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文化博览 博古通今 独家讲稿

齐勇锋:文化强国的两个标志:杰出人才和优秀作品

2015年11月04日 17:12

 

17_130704141703_1

齐勇锋 中国传媒大学文化发展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

完整视频:http://www.71.cn/2015/1105/846184.shtml

专辑:http://special.71.cn/151104/

非常荣幸今天为大家就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做一个发言,在这里就自己的学习体会和大家做一些交流。

一、当今中国为什么要重视文艺和文化工作

当前,我国对于艺术院团的艺术生产还在不断探索,这中间还有很多问题我们知之不深,还有很多问题没有完全解决。即使是发达国家,在院团艺术生产这个问题上,他们也没有完全解决。因为艺术生产有它的规律,有它的特点,艺术生产和市场经济怎么结合,这本身是个很大的话题,况且世界上各个国家的情况也不太一样,也都在探索之中。西方一些经济学家研究了艺术生产的规律和特点后,提出了一个命题,就是院团的艺术生产成本是不断提高的,但是票价又不能越来越高。因为艺术院团本身是劳动力密集型产业,演员上舞台表演不像电影可以拷贝。比如演出成本增加了10倍,票价能翻10倍吗?它有一个消费者接受的程度,认可价位的过程。在艺术生产方面,从长远看,完全靠市场肯定是不行的,这个结论在学术界早就有了,但是不靠市场也不行,因为它本身是面向消费者的,所以既要靠市场又不能完全靠市场。

在电影业这个问题基本不存在,电影越来越高科技化,它的成本虽然也在叠加,但是它通过市场可以消化,它可以复制,它跟舞台剧要求完全不一样,所以电影业的发展这几年高歌猛进。舞台剧虽然这几年比以前要好得多,但是大家仍感觉生存和发展比较难。这里边还引出一个问题,比如,现在很多剧团转企了,转企了以后效果会怎么样?再进一步问,是不是所有院团都应该转企,在这个问题上也有不同的看法。我想,我们在座的无论是一线演员、创作人员、后勤保障人员,还是管理人员等,大家心里都应该有一本账,就是我们剧团现在的情况是什么样子,再一个其他我们了解的剧团情况怎么样,看看别人有时候也就知道自己了。大家可能都在思考,我的未来怎么样,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思考的。当然,今天面对这些问题,特别是从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艺术生产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但同时又面临了更多的问题,这些都需要我们去重新认识。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习近平总书记召开了文艺工作座谈会,这个讲话深刻地分析了我们在艺术生产上面临的一系列新问题。毕竟,今天的形势较之前几十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包括剧团的变化、市场的变化以及国内外形势的变化。

 

我今天一进门就看到我们的舞剧《圆明园》的海报,看到《圆明园》我马上联想到习近平主席在英国访问的过程。大家想想,这一百多年发生了多大变化,圆明园被毁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第二次鸦片战争谁发动的呢?是英法联军。一百多年前我们中国人受尽了屈辱,不断受到列强的侵略,圆明园被毁是最难忘的一幕。但今天中英重新友好,习近平主席访问英,英方启用的是超规格的国礼。当时《参考消息》有一篇报道,美国人讥讽英国人要做中国人的奴仆,英国人说这是无稽之谈。剑桥大学有一名教授发表了一篇文章叫《英国不能忽视中国兴美国衰的现实》。这其实说明了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现在整个的世界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我想由世界大势的变化为引子,来切入今天的主题。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中说了这么几句话,他说:“为什么要高度重视文艺和文艺工作?这个问题,首先要放在我国和世界发展大势中来审视。我说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最伟大的梦想。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而实现这个目标,必须高度重视和充分发挥文艺和文艺工作者的重要作用。”这个开宗明义已经说得很清楚了,我们必须从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势中来分析。

那么世界大势究竟是什么样的?我认为这个讲话的时代背景有两个方面:一个是世界的大形势,一个是中国的大形势。从世界形势来讲,大家对文艺复兴应该不陌生,从文艺复兴以来整个世界形势发生了巨大的转折,这个巨大的转折就是西方逐渐地由中世纪进入近代,经过工业革命,西方发达国家由此主导了整个世界。我们国家,包括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等当时的落后国家成了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国家,这样就形成了一种新的世界体系,这个世界体系和中世纪时期全球都处于隔绝状态的世界体系不一样,它的特点就是发达国家在世界上处于主导地位,最早是西班牙、葡萄牙。英国的地理大发现,发现了印度,发现了南美洲,之后开始一系列殖民主义的行动,整个过程是一个血与火的过程。

 

