好伴侣”、自己的儿女说自己是“好父亲”,那就够了。能否做到这一点,关键在于男性是否用心去爱护自己的亲人,并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爱。

当然,“男德班”如果开得好,让男人多掌握一些做“好伴侣”“好父亲”的技能也未尝不可。不过,就此以为只有“男德班”才能塑造“好伴侣”“好父亲”,那实在是夸大了自己的作用与能力,而将参加“男德班”作为中国男人对“好伴侣”“好父亲”是否感兴趣的标准,则显然过于荒唐。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5/1021/84378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