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典案例 文化热点
只有文化的繁荣兴盛,才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2015年10月29日 09:37
【事件介绍】
《中共中央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7大亮点
中共中央日前出台文件,指导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10月19日全文播发《中共中央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意见》分为6部分25条,包括:做好文艺工作的重大意义和指导思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让中国精神成为社会主义文艺的灵魂;创作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建设德艺双馨的文艺队伍;加强和改进党对文艺工作的领导。
《意见》 7大亮点
1.给“深入生活”加把火:业务考核、职称评定和表彰奖励重要依据。“要给‘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加把火,就得在激发自觉性主动性的灶坑里添把柴。”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祝燕南说。
2.下沉到基层:落实乡镇文化站职能,扶持网络文艺社群和乡土文化能人。祝燕南说:“群众基层文艺活动中,其首创精神每时每刻都在激发着巨大能量,这种精神基因是世代赓续的,这个创造能量是燃烧不尽的。”
3.着眼“百年大计”:实施农村中小学艺术教育计划,扶持中华文化基因校园传承工作。
4.绝不让文艺成为市场的奴隶:把票房收视率等量化指标,与专家评价、群众认可相统一。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南京艺术学院舞蹈学院院长于平说,要把服务群众同引领群众结合起来,包括用高品位、高格调的优秀作品引领群众讲品位、讲格调,切莫为一时的“曲高和寡”而“趋利媚俗”。
5.解决“有高原缺高峰”困境:重点扶持原创、个性化创造,避免过多过滥重复改编。
6.为网络文艺正名打气立规矩:鼓励推出优秀网络原创作品,让正能量引领网络文艺发展。“在文艺创作生产全过程中,确保创作环节无忧,生产链条不断,有效解决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抄袭模仿、千篇一律,机械化生产、快餐式消费等问题。”祝燕南说。
7.引导文艺工作者处理好义利关系:既看作品也重人品,从管理机制上杜绝“见利忘义”和“唯利是图”。
以人民期待的艺术作品引领时代
“《意见》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它为我们今后的工作进一步指明了方向。”“很多条款都做出了具体的规定。” 10月19日,《中共中央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全文发表,立刻在全国文艺界引发热议。大家表示,在党和国家政策的引领及支持下,广大文艺工作者一定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努力推出精品力作,助推文艺事业繁荣发展。
人民需要文艺、文艺需要人民
“优秀文艺作品要有精彩的故事、鲜活的语言、丰满的形象,让民众在观赏中认同主流价值。如何做到这一点?”山东省文化厅副厅长王廷琦认为,“那就需要我们聚焦中国梦主题,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坚持社会效益优先,让文艺工作者深入了解现实生活,与基层心连心。”
“文艺的繁荣发展需要良好氛围,而这离不开优秀作品的支持,离不开广大文艺工作者的忘我投入。”陕西省戏曲研究院艺术总监李东桥说。他时常听人说,如今戏剧陷入危机,戏台下看戏的人越来越少,但他在外演出时却少有这种感觉。“到基层演出时,每每都是人山人海的场面,观众的热情不但让演员们感动不已,更让人们看到了民族戏曲的价值和生命力,以及进一步繁荣发展的深厚根基。”李东桥回忆。
“戏曲只有扎根生活沃土,面向群众,才能结出丰硕果实。”李东桥认为,戏剧起源于民间,创作的源头在民间,呈现的对象更是广大人民群众。“为民写戏,为民演戏,让人民群众享受戏曲艺术的成果,就应是每一个戏曲工作者的自觉行动。”
“有了观众鱼得水,失去观众树断根。”天津歌剧舞剧院院长高久林说,天津歌剧舞剧院通过“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推出了一批接地气、贴民心、受好评的艺术精品,同时也锻炼了青年演员,培育了一群观众。
深入生活不能浮光掠影
文艺精品从何而来?《意见》提出,生活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人民是文艺工作者的衣食父母。对此,四川人民艺术剧院艺术总监李亭表示,多年的创作实践告诉我们,好的作品、好的题材均来源于生活,只有身临其境感受生活,才能发现别人没有发现的美。
“深入生活并不是到基层去几天,浮光掠影看一看就可以了。上世纪60年代,我们参与京剧《红旗谱》的创作,在农村呆了81天,要求主创、演员要像生活中真实的农民。如果不这样做,作品就会缺少生活本身应有的力度、深度和厚度。”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创作研究院原院长黄在敏说。
“而目前,大部分文艺创作处在浅层次状态,创作只是谋生手段,不是奋斗目标,因而深入挖掘的动力便不足,于是,好作品少之又少。”李亭说,“所以,在如今的机遇下,文艺主创者更应该走出以往的套路,在生活中找出更多老百姓喜闻乐见的题材,让中国文艺呈现出百花竞放、蓬勃发展的生动景象。”
