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典案例 百姓心声
农村大学生的未来在何方?
2015年10月30日 15:26
【事件介绍】
媒体揭农村大学生“贫二代”:10人毕业3人失业
位于贵州省最北部的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南距遵义市区180公里,北至重庆市区160公里。出道真,无论是去遵义还是重庆,100多公里的路程,平均要走5个多小时,因为这100多公里,都是蜿蜒曲折的山路。
道真是国家级贫困县,但是在道真,老百姓有一句俗话:就算砸锅卖铁,也要供孩子读书。读书,在道真人看来,是摆脱贫穷的最好通道。
走出大山
43岁的陈朝顺信奉的是“黄金棍下出人才”,他是道真县三江镇云峰村人,对他来说,最遗憾的事情是父亲去世早,他上学只上到初中。陈朝顺拼尽全力支持两个孩子读书。女儿陈诚3年前考上了贵州师范大学,儿子陈果今年考上了沈阳药科大学。
陈朝顺靠当地的传统项目烤烟叶来维持整个家庭的运转,好光景时,一年收入4万元。这4万元要供养母亲,保证家庭支出,支付一个大学生、一个高中生的生活、学习费用,基本是入不敷出。女儿现在已经有2.4万元的助学贷款需要还。
陈朝顺说话干脆,当陈果在8月22日收到老师短信,得知考上沈阳药科大学后,陈朝顺的第一感受就是:“这几年没白上。”
3年前,陈果以570分的高分考到道真中学,期末考试“只考了530分”,陈朝顺在大街上就下手打陈果。陈朝顺太清楚贫穷的滋味了,他希望孩子们能走出大山,希望“他们以后过好一点的生活”,而读书,在陈朝顺看来,是最好的一条路。
从道真县城到陈果家,车程需要1个小时,还有很长一段路没有通公交车,需要步行走山路回家。为了让陈果能专心学习,陈朝顺在县城租了一间房子,陈朝顺的母亲在出租房里照顾陈果的起居,尽管房租占用了很大一部分生活开支。
高三时,为了改善学习环境,陈朝顺又增加租房支出,换了一个条件好些的房子。一年的房租就是5000元。
云峰村书记明跃告诉记者,云峰村的人均年收入只有4500元,属于国家一级一类贫困,但是教育问题,“逢会必谈”。老百姓的共识是:“读书是一条好出路。”
在陈果就读的道真中学,今年的高考中,毕业生文化成绩一本上线324人,二本上线603人,本科上线率为60.24%,600分以上15人。
这个成绩对于当地从事教育的人来说并不意外。道真县教育局一名干部说:“这里的学生都很拼,住校的学生晚上老师都要催着放下书本早休息。”
阻止贫困的代际传递需要更多力量介入
陈朝顺说,如果两个孩子将来想读研究生,他一样支持他们,没有钱就去贷款。为了孩子的学习,他毫不犹豫,无怨无悔。但是,这意味着更大的经济压力,更辛苦的生活。
张平也是今年的应届高中毕业生,虽然考上大连民族大学,但是她不想去上大学,因为妈妈身患癌症,现在还在化疗中。
张平如果去读书,会给家里增添巨大的经济负担,关键是妈妈没有人照护。父亲和哥哥常年在外打工,供养她上学和母亲看病。现实的残酷,母亲的病情、亲人的思念,让她柔弱的肩膀不堪重负。
2015年年初,《人民日报》刊文指出,在中国已经发生了贫困的代际传递,产生了“贫二代”:“贫富差距已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并形成了阶层和代际转移,一些贫者正从暂时贫困走向长期贫困和跨代贫穷。如果不想办法改变这一情况,贫富差距便会趋向稳定化和制度化,成为一种很难改变的社会结构,社会阶层流动通道也将被严重堵塞。”
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委托有关单位开展的一项针对1200名接受过资助的贫困学子的调查显示,受资助学生的家庭经济情况困难,呈现“常态化贫困”趋势。从困难类型上看,父母双方均有收入来源的家庭占61.7%,其中大部分是父母双方务农(46.3%);32.3%的家庭仅靠父母其中一方的职业收入;另有6%的子女,从父母任何一方都得不到经济支持。家庭供养率(家庭人口数与家庭劳动力数比值)高,平均值达到2.85,意味着1个劳动力要供养接近3个家庭人口。而致贫因素上,职位收入低是主要因素,家庭变故位居第二。即使父母双方都有工作,家庭的收入依然处于较低水平,成为一种“常态化贫困”。
