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经典案例 基层执政

为不再删帖的文化部官微点个赞

2015年11月04日 15:16

 

【事件介绍】

文化部官微:欢迎拍砖 将以不删帖的态度继续做好

文化部官方微博10月24日表示,欢迎网友拍砖,今后将以不删帖的态度把微博越做越好。

10月15日下午,微博认证为“文化部官方微博”的文化部官微开通。截至某网发稿,第一条仅仅通知网友开通的微博就有15万留言,9万转发量。对于其中一些负面评论,微博管理人员采取了“删帖”的做法。

据报道,10月24日上午,微信公号“人民日报政文”发文称,文化部能开通微博,对政府职能部门与公众来说本是好事一桩。既然开通了微博平台,文化部就应当做好倾听各种声音的准备。如果还是保持“高冷”的姿态,也就没有必要在这样一个“草根”平台里发声了。在负面评论暴增情况下一味“删帖”也是操之过急,这种表面的“减法”只能陡增民意的不满。

10月24日下午,文化部官微转发了这篇评论,并表示:“初来乍到,小编多有不周。感谢大家这些天的建议、意见!我们既然有勇气开通,也一定会面对、承担、改进,希望能得到大家的理解与包容。欢迎大家多多拍砖,我们仍将继续以不删贴的态度,把微博越做越好!”

这条微博发布40分钟后,已经获得2千多条评论和800多次转发。

为官微“不删帖”点赞,更期待建议被接纳

10月15日,“文化部”发出首条微博,引发广泛关注,公众跟帖评论汹涌。评论中有赞赏,也有调侃、吐槽,乃至谩骂,大多数网友将矛头直指“禁剧”,也有网友表示遭遇删帖。正是这场风波,才有了10月24日文化部官微对各种质疑和意见的公开回应以及“不删帖”的承诺。

客观而言,作为政府部门的官方微博,文化部官微能够直面质疑、公开回应,并且公开做出“不删帖”的承诺,还是很难得的,也赢得了大部分网友的点赞与肯定。毕竟删帖很容易,但删不掉网友心中的意见和不满。

显然,很多网友并不满足于这个回应。一些网友表示,删不删帖其实不是关键,关键是民意呼声能不能进入官方的眼睛和耳朵。这实际上是对官微的一种期待,一种督促。如果说官微删不删帖只是一种态度的问题,那么通过官微把网友的意见、建议和不满传递到决策部门和官员那里,才真正是为了解决问题。很显然,网友对官微的要求,已经不仅仅限于有一个“好态度”,还必须能够解决问题。如果只是态度很好,但意见不理、建议不听、问题不解决,那再好的态度又有什么用呢?

当网友对官方微博、微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么不管是作为官方新媒体的管理者,还是背后的政府部门,都既要提高管理水平,也要改进工作方法;既起到官民沟通桥梁的作用,也要从善如流,能够解决实际问题。

当然,当前社会的文化乱象、文化领域的弊端和不足,不是依靠一个文化部就能够解决的,更别说文化部名下的一个官方微博了。所以,一些问题的解决,既需要时间,也需要时机。

 

文化部“不删帖”体现官微应有姿态

文化部开微博,第一条仅仅通知网友开通的微博就已有15万留言,9万转发量,更难能可贵的是,即便文化部微博仍有点“高冷王”的味道,仅仅发布了11条微博,但文化部的粉丝量却超过了27万,这体现了国家部委的人气。

粉丝在急剧增加的同时,文化部微博还招来了巨大的非议。众多网友跟帖留言,调侃文化部开微博的勇气,质疑其“禁日剧”“禁美剧”等行为,还有不少网友发表评论称“文化部躺枪”“为广电背黑锅”,更有不少网友表示,在该平台发出的评论或留言“难以幸存”。面对这样的舆情反应,客观地说,文化部表现出了包容、勇敢的担当。其“不删帖”的表态,更是体现了一个官微应有的姿态。

微博是一个大熔炉,当下,多数具有争议的新闻几乎都发酵于微博。同时,微博这个舆论场中,段子手横行,网络语言生龙活虎,一些拥有百万乃至上千万粉丝的大V更是一呼万评。因此,任何一个政府机关,是不是选择开通微博,都可能是一个艰难的决定。这其中一个很重要的考量就是,当质疑、调侃甚至是诅咒如大浪一样席卷而来时,官微有没有应对的能力?

