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经典案例 时政聚焦

国考新气象 改革更公平

2015年10月28日 14:06

 

【事件介绍】

2016国考明起报名招2.7万人首次仅面向体制外招录

中组部、人社部和国家公务员局发布消息称,2016年度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考试录用公务员开始报名,公共科目笔试定于11月29日举行。这次招录共有120多个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和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单位参加,计划招录2.7万余人,同比扩招约5000人。中公教育和华图教育公考专家则透露,由于近十年来国考招录人数一直未超越2.5万人,这意味着这次的招录人数再次刷新了去年创下的历史最高值。

亮点首次仅面向体制外招录

国家公务员局相关负责人透露,2016年度为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首次仅面向体制外人员进行招录。这是因为公务员考录工作现已打通了体制内的招录渠道,中直机关每年5月份会有一次公务员遴选,同时还会进行领导干部公开选拔。

这次有关部门明确,从今年起仅通过遴选招录基层机关的在职公务员,“国考”不再承担为中直机关选拔基层公务员的职能,使基层公务员明确了什么能考、什么不能考,降低了无效报考率;也把数以千计的在职类职位完全留给了社会考生,使社会考生的通过率空前增大。

据介绍,“双通道”的分离使得招考目标人群更明确,有利于引导考生的报考取向更有针对性。以往中央机关在招录在职人员中对生源类别不加区分,除公安痕迹鉴定等特殊岗位限定具备相关职位工作经验之外,多数招录在职人员的职位,公务员与非公务员均可报考。由于大量考生取向趋同,不仅使得需要基层经验的在职岗位报考通道拥挤不堪,也因为职位区分度不高、考生与职位匹配不精确而增大了报考失败几率,使众多考生备尝挫败感。

艰苦边远地区有望降分

这次有关部门规定,省级以上党政机关录用公务员,除部分特殊职位和专业性较强的职位外,全部用于招录具有2年以上基层工作经历的人员。市(地)级以下职位以招录应届高校毕业生为主,引导和鼓励优秀高校毕业生报考基层职位,到基层建功立业。中央机关直属机构市(地)级以下职位,原则上安排10%左右的计划专门用于定向招录服务期满、考核合格的服务基层项目人员,其中重点招录大学生村官。

同时,适当降低艰苦边远地区进入门槛。具体来说,对艰苦边远地区的中央机关直属机构县(区)级以下职位,视情况单独或者综合采取了适当降低学历要求、放宽专业限制、适当调整报考年龄、不限制工作年限和经历、单独划定笔试合格分数线等措施,降低进入门槛。同时,允许中央机关直属机构拿出一定数量的县(区)级以下职位面向所在市、县户籍或在当地长期生活、工作的人员招考,考录政策向艰苦边远地区基层倾斜。虽然考试大纲尚未公布,但华图教育公考专家分析,预计艰苦边远地区的分数有望降低5分。

解读退休高峰等原因引发扩招

中公教育公考专家认为,随着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当前部分机关系统处于退休高峰期,许多机关单位也正面临着“换血”,急需新生力量的“注入”。同时县、乡等基层作为服务群众的最前沿又急需人才,为了增加国家的人才储备,才促成了这次国考同比大幅扩招约5000人的情况。

据悉,2016年我国应届毕业生或将多达770万,根据国内一项针对11所高校的调查显示,公务员仍然是应届毕业生择业的第一方向。

此外,去年9月有关部门印发《关于做好艰苦边远地区基层公务员考试录用工作的意见》。有关部门也曾透露,我国公务员工资制度将面临改革,方向将是缩小地区差距、形成合理的地区之间工资关系,建立艰苦边远地区津贴增长机制。同时,公务员工资分配上将更加注意向基层倾斜。对于想成为公务员一员,而又被网上“公务员工资低”的舆论影响的考生,这无疑是一针强心剂。

不仅如此,这次的国考招录政策也规定,市(地)级以下职位以招录应届高校毕业生为主。相对地方公务员招录,国考职位与招录人数较多,考生的选择余地较大,且总体而言,国家公务员的待遇比地方要好一些,晋升机制也相对更加完善。鉴于当前紧张的就业形势,国考扩招无疑给应届生和一部分想进入体制内的社会在职人员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尤其是对于2016年即将毕业的应届毕业生而言,这将是其就业一个重要的契机。

双通道报考避免“虹吸效应”

中公教育公考专家分析,仅面向体制外人员招考也因此成为这次“国考”的一个重大特点,更是公务员考录工作的一个分水岭,标志着“遴选”和“公考”两大公务员录用渠道从此泾渭分明,体制内的在职公务员和体制外的应届、社会考生在考试中不会再狭路相逢,而且将是井水不犯河水。

