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报告 文稿 社会

王莉:坚持以人为本 探索社区思想政治工作新思路

2015年10月22日 15:18

 

王莉

王莉 中央党校教授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印刷、出版,违者负知识产权法律责任)

视频专辑:http://www.71.cn/2015/1022/844078.shtml

完整报告:http://www.71.cn/2015/1022/844106.shtml

  PPT:http://www.71.cn/2015/1022/844119.shtml

按照我的设想,今天想要讲三个问题:

第一,是关于社区的基本问题。在第一个问题当中,我想对社区的演变、社区的功能以及社区的发展做一个简单的梳理。随着社会的变化,尤其是城市化、城镇化的迅速发展,社区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了。所以我认为,梳理社区的一些基本问题,有利于我们开展工作。社区这个概念是最近几年才有的,过去我们主要讲街道,而现在社区的变化也已经很大了。在工业化之后,国外的社区发展就很大了,所以对于这个有很多研究。我的第一个部分,主要是对社区的一些基本问题做一个梳理。

第二,进行社区的思想政治工作,就好比你要看病,要开药方,首先你得问诊,也就是说得先看看现在的社区到底处在一个什么样的条件下,有一些什么样的问题,它的表现症状如何。所以,我想社区的思想政治工作要放在两大背景下进行,首先要放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而第二个大的背景就是中国的社会转型期。也就是说,要在这两大背景下来思考社区思想政治工作可能面临什么样的问题。

在考察和分析之后,我想讲一讲关于社区思想政治工作在宏观方面应该怎么去探索。

    一、对社区基本问题的梳理

随着社会的变迁,社区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有一位学者曾说过,整个社会就是由一个个或大或小的社区所组成的。可能在有些地方,社区还由若干个小区来构成。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与社会转型的加速,城镇社区的治理越来越规范了。在农村地区,有镇,还有乡,下面有村,村下面有村委会。现在在一些村里面,由于农村土地的流转、开发等等,也有小区。但是我有这么一个体会,在乡、镇、村里面的这种社区,治理起来的问题要比城市里严重得多、复杂得多,治理起来难度大得多,而城市里面则比较规范。

以后农村可能会逐渐变成城市,也就是说,土地还在那个地方,但是人口会迁徙,会融入到大城市中,或者成立一些小城市、中型城市等等。但是无论怎么说,不管是农村还是城市,社会都是由大大小小的社区组成的。虽然这些社区规模不等,但是我也体会到,每个小区它都是一个社会。我们过去说,一个单位是一个小社会,今天的“单位人”逐渐变成“社区人”,大家应该有这个感觉。

如果我们要研究这个社会,要把这个社会治理好,那么治理社区是很重要的,因为它起到一个基础的作用。关于本次报告的第一部分,我想讲三点社区的基本问题,包括社区的演变、社区的基本功能、社区和现代社会的稳定之间的关系。

1.社区的演变

人类社会,从有人开始就群居,逐渐就会形成一些社区。只不过当时的那个社区和现在的社区不一样,当时的社区可能只有居住功能,还没有更多的公共事务参与。但是不论怎么说,社区这种人类社会生活的现象是很早就有的,并不是研究者、社会学家在书本上把它反映出来才有的,而是在他们研究之前就已经存在了。后来的理论家也好,学者也好,专家也好,他们都进行研究,最后才把“社区”概括出来,然后展现在书本上面。人类的群居离不开一定的地理区域,所以具有一定地域的社区就是社会群体居住活动的场所。

我们在讲社区的时候也讨论了,其实社区就是在一定的区域里面,人与人之间产生各种联系。社区的演变很早就有了。我通过资料的收集和梳理之后认为,从整体上来说,社区的演变可以分成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游牧时期。那个时候人们是逐水草而居,没有固定的居住地。那么,地域这个概念是什么时候开始有的?随着农业的发展,农业把人口固定在一定的区域和位置上。农业发展之后,在农业社会中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需要定居于某一个地区,于是就出现了最早的村庄。也就是说,在最早的农业社会里面,村庄就是社区。只不过这个村庄既有行政区划,还有自然的村落。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在广大乡村社区之间就逐渐出现了城镇社区。这是第二个阶段。第三个阶段是在工业革命以后,人类进入了都市化进程,不但城市社区的数量增多了,而且城市里社区的经济基础与结构都不同了,还出现了大的社区。比如说在中国,咱们是街道,街道下面是社区。其实在西方国家,比如说美国的芝加哥,它周围很大的一个区域都叫芝加哥。再比如美国的佛罗里达,它讲的就是一个大都会,是一个大区。也就是说,它们的那个概念比我们发展的还要更大,它的城市布局比我们的还要大。当然,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比如在北京,社区面积也越来越大,也把周边的一些区域都纳入进来了。这是对社区发展阶段的一个简单的划分。

1974年,世界卫生组织在研究以后得出一个共同的定义。社区是什么?社区是指一个固定的地理区域范围内的社会团体,其成员有着共同的兴趣,彼此认识且互相来往,行使社会功能、创造社会规范,形成特有的价值体系和社会福利事业。每个成员均经由家庭、近邻、社区而融入更大的社区。这是世界卫生组织在70年代对社区的定义。这个定义的基础是什么?其实,这指的主要是当时的发达国家的社区。今天,我们才逐渐有了“社区”这个概念,也就是说我们的社区发展是较为滞后的,因为我们的工业化比较晚,我们的社会转型比较晚。人家已经是发达国家了,我们现在是发展中国家,正在迈入发达国家、中等发达国家这个水平的过程中。所以现在大家看到这个定义,会逐渐觉得跟我们的生活慢慢地接近了,虽然可能还有点超前。过去没有这么复杂,现在越来越复杂了。