总之,经过工业革命以后世界整体形成了一种殖民体系,这个殖民体系一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最终瓦解,经历了几百年的过程。在这样一个进程中间,世界体系按照西方经济学的一种看法叫西方主导的世界体系,发达国家处于中心地位,发展中国家和殖民地国家处于依附状态。但是到了新世纪,经过两次世界大战以后,尤其从上世纪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世界形势又一次发生了巨大的转变,这个变化就是中国、印度、巴西等新兴国家崛起了,而且是一种整体性的崛起。这个崛起最早从亚洲“四小龙”开始,之后随着中国、巴西、印度等几个大国的崛起,整个发展中国家地位才开始凸显,世界经济的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大家都知道,美国现在在搞亚洲再平衡,目的是阻挠中国崛起。因为之前大西洋沿岸长期以来是世界经济的中心,现在世界中心从大西洋沿岸转移到亚太地区,特别是东亚地区,东亚就是中国、韩国、日本、中国香港,也包括马来西亚、越南等国家。这些地区现在成了世界经济最活跃,增长最快的地区。目前,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在1%左右,而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虽然这几年降速了,但是还是在4%、3%左右,是他们的一倍还要多。这是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是第一个大变化。

第二个大的变化就是政治格局的变化。刚才我讲了,中国、印度、巴西、俄罗斯这几个国家崛起了,那么在欧洲呢?其实这几年欧洲的变化也很大,欧盟在20世纪50年代的时候就是德国、法国、卢森堡、比利时等几个国家组成的煤炭和钢铁的联盟,是一个经济合作组织,经过上世纪60年代、70年代的发展,最后变成了欧洲共同体,后来到了新世纪就转变成欧洲联盟。欧盟经过几次扩大成员,现在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经济体,超过了美国。再说美国,美国二战后,经济最强的时候达到什么状态呢?整个美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占了全球的40%,但现在已经下降到20%左右。中国以前的国民生产总值在全球占的比例只有1%、2%,我们现在上升了多少呢,13—14%,所以中国现在成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从政治上看,世界的格局已经由原来美国一霸独强,转变成一个多极化的世界。比如,中国现在要搞“丝绸之路”、“一带一路”、“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这些都是中国发起的,西方谁第一个响应的?英国第一个响应,英国一响应,法国、德国等一系列的西方国家都加入了,连美国最铁的几个盟友,澳大利亚、加拿大、韩国都加入了。

第三个大的变化是世界文明格局的变化。文艺复兴以来,几百年间,西方主宰了世界,它的基督教文明传遍全球。西方的领导人经常在口头说“捍卫我们的价值观”,就是所谓西方的价值观。西方的价值观有没有好处呢,不能说它一无是处,世界各民族的文明都有它存在的道理,我们不能一概否定。但是有一点,西方人把他们的价值观强加给全世界,这个恐怕就有问题了。我们这一百多年来一直在向西方学习,中国人当小学生,这是毛主席说的话,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总书记在这一篇讲话中反反复复说到我们要借鉴西方的一些文明成果,特别是在文艺方面,而且点了很多西方的文艺大师。所以,我们既要坚持自己的传统,同时也要借鉴世界其他民族的优秀文艺形式。我们向西方学习,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但问题在于西方不能用西方的价值观来否定中国的价值观,这个是不对的。

 

我们现在正处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那么经济全球化意味着什么?经济全球化其实就意味着投资自由化、贸易自由化、人员往来的便利化。但是另一方面,文化怎么样呢?如果我们在文化方面不多样化、多元化,它很可能造成一些少数民族文化、亚文化,一些濒临灭绝需要保护的文化或者艺术形式的消亡,这是很危险的。所以经济越全球化,文化就要越多样化。如果不能实行文化多样化,整个人类文明就会变得暗淡无光。自然界缤纷多彩,其实人类社会也一样,也应该是缤纷多彩的,这也是人的本性,既是自然规律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需要。所以,人类的文明发生了重大的转折。重大的转折就是自文艺复兴以来的西方中心论现在开始走到尽头。同时金融危机以后,西方,特别是美国的实力大大地被削弱,中国作为第二大经济体地位上升。

现在人类面临了很多共性的问题,需要利用全球化的思维去解决。比如,恐怖主义、疾病等,仅仅靠西方的文明已不足以完全解决这些问题。当前中国的文明可以对人类面临的这些问题贡献我们的力量,比如,我们提出的“一带一路”的思想。所以在这种形势下,我们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国梦概括起来就是两个“一百年”,第一个一百年就是到2020年我们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第二个一百年就是到20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百周年的时候,我们要建设成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但是要建成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不仅要有物质财富而且需要有精神文明的财富。如果一个国家没有精神的追求,没有文艺的支撑,没有思想文化的支撑,那么这个国家是难以长久的。现在老百姓越来越感觉到缺乏的是精神文明,缺乏价值观。过去长期以来我们是解决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那么现在,我们进一步需要解决人跟人之间的关系。

很显然,在这样一个过程中间,我们需要把文艺工作的重要性突出出来。首先,我们解决文艺工作中的现实问题,然后再加强文艺创作,使文艺创作能够符合它自身的规律和特点,能够在党的文艺方针的指引下走正确的道路,来适应民族振兴的需要,来提高我们在世界上的话语权。如果我们没有思想文化和文艺的引领,我们在世界上很难有自己的话语权,这关系到我们对外文化交流、文化合作的一些工作和要求。所以,现在中国的文化走出去还是要靠文艺,要靠作品。

 