在调研中,有学生表示:“不怕苦,不怕累,只怕没机会。”这份调研报告指出:“机会公平是最重要的公平,然而农村贫困家庭大学生最缺乏的恰恰就是机会。他们曾经将希望寄托于教育,然而现实是这条路越走越难,不少专家认为我们的教育体制已逐渐失去了承载阶层流动的职能。”
中国社科院发布的《2013年应届生就业调查报告》显示,从毕业生的城乡来源角度分析,农村家庭的普通本科院校毕业生成为就业最为困难群体,失业率高达30.5%。
农村贫困大学生是“贫二代”中颇引人关注的群体。高失业率意味着大学4年的书本知识并未给他们带来一份体面的工作,意味着他们无颜面对父老乡亲,意味着“贫二代”中本来最有希望依靠知识改变命运的这一部分人,他们的梦想还未出发,在现实面前就已折戟。对受调查的受资助农村贫困家庭大学生而言,很多情况下上大学需要以牺牲父辈的生活为代价,背负着整个家庭甚至家族的期望,压力颇大。尽管如此,不少农村贫困家庭大学生还是通过继续求学加深专业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希望改变自己的命运。
因此,相关人士呼吁,需要更多的社会力量介入,阻止贫困的代际传递。
共建社会信心
陈朝顺希望陈果毕业后能够回到离自己不远的地方工作,在他看来,养儿就是要防老。
事实上,在道真县,很多靠读书走出大山的年轻人又回来了。他们大多不会回到贫困的农村,更多的是在县城找一份体面的工作,但内心充满感恩。这种回馈的心态在接受过资助的孩子身上表现尤为突出。
“国酒茅台·国之栋梁”希望工程圆梦行动大型助学公益活动是迄今为止,国内爱心助学活动中捐助金额最大、受资助人数最多、覆盖面最广的公益举措。茅台集团从2012年起,每年捐资1亿元,携手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帮助农村贫困家庭学子圆梦大学。道真县是茅台集团的对口扶贫县,今年,茅台集团资助该县300名贫困学子圆大学梦。
今年7月,北京大学公共传播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和安平公共传播公益基金为该项目作影响力评估报告,报告指出,助学行动已经帮助受资助学生在诸多方面发生改变,贫困的先赋影响已经在受资助学生身上得到有效地消弭,助推他们成功地进入大学,实现“鲤鱼跳龙门”这一关键一跳。受资助学生的信心指数的提升,将会带给学生对于学习、生活以及自己未来的强大动力。
调研的主办方同时发布《受资助贫困大学生社会发展信心指数》白皮书。根据该白皮书,社会发展信心指数,指通过诸多指标的综合测量,指向受资助大学生对自身未来发展以及社会发展的信心。指数能够揭示受资助大学生群体处于的具体生活环境和其对个人、家庭、社会和国家的发展态度和信心。
调研主办方对受资助学生的家庭情况、学业情况、心理健康、社会支持、未来发展、恋爱状况、资助效用、爱心传递等诸多方面进行测量,通过系列的加权和汇总计算,得出90后受资助贫困大学生社会发展信心指数为80.4分。
根据调研,父辈的职业分化、民族差异、生源地区别、学校所在地的不同、在东中西部地区之间的流动方式、年级的增长,都没有在学生的社会发展信心上造成明显分歧;甚至在经济状况稍好与稍差的家庭之间、在完整家庭与不完整家庭之间、在农业户籍和非农业户籍之间,受资助学生均表现出大致相同的对社会发展的正向判断和积极态度。“换言之,在社会信心这个问题上,没有哪一个子群体明显落后”。
调研的组织者认为,一方面,社会整体的快速前行和流动机会的多样化,在普遍意义上给了当代大学生更充分的社会信心;另一方面,对于贫困家庭大学生的社会资助,在相当程度上弥合了由于先赋因素带来的现实生活中的鸿沟,也极大程度地、整体性地提升了受资助学生的社会发展信心水平。
该白皮书指出,提升受资助贫困大学生的社会信心,不仅仅是依靠单一的某个主体,而是需要社会多元主体的共同参与。互联网提供了一个连接的平台,需要通过互联网实现多元主体的协同合作,打破阶层的固化,促进社会的流动,提升社会发展的信心。受资助贫困大学生不仅自身参与协同合作中,还可以带动更多社会主体的参与,促进更多社会资源的倾斜。这不仅能够提升受资助贫困大学生本身的社会信心,更能够提升社会各个阶层的社会发展信心。
贫二代”呼吁改革教育模式