在这样的一个定义下面,社区包含了形成一个社区的几个要素,一个是人群、人,第二个就是地域、疆界。第三个是这些人之间的相互联系,也就是社会互动。最后是在相互联系、相互互动当中所逐渐达成的一些共识,也就是我们讲的一些规则、文化。这是社区的四要素的排列,把人放在第一位。但是按照我的理解,社区的第一要素是地方,也就是疆域。第二才是这个地域上的人。我认为奠定一个社区,更主要的是要重视地域这个概念。但是这个分歧没有关系,大家知道就行了,即社区是由这四个要素构成的。

 

2.社区的基本功能

社区有什么功能?刚才我提到了,社区里的人要互相交往,人自己既要生产,还要再生产,这样就形成了一些新的要求。总结起来,社区要能够把在这个地域上的人规范起来,让他们在这里有序地交往,并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形成一定的规范,从这个规范中演化出社区的功能就逐渐地定格下来了。

经过归纳,我们发现社区有几大功能:第一,管理的功能。虽然现在都讲服务了,但是还是有些管理的功能。比如说一些执法的组织,有各种各样的队伍,要对社会进行一些治理、管理。第二个很重要的功能是服务。这也是我们今天很重视的一个功能。第三个是保障功能。第四个是教育功能。第五个是安全稳定功能。刚才我已经讲过了,在中国,各级政府部门、基层管理服务组织都是社区的管理或者服务的机构。在我们国家的农村,基层的社区管理组织是村委会;在城市,基层社区管理的组织是居民委员会等。这是一些基本的东西。

3. 社区和现代社会的稳定之间的关系

随着工业社会的发展,社区形成之后也就越来越稳定。早期的游牧时代可能谈不上社区,因为它只有人,却没有稳定的地域。而在农业时代,由于农业离不开土地,人要依靠农业而生存,所以要在一定的地域里固定下来。工业化之后,有些农村逐渐变成城市,或是已有的城市逐渐扩大,这样就形成了较大规模的城市,内部由很多的社区构成。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社区的类型越来越丰富,规模也得到了发展了。比如,过去的社区里面,更多的是“单位人”。因为过去是“单位”上的人,所以就是“单位人”。而这个社区就是单位,住的都是单位的房子。现在社区里的房子,除了我刚才讲的居民这块,还有很多。比如说,街道上面还有很多机构、单位等组织,我们现在主要讲的是普通的民众居住地。过去我们的小区是由单位住宅构成的,现在社区的类型复杂了,既有以前老的街道,也有新的住宅,还有很多是商品式的住宅。

就社区规模而言,过去可能城镇人口比较少,现在的北京城镇人口多大。90年代初,北京才开始修三环,现在都已经有六环了。你可以想象,整个城市扩大了,社区也在一个一个地增加。过去社区的功能要简单得多,因为人少。但是现在人口多了,所以社区的功能复杂了,花样百出。

也就是说,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社区的类型、规模也发展了,结构和功能也发生了变化。但正是因为社会的发展,也给我们社区带来了很多新的课题,而且把社区和社会稳定联系在了一起。不管你在北京哪个单位工作,或者是自谋职业,哪怕你自己做生意,或者是开公司,最后你都要回到一个房间里,你要休息,要吃饭等等,你的业余生活都可能在社区里,不管你是住高楼大厦、豪宅,还是住地下室,你都得居住下来。

由于社区人口的增多,规模的扩大,社区也越来越拥挤,越来越复杂。如果这个社区出现了问题,一个接一个的问题,那么凑在一起就是大问题了。因此,社区的稳定和社会的稳定就联系在一起了。如果没有社区的稳定,也就谈不上社会的稳定。比如,北京有1000多万常住人口,虽然常住人口的管理可能相对要容易一点,但是现在常住人口也出现了人户分离的现象。所谓人户分离,就是指房子和户口在这个地方,但是人却长年累月不在这儿,他可能在其它城市,或者是流动的。他可能到国外去了,拿到绿卡了,这样他不需要把自己的户口给扔掉,因为他没有把自己的国籍改掉,他只是拿到国外的暂住证,但是他这个人不在这,所以你要管理他,并不是很容易。现在社区里有很多这样的矛盾。比如商品社区,他人走了,物业费交不交?房子出现被盗等问题了怎么办?有的时候他把房子出租了,又出现很多新的矛盾。

另外,据不完全统计,北京有将近1000万的外来人口。刚才说常住人口管理起来都有一定的难度,也很复杂,不像过去,都在一个单位,都在一个科,都在这个地方工作,不是的。现在人和社会都复杂得很,外来人口就更难以管理了。因为他可能今年在这个地方工作,明年就不在这儿工作了。可能他觉得这个地方做生意不赚钱,就从这个区搬到那个区,或者从北京搬到上海去了,那就更复杂了,来来往往的。

