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文库 理论大视野 文化

培育好文艺和市场之间的缓冲带

2015年11月02日 15:08

 

鲁迅先生曾说过:“文艺是国民精神所发的火光,同时也是引导国民精神的前途的灯火。”2015年9月11日,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会议强调:“文艺是民族精神的火炬,是时代前进的号角。”随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深入推进和文化体制改革的全面深化,文艺的精品化和经典化的使命要求,在召唤着文化体制改革的深入。

文艺与市场间的“中间地带”客观存在

反思新世纪以来的文化改革实践,人们逐渐认识到对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做简单区分,不利于文化发展繁荣,事实上二者在实践中是相互促进、相互支撑,甚至相互交织的。问题的关键是如何通过机制创新,在明晰其不同运作方式的同时,洞悉二者之间的内在关联,同时在文化发展实践中进行区别性的政策引导,明白高雅文艺创作与商业文化市场运作是处于不同的文化领域,二者之间需要通过建立“隔离带”和“保护区”来健全和完善文艺生产机制。也就是说,在文艺和市场之间建立“隔离带”和“保护区”,是当前全面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一个关键点。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文化发展越来越离不开市场,但在现实运作中,市场作为交易(交换、传播)的平台,它本身有着趋利的动力机制,市场的正常运作必须有一定数量的批量化生产来满足大众差异化需求,才能实现盈利的目标诉求。这种社会化的批量生产要求必须把艺术创作的成果,经由某种孵化机制转化为市场上的商品,其路径是市场化的产业运作。这个孵化机制一手托着文艺创作的艺术卓越性追求,一手托着文化产业的社会化批量生产,它本身处于市场与文艺创作之间的“中间地带”。这个无形却又真实存在的“中间地带”的发育状况,不仅关乎着产品市场价值实现的“惊险一跳”,还关乎着对文艺生产力的保护和激励。

通常,“中间地带”不能完全纳入政府保护成为事业单位(其缺陷是效率低下和丧失活力),也不能完全商业化(其缺陷是容易市场失灵和不具有可持续性),而是需要政府、社会、市场及其个体等诸多合力作用来建构完善的保护机制。虽然文化市场的特性必然趋于把艺术个性拉向扁平化,从而在价值上趋向大众化,这削弱了艺术创作的个性,但市场的规模化、集约化又使艺术的价值和影响力不断放大,为大多数人所消费,从而实现“以文化人”的教化功能,自由创作与市场效益之间的平衡有利于文化发展繁荣,它们共同落实于国民审美素养的提升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当席勒说,“艺术是自由的女儿”,而“通过美,人们才可以达到自由”时,他是把艺术问题归结于审美,而“美”从来就连着“人”的根荄。当下,人的审美品位的提升和对自由感的追求离不开市场机制的发挥。

 

针对“中间地带”建构保护区的探索

一个时期以来,在深化文艺院团改革中,为了降低艺术创作成本和扩大艺术的社会影响力,正在比照电影院线模式,建构文艺剧场联盟机制,以推动舞台艺术的社会化生产,来满足大众的文艺消费需求,尽力使艺术创作与文化市场保持平衡,就是一种有价值的尝试。同时,市场机制还追求一种多样化的艺术存在,它允许探索与实验。因此,不能误判扭曲市场的逐利行为,使文艺沦为市场的奴隶;但更不能使创作完全脱离市场,甚至与市场对立起来成为市场的敌人。

艺术发展要求艺术创作追求个性化,即使一些综合性艺术形式虽然是集体创作,也要有审美个性的追求,以体现主创者的艺术理念和艺术追求。这种“走钢丝”的技巧是对艺术家更高的要求,就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艺工作者要志存高远,随着时代生活创新,以自己的艺术个性进行创新。”在文艺与市场关系的框架中,要使文艺创作的个性化追求与文化生产的社会化相协调,既保持文艺的艺术水准和对卓越性的追求,又能生产出为大多数人所接受从而产生社会影响力的产品,就必须尊重文艺发展规律,建构市场条件下对高雅艺术对位性的保护机制。

从文艺创作到市场流行之间存在着“断崖式”的中间地带,其中的“惊险一跳”能否成功取决于多方面条件。因此,从高雅艺术追求的小圈子到大众文化的市场消费的中间地带要有保护性隔离带,即建立市场条件下高雅艺术的对位性保护机制。通过建立隔离带和保护区及其对位性保护机制,维护高雅艺术创作的独立性、自主性不受市场侵蚀,在文艺生态健全中孵化和解放文化生产力。

 

保护区对大众文化与高雅文化的双向价值

商业价值取向的大众文化与艺术价值取向的高雅文化有着不同的运作方式和发挥作用的领域,对此的忽略或有意忽视,是误读市场滋生文艺乱象的根本原因,也是文化体制改革没有根本理顺关系的明证。当下流行的大众文化,不仅有广泛的受众,并且具有文化普遍性的外衣,因而大众文化的生产要尽量稀释或淡化民族性、地域性特色,追求普遍的价值和可通约的表达方式,以尽可能俘获更多的消费者。可见它有着自身的发展规律和发挥作用的界域,其生产与传播主要体现商业价值取向,在经济效益的追求中使主流价值观传播最大化,从而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有别于大众文化的高雅文艺,其繁荣虽然离不开市场,但其创作不应该直接面向市场,它不同于大众文化的普遍诉求,而是张扬个性审美色彩。“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说出了艺术卓越性与普世性关系的规律,艺术家以追求超越性的艺术价值为目标,体现文艺创作的自由,从而在其创作中蕴含着一个民族的文化独创性和创造力,这种艺术追求体现了一个国家艺术创造的整体实力和形成艺术高峰的可能性。

针对二者之间存在的这个“缓冲带”,建构一个社会性的艺术保护区,完善市场条件下对高雅艺术创作的保护性机制,应是形成全社会文艺繁荣发展的关键。市场条件下保护区和保护机制的建构,不是把高雅艺术创作置于不接地气的真空中,更不是把高雅艺术创作隔离在静态的博物馆中,而是在相互贯通和关系顺畅中实现二者的有机转换和互动。这样既可以满足大众欣赏和消费较高艺术水准的“高原”之作,也能够创造条件和机遇在“高原”之上形成“高峰”之作。唯此,才能真正破解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当前有“高原”无“高峰”的症结点,从而既迎来文艺市场的繁荣,也会催生“高峰”之作的诞生。伟大的艺术承载着共同价值,体现主流价值观的追求,但在文艺表现形式或者艺术表达上必然有其个性化张扬,从而在艺术价值追求上体现了最大程度的文化包容性。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5/1102/84570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