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典案例 时政聚焦
“扶老人险”真的保险吗?
2015年10月27日 10:31
【事件介绍】
支付宝扶老人险上线4天超4万人投保
近日,国内互联网金融企业蚂蚁金服在支付宝平台上线一款“扶老人险”,上线4天投保人数即超4万人,多为90后。该保险产品专门针对好心扶老人反被讹诈事件,保费3元,保期一年,赔偿限额2万元,并赠送全年法律咨询服务。支付宝官方微博评论道:“你敢扶,我敢陪。”
上线4天超4万人投保,多为90后
10月15日晚间,“扶老人险”正式在支付宝平台上线。支付宝透露该险种上线3天,就有2.6万人参与投保,其中80后和90后占绝大多数,90后更是达到57%的比例。10月20日下午,界面记者联系支付宝母公司蚂蚁金服,对方透露目前投保人数已超4万。
打开支付宝,在“财富-我的保障”中就可花3元钱购买一份“扶老人险”。产品介绍写道:保障因老人等摔伤撞伤等意外,被保险人提供帮助后导致被误认为是肇事者,而需要通过法律途径来解决的法律诉讼费用,赔偿限额2万元。保期一年,并赠送全年的法律咨询服务。该险种规定每人最多可投一份,多投无效。
法律诉讼费指哪些费用?该保险公司个人责任险条款第四条提到:保险事故发生后,被保险人因保险事故而被提起仲裁或者诉讼的,对应由被保险人支付的仲裁或诉讼费用以及事先经保险人书面同意支付的其他必要的、合理的费用,保险人按照本保险合同约定也负责赔偿。
一旦发生理赔,用户只需拨打华安保险电话报案,并提交包括法院判决、裁定或调解书以及诉讼费用单据,保险公司在调查核实后,会进行相应理赔。值得注意的是,理赔与否与诉讼输赢无关,只要发生因扶老人产生的诉讼和相应诉讼费用,无论诉讼输赢,用户都可获得理赔。
蚂蚁金服方面表示,保险的本质就是保障人们生活中的各类需求,与华安财险合作设计和推出这一险种,一方面是从人们生活中的需求出发,为乐于助人的用户提供相应保障和必要的法律支持,维护其合法合理的权益;另一方面也是考虑到这个险种的社会价值和公益价值,希望能够弘扬社会中的正能量,守护大家心中的善意。
3元保险能否解决“扶不扶”困境?
此险种一出,“扶不扶”的世纪大难题再一次被端上了台面。
10月17日,在网上晒出保单的网友“耍杂技的小王子”发微博表示:“那天课上还在讨论扶不扶的问题。碰到恶意讹人的老人又咋办。我怕我走路带起一阵风把哪个带滚了,还是先买份保险压压惊吧。”
也有人立即指出,“扶老人险”并不能包治“扶不扶”百病。网友“老莫爱榴莲”评论道:“要看清楚这个保险的内涵,医院那些诊疗费是一毛钱都不会补偿给你的,要去法院打上官司才有这钱,那么你这3块钱白交了。……”
对此,蚂蚁金服回应,众人有以上顾虑很正常。“扶老人分不同情况,如果确实是肇事者,那么该赔偿的都由肇事者承担。另外一种情况是好心扶老人却被误认为是肇事者,这种情况下诉诸法律是较好的解决途径。”蚂蚁金服方面指出,“扶老人险”的上线,意在覆盖被讹诈者的相关诉讼费用。据媒体的统计,截至今年10月前的149起因扶人引发争议的案件,80%左右的案件真相最终被查明,而最近两年,随着探头等设备的普及,真相查明率已超过九成。极高的真相发现比例和切实有效的法律责任体系实际上有助于促使当事人在关键瞬间作出对他人和社会有利的决定。
对此,律师也发表了不同看法。北京浩勤律师事务所律师胡瑞在接受采访时认为,“扶老人险”通过法律诉讼费赔偿的方式减少当事人的诉累,对鼓励大众通过司法途径来维权,起到了积极作用,相信推出此类保险,将提高大众的普法意识、维权意识。
保险专业律师李滨则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这款“扶老人险”本质上是传统的责任险,而且保障范围比较窄,保障的事件发生概率并不高,更多是一个营销手段。“这款产品本身并不能解决‘扶老人’这个现状,无助于改变道德现状。”
“很便宜,才3块钱,覆盖率不高,不是挣钱的项目。”蚂蚁金服回应道,此险种在设计之初便已考虑到社会价值与公益价值或大于其商业价值。
不少网友指出,“扶老人险”的出现更像是一种讽刺:“做好事还要买保险。”有网友开玩笑说,下次看到老人躺地上,立马掏出手机打开支付宝先买保险再去扶。不过,界面记者也可以提醒下这位网友,“扶老人险”是在投保成功后第二天零点才生效。
其他专治“扶不扶”系列
近年来,因扶老人反被讹诈的事件时有发生。为此,相关部门及机构想出了各种方法。
2011年3月5日,中国好人网发起“搀扶老人风险基金”,为勇于搀扶老人却被冤枉者提供免费法律援助,以及必要时提供经济帮助。