现在大规模的农村人口在城市务工,还有很多问题没能得到解决。比如说,首先,他们在城市里面没有一个相对稳定的且能够承担得起的一个住所,他们居住的地方很多是处在城乡结合部。第二,医疗问题不好解决。第三,子女上学问题比较难。有时候我到理发店去剪头发,就跟理发的师傅聊天。我说你挣的钱挺多的。他说是挣的钱多的,但是事实上这个钱一点也没有留下。我说你是不是乱花了?他说一点没有乱花。他得租房子,很差的那种房租都得2000以上,孩子还得上幼儿园,都得另外单独缴费,他还要吃饭。他说他不能一辈子这样,所以在老家买了个房子,还得按揭,一个月要还小一万块钱。老婆不能天天去上班,孩子小,她得照顾孩子。也就是说,他一个人要养活三个人,包括他自己在内。同时,家里面还有爸爸妈妈等老人需要赡养,他还要为自己的未来生活储备一些东西。因此,他觉得压力其实蛮大的。我们家旁边有一个理发店,那里有几个员工比较稳定,其中一个理发都将近10年了,因为他的工资比较高,收入比较稳定,技术也得到大家的认可,所以雇主和他的关系也比较融洽,这样他就固定下来了。但这也是相对的。如果哪一天这个店关门了,他可能就走了。或者现在这个店的老板换了,他们的关系可能就不和谐了,也许哪一天由于一些问题,大家都不如愿,那可能他又要移动了。像这样的情况,在北京城特别多。我想说明什么呢?常住人口的管理有复杂性,而外来人口的管理那就更加复杂多样了。

因此,如何管理、服务这些人员的任务就落在了社区的肩上。所以我说社区生活就是社会生活的一个缩影。社区搞得好,社会治安就好;社区和谐了,社会自然就稳定了。

从这里看得出来,社区和现代社会的稳定之间有内在的联系。我们在座的每一位社区工作者,你们身上的任务重大。这是我跟大家讲的第一个方面,关于社区的一些问题。

 

二、社区的思想政治工作中需要注意的内容

第二个方面,我想在这个基础上跟大家分析一下,现在我们的社区到底面临一些什么样的新情况,有些什么样的新问题。我想从这几个方面让大家有个概念。其实你们平时都有经验,但是要把它总结一下,把它系统化一下,可能有利于深化你们的经验,上升为思想或者是系统化的理论。

1.不可孤立地看社区建设

第一,在思维上不能把社区看成是孤立的。其实我们现在的任何一个社区都不是孤立的,社区和社区之间是联系的,社区当中的人员和社会上的其他人也是有交往的,甚至可能还和国外有交往。比如说,我们家孩子在国外读书,我经常会到他在的那个地方去看看,也会经常去了解人家是怎么管理的。到了美国之后我也看到了很多,比如说在纽约,它的社会治理是非常有序的。有不同肤色、不同语言的人来到这个地方,生活节奏是很快的,不比北京慢,人也很多,关键是它的流动性很大。我们北京的固定人口还是比较多的,而在纽约,它的常住人口都是外来人口,大多数都是在这儿挣钱的。而且在发达国家,人本来就喜欢走来走去,哪里有工作,哪里能够让他开心,哪里能够挣钱,他就移到哪个地方去,就在哪儿发展。

在纽约那个寸土寸金的地方,我看到它有个特点,就是我从肯尼迪机场出来以后,看到一栋一栋的楼,楼上面装着的是我们过去用的窗式空调,这是第一个感觉。第二,窗户比较小,也就是说一栋楼里面居住的人是比较密集的。然后我就问开车的华人师傅这个楼是什么楼。他说,这些楼就是保障房。在国外,比如纽约,有老年人的保障房小区,一般都会给装上电梯。尽管我们讲种族是平等的,但是在实际生活当中,因为有不同的肤色,他们种族的生活区域还是自然就有了一个划分。白人和有钱人都在长岛,有色人种等住在纽约的126街。美国的道路管理很好,一条一条的街,横的,纵的,很好找。到了126街之后,我们都不去了。为什么?那个地方是黑人聚居的地方。

我的胆子比较大,我想去看一看别人是怎么过的。看过之后发现,其实那个地方更多的是政府给他们的一些比较低的、便宜的、低价的租的房子,让他们稳定下来。我想说的是什么?其实在发达国家,他们也很注重社区的建设和管理,也配套一些相应的学校、医院、超市等。但它是有差别的。一般的人可能不知道,比如说我们到国外的超市,有色人种区里面超市的物价更便宜,但是东西也是次一点的。到了比较好的地区的超市里面,东西的成色、外貌、包装一下子上去了,价格也比较高,它肯定是有差别的。

我想说什么呢?在发达国家,他们也有很多社会治理的经验,因为他们的城市比我们早发展很多年。今天,我们的各个社区的发展,要有点世界眼光。因此,我就把我们当代中国的社区放在两个大背景下。

第一个就是全球化的背景。全球化使得我们的人员往来、我们今天在世界上的行走更加自如了、容易了。如果语言能沟通的话,我们跟别人就更不容易区别开来了。但因为文字的差异,一般人也不太会说英文,因此交流起来有很多障碍。但是咱们现在是网络世界,比如说美国也有很多网络,而华人社区也可以设几个网站,它用中文来注册、来表达,所以你都可以看到。

全球化不仅使在经济、政治各个领域里面的交流很多、影响很大,就是普通人的交往也受了很多影响。咱们都知道,美国已经给我们开放了10年签证,加拿大也有了,很多国家逐渐就跟着来了,英国好像也有一些动作。因为我们的人走出去了,购买力强了等等,这就是中国发展了。所以我们说世界离不开中国,中国也离不开世界。但是世界现在更需要中国。为什么?中国正在往上走,正在发展的过程中。别的国家可能是平着走,我们正在往上冲。而且我们有人口,人口就是市场,人口就是生产力。

