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典案例 文化热点
故宫特展推动传统文化复苏
2015年10月26日 14:58
【事件介绍】
《清明上河图》逆袭成“故宫跑”
10月18日,来自某报的一则独家报道将“故宫跑”带入了公众视野。这条新闻这样写道:“到故宫看‘石渠宝笈特展’需要排六七个小时的队!如果不想排如此长时间,那么,就得起个大早,到午门排队,开门后,一路狂奔入宫……这是最近每天在故宫上演的一幕。”
“石渠宝笈特展”于9月8日在北京故宫开幕。此次特展共分典藏篇和编纂篇,诸多国宝级展品皆列于武英殿的典藏篇,展出的书画文物规格之高、一级品之多,在故宫博物院乃至中国博物馆界都极为难得。
备受关注的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位于故宫武英殿正殿,全卷展出。而这幅北宋名画上一次全卷亮相已是10年前的故宫博物院80周年院庆之际了。
9月8日,游客在北京故宫博物院观看石渠宝笈特展上的《清明上河图》,此次全长528厘米的书画作品全卷铺开陈列,难得一见。10年前在故宫博物院80周年之际这幅作品曾全卷展开展出。之后分别在香港和日本展出,但都未曾全卷展出。11月8号,展览结束之后,参展的藏品将被入库封存,至少3年不会再进行展出。该展命名是因为每一件展品都收录在大型著录文献《石渠宝笈》当中。《石渠宝笈》收录的都是上到魏晋,下到清代初年的书画藏品,它的诞生是经过从乾隆开始的清代多位皇帝亲自督办的,其中收录的都是清代宫廷珍藏的精品。
曾经少人问津题材受民间艺人追捧
相隔十年,再次亮相。待遇却迥然不同。
在故宫博物院研究室主任余辉的记忆中,以前展出《清明上河图》并没有出现过类似“故宫跑”这样的“盛况”。“我在故宫这些年,《清明上河图》就展出了7、8次。前面那几次没什么人看,根本就不用排队。每次我去看,只有三三两两的人在看。”他回忆到。
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在回应“故宫跑”时,也从侧面证实了《清明上河图》之前的境遇。“在故宫,这(指‘故宫跑’)是之前几乎没有的现象。”
从两位故宫人的表述来看,《清明上河图》之前际遇并不好,用“少人问津”来形容应该并不为过。甚至10年前《清明上河图》全卷亮相也未引起今天这样的“盛况”。
事实上,故宫对于《清明上河图》在2005年的那次亮相不可谓不重视。当时,以北京工业大学马重芳教授为首的科研人员还专为《清明上河图》量身定做了恒温恒湿充氮的文物密封展柜。或许是因为展览地点在当时还未开放的延禧宫,这次展览并没有引起公众太多的注意。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清明上河图》开始为人们所熟知,并且成为了一个时常出现在新闻中的元素。只不过,这里的《清明上河图》并非故宫所藏的,而是存在于民间。
比如,2005年,农民艺人用麦秸做出《清明上河图》;2008年,18米巨型根雕《清明上河图》亮相开封;2008年,“清明上河图”瓷器红绿灯亮相景德镇;2009年,当时中国最大石雕版《清明上河图》完工;2009年,全球最长十字绣《清明上河图》亮相成都;2010年,浙江嘉兴民间艺术家创作蛋壳《清明上河图》;2010年,835万颗钻石镶成的全长21米的《清明上河图》亮相广州;2013年,四川峨眉5绣娘绣6米长《清明上河图》,一母亲为女儿赚上大学费用3年绣6米长《清明上河图》;2014年,菊花版《清明上河图》、铜丝版《清明上河图》亮相。
以上还只是这些年关于《清明上河图》新闻中的一部分。这幅古卷从皇家珍藏逐渐成为了各种民间技艺的展示平台。越来越多的人制作出各种版本的《清明上河图》。
近年一路升温看画前要换上跑鞋
事实上,2002年《清明上河图》在上海博物馆展出时,就曾出现了排队长达6小时以上的现象。