作为转企改制的文艺单位,宁波演艺集团一手抓精品创作,一手抓市场开拓,昔日摸着石头过河的发展之路,今天终于有了方向。“《意见》指出要把创作优秀作品作为中心环节,我们这么多年的改革路也是一直这么走过来的,所以,音乐剧《告诉海》、歌剧《红帮裁缝》才能获得全国‘五个一工程’奖。”宁波市演艺集团董事长邹建红说。
常年从事院团管理工作的四川省交响乐团团长石勇同样对《意见》中提及的“建立经得起人民检验的评价标准”的要求感慨颇深。“曾有一段时间,人们对文艺价值的认知存在偏差,单纯以获奖和商业价值作为文艺作品的终极标准。建立经得起人民检验的评价标准就意味着,文艺作品好不好,老百姓说了算。”石勇表示,作为省直院团更应该抓住机遇,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强文化惠民的力度。
守护民族文化之根
中国戏曲学院教授傅瑾关注到《意见》中对戏曲的重视,“党中央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从最近一系列文件中都有体现。戏曲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结晶,同中国民众的关系非常密切。现在很多社会问题的根源之一就是大家对自己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不够尊重,所以重视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下非常重要。”
“《意见》指出了传统文化在当代文化建设中的根脉作用。京剧是一个传统深厚的剧种,但今天,我们不能一成不变地、凝固地再现传统的京剧,需要以文化的创新力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只有提炼出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并与当代人的价值观相融合,才能发挥文艺的引领作用。”上海京剧院院长单跃进说。
“月亮耙耙跟我走,我跟月亮提笆斗……”这是一首诞生于农耕文明时期的童谣,它反映的是中国老百姓千百年来朴素的文化理念。湖南省湘剧院正在打磨的现代湘剧《月亮粑粑》讲述的是山村女教师秦雅云在一个叫黄荆树的贫困小山村30年坚守与奉献的动人故事。“湘剧是渗透着湖南人从古至今的价值观和生活智慧的戏曲剧种,我们一直在这个领域坚守着,人人都有一个戏曲梦,现在终于等来了振奋人心的消息。《意见》对戏曲领域提出诸多扶持政策,其中戏曲进校园这一条非常重要,对传统文化的热爱要从娃娃抓起。我们的戏曲艺术还没有普及到中小学,希望有机会走进中小学演出。”湖南省湘剧院院长王阳娟说。
文艺工作者的道德建设是傅瑾颇为关注的话题。“《意见》用了很大篇幅来讲文艺工作者道德建设的问题。繁荣文艺不仅仅是对各级政府的要求,也是对文艺工作者的要求,以文艺评论界为例,近些年出现红包评论等乱象,跟文艺评论界放松了自身道德建设有关系。文艺理论评论应该是重视道德建设之时了。”傅瑾说。
建立德艺双馨的人才队伍
“培养造就文艺领军人物和高素质文艺人才。”《意见》的这一要求,也让一直注重培养文艺人才的石勇很受鼓舞。在他看来,拥有人才是事业发展的第一要素,尊重人才是调动其积极性的强劲动力。“要学会用事业发展和人文关怀留住人才,壮大人才队伍,让众多的人才在中国文艺这块大开发的热土上,工作得有声有色,硕果累累。”
湖南省文化厅副厅长鄢福初表示,在湖南,目前还非常缺乏舞台艺术的编剧、导演、舞美、灯光等主创人员,专业艺术院团每排一个大戏都要买剧本、请导演,这对当地的艺术发展很不利。鄢福初希望设立专业文艺人才引进绿色通道,让各院团根据自己的需要引进专业文艺人才。
对于舞台艺术领域创作人才缺乏的现象,中央歌剧院编剧胡绍祥也有所感触:“现在很多编剧都改行创作影视剧。建立德艺双馨的人才队伍,首先要培养青年艺术创作人才,此外还应建立主创人员艺术创作能力不断提高的机制。”
近年来,很多地方越来越重视文艺人才的培养,也出台了相应的政策和举措。以陕西为例,2015年10月18日,“陕西省汉中市青少年艺术人才培育扶植工程”正式启动,这是作为国有大型文化企业的陕西演艺集团与共青团汉中市委深入合作推出的文艺人才培训方案。2014年,陕西推出了百名青年文学艺术家扶持计划,从文学、戏剧、音乐、书法、美术、舞蹈、文艺评论、曲艺、电影、民间文艺等多个领域精选100名崭露头角的青年文艺人才进行重点跟踪、培养与扶持。为扎实提升全省艺术创作水平,今年下半年,陕西还将出台《陕西省顶尖艺术人才发展规划》等指导政策。
激发实现中国梦的文艺力量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我们身处一个非凡的时代,历史接力棒传到我们这一代人手中,伟大事业召唤我们奋进。创作更多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鼓舞全国各族人民朝气蓬勃迈向未来,是文艺的崇高使命,是文艺工作者的神圣职责。推动广大文艺工作者立时代之潮头、发时代之先声,创作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艺术震撼力强的传世之作,形成文艺创作生产的“高峰”,是时代的要求和呼唤,亦是《意见》的重要价值指向。
文艺是民族精神的火炬。中华民族五千年来所以能不断发展壮大,历经艰难而更加奋起,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扎根神州大地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撑。越是曙光在前,越是梦想可期,越是要秉承一以贯之的民族之魂,越需要发挥文艺塑魂铸魂的重要作用。“文艺是铸造灵魂的工程,文艺工作者是灵魂的工程师。”以中国精神为灵魂,以更多的精品力作诠释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蕴爱国主义情怀,植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土壤,才能为我们的民族凝魂聚气,为我们的时代凝心聚力,为实现中国梦凝聚强大精神,这正是《意见》的核心要义。