曾经有一段时间我们把人口看成是包袱,现在看来,人口未见得完全是包袱。甚至于现在全世界面临着一个什么样的问题呢?恰恰是很多国家人口不够。比如说,我最近到德国去访问,他们最担心的就是德国人口少了,不生育。总得有劳动力呀,那怎么办?什么地方的人来德国呢?土耳其的人就到德国去了。去了德国以后,由于语言、文化传统、宗教的差异,怎么样把这些土耳其人留下来,让他们融入德国呢?怎么样把移民,也就是让外来人口本地化?就像我们的农村人口到北京来,也有一些需要本地化的。人家买了房,你不能把人家赶走,人家要长期住在这个地方。所以,我就发现他们也在做这个事。他们的劳动力就是通过这样的方式来补充的。

刚才我说人很重要,他们面临着一种社会治理的问题,我们也面临着社会治理的问题。我在德国的时候有个特别强烈的感受,就是我们和发达国家的差距不仅是在GDP上。近年来,随着中国的发展,好像我们国家真的有所突破,而且在某些领域,我们和别的国家所面临的问题非常相似。刚才我讲他们有移民问题,我们也有移民,我们是农村人口向城市的移民,他们是外国人口向德国本土的移民,是一样的。我们中华民族是自己内部的移民,而他们是外来民族,因此融合起来的难度要大得多。语言不通,所以他们要给移民建学校,要让他们学德语,然后让他们找到一份工作。因为如果不学习、没文化、语言不通就找不到工作,这些移民又不走,那可能就会成为难民,从而导致社会问题。所以,这个时候你要把它消化掉,要拿出很多钱来做研究。当然,移民也带来了一些劳动力等等。这是移民问题。

发展中国家需要发展经济,人民生活水平要提高,要过很好的生活,社会要稳定。而发达国家也一样要解决就业问题、经济发展等问题。

中国要建立创新型国家,创新包括企业、生产等各个方面。德国也一样,他们也在转型。我们这次到德国去访问,专门探究德国的基层自治。其实他们跟我们有很多相同的地方。我看了以后,对德国社会、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有了些新的认识。过去我们把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隔离开来,现在我发现发展中国家在向发达国家慢慢靠近。过去我们把发达国家看得一点问题都没有,而发展中国家问题层出不穷。去了以后我发现,发达国家也有发达国家的困难,我们有我们的问题,而且很多问题是相同的,包括问题的表现形式等。所以,他们也很愿意听一听我们的基层社会是怎么治理的。然后他们就来到我们的国家,成立了很多基金会,还到一些地区去进行研究,想把他们的治理方式传播一下。当然我们也会看一看他们到底是怎么做的。

在这里我想表达的是,今天我们在看待社区问题的时候,大家不要仅仅局限于社区。为什么?因为你局限在这里,很多问题就解答不了。为什么会有这么多问题?其实问题无处不在、无处不有。我们在发展过程当中的问题可能还要多。即使是发达了,也会有发达的问题。这是我今天要给大家介绍的第一个全球化的理念。我觉得大家要有这样的意识,这样的话,你们在工作过程中就会觉得出现了问题是很正常的,不可能没有问题,没有问题才不正常。

 

我想给大家讲的第二个背景就是转型社会。刚才讲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而我们正在向发达国家转变,我们的方向就是要成为发达国家。转型社会里面有两组概念,一个是传统社会,一个是现代社会。一般来说,和传统社会相对应的是农业社会,和现代社会相对应的是工业社会。但是这个社会不是一刀切的——这是农业社会,这是传统社会,这是工业社会,不是的。社会总是慢慢地在过去传统社会里面长出一些新社会因素,然后慢慢地博弈,而新社会的因素越来越多,最后替代传统社会。但是新社会里面它也会带有传统社会的一些东西。

我们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社会的历史非常悠久。所以在农业社会,我们创造了农业文明的高峰,我们有辉煌,但是在社会转型的过程当中,有些辉煌也许是我们的包袱,甚至在那样辉煌的下面所产生的糟粕,仍然可能会被带入到新的社会里面。所以社会转型,其实是很困难的,而且这个转型不是一天就能完成的。从我读研究生开始就讲政府转型,当时我们觉得这个转型可能需要十年、二十年,其实不是的。有的发达国家的社会转型用了几百年,而我们是后发国家,追赶型的国家,我们真正的快速发展是在改革开放之后。其实如果再往前推,那就是新中国成立之后。再往前推,是什么时候呢?是近代以来。鸦片战争把我们打醒了,但是到底转不转型?当时受很多传统因素的影响,所以觉得不应该转型,认为现代社会这个不对,那个不对。而且我们是农业国家,那么到底是农业建国,还是工业建国?这些都吵得很凶。后来又针对“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进行争论。其实,随着一部分人先知先觉,最后逐渐地在争论的过程中引起社会的一点点小的进步,那我们的转型就非常大了。社会整体的进步可能由很多精英的先知先觉来带动。他们认识到了,然后告诉大家,还要进行争论。最后慢慢的在实践过程中,社会取得一点一点的进步。因此我想告诉大家的是什么?就是社会的转型是非常漫长的。