2010年,争相看展的情况还出现在了香港。当时,在香港展出的是上海世博会中国馆“镇馆之宝”电子动态版《清明上河图》,而这次为期三周的展览所售出及预留予学校及团体的门票总数超过了78.5万张,大量门票在短短6天内全部售罄。最终,这次展览共吸引了逾90万观众参观。
就这样,数年之间,《清明上河图》一路“升温”。到了今年,观者若想在故宫中一睹这幅古卷的真容,就要做好等待几个小时的准备了。如果不想排队等,就只有加入“故宫跑”了。
19日一早,单霁翔出现在故宫午门。当天,故宫开始给要参观《清明上河图》的观众发放号码牌,观众需分组领号排队参观。
不过,单霁翔的出现并没有改变观者的观看模式。有报道指出,参观者要排队六个小时,却只能在工作人员的催促下看五到十分钟。对此,有网友善意提醒,看画前换上跑鞋,别忘了带吃的和马扎,也有网友将看画的过程形容为“在高峰期的地铁2号线上看字画”。
即使这样,观者的热情仍然不减。有报道这样描述道,很多观众几乎趴在展柜上,一厘米一厘米地观看。在现场工作人员一次次提醒中,队伍缓缓地往前移动。不少爱好者看一遍不过瘾,不惜第二次、第三次重新排队观看。
拥挤,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国家进步和大众心理的变化
对此,单霁翔同时也表示,“观众排了这么长的队伍,还那么耐心,我们心存感激。从中也能看到大家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对文物意义的理解,我们十分欣慰。”
这里,单霁翔的“欣慰”应该是针对观众的“热情”说的。新闻的报道证实了这一说法。
单霁翔在接受采访时说:“出现拥挤,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我们国家进步,观众的文化需求提高了,这是好事。我特别感谢观众的耐心和理解,我们也在不断总结经验,好事要做好。”
在“拥挤”这件事上,白岩松则说的更为直接。在他看来,故宫的“拥挤”似乎还有种和国际接轨的意味。“这种情况全世界都一样。去卢浮宫,在《蒙娜丽莎》、《自由引导人民》等作品前,看不了两眼就被人流挤走了。在这样的名作面前,不能抱着一种可以在那儿静静欣赏的心态,那得有什么样的条件?《清明上河图》一生中有机会见一眼都不易。”
白岩松认为,排队看展的这种现象非常好,“如果《清明上河图》在武英殿展着,然后游客爱答不理的,偶尔有人过来瞧一眼,天哪,那简直就是太吓人了!排队的人这么多,而且几乎排不上还有人在那儿排,我认为是好事,不是坏事”。
20日,记者就此事采访了中国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副教授吕澎。他将《清明上河图》展前的“拥挤”归因于大众心理的变化。
在吕澎看来,这种现象与“社会生活本身的变化有关系”。他说:“过去的二三十年,(中国人的思想)仍然是处于(正在)苏醒的状态中,是在开始寻找可能性的状态中,是在积累。而经过这几十年,从财富的积累到问题的产生,都会引发人们的思考。”
吕澎告诉记者,今天的收获和遭遇的问题,可能都跟我们的历史、文化有关系。“大家会慢慢在心理上调整自己。我们开始反省、反思,(想要)看看过去。我觉得这是大众心理慢慢的一种变化。这其中很重要的东西就是对历史的回顾。其实,未来的依据都在过去。”他说。
故宫特展为何炙手可热?
今年是故宫博物院建院90周年,一批重量级文物特展相继亮相,先期举办的《石渠宝笈特展》因展出了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等一批重量级文物而火爆异常,随之开展的《普天同庆,清代万寿盛典展》《寿康宫原状陈列展》和《清淡含蓄,故宫博物院汝窑瓷器展》等特展,也引起人们的极大兴趣,甚至出现了故宫一票难求的局面,究竟是什么原因让故宫特展如此炙手可热呢?