怎么解决农村学生因上大学致贫的问题?很多人觉得要是给农村生公平的教育机会和就业机会,让他们能更多地进入重点大学,进入大学后能找到好工作。让教育能扮演实现阶层流动的角色——通过教育,彻底改变农村生的命运,让他们走出大山,一人得富贵,全家脱贫。这其实是不顾现实的空想,只有少数学生能获得这种机会,对于大多数农村学生来说,这就是“画饼充饥”,让他们在升学致贫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有专家抱怨,现在的教育已经不能像过去那样承载阶层流动的功能,并把原因指向教育与就业公平。教育和就业公平,固然影响农村贫困生实现自己的人生梦想,但就是实现完全的教育和就业公平,教育也无法再承载阶层流动的功能。这其实是社会附加给教育的功能,是教育所不能承受之重,我国教育的功利化和竞技化,都与此有关。
必须承认一个基本现实:就是扩大农村生、贫困生上重点大学的比例,我国能进入重点大学的学生,不会超过10%——总不至于把所有大学都变为重点大学;不管怎样增加高等教育资源,最优质的高等教育资源,只有5%到10%。就是实现就业公平,能找到目前社会公认的好工作的学生,只会是少数,像国家公务员招考,今年就2万多人,而2016届大学毕业生超过750万!
我国早已在2002年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在高等教育精英化阶段,上大学或许还具有改变命运的重要功能,毕竟上大学者是少数。而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再寄望通过上大学改变命运,就不是那么现实了。绝大多数上大学的学生,只能进入非重点大学,他们找工作,也只能降低期望值。前不久,有媒体报道,农村的孩子有很大部分中考之前就无缘重点大学,引起舆论关注,可全国范围内,能进重点大学的学生,也只有5%。
对于教育问题,不能只发表情绪化的意见,而必须直面现实问题。在笔者看来,我国要重视教育与就业公平,给农村学生创造公平环境,但如果维持现在的教育体制,就解决不了农村大学生“贫二代”问题。要解决这一问题,首先,应该取消高等教育的身份、等级,不能制造出重点大学与普通高校的差距,这样所有大学都值得学生选择,上大学也就不再盯着所谓的重点大学。在我国,很多农村学生更多的只能进职业学校和一般大学,这是不可改变的现实,这些学校办出特色、提高质量,才是教育的出路,也是农村贫困大学生的出路。其次,不能再用升学改变命运,来教育农村学生读书,来设计农村教育模式,围着升学而转的农村教育,与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背道而驰。为什么教育致贫,而非致富,这值得思考。我国的教育,不能再采取现在的升学教育模式,而必须回归生活教育,结合生活现实,教给学生让生活变得更好的技能。目前,我国建设新农村,采取的办法是用一些人才计划,吸引大学生到农村、基层,可是效果并不理想,因为这些大学生接受的教育是,只有走出农村才是改变命运。按照这一逻辑,农村的局面将永远无法改变。能走通改变命运之路的人,将越来越少。
承担太多非教育功能的教育,会变得扭曲。我国的教育,已经承载不起阶层流动的功能,因此,就不应该再按阶层流动的功能,来设计教育模式,而应该把教育作为完善个体,提高个体能力的途径。与此同时,社会应该给不同身份的人同样的社会福利保障,缩小行业和岗位的收入待遇差距,不是用劳动的三六九等,对应教育的三六九等,一边制造等级,一边打通等级间的流通渠道,对人才的评价,淡化学历与身份,关注能力与素质,这就形成教育与社会发展的良性局面。
看清农村大学生“失业”的两面性
不可否认,就业背后有家庭出身的影响。在一个家庭本位仍然很强势的社会,父代对子代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相较于城市家庭,农村家庭为毕业大学生提供的资源有限。一般农村家庭将大学生“供”出来已属不易,相当数量的贫困家庭还需依靠助学贷款才能帮助孩子完成大学学业,更谈不上为其事业发展提供更多的经济支持和社会资源。
而城市就业还存在隐性歧视的现象。一方面,各城市都在推行产业升级,造成高端产业吸纳大学生数量有限、低端产业工资不高的状况。绝大多数农村大学生毕业于普通高校,难以进入高端行业,留在城市的多数也只是在收入不高的低端产业工作。另一方面,快速城镇化拉高了城市生活成本。许多刚毕业的大学生在城里还处于“蚁族”生存状况,对于那些家庭经济不宽裕的农村大学生来说,更为艰难。