我们的国家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通过民主革命,共产党建立了新中国,成为执政党。其实我们党是好心、好人,但可能办事情的效率并不高。当时搞社会主义建设,我们就想很快超过西方发达国家,曾经提出用四五年的时间“赶英超美”。今天来看,这都是不可能的,但是可以看得出来,当时确实很想走向发达国家。其实这个不是以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事物的发展都有它自己的规律。

刚才我讲了要有全球化的思维,那么第二,我们要有转型社会的思维。转型社会的思维是什么?现在这个社会它是两个社会里面的因素都有,正处在一个中间地带,就像我们说的城乡结合部一样。那个地方是最混乱的,所以现在出现了问题很正常。但是我们不能以此为借口而停滞不前,我们要往前面走。这是转型阶段第一个要注意的。

第二点要注意的是这个转型是很漫长的。大家不要觉得明天早上起来转型就完成了,就进入共产主义了。不是这样的。转型不仅是漫长的,而且转型过程中的矛盾会有很多,也会更加复杂,甚至更加激烈。在社会转型过程中,有几个转变:第一,农业人口向城市人口的转变。第二,农村向城市的转变。第三,农民向市民的转变。

农村变成城市的过程太慢了;农民要变成市民,也不容易。刚才我讲了,第一代农村人口来到城里打工,很苦的事情他都能够干。但是“农二代”他就不见得能干了。以前都能够比较容易地招到一些农民工或者是农村人口进城务工,现在就不容易了。为什么?他不愿意干了,他有选择了,他的父母也有点积累了。如果管理不当,可能就会成为一些社会问题。所以我们在看待这些新情况、新问题的时候,首先要看到新的背景。这个背景大家知道了,后面的问题就可以看得更清楚。

到底有一些什么样的新问题呢?我把这个问题的表现分成两大块,一块是管理的对象、服务的对象、工作的对象;另外一个部分,就是去做工作、提供服务的群体。从被服务的群体、工作的对象来看,我们的社区有了新变化。过去的社区很简单,可能就是我们的单位构成的,现在的社区复杂了,社区的类型也复杂了。

 

2.社区的人员构成复杂化

第二,人员构成复杂了。这个事情是让我感受最深的。现在在中国,我们的社区很有意思。尽管我们进行了住房等的改革,但是在北京还有很多地方单位里面搞一点福利房或者是集体团购,所以很复杂。同时,还有纯商品房,以及过去的老房子、旧房子等等各种因素。社区构成不一样了,社区人员构成就复杂了。

还有一个是我们在城市看得见的老龄化现象,从我们的社区也看得出来。在农村,青壮年都出去打工了,城市里面也是,能挣钱的都出去工作了,早出晚归,有的时候就只剩下老人在这个地方。怎么去管理这个问题?老年人有老年人的需求。我们现在是老龄社会,老年人会越来越多。

另外就是隔代教育问题。儿子生了孙子,把孙子留给爷爷奶奶照顾,就会出现很多紧急情况和问题。我曾经听一个同事说,他的同学在社区里开车,结果有一个老人带着孩子跑到小卖部去买东西,一不注意孩子冲了出来,他的同学就把孩子给轧死了。隔代教育,会有很多你意想不到的问题。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人们的权力意识、参与意识觉醒了,每个人都想来管理社区,都要发表自己的观点。我们有网络,有BBS社区,还建了一个微信群,很多问题在那里面真的是要炸开锅了。由此可以看出社区的管理很复杂,问题很多。

另外一个方面,社区的工作定位、职责也有些不清楚。由于社区里的构成不一样,比如说人们的收入不一样,工作性质不一样,各个方面不一样,加上现在人们莫名的焦虑、攀比、浮躁,所以矛盾也挺多的。而且,我们的工作方法也比较落后,我们的队伍也不太稳定。咱们基层的社工其实是最辛苦的,每个月才两三千块钱。在北京两千多块钱怎么过啊?三四千块钱的日子过得也是蛮艰难的。如果没有房子那就惨了,根本就没法过。如果有个房子,每人每个月挣四五千块钱,一个家庭一般由两个人构成,两个劳动力挣个万八千块钱,日子还能过下去。要是就一个劳动力来挣钱的话,那么这个日子不能过。当然刚才我说了,年轻人可能工作三五年内每个月就只挣两千来块钱,又没有房子,租房子的话,城市里的房子租金又很贵,那日子不好过。而且,我们的资金制度等等也都有很多问题。

怎么来看待这些问题?我简单讲一下。因为城市基层社会管理体制发生了变化,过去我们没有面临的问题,今天都面临了。而且社区的工作对象成分复杂化、流动性增强。过去总体上是“单位人”,现在整个社会的人员增多,流动性增强,各类人员之间的差异加大。怎么去管理?不仅是北京,全国各地都有一些矛盾和问题。比如说,在城市化的过程中,既有旧房、危房的改造或者是旧房、危房的拆迁,还有近郊的、边远地方的城市拓展——要征地,那就会有很多矛盾。