2011年9月6日,卫生部颁布《老年人跌倒干预技术指南》,该指南指出:遇到老人跌倒时不要急于扶起,要分情况进行处理。如老人意识清楚,应询问老年人跌倒情况及对跌倒过程是否有记忆。如不能记起,可能为晕厥或脑血管意外,脑血管意外,应立即护送老人到医院或打急救电话。
该年年底,温州慈善总会出资100万,设立全国慈善系统首个扶人专项基金,为扶助受伤老人的好心人设立的专项基金,给予扶人者奖励。
2014年3月18日,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和中美集团共同发起“扶一把 爱传递——中美扶爱基金”在,它成为国内首个聚焦摔伤医疗救助、见义勇为保障的公益项目。该公益基金对摔倒者及时进行医疗救治,减轻或减免医药费;对于扶老人反被冤枉的情况,则提供法律援助和资金支持,减轻“扶人者”的顾虑。
“扶老人险”能否解决扶老人危险的困境
自从2006年彭宇案发生后,每每遇见“扶还是不扶”的事件总是引发社会关切。为了破解此尴尬,今年3月北京市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次会议还审议了《北京市院前医疗急救服务条例(草案)》,鼓励好人好事,并明确提出要对诬陷和恶意索赔者追究法律责任。而此前的2013年6月深圳市颁布的《深圳经济特区救助人权益保护规定》已有相似的一些规定。这些地方性规定,其宗旨都是从伤者(主要针对老人)和救助者两个角度,运用法律保障老人的权益,且降低救助成本,保护好人免受诬陷。不过,效果如何至今尚有待观察,但“扶还是不扶”的问题依然困扰着我们,“讹人”的现象还时有发生。“扶老人险”的出现,似乎在给这一法治怪圈指出一条新路。
先抛开商业利益不谈,“扶老人险”作为支付宝推出的新业务,开启了利用商业模式来鼓励与人为善,化解道德危机的先河,这一点无疑值得点赞。但仔细阅读“扶老人险”的具体条款与保障细节,又不得不对它能否实际解决扶老人危险的困境产生疑问。
首先,这份由华安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署名的“个人责任保险条款”规定:该保险条款并非专门针对“扶老人”问题设计的,通篇都是一个可以通用的“个人责任保险条款”。被保险人界定为“依法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自然人”,保险对象是“被保险人因过失造成第三者的人身伤亡或财产损失,依法应由被保险人支付的仲裁或诉讼费用以及事先经保险人书面同意支付的其他必要的、合理的费用”,这丝毫没有体现出它是在“扶人反被讹”的情形下所需要获得经济保障的问题,而且,条款本身似乎已默认了被保险人自身有过失,与“被误认为肇事者”的理赔条件自相矛盾。
其次,对于支付宝介绍中提到的“被误认为是肇事者”的概念,如何界定也值得推敲。对此,法律上没有明文规定,作为当事人的救助者显然不能自证清白,被扶老人和第三方平台更没有发言权,真相如何,只能有赖于法院的最终判决。所以,如果救助者真的撞了人,或者法院认定其没有撞人,那支付宝就不存在赔偿的问题;如果救助者事实上没有撞人,法院却判定其为肇事者,那么,基于法院判决,又有何种途径来证明自己属于“被误认为是肇事者”的范畴呢?结果还是无从救济。这就出现了一个保险不保险的怪圈。也就是说,如果真的因扶老人惹事上身,“扶老人险”能有多大的作为颇有疑问。
从另一个角度,这个3元钱的扶老人险背后所体现的价值判断,似乎对老人也不公平。人民日报的一项调查分析认为,在此前的149起扶老人纠纷中,有30多起系冒充好人的撞人者,占1∕5多一点。支付宝作为非传统的电子产业,老年人并不属于主流用户,仅仅针对“扶人被讹”,而不覆盖“贼喊捉贼”等情况,隐隐透露出将老年人妖魔化的趋势,这种潜在悖德现象值得我们反思。
当然,如果不从法律层面来看待“扶老人险”,单从实际宣传效果来看,或许真的可以让那些清白的扶老者不再惧怕去扶老人。道德的回归不仅可以依靠法治保障、媒体宣传,或许也可以依靠某种程度的商业运作。但值得提醒的是,面对这种新兴事物,我们在叫好之前,还是要思考它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效果,甚至负面效应。
“扶老人险”扶得起老人扶不起道德
近年来,扶不扶老人成为一个社会热点话题,也是道德难题。不少人担心扶起老人之后,反过来遭到讹诈,费力不讨好,所以在生活中不愿意,乃至是不敢轻易、随意扶起摔倒的老人,只得当冷漠的围观者。人们的这种冷漠,甚至造成少数摔倒的老人由于无人扶,失去了宝贵的最佳抢救时间而死亡的悲剧。