“故宫特展热”展现了国家文化软实力
凭借着故宫博物院建院90周年的契机,故宫博物院推出的系列特展的确引起了不小的反响。从《石渠宝笈特展》开幕以来,在展区门前几乎每天都有参观者排起长龙等待参观,甚至还有一些爱好者在展品前当起“钉子户”,对一幅作品长时间地欣赏、观摩,认真地揣摩其中的意境,体验作品的深意。
那么,为什么此次故宫特展能够引起观众如此强烈的反响呢?天津档案馆研究员杨仲达认为,故宫博物院建院90周年本身就是一个热点题材,作为世界著名的皇家建筑群,其本身就有强烈的关注效应,无论从历史价值到文化价值,故宫博物院所有对外文化举措都能引起人们的关注,再加上今年又恰逢建院90周年,许多从未示人的珍贵文物被摆上展台,而故宫所珍藏的文物又全部是稀世珍品,引起人们关注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杨仲达说,人们对于历史文化的兴趣在不同时期表现出“有冷有热”是普遍规律,在特殊的时间节点会引发人们的不同关注也是非常正常的。不过,作为历史文化的研究者,应该深入挖掘人们对于故宫特展热的深层次原因,这也将对历史文化研究起到一定作用。
在他看来,故宫特展能够将珍贵文物藏品向观众开放,让稀世珍品与观众亲密接触,这种现象是在历史上罕见的。“自古以来,文物收藏的主要力量都是宫廷皇家,其次士大夫阶层也是文物收藏的主要人群,所以珍贵文物藏品只在高端小范围内流传,普通大众没有机会接近。而在今天,随着经济的发展,文化的普及,人们有机会走进博物馆和珍贵文物亲密接触,这让文物历史文化知识得到普及,也反映出了新时期下人们对于文化追求的平等,满足了人们对于历史文化艺术了解的渴望。”
杨仲达说,“故宫特展热”更是展现了一种文化的繁荣景象。从历史上看,社会越发展,经济越稳定,人们对于文化艺术的需求就越高涨。当今的社会,正处于经济发展的平稳上升期,社会和谐稳定,因此文物收藏鉴赏作为文化发展繁荣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故宫系列特展,正好为人们的文化需求提供了交流平台,而且各种珍贵藏品也满足人们对于高端文化的需求,人们在鉴赏文物的同时可以提升自己的文化修养,也可以反思历史,更重要的是在与珍贵藏品接触的过程中,增强了人们对于国家历史、文明的了解,使得我们内心的文化软实力得到提升。
此外,近年来社会上历史热、文物热等现象也使得文物特展炙手可热。杨仲达认为,近年来电视广播以及各类媒体,纷纷开辟以历史文化为主要题材内容的节目,受到人们的青睐,如中央电视台的《百家讲坛》《鉴宝》等节目,让更多的普通人对历史文化的发展过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一些文物收藏大家的系列讲座也让人们的文物鉴赏知识得到了提升,更多的人经过历史热和文物热之后,希望能够亲自欣赏到珍贵的历史文物,满足内心对于历史文化的需求。
在杨仲达看来,更为重要的是特展热现象也体现了人们对于传统文化复苏的渴望。“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文明也在不断进步,人们也在开始审视传统文化,对于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文化复苏有了回归的渴望。”他认为,传统文化的复兴是社会发展大环境的要求,诗歌、书画、篆刻等各种艺术领域的传统文化有了全面复兴的土壤,而文物展示也是传统文化复兴领域中的重要一环,从某种角度上看,文物对于传统文化的表现最为简单也最为直接,人们通过真实的历史文物,可以更加真切地感受到历史文化氛围,其效果是其他文化表达方式不可比拟的,因此也就不难理解人们对于故宫系列特展为何如此热切地关注了。
追逐文化热点更应关注文化内涵
故宫系列特展让人们大饱眼福的同时,也使得人们再一次领略故宫藏品的魅力。不过,也有专家指出,对待珍品文物也要保持冷静态度,鉴赏文物不同于参观名胜景点,要在欣赏文物文化魅力的同时,领略文物背后的文化含义。
记者曾在故宫武英殿展区看到,有不少观众花很长时间排队观看《石渠宝笈特展》,在进入展厅之后,简单浏览一下就离开了。甚至还有一些观众,只是为了在展厅前拍照留念发朋友圈,并没有太在意展品的内容。有工作人员说,此次特展展厅内禁止拍照,但是每天都会遇到观众用手机拍照留念然后发朋友圈的现象。工作人员也经常劝阻拍照观众,希望他们把精力放在欣赏展品上。杨仲达认为,这也是文物展过热带来的必然现象,作为展览的主办方可以通过展览推介,展品讲解等方式,让观众能够从各种角度来理解展品,帮助观众达到鉴赏文物的目的。