我曾经到海淀上庄的村里去搞调研,村书记就跟我们聊天,给我们讲了一个情况。刚开始征地的时候,当时人的收入很低,大家都觉得被征了地以后马上就有好日子了,钱就到手了,反正也有住的地方,所以很高兴。但是很快,这些以农业生产方式为条件的人,他们没有见到那么多钱,有钱了以后他们就买车、投资、做生意。生意没有做好,赔了,买个车还得费钱,钱很快就花完了。几年以后,第二拨征地开始了。在土地价格上,第二拨的价格比第一拨的要高,而刚好第一拨钱用完了,你说怎么办?那就得找村委会,找村支书,闹、打、吵。最后村里面的书记、村委会主任就想办法来改变。怎么改变呢?征了地以后,不是把全部的钱给你,而是通过集体经济,每年给你发一些基本的保障,保障你的基本生活、养老、子女教育等。这个变化很大,矛盾四起。类似于这样的事情太多了。这里我就是想说,社区的工作对象复杂了,而且流动性增强了,所以工作也很难进行。

按照公安部的统计,2010年到2012年,全国农业人口落户城镇的数量是2000多万,平均每年有800多万。这是以前的统计,现在则更多了。这是全国的统计。在北京市,据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的统计,2004年北京市常住人口是1492.7万,2013年这个数据增加到2000多万,也就是说十年中增加了几百万,其中常住外来人口增加也有几百万。由于这些外来人口有工作,所以有能力生存下来。他没有买房子,但他可以租房子,而且随着城市的扩大,也有很多更好的机遇。

丰台有个医院,医院里有很多护士是合同工,是聘用制的,所以不分房。可是不分房他也得住啊,结果随着他们工作的稳定,就在旁边买了商品房。当时六七千一平米就很贵了,现在那个地方已经四五万一平米了。他们单位里的正式工都没有买上房子,只有那些聘用制的员工买了房子,因为他们要生存,所以就买了。咱们农村到城里务工的人也有这个情况,他因为要生存,有一定的规划了,他慢慢就留了下来。

也就是说,人口的变动、增加、流动,或者新来的人口,现在已经影响到我们社区工作了。这就是刚才讲的城市化、现代化、城镇化。今天我们讲新型城镇化和城市不一样。过去纯粹讲城市,可能面临着向大中城市的发展。现在讲城镇化,不仅有大城市,还有一些中小城市,这样来降低大城市的人口压力。但是无论怎么说,农村人口向城市人口的转移,这是不变的,是必然的。在转移过程当中,我们国家也有一些政策,来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和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比如说义务教育,农民工来城市务工,老一辈的就不说了,老一辈的孩子都已经在城里上班了,关键是年轻一代。说实话,他们成长在城市里面,也在城市里工作,但是他们的户口可能还在农村,那么他们的孩子怎么样受教育?还有就业服务、社会保障、基本医疗、保障性住房等等,其实这些问题都会成为社区现在所要面临的一些新的任务。

3.社区治理中存在利益之争

我刚才讲了,在社区治理中存在很多矛盾。这些矛盾,过去可能都没有,今天都出现了。这个矛盾是什么?是以利益为主导的各类矛盾成为新动向。刚才我讲了,都是利益之争。不管是拆迁,还是其它的,都是为了让自己多一所房子,使自己的利益得到保障。

在社区治理中,业主委员会的所谓“有点权限”,就是还可以招个物业。我以前还看不上这个事情,后来发现,因为社区里面的很多老人在退休以后收入降低了,他愿意来管这些事。但事实上,人老了还是要差一点。但是他有这个愿望,也有这个权利,你怎么样才能让他的年龄和权利协调起来?如果他在工作当中突然脑血栓、中风,那怎么办?这个就是在过程中存在的一些矛盾。毕竟是六七十岁的人,一着急可能就出问题了,很危险。所以存在着各种矛盾,有些矛盾是公开的,有些是隐蔽的。但各类矛盾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利益为主导。这点大家要认识到。其实背后都是有利益之争的,只不过各种利益不一样而已。

刚才讲了社区群众自治组织的不断产生和规模扩大,过去在进行社区服务和管理的时候,我们更多的是管。现在人们的自主意识增强了,他们经常要开个会,成立个组织之类的。我们现在的小区有个老师,他从小就爱跳舞,也跳得挺好,很热心,都快70了,每天都教我们跳舞。但是有人不喜欢。我有时候去跳舞,发现音响声音大了之后,别人马上就不高兴了,但是声音小了,跳舞的人就会觉得跳舞真的是很压抑,要竖着耳朵听。

后来我们开玩笑说,这个是因为工作没有做好。但是也许你们都不知道,多少女同志跳完舞,回家是欢天喜地地干活的。所以应该多让自己的家人出来运动一下,因为运动之后,人的思想注意力都会转移,会变得更加愉悦,与人相处的时候会更加快乐,做事也比较积极,身体会更加健康。但不是每个人都能认识到这一点。

 

三、关于社区思想政治工作的探索

过去在计划经济体制的思维下面,主要是管。那么该怎样去引导他们?就要变管理为服务,变管理为引导。我觉得这个方面可能给我们提出了很多新的课题。把这些问题以及原因找到之后,我们的社区工作该怎么走出一条新路?当然这条新路并不是把过去的老路彻底否定,而是在过去的方法、路径上添砖加瓦。我认为在这种新的条件下加强和改进社区思想政治工作,就是要根据新形势、新情况来调整工作思路,突破常规,创新方法,采取新的对策。

