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 理论大视野 文化
文以载道与文艺铸魂的内在逻辑
2015年10月21日 10:23
文以载道与文艺铸魂是文艺座谈会讲话的核心宗旨。
习近平在文艺座谈会讲话中指出“文艺的另一个重要作用,古人已有论述:‘文以载道’、‘以文化人’。道德风气令人失望,与共同的价值观没有确立起来密切相关,而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离不开文艺工作者的贡献。”同时,讲《话话》分别就“文以载道”、“以文化人”谈到了文艺对于核心价值观培育的重要作用,文艺对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作用,文艺对陶冶人品德的重要作用。《讲话》中还指出“文艺是给人以价值引导、精神引领、审美启迪的,艺术家自身的思想水平、业务水平、道德水平是根本。要解决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这个问题,拆除‘心’的围墙,不仅要‘身入’,更要‘心入’、‘情入’。”文艺作为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其内在的价值取向包含了精神导向、审美导向、引领导向等,文艺的导向问题就是文艺创作者与文艺作品的消费者之间主客体关系,也是文艺创作者要根植于人民、根植于生活、根植于实践,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要,就是所谓的“文以载道”。而文艺作品面向市场、面向社会、面向人民,其主要功能就是改造人的精神世界,铸造人的灵魂和思想,引领人的审美、道德和责任,就是所谓的“以文化人”即文艺铸魂。因此,文以载道与文艺铸魂具有辩证的内在逻辑,二者是动态的、开放的、互动的过程,统一于文艺创作、文艺消费、文艺评价的全过程。
文以载道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文化功能的艺术表现形式。
文以载道出在宋代理学家周敦颐《通书·文辞》:“文所以载道也。轮辕饰而人弗庸,徒饰也,况虚车乎。”意思是文像车,道像车上所载之物。文学是传播儒家之道的手段和工具。载是承载、装载,引申为阐明;道是道理,泛指思想;文是文章,泛指文学等。意思是文章为了说明道理,弘扬精神。(道原意道路引申到自然界的一切现象和法则。)春秋战国时荀子提出文以明道、唐代韩愈提出文以贯道,宋代周敦颐提出文以载道,道的内涵与外延不断改变,不是道路、不是道可道非常道,而是道德、道义、正义、伦理的意思,现代解释就人的良心、社会责任感等。《古代散文百科大辞典》中指出宋代理学家周敦颐关于文道关系的主张。语出《通书·文辞》:“文所以载道也。”意思是文如车,道如物,文的作用是“载道”。文是指语言文字,道是指义理之学,古文学家的道是指儒道、与形式相对的内容、与艺术性相对的思想性。《文艺美学辞典》中解释文以载道是中国古代文艺理论中关于文艺与政治的关系的一种观点,认为文艺是为封建伦理政治服务的。《中国文史百科·思想卷》(下)中“文以载道”说在古文大家手里,是加强文学的社会功能、提高文学品格的武器。
文以载道是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文化路径。
文以载道的道在当代中国是什么?道承载着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承载着真善美的永恒价值,承载着道德良知和社会责任,实际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讲话》中指出“核心价值观是一个民族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是一个国家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文以载道的文可以延伸其外延理解为文化,当代中国的先进文化就是社会主义文化,文学、文艺自然是社会主义文化的载体,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任务就是培育和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前进的方向,形成中华民族复兴的精神支柱和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理想。文化传承和创新的主体是人民,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反过来又促进人民的思想素质提高,即以文化人,化就是教化、熏陶、教育、陶冶的意思。文以载道的最终结果就是以文化人,以文化人的最佳载体就是文艺。文艺承载以文化人的重要功能就是文艺铸魂。
文艺铸魂是文化的精神功能和社会功能展现。