“双通道”的确立和分开,使得不同类别的考生报考渠道更畅通,也能避免中央机关和中心城市对基层、艰苦边远地区公务员人才的“虹吸效应”,使公务员队伍结构更加均衡合理。

据预测,在国考示范下,分别招考的制度安排势必向省级以下延伸,“省考”中也有望不再招录基层公务员,而是通过遴选来选拔,这对两类潜在报考者事实上都是利好,每类考生都排除了一批对手,报考渠道更畅通。而对于社会考生来说,更是排除了众多具有公务员经验的强劲竞争对手,可谓天降福音。

单独招考基层公务员有利于避免层级和地域之间的人才“虹吸效应”。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人人都往高层机关和发达地区、中心城市走,造成越需要人的地方越留不住人,这种“虹吸效应”对于基层机关工作开展和地区发展十分不利。而通过这次国考新规,锁定基层公务员向上流动渠道后,可使公务员在单位相对稳定地长期工作。

提醒 史上最严国考作弊或将入刑

万众瞩目的国考即将拉开大幕,专家也提醒广大考生,一定要秉持诚信报考的基调,因为根据2015年全国人大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已将包括公务员录用考试在内的国家考试作弊行为列入刑事犯罪。

据介绍,为了保证考试的公平公正,严肃考风考纪,国考一直加大对违纪违规行为认定和查处的力度。不过往年对恶意注册、抄袭或协助抄袭、持假证件参加考试、被认定为雷同试卷等严重违纪违规行为的报考人员,视情节轻重,只是分别给予取消考试资格且5年内或终身不得报考公务员的处理;同时积极倡导诚信报考,践行诚信承诺,共同营造良好的考试环境。换言之,对于考试人员的作弊行为并未上升到刑罚程度。

但是为了更加有效地保证国考公共公正,这次的国考将加大打击考试作弊行为力度。今年我国修改后的《刑法》已将包括公务员录用考试在内的国家考试作弊行为列入刑事犯罪,中央公务员主管部门也提出,将进一步加强与中央网信办、公安、工信、教育等部门的合作,加大防作弊技术和手段的应用,严厉打击助考作弊集团和非法培训机构,坚决惩处考试作弊行为;倡导诚信报考,严肃考风考纪,完善公务员录用考试诚信档案库;加强对考试工作人员的警示教育,强化法制意识和责任意识,完善考试安全管理制度,建立健全责任追查追究机制,切实防治公务员考录工作中的不正之风。

据透露,最新刑法规定,非法使用窃听、窃照专用器材,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在法律规定的国家考试中,组织作弊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为他人实施前款犯罪提供作弊器材或者其他帮助的,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在招收公务员、学生工作中徇私舞弊,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国考新气象亮点绚今朝

2016年国考再创历史新高,此次招收2.7万公务员,如此壮举可谓是千军万马在公考的大路上疾驰,如此大规模的招生行为历史少有,更应该让百姓倍受关注。

公考报名进行时,百姓需要关注不仅仅人数,更应该关注其它方面是不是存在亮点。此次公考招收的亮点颇多,除了人数多之外,还有其它的亮点可点赞:一是艰苦边远地区进入门槛将降低。放宽专业,降低学历、降低年龄限制等,这说明了在公考工作中中央政府对于不同地区人员的招收是有区别的,加大对偏远贫困地区人员的招收,在强调公考公平公正性的同时,更彰显了对基层贫困地区人员的关爱及人才引进,对偏远贫困地区的发展来讲应该是选才用人的一个有利机制。

二是考试进一步探索分级分类考试,省级以上机关和市(地)级以下机关职位分别命制公共科目笔试试题。而海关、国税等中央机关直属机构系统结合本行业特点自主命制面试试题。考试探索分级分类考试更利于公考改革工作的落实。更能够做到考试与地方教育水平相一致,分类考试让公考成绩更专业,让公考成绩更具有客观性。

三是加大执法力度,对招考工作中存在严重违法乱纪的人员要严肃追究法律责任。组织作弊情节严重最高判7年。在过去公考工作中,虽说在纪律方面也要求很严,但总有犯罪分子投机取巧,钻法律的漏洞作奸犯科,让公考中出现各种违法犯罪行为,给公考工作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而2016年公考更注重用法律打造公考的严肃形象,相信在这项工作中执法部门更会用严格的法纪打造出公考的公平公正来,及彰显出公考严肃不可侵犯性。

四是此次公考更注重有基层工作经验的人员。在此次招考工作中,部分工作岗位对其招考的人员不仅仅有年龄、学历的要求,同时更要求在基层有工作2年的经验。这一特殊要求,让有基层历练的年轻人更能够脱颖而出,说明了在特殊岗位上,政府更要求他们的思想作风硬,干事能力强。

2016年国考即将拉开大幕,其公考人数十年来最多,创造了此次公考的非凡景象,相信在相关部门的运作下,这公考所打造的亮点更会在新时代争艳,让公考改革在时代改革的大潮里有更多的美景让百姓关注点赞。