所以,首先在思维方式上面,我们的眼界要拓宽一些。作为工作者,要理性地思考。对知识了解得多一点,在处理问题、看待问题的时候,思维可能就不一样。比如说跳舞,很多人都讽刺广场舞和跳广场舞的大妈,其实我也觉得跳舞这个事情不是特别好。我以前住的那个房子,窗子下面就是广场,而且刚好我的孩子正在高考复习,每天晚上7点半左右,《新闻联播》一结束,楼下就开始跳舞,一跳还跳得挺晚,有时候要到10点多钟,整个晚上孩子都没办法学习了。跟他们说要关小点声,可是那么多人,你跟一个人讲了,一会儿大家听不到音乐,就会把声音调大,天天调来调去,像争夺阵地一样,搞不好还会吵架。

那么,怎么去看待这些问题?随着你的眼光开阔了,思维活跃了,可能看待问题的角度和包容度也就不一样了。

其实,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增加,包括对城市社区绿化的需求也在增加。我今年就特别关注这些。过去我们老羡慕国外开的这个花、那个花,现在在北京的大街小巷都种月季,开得非常好。到初春的时候还有碧桃,有红的,也有黄的,有很浓烈的,也有很多淡雅的,各种各样、到处都有。在朝阳区,在三环、四环附近是很明显的,很有成效。我觉得这就是现代社会发展之后人们的需求,我们可以感觉到这个城市在发生变化。过去,我们很羡慕别的国家,觉得发达国家好,天也很蓝,草也很绿,城市很漂亮,老去别的国家拍照,现在我们确实也很爱拍自己的城市、自己的国家了。如果说爱国主义,这也是一种很好的教育,因为你自己越来越好了。

在发达国家,比如说英国,英国人很热爱园艺,就是因为生活好了。他们把园艺作为陶冶性情的方式。中国人现在也是这样。因为社会变了,我们看待问题的眼光、思路、思维也在调整,这样我们对问题的理解就更加深入。因此,我们思想认识上,要把思想和社区的工作、社会的稳定、和谐连在一起。这是第一个。

尽管社区里面有时候会出现一些问题,感觉是个人的问题、家庭的问题,或者是几个家庭之间的问题,实际上,有的时候这些问题会起连锁反应,如果得不到很好的引导或者治理,就会成为社会的问题。

在一个社区里面,收入是有差距的,也会有一些失业人口。比如说,中央党校的社区里也有很多不同的人群,他的学问做得好,不见得他在社会生活中的角色扮演得就很好,也不见得他的家庭就能够治理得很好,也有孩子不争气、找不到工作在家里“啃老”的,时间久了也会有矛盾。

人老了以后会发生一些变化。随着年龄的增长,脑结构也会发生变化,过去认为不大的事,年龄大了就认为是大事;过去一讲就通的,现在死活讲不通。很奇怪。这样可能就会演化成小矛盾,也可能会导致大矛盾。所以我认为,这些看上去是个人和家庭的一些事情,实际上都是社会问题在家庭、个人方面的反映,而家庭恰恰在社区里面,每个家庭能不能和谐,家庭内部能不能和谐,家庭和家庭之间、邻里之间能不能和谐,就会影响到这个社区的和谐度。

刚才我讲了,现代社会人的自我意识觉醒。例如你开那个声音吵到我了,我就可以让你把声音关小点。但是这么多人,我们要学会在闹事当中求静。你关了以后,人家跳舞的听不见又去把声音调大了,这样就会发生争执,就会产生矛盾。所以,虽然看上去是一些小的家庭、个人、社区的问题,但有的时候在本质上可能还是社会问题。所以我说在思想认识上,我们要提升认识的高度。

第二,在工作上面,刚才我讲了,过去我们更多的是一种管理、教育。其实我觉得,现在我们要利用民主的方法,那就是群众教育、管理自己的办法。我曾经看到好像是四川还是上海的一个地方,他们的老胡同拆迁,大家都有几十年的感情了,由于各种因素就不愿意拆迁,尤其是由于少数人的不愿意拆迁,使得整个拆迁工程被搁浅。如果采取一些非正常方式,又会出现一些其它的问题。这个时候,我看报道上面说他们采取了用群众教育群众、启发群众的方法,通过讲故事、聊天的方式来解决,结果很快就拆迁了。这样挺好的。

另外一个,我们的老百姓其实也是很讲道理的。我看到电视上讲到,也是一个城区改造。这户人家有他的特殊情况。他住的那个地方,其实也就是十来平米的小地方,但是他外面有一个小院,院子里养了狗。现在城市人都很喜欢养狗,卖狗是他生活的唯一来源,是他生活的主要支撑。一年挣几万块钱,刚好一家人的生活就足够了。但是拆迁了以后,他住进了楼房,这个狗的生意就做不成了。虽然他的房子是改变了,可以住大一点的,但是他没有生活来源了,该怎么生活下去?他说其实他自己也不是不想改变,但是他找不到自己的出路,那么这个时候就需要我们去做思想政治工作,去了解他的困境。现在,他就孤零零地在那个地方,成了一个钉子户留下来了。他说在这个过程中没有人给他做工作,没有人去了解他的需求。没有在需求和满足需求之间搭上一个沟通的桥梁,这就是我们的工作没有做好。

所以,我们要更多地依靠群众,通过把政策讲明、道理讲透、解疑释惑来解决问题,真正做到服务群众。我觉得社区工作,在工作机制上面应该有一些新的创新,而不仅仅是去机械地工作。可能我们过去的工作是有效果的,但是有些工作不见得效果好,不如让群众自己来教育自己。我们不要觉得自己比人民群众高明,我们要学会做他们的学生,让他们来启发我们,我们既不能冲在最前面,也不能在后面,我们要融入到群众当中,要了解他们的疾苦,知道他们的需求,这样来为他们服务,而不是去指手划脚地告诉他们你就应该这么做。