文艺铸魂,文艺在《应用写作大百科》中是指文学和艺术的统称。文艺大致可分四大类:语言艺术、造型艺术、表演艺术、综合艺术。各种艺术形式,相互独立而又密切联系,互相渗透。文艺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上层建筑的一部分,和其它意识形态如政治、法律、伦理、宗教、哲学宣传一样,为一定的经济基础所决定,又能动地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为经济基础服务。在当代中国,文艺可以理解为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包含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文学百科大辞典》中广义的文艺是文学和艺术的简称,其含义等同艺术,即通过形象的塑造具体地反映社会生活、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狭义的文艺指作为主要艺术样式之一的文学。铸在《说文·金部》中的解释是“鑄,销金也。从金,壽声。”本义为将金属熔化后倒在模子里制成器物。《汉字源流字典》解释为演变成将金属融化倒在模子里制成器物,造就人才。魂在《中国哲学大辞典》中解释为灵魂的简称,指精神意识,与物质相对;也指思维活动,与灵魂感觉相对。在《当代汉语词典》中魂同灵魂、指精神或情绪、指国家民族的崇高精神。文艺铸魂就是指文学艺术铸造人的灵魂、铸就人的精神、铸造国家和民族的精神。习近平讲话中也提出文艺铸魂,文艺工作者是人类灵魂工程师。
文艺铸魂是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价值旨归。
文艺铸魂的魂在当代是什么?实际就是中国精神、民族之魂,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讲话》中借用鲁迅先生的话“要改造国人的精神世界,首推文艺”。可见,文艺在培育和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发挥着重要的载体和介体作用。“国民性”改造问题曾是国内外学者讨论的热门话题,国内的梁漱溟、张岱年等从中国文化要义、文化精神视角出发讨论中国国民性问题,亨廷顿曾在《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之后发表著作《谁是美国人?:美国国民性面临的挑战》引起强烈反响。文艺铸魂实际就是文艺作品塑造的灵魂、精神、思想对个人、国家、民族精神的引领和铸造的功能。就是把核心价值观渗透到文艺作品当中去,而目前的主流文艺的典型就是大众文化。曾有学者将文艺市场存在的问题归纳为八个方面:有数量缺质量即机械化生产、快餐式消费;低俗泛滥即把作品当“摇钱树”、“摇头丸”;浮躁之风即不能及时兑换人民币不值得;价值观缺失即什么缺德勾当都敢做;崇洋媚外即把作品在国外获奖作为最高追求;钻进钱眼即成为市场奴隶沾满铜臭;吹捧奉承即红包厚度等于评论高度。文艺市场的怪象是当前全球化、市场化、信息化的速度加快带来的利益主体分化、价值取向多元、社会分为浮躁所带来的负面效应。而文艺是文化的重要形式,内核承载着一定的价值,是文化的精髓,传达给人的是精神思想,评价是来自人民的精神需求,因此文艺的创作和传播过程应该是来源于人民的现实生活,人民在接受文艺的形式的同时自身心灵得以净化、灵魂得以提升、精神得以升华,反过来人的精神素养的提升又促进了文艺作品质量的提升和创新。从历史视角看,通过文艺作品的真善美、爱国主义等精神的传递,从而引领人类文明的发展方向;从全球化视角看,通过文艺作品的价值引领,从而提升我国民族文化的凝聚力和吸引力;从人民主体视角看通过文艺作品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从而陶冶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自觉的内化成理想信念,外化成自觉行为实践。
文以载道与文艺铸魂的内在逻辑:辩证统一于核心价值观培育践行全过程。
文以载道与文艺铸魂二者的本质是相同的,都是文化与政治关系的表现方式。两者互动统一于人类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全过程,具有开放性、动态性、互动性等特点。文以载道体现的是核心价值观的传承依赖文化,传承思想精髓是历史向度,创新文化形式和内容是现实向度,文化的创新源于文化的竞争:优胜劣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要借鉴西方有益文化,在历史与现实的时空交错中发展。文艺铸魂是最大限度发挥文化化人的功能,发挥核心价值观陶冶人、培育人、引领人的社会功能,现代社会多元文化共生、并存、融合、冲突,文艺市场价值取向多元,而人民的需要、社会的进步呼唤体现时代特征、蕴含核心价值观的文化产品,由此,优秀的文艺作品要经得起人民的考验、历史的考验、市场的考验、国际的考验。文以载道是文化传承、价值观传承的重要表现方式,文艺铸魂是以文化人的重要结果和价值旨归,二者互动统一,在历史与现实的时空交错中不断发展。
责任编辑:董洁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5/1021/843793.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