 

国考改革,打开内外流动的大门

一年一度的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考试录用公务员如期而至。这次最引人关注的,既不是招录人数再创历史新高,也不是报考者“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而是这样一句关于国考改革的表述——“首次仅面向体制外人员进行招录”。

遽闻之下,有人可能会在犯嘀咕,难道不需要“基层经历”、不重视“基层导向”了?其实并非如此。基层公务员可在每年5月参与中央机关的招考选拔,体制内“遴选”渠道已经疏通。国考因此没必要再承担选拔基层公务员的职能,而可以成为专为体制外人才打造的绿色通道。可以说,“遴选”与国考并驾齐驱的“双通道”,是精确制导的分流,既能实现体制内的人才优化,也能实现体制内外的渠道畅通。

国家对人才的甄别、选拔和任用,理应更加有效、更加通畅、更有针对性。这次改革,也正是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基层公务员与社会考生各有优势,前者有体制内工作的经验优势,后者有相关领域的专业特长,把不同维度的优势放在单赛道中较量,对考生意味着不公平,对国家则是人才浪费。可以说,“双通道”的分离使得岗位匹配更加准确,提高了国家选拔人才的效率与精度。

放在复杂的治理语境中,这样的分离,也有着深层的现实考虑。基层公务员如果既能参加内部的“遴选”,也能选择外部的国考,不仅会造成重复报考、资源浪费,而且可能造成中央机关对基层的人才“虹吸效应”。其结果是,最需要人才的基层难以留住人才,而岗位相对较少的中央机关却“应者如云”,造成行政链条顶端与末端的人才失衡。由此可见,“双通道”的确立和分开,使得不同类别的考生各得其所、各取所需。对基层来说,能够增强干部队伍的安定感;对中央机关而言,又能促进公务员结构的合理性。

从更大的视野来看,这也为每个人梦想成真、人生出彩提供了新的机会,为一个开放的时代写下新的注脚。年轻人不必担心一次择业就与体制永远无缘,因此也不必年纪轻轻就到机关里面攒“时间优势”,而可以到市场中搏浪击水、到社会上摸爬滚打,到更广阔的领域释放激情,选择更有想象力的人生道路。一个社会的活力,就在于每一个人选择的多元,在于每一个人浓缩在人生经历中的多样性、凝聚在单向时间里的可能性。就此而言,体制的大门进一步敞开,将提升每个人的选择多样性,有助于激发整个社会的活力。

事实上,放在时间的纵轴上,体制的大门一直在逐渐打开。无论是综合、行政、管理的分类,还是分层分级考试的尝试,抑或是这次“仅面向体制外人员”的探索,公务员考试改革的目标,就是要提高国家选拔人才的效率,打通人才流通的渠道。年轻人,活出你的精彩吧,体制的大门,打开了就不会关上!

【启示与思考】

年年有公考,岁岁有不同。虽然,近两年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公考热有所降温,但是,每年公考前后,依然会成为社会热点话题之一,参与“公考”的人数仍居高不下。2016年国考招录政策两大亮点,更是吸引了大众的眼球,牵动着人们的神经。

改革之一是今年的招录仅面向体制外人员,也就是说在职的公务员、参公人员将不能再通过报名参加国家公务员考试。改革之二是加大打击考试作弊行为力度。修改后的《刑法》已将包括公务员录用考试在内的国家考试作弊行为列入刑事犯罪。

国家对于现如今社会形势下热门的公招考试做出的体制改革意义重大,有目共睹。一方面从体制内来说,稳定体制内人员的岗位和工作,提升体制内遴选的质量,保证工作顺利开展。在职公务员、参照公务员法管理机关(单位)工作人员在岗在职保证自己单位的工作进行,如果以在职身份参考,势必造成有关职能部门岗位空缺,不利于工作的进行。如果在工作岗位上能够不断学习进取参与体制内遴选,就能提升自己保证事业的前进,为社会的发展贡献力量。另一方面从体制外来说,为毕业大学生和社会人员提供更多的就业平台发展机会。有句戏言说,年年都是最难就业季。对刚踏入社会的大学生来说,国考岗位的提供和政策倾斜使得大学生能够更好自我定位,发展自己。社会人员可以用实际工作生活经验为体制内工作添砖加瓦。

新时期新常态,一年一度严格选拔人才的国家考试做出新的有利改革举措。这可以让国家对人才的甄别、选拔和任用更加有效、更加通畅、更加有针对性。国考中的狭路相逢,也为每个人梦想成真,人生出彩给予机会和力量。体制内的人可以因此奋发直追,不荒废年华和虚度时间,体制外的人可以有更大的就业择业开拓自我价值的机会。

保尔柯察金曾说过,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国家从当下最热的“国考”体制改革开始,为全民和社会开辟了最有力的奉献之路,提供力量之基。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5/1028/844989.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