在扶起摔倒老人成为一种道德风险的现实语境之下,保险公司推出“扶老人险”。应当说这满足了群众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打消购买“扶老人险”公众的后顾之忧,不再害怕扶起摔倒老人存在的风险,有助于激发人们勇于扶起摔倒老人的积极性和胆量。而且,很多年前就有人呼吁用保险制度扶起跌倒的老人。从这点上说,“扶老人险”的推出,能够扶得起摔倒的老人,有其积极意义,值得给好评,值得鼓励,这也是上线3天就迅速卖出两万余份的原因所在。
然而,“扶老人险”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扶得起摔倒的老人,却扶不起这背后已经摔倒的社会道德。“扶老人险”归根结底只是一种噱头,一旦人们清醒过来,就能看穿这一切,“扶老人险”很容易失去市场。
一方面,从概率上说,发生扶老人被反咬一口情况的可能性非常小。深圳大学法学院教授应飞虎用数据证明“老人可以扶”,他提到2004年以来的149起因扶人引发纠纷的案例中,“冒充好人的撞人者32例,诬陷扶人者84例”,更重要的一点要记住,更多的扶人并没有引发纠纷,也没上报纸,像我的母亲就曾被人扶起过。另一方面,最关键的是,消费者能够获得“扶老人险”的前提条件是扶起老人之后被讹诈,这意味着只有证明自己不是冒充好人,而确实是被诬陷的好人。如果真能解决好这一点,谁还担心扶起老人之后会诬陷,现实是有时候没法还原事实真相,究竟是冒充好人,还是讹人,只能是双方自说自话。不说远的,就前段时间引起社会争议的安徽淮南大学生扶起老人纠纷案件,至今公安机关只是给出了结论,却没有给出令人信服的证据,完全靠推测。
事实上扶不扶摔倒的老人,以及摔倒的老人被扶起之后,是感谢好心人,还是反咬一口,讹诈好心人,不管法律法规是否有介入规范,不论保险公司是否有保险业务。但在本质上,这是一个非常严重的社会道德问题。所以,从根本上解决只能回归道德层面,要依靠良好的社会教育,良善的社会道德,而不是保险这种商业化手段。当然,商业化、法治应当作为一种必不可少的辅佐功能存在,像追究讹人者的法律责任,像老人人身意外伤害保险等。
【启示与思考】
“扶老人被讹”如今已是“现象级”的社会问题。据统计,截至今年10月前的149起因扶人引发争议的案件中,80%左右的案件真相查明,诬陷扶人者84例。如此高比例的“恩将仇报”,究竟是人心“变坏了”,还是有机制方面的问题?应该说,绝大多数老人讹诈的是医疗费,想以此发财的还是少数。老人其实也面临一个权衡,是冤枉好人转嫁医疗费用,还是坚守良心自己扛?在现实利益面前,道德往往是脆弱的。如果老人本身就经济困难,巨额医疗费让其有倾家荡产之虞,那么恩将仇报就可能是一种“理性选择”。
因此,“扶不扶”便成为了不少人需要“掂量一下”的问题,“扶老人险”的面世也算是“生逢其时”。据悉,“扶老人险”保的并不是案件败诉后赔给对方的赔偿金,只是赔付“摊上”这类案件本身的诉讼费用,最高可达2万元。其中的一个亮点就是,它除了赔偿诉讼费用,还会无偿赠送给投保人全年的法律咨询服务,也就是说,如果投保人真的遇到了“被讹”或“碰瓷”的状况,能够立刻寻求法律咨询服务,从而保障自身合法合理的权益。可以说,这与之前推出的“老年人意外伤害保险”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为“扶老人”之举上了“双保险”。
也许有人会说,金钱和道德并无关系。的确,2万元的诉讼费虽无法与人们的善德善举完全对等,但这种做法旗帜鲜明地表达出一种理念——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都在苦苦搜寻着“扶不扶”难题的解决之道,并希望通过“扶老人险”这种新颖的形式来纾解扶老人难题,从而让社会“正能量”得以弘扬,让人们敢于“扶老人”。
“扶老人险”是否真的能推动社会的进步,还需假以时日的验证和考究。但值得肯定的是,这是在用商业化的思维为社会做努力、尽义务,不应对其过分苛责,也不必对其过分抵触。而且,相关部门还需为公众铺好法治解决问题的道路,为陷入纠纷中人们主持正义,如此,法律条规和规章制度才能充分彰显公平公正的力量。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佘小莉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5/1027/84475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