也有专家认为,借助故宫博物院建院90周年之际,也借助系列特展的平台,掀起关注故宫文化,关注中国文化,这本身就是文化强国的最好体现,观众在单纯地追逐热点事件的同时,更应该将视角放在历史文化的大背景之上,在追逐文化热点的同时关注历史文化的内涵,让人们对于承载了500多年历史的故宫文化及其背后的藏品予以深刻的了解。
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建院90年来,故宫博物院为保护、传承、传播、研究故宫文化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但有的观众把故宫博物院仅仅当成是旅游景点,其实不然。当观众踏入午门正门,一段奇妙的博物馆之旅已经开始。故宫博物院的第一件“文物”就是古建筑群。
单霁翔介绍说,故宫博物院向社会呈上了包括《石渠宝笈特展》在内的18场精彩的展览,让更多观众同享文化盛宴,这仅仅是一部分。未来故宫博物院还将继续增加开放面积,增加展览数量和展品质量,带给观众更加震撼、更加完整的参观体验。
据了解,从今年开始,故宫博物院将陆续开放慈宁宫、慈宁宫花园和寿康宫所在的西部区域。比如,慈宁宫区域将作为雕塑馆进行展览布置和陈设,展出约400件雕塑文物,年代跨度从战国跨越到清朝。其次,将故宫东华门作为古建筑馆,专门展示壮美的古代建筑群和精美的古建文物藏品。观众还可以登上东华门城楼观赏故宫古建筑群,并开放东南一段城墙,使观众能够从东华门城楼出发,沿着城墙向南参观,经过东南角楼向西到达午门——雁翅楼展厅,这样大约可以参观紫禁城1/6左右的城墙,使观众获得难得的文化体验,特别是以往人们只能远远眺望紫禁城角楼的精美绝伦,将来可以近距离观赏这一经典文物建筑,还可以进入内部仔细参观。再有,整体改造完成后的东、西雁翅楼展厅将与午门展厅组合成为故宫博物院面积最大、功能最全、规格最高的现代化展区,也是世界上最为独特的博物馆展厅,居高临下,气宇轩昂。
更多的专业人士希望通过故宫特展来让人们进一步了解故宫,毕竟这座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皇家建筑群传递了独特的历史文化信息,在所有关心中国历史文化的人们看来,故宫既是北京的,也是全国的,还是世界的;故宫既是过去的,也是今天的,还是未来的。
【启示与思考】
无论是“故宫跑”,还是彻夜坚守,都说明人民群众多层次文化消费需求尚未得到满足。
一张张故宫参观门票,散发着人民群众对文化消费渴求的热度,承载着“取之于民,反哺文物、弘扬传统”的责任,也印证着促进居民消费升级、拉动内需的时代课题。提升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品质,使更多国宝通过多种形式接近大众,时不我待。
让“精品”走近大众,首先要有市场意识,研究供需形势。比如,在现代技术手段可以提供珍品文物展出的环境、安全等条件的情况下,各路国宝能否多出来亮相些时日呢?真迹无法经常展,复制品能否更靠谱,印刷品能否更清晰,满足消费者对文化精品的审美需求呢?
让“精品”大胆走向市场,还需要加强产权保护。目前,文化产品盗版现象仍然存在,许多普通消费者仍缺乏尊重原创的意识,“精品”的价值得不到应有的承认。从立法实施到管理监督,还有很多工作亟待完善。
让“精品”更好地服务大众,还要善于借力 “互联网+”等现代技术和营销手段。如今,走进博物馆看展,手机扫描展品二维码即可听到讲解;“来自故宫的礼物”等文化创意产品借助电商平台远销海内外;网络众筹可以拍出“大圣归来”这样制作精良的动画电影……在这方面,大有潜力可挖。
只有让更多人有机会欣赏,文物才能摆脱仅仅作为宝物的狭隘“身份”,成为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并被世代传承。我们拥有五千年的文明,拥有世人羡慕的文化遗产,这是我们的幸运。而运用市场经济思维、现代科技手段,更好地传播这些文化遗产承载的内涵,既是我们作为文化消费者的需求,也是我们作为文化继承者的责任。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佘小莉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5/1026/844606.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