现代政治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政府机关要学会与公众打交道。在网络社会中,官媒更是要善于利用新技术、新手段发布有关内容或消息。正因此原因,微博又是政府机关无法绕行的一个媒体中介。但是,如何经营和管理众目睽睽下的官微,显然考验着政府部门及相关人员的智慧。在犹豫踌躇之中,文化部的表态,体现出了现代政治理念中一个政府官微最应有的态度与价值观——不删帖。

长期以来,一些官微认为删帖就是获取正能量。但实际上,把言路封住这种行为,本身就已经让负能量满满。既然没有勇气对待网友的评论,那么,开通官微的意义也将乏善可陈。殊不知,包容本身就是正能量,容得下批评与调侃,才能促进政府工作的进步。即便是背了其他部门的黑锅,躺在地上也中了枪,也仍然要以开放包容的态度来处理之。

真诚地与网友们沟通,不仅仅需要体现在微博的管理中。所有的政府工作,都应该本着这样的精神来开展。只有这样,政府才有可能在网络社会中获得更大的公信力。

 

人民日报评“文化部被喷删帖” 一味高冷何必发声

文化部能开通微博与网民沟通互动,并借此平台发布信息,对于政府职能部门与公众来说本是好事一桩。不过,当文化部微博管理员看到负面评论暴增时,一味“删帖”的做法也确属操之过急。正如网友“断手JOJO和他的爱车”所言:“你既然让我们评论就多听听广大民众的意见。”既然开通了微博平台,文化部就应当做好倾听各种声音的准备。如果还是保持“高冷”的姿态,也就没有必要在这样一个“草根”平台里发声了。如果只是靠“删”的方式来应对危机,恐怕表面上的“减法”将徒增民意的不满。

端庄也好,诙谐也罢,政府部门官方微博的形象还是要靠自己去经营与维护。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的内容,及时有效的答疑解惑,面对合理建议时的从善如流,以及遭遇“泼脏水”时的理智应对,这些都是树立自身形象的题中之义。

“敢于直面负能量,才是真的正能量。”倘若借鉴这句网络用语中蕴含的智慧,作为矛头所指的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也未尝不可开通官方微博,直面挑战。尽管可能会招来短暂的“风雨洗礼”,但有理由相信这种勇于直面批评与致力于获得认可的姿态终将获得网友“点赞”。

 

【启示与思考】

相较于此前急吼吼删除网友跟帖的简单粗暴,此次回复显得理性、温和了许多;而且萌宠的语调,也拉近了与网友之间的距离。有错就改,放低姿态,在网络民意发达的今天,才是务实之举,也只有做到“不删帖”,才能赢取网民掌声一片。

本质而言,网友积极参与政府官微互动,是对其表达权、监督权的积极践行,体现的是公众对公共事务的参与热情。有些官微随意删帖,就是对公民表达权、监督权的侵犯,也不利于政策的改进。还要看到,基于互联网的开放与共享性质,官微发布的信息注定不可能是自上而下的单向传播,它同样具有开放与共享特质。政府发布一项政策,网友积极互动,这在网络社会中再正常不过。

本来,文化部开通官微就不应仅仅是“发布文化政策、信息、资讯”那么简单,它还应是一个上通下达的渠道,一个官民互动的平台。也只有通过网友有效的信息反馈,文化部门才能真正审视、改进既有政策。如果一遇到不同意见、遭遇嘲讽就删帖,显然会被诟病——连起码的度量都没有,这样的官微,也很难给人信任感。

今天,政府官微需要做的是坦坦荡荡、虚心纳言,但同时需要思考的另一个问题是:网友是否也该理性发言呢?包括文化部发布的第一条微博在内,有部分网友在文化部博文下的跟帖,颇有些讽喻之声。事实上,一个理性稳健的舆论场,不仅需要政府官微的低姿态,也需要网友遏制住自己的情绪、不出恶声。大家都有话好好说,有商有量;如此,也不难推动沉默的声音被打捞、政策建议朝着良性的方向发展。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5/1104/846146.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