当然,这是从城市角度观察的。如果从农村视角解读,从“高失业率”中能看出农村的吸纳能力在逐步增强。农村大学生如果返乡就业,很多时候并未纳入高校的就业统计。根据田野调查的结果看,大部分“失业”农村大学生并非真的没有工作,而是在农村寻找到了多种多样的就业渠道。
近些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吸引了一部分有热情的农村大学生投入其中,返乡创业的比例在增加,部分家庭条件好的农村大学生,或子承父业或自主创业,在家乡从事涉农产业经营,把“互联网+”带入乡村。同时,随着中西部农村产业转移,农村经济日益繁荣,吸引了相当一部分农村大学生回乡就业。笔者在福建武平调研时就发现,一个有1000多人口的村庄,最近两三年累计有10名大学生返乡,其中还包括一名研究生。这是农村吸纳能力增强的一个缩影。要清醒认识到,过分强调“失业”,甚至不再认同“知识改变命运”,是对农村大学生这个群体的误读和偏见。
客观上,我国城乡二元结构持续多年,短期内难以改变。农村大学生在大城市失业率较高的现象,某种程度上也是城乡发展不均衡的延续。但这只是问题的一面。问题的另一面在于,持续10多年的新农村建设和新型城镇化建设,使得农村生活、创业条件都大为改观,也增强了对大学生的吸纳能力。农村大学生在城市或许缺乏竞争力,但在农村却有绝对竞争优势,也有着广阔的发展天地。
诚然,一个有活力的社会,不应该“城市的归城市,农村的归农村”,而应该实现良性互动、双向流动,让农村大学生能在大城市建功立业,也让城市大学生愿意到农村寻找梦想。因此,对于“30%”数据带来的震动,国家需要进一步深化改革、打破藩篱、促进公平,让城市进得来,农村回得去,为每个大学生——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提供人生出彩的机会。
【启示与思考】
“寒门再难出贵子”的争论一直以来都是社会关注的焦点。支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当下教育的差别越来越大,穷人的孩子要想成绩好,光能吃苦是远远不够的,起跑线已经低了一个级别。更何况要在当今社会取得成功,眼界、人脉、物质基础都很重要,这些是穷人家的孩子所不具备。寒门再难出贵子,虽然有些残酷和无奈,但这是不争的事实。
在反对的人来看,寒门贵子的时代并没有结束。白手起家的例子难道还少吗?孩子的教育,归根到底在于家庭与金钱无关。难道靠着钱,靠着优质的教育资源,靠着满世界的扩展眼界,就能把孩子培养好吗?命运永远掌握在自己手中,“寒门再难出贵子”根本就是怨天尤人。
大学毕业生的高失业率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数据就能说明的。为什么失业?这其中的原因是有很多种的,不能一概而论。有些人,不管是贫二代,还是富二代,刚毕业没有任何的工作经验,但是上来就想要高薪,这是很不现实的,即便是你的起点低,但是只要肯努力,都是会有所改变的。对受调查的受资助农村贫困家庭大学生而言,很多情况下上大学需要以牺牲父辈的生活为代价,背负着整个家庭甚至家族的期望,压力颇大。尽管如此,不少农村贫困家庭大学生还是通过继续求学加深专业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希望改变自己的命运。
其实,对于读书改变命运一说,这是一种旧有思想。在当今多元化的社会中,并非只有读书一条路才能改变命运。马云书读得不好,但也成为一代传奇人物。所以你要弄清楚读书是为了什么,你的命运不是靠读书来改变的,而是靠自己来改变的。人的命运是掌握在自己手中,如何去改变,那就要靠自己的后天努力。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佘小莉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5/1030/84542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