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文库 理论大视野 生态

生态文明建设促成“全面小康”

2015年10月30日 10:19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提出,是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新规划。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切实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科学的建设实践需要科学的理论指导,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自然观统领生态文明建设,促成小康社会的全面实现。

生态文明建设的社会历史内涵

要用人与自然辩证统一的观点把握生态文明建设的社会历史内涵。以科学自然观统领生态文明建设,关键在于辩证地把握人与自然的统一性,正确认识生态文明的社会历史内涵。科学自然观认为,人与自然是以实践活动为中介而辩证统一的。一方面,人对于自然具有受动性,人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依赖于自然界而生产生活,人的实践活动受制于自然条件的限制。另一方面,人对于自然界具有能动性,通过实践活动认识和改造自然界以满足自身生产生活需要,极大地影响自然界发展。物质生产、科学试验等实践活动是联结人与自然的中介,人与自然在实践过程中双向运动、辩证统一。从科学自然观出发看待生态文明,生态文明不是纯粹的自然存在,而是具有丰富的社会历史内涵。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人类生产是物质生产和人口生产的统一体,其中蕴含着相互作用的双重关系: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和人与自然的关系。可见,在实践活动中,社会关系与人与自然关系是彼此交融、相互作用的,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持续发生着物质、能量的交换与循环。我们必须总体地把握生态环境与社会发展的统一性,绝不能将这二者割裂开来。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生态文明之所以是一种“文明”,正是因为自然生态与人类文明、实践活动、社会关系的内在关联。生态文明建设具有社会历史性,受制于社会发展各方面的条件。当前生态问题的凸显,不单纯是个自然问题,更是一个社会历史问题。

当前生态问题的社会历史根源

要用社会发展规律与自然规律辩证统一的观点剖析当前生态问题的社会历史根源。用科学自然观统领生态文明建设,需要深入剖析当前生态问题的社会历史根源。科学自然观认为,社会关系是建立在人与自然关系的物质基础之上的,人类利用改造自然、发展经济的实践活动,必须遵循自然的发展规律。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指出,人类不要过分陶醉于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会报复人类。在经济建设过程中,如果单凭人类自身需要,无止尽地向自然索取,违背自然规律就必将遭到自然规律的“报复”和“惩罚”。由此可见,当今生态问题的根源在于社会关系和人与自然关系、经济发展与自然生态之间的矛盾,在于某些经济发展方式违背了自然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同时积累下来的生态环境问题也日益凸显,进入高发频发阶段。其中,水源污染、大气污染、土地污染等关系国计民生的问题尤为严重。究其原因,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正是一些地方、一些领域没有正确认识自然规律,违背规律而盲目发挥主观能动性。具体表现在,发展过程中没有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以无节制榨取资源、破坏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增长,实际上切断了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物质能量的交换循环机制,把社会与自然之间生动的辩证统一变成了僵死的分裂对抗。这种状况不改变,资源将难以支撑,生态环境将不堪重负,反过来必然对经济发展带来严重影响,发展的空间和潜力将越来越小。

 

探索生态文明建设的合理路径

要用社会发展与自然进化辩证统一的观点探索生态文明建设的合理路径。用科学自然观统领生态文明建设,最终要落脚于社会发展与自然进化的辩证统一,根除生态问题的症结,探索生态文明建设的合理路径。一方面,要规避“唯经济增长主义”或“生态至上主义”两个误区,树立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相统一的科学理念。另一方面则是要把建设生态文明理解为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整体性变革,探索一系列合理的实践路径。

一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升生产力的生态内涵。以科学自然观统领生态文明建设,重在克服自然进化与社会发展、保护生态与发展生产力二元对立的发展方式,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科学发展理念。只有更加关注“绿色生产力”和生产力的绿色发展,更加重视生态环境这一生产力的内在要素,更加尊重自然生态的发展规律,保护和利用好生态环境,才能更全面地发展生产力。具体来看,要着力改变不合理的产业结构、资源利用方式、能源结构、空间布局、生活方式,更加自觉地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决不以牺牲环境、浪费资源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决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探索一条绿色发展的新路,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共赢。

二是树立生态文明观念,培育生态文明建设主体。必须以科学自然观为指导,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推进自然进化与社会发展持续互动、谋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文明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要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特别是青年一代的生态文明教育,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建立健全生态文明的代际传承机制。

三是完善生态制度建设,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生态文明建设要顺利开展,必须依靠强有力的制度和法治。我国生态环境保护中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大都与体制不完善、机制不健全、法制不完备有关。只有建立科学的制度、严密的法制,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要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评价体系、奖惩机制,实行最严格的责任追究制度,完善阶梯价格政策,牢固树立生态红线的观念,形成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导向和法制约束。

四是加强国际合作,推进全球生态治理。当今生态问题不再是局限于一国之内的孤立问题,其发生发展日益显现出世界普遍性、全球交互性特征。因此,在生态问题上必须加强国际分工合作,努力达成全球层面上的生态治理。要推进全球生态问题的协商,建立健全生态问题的沟通、协商和协调的常态机制。要建立全球生态治理规章制度,推进“共同而有区别的责任”的制度建设,不断推动生态治理制度规范化、公平化与合理化。要完善全球生态治理专家系统,树立全球生态风险意识,建立全球生态风险应对机制。

生态问题既事关发展方式,又事关人民福祉,更关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只有在科学自然观的统领下,多方面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才能早日实现。

(本文系北京市教委共建项目“《资本论》哲学思想与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研究”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5/1030/845329.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