怎么样来增强我们社区的工作,我觉得要加强三大保障。第一,领导的保障。第二,制度的保障。第三,我觉得是比较硬约束,就是资金的保障。当然刚才我讲了,咱们街道肯定都是地域的,有的街道税收多,有的地方就比较少。我不知道在资金上面,除了自己的税收之外,有没有其它的方式,但是我想我们在这方面应该去探索和创新。

 

第三,工作基础上增加一些硬件的设施,还有一些关于民生事业的设施。

第四,要突出重点,增强社区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

刚才我讲了,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做了这么多年,我通过对思想政治工作的研究、考察和思考发现,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往往带有滞后性,是事后工作。不出事的时候好像还不太觉得,一旦出了事就会发现是事后工作。

所以我们要把我们的工作提前,提前到事前、事中,要尽量避免当“事后诸葛”。当然问题已经发生了,我们要去引导,要去解决,要去协调,要去沟通。但是我们在工作的时候应该有这样的理念,要有这样的预设,做好提前工作,增加我们工作的前瞻性和预见性,而不是总是当“救火队员”,尤其是在基层。社区工作是很辛苦的。在社区工作的,要对每一家庭、每一个单位都了如指掌,了解他们有什么困难。我不知道实际的情况是怎样的,因为我这么多年在做理论工作,在这个方面还有很多欠缺。但是,如果我们的社区工作者,在工作当中能够如数家珍般地把张三、李四、王五的情况说出来——他们家有几个孩子,在哪儿工作,他们的基本收入状况是什么样子,他们有什么需求。有事儿没事儿串个门,把相同的人喊在一起,聊聊天(其实现在人都很需要聊天,都需要沟通,因为大家都孤独,都寂寞,都无聊,甚至焦虑),你的工作会很有成效。

我看他们有些人唱歌,有的人读老年大学,还有的人喜欢舞蹈、绘画、摄影、网络,那么我们是不是也可以在这些方面,通过一些平台和机会,把那些人联系在一起。中美关系都变成战略伙伴了,那么我们邻里关系为什么不能这样呢?这些人可能一直居住在这个社区里面,所以要建设和谐社区,我们的工作者要有更多的思考。

我刚才都讲了,要把握时代的脉搏。在现代社会,我们不是过去那种老死不相往来的,现在就是要互相往来,而且往来的方式还不是面对面的,我们可以用QQ、社区论坛、微信等形式把大家连在一起。美国有个数学家,叫约翰·纳什,是普林斯顿大学的教授,已经去世了。他提出一个理论,叫博弈论。其实他讲的博弈,就是人的心理状况、大众心理对这个事情的成就,都是一种博弈。我在想,共产党能够从没有到有,由小到大,由弱到强,发展成今天这么大,靠的就是坚定的理想信念。而且说实话,过去我们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现在中国真的和平崛起了,在世界上有影响力了。有什么样的影响力呢?中国提出发展亚投行,一呼吁,亚洲国家来很正常,没想到非亚洲国家来了那么多,而且都是美国的伙伴。

我想说明什么?就是我们这个社会的变化。人是需要交流的,世界也是需要交流的。在不同的条件下,人的需求是不一样的。过去,在传统社会里面,可能人就是为了生存。今天,我们发展到了一定的阶段,人的需要更加复杂了,所以社区工作者要根据我们对这个时代的认识和把握,有针对性地了解不同的需要,进而来因材施教、满足需要。第二,刚才我已经提到了,寓教于体。现在的载体可多了。我觉得共产党之所以能够打下天下,用博弈论就可以说明。我们今天要讲理想信念,为什么要讲?其它的那些负面的东西是不该要的,就不能让它有市场,不让它延续。如果一直有唱衰的负面声音在,很多事情就搞不好。

我们就得有一群人,还有党中央,要团结起来,对所要做的事情要有信心。万众一心,那肯定必胜无疑。

约翰·纳什的理论可以对中国共产党的成长发展,包括我们今天讲的理想信念等,给予很好的学理上的支持。现在网络上对负面信息清理得很厉害,为什么这样?可能很多人不理解。但纳什的理论告诉我们,如果你不清理它,它就会给你负面的声音。杂音多了以后,你的注意力、想法都分散了,很多事情就办不成了。我们说要万众一心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要全面建成小康,要实现两个百年的计划,如果大家都说这个不行,那个不行,那最后肯定完不成。

在十八大之前,有人觉得我们的改革错失了机遇,但是,我们现在不是搞得挺好吗?我们再挺一挺、熬一熬,很多问题再想一想措施,就会发展得更好。我们一代一代的领导集体更加开放,更加具有全球思维,这种正气、士气真的可以压倒一切。刚才我说的纳什的博弈论,在理论上就可以给它支持。我们平时讲理想信念,讲的都是情感的东西,而更加理性的东西,我觉得博弈论给了很好的支持。我想把他的理论进行一下研究,然后对社会现象进行解释。

刚才讲了,要寓教于体,我们现在有很多载体,即使你不用,别人也在用。当然,我们现在还比较好。我们开放了,尽管有很多负面的东西进来,但是我们要坚定地选择、占领各种正面的东西。要寓教于宣、寓教于体;要讲正气、树典型。虽然这些是老说法,但是我们要赋予它新的时代内容。这样做下来还是非常好的。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5/1022/844129.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