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文艺是人民生活的精神食粮,人民的需要是文艺存在的根本价值;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一旦离开人民,文艺就会变成无根的浮萍、无病的呻吟、无魂的躯壳。以人民为中心,正是贯彻《意见》的重要着力点。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艺和文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作为文艺表现的主体,把人民作为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文艺工作者的天职,才有优秀文艺作品的春色满园,才能凝聚13亿人民实现中国梦的磅礴力量。
“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深入实施《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我们必将迎来一个文艺繁荣发展的新时代,激励亿万人民朝着既定目标奋勇向前、奋发向上。
【启示与思考】
中央印发的《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其中贯穿着一条主线,就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的,“创作生产出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无论强调“为人民书写、为人民抒情”,还是提出“聚焦中国梦的时代主题”,无论改革创新文艺工作的体制机制,还是营造繁荣发展文艺的良好环境,《意见》始终围绕着创作优秀作品这个中心环节,始终体现举精神旗帜、立精神支柱、建精神家园这个崇高使命,始终聚焦弘扬中国精神、传播中国价值、凝聚中国力量这个神圣职责。
有文化的繁荣兴盛,才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历史和现实都证明,每到重大历史关头,文化都能感国运之变化、立时代之潮头、发时代之先声,为伟大祖国鼓与呼。当前,我国文艺创作生产活跃,涌现出一大批人民喜爱的优秀作品,呈现出百花齐放、蓬勃发展的生动景象。但与此同时,文艺创作还存在着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抄袭模仿、千篇一律、粗制滥造等问题,推出精品力作的任务依然繁重;文艺批评存在“缺席”“缺位”现象,对优秀作品推介不够,对不良现象批评乏力,文艺评论辨善恶、鉴美丑和促繁荣的作用有待强化。
如何在文学、电影、电视、美术、音乐作品中讲好中国故事、彰显中国精神,是今天的所有创作者必须深思的问题、必须把握的大主题。
彰显中国精神,要聚焦中国梦的时代主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夙愿和共同追求,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形象化概括,包含了建设经济富国、政治大国、文化强国、美丽中国、和谐世界等多个维度的内容。这些内容,既是文艺作品必须要扎根和立足的土壤、必须观照的现实,也为文艺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传奇的故事、感人的事迹、典型的人物,提供了生活的源头活水。
彰显中国精神,要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对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引领社会全面进步,对于集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在文以载道的意义上呵护和弘扬社会的主流价值,文艺作品才能为历史存正气、为世人弘美德,彰显出信仰之美和崇高之美,在长久的时间中赢得掌声。
彰显中国精神,要唱响爱国主义主旋律。优秀的文学,能够普及和传达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成功的艺术,能够增民族的骨气和底气。在中华民族最危急的时刻,曾有无数优秀文艺作品应时而生,如投枪和匕首般抗击敌人、如灯塔和火种般引领革命,唤醒和凝聚了伟大的民族精神。这些闪烁着爱国主义光芒的作品,为后来者指明了文艺的方向。
彰显中国精神,要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能否在立足中国文化意境、文化精神的同时,认真学习借鉴世界各国优秀文艺、形成世界性的视野,已经成为衡量当代文艺作品的重要标准。唯有跟上时代发展、把握人民需求,以弘扬中国精神为己任,文艺工作者们才能以充沛的激情、生动的笔触、优美的旋律、感人的形象创作生产出人民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才能留下经得起实践和时间检验的经典。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佘小莉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5/1029/845089.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