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具体要求

建设文化强国怎么来衡量呢?我认为建设文化强国至少要从这几个方面去衡量:第一是作品,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引用了恩格斯的一段话,这段话是这样的,这“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在思维能力、热情和性格方面,在多才多艺和学识渊博方面的巨人的时代”。然后他又说,在我国发展史上,包括文艺在内的文化发展同样与中华民族发展紧紧联系在一起。先秦时期,我国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兴盛局面,开创了我国古代文化的一个鼎盛期。在那个时期出现了孔子、孟子、老子、墨子等时代巨人,那个时代一直影响到我们现在。再一个他提到了五四新文化运动,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发端于文艺领域的创新风潮对社会变革产生了重大影响,成为全民族思想解放运动的重要引擎。这两个时代都是变革的时代,大家要把这个全过程看得很清晰的话,我觉得还可以再补充一段,就是从发端于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时代,再一直到两汉,到唐宋,也是出巨人的时代,特别是盛唐,这是我们第二个文化发展比较繁荣的时期,在诗歌方面出现了李白、杜甫、白居易等著名诗人;书法方面有颜真卿,颜体字,这是我们中国人学书法的楷模。盛唐文化艺术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一个高峰,在当时世界中处于领先地位。第三个时期就是清朝的康熙、雍正、乾隆时期,这一段时间也是中国封建社会一个比较发达的时期,但是这一段已经有点尾声了,所以一般不怎么提。

习近平总书记还引用了德国著名的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一书里的一段话,这段话写到,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是人类文明精神的重大突破时期。在那个时期,也就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在中国出现了老子、孔子等伟人;在西方出现了亚里士多德等伟人;在印度出现了释迦牟尼。实际上中国在历史上被认为是东方的中心。希腊、罗马被认为是欧洲的中心。所以雅斯贝尔斯一直认为这个轴心文明不仅在当时是辉煌的,而且它将一直影响到我们今天,影响到我们后代。所以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里面特别讲到这一点。

 

我们今天要寻中华文明的根,我们中华民族要崛起,我们要发展,我们要成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国家。中国在历史上辉煌过,而且辉煌过很长时间,到了近代才落后的,所以我们需要振兴。那么,我们崛起的依据是什么?依据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我们的辉煌文明。中国人没有武力侵犯或者武力统治的传统,一个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中国可以和西方媲美的郑和下西洋,郑和七次下西洋,一直到非洲,现在肯尼亚都发掘出来了郑和下西洋的遗址。郑和下西洋先经南洋,南洋就是东南亚,然后经过马六甲海峡到了中东再到了非洲和欧洲,中国当时对外经略的思路并没有去在海外建立殖民地,相反西班牙、葡萄牙后来都开始建立殖民地,郑和下西洋是建妈祖庙和传播中华文化,全世界几十个国家都有,郑和下西洋是一种和平的、仁义的行为。

现在我们这个民族要崛起,要崛起就一定要出思想、出文化、出艺术、出人才、出巨人。这样一个时代给我们提供了非常好的契机,所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创作出无愧于我们这个时代的伟大作品。但是现实又不容乐观,现在全国每年创作的长篇小说大概有一千部,这个数量挺吓人的,有一些作家很浮躁,几个月写一部长篇小说,一两年写一部长篇小说。大家想一想《红楼梦》写了多长时间,曹雪芹写了一辈子没写完,后来高鹗又续了40回。大家再想一想司马迁的《史记》写了多少年,它既是历史又是文学,这是鲁迅讲的话,司马迁的《史记》也是写了一辈子,到他死的时候差不多写完了。那么我们现在一部小说几个月就写完了,一两年就写完了,能出好作品吗?为什么新文化运动那段时间出了很多伟大的作者、艺术家,比如鲁迅、冰心、矛盾、老舍、梅兰芳等,我们现在怎么就出不来这些伟大的作家、艺术家,这真的需要我们反思。

 

三、当今文艺团体的发展方向与措施

我们刚才说艺术的核心是作品,没有作品支持,没有人才支持无法建成文化强国。我个人认为建设文化强国最主要的标志就是有一批不朽的能够传世的作品;再一个要有大家巨匠,而且还要有很多杰出人才,光靠几个巨匠也不行,我们需要一大批优秀的人才,他们构成了艺术繁荣的根基。当然,还有其他标准,比如企业,包括一些文艺创作的事业单位,这是我们建设文化强国的重要条件。我们还要走出去,要靠作品,没有作品怎么走出去?我们现在之所以走出去比较困难,就是缺乏能够跟世界对话的作品和人才。我们有很多作品,我们也有不少人才,但都是自言自语,自说自话。现在市场很繁荣,跟过去不可同日而语,十年前看一场戏看一场电影很难,现在看一场戏看一场电影很方便,特别是互联网发展了以后。但是我们存在的问题也非常突出,解决这些问题其实也是为了更好地搞艺术创作,出更好的成果,出更好的人才。

我今天重点说说对艺术院团文艺创作的一些思考。首先,艺术院团文艺创作要为了人民,要从人民出发,以人民为中心,要植根于中国文化。中国文化是我们的根,我们必须要按照中国文化来创作,同时吸收西方的文化。另一方面,如何保证院团的改革发展能够继续沿着健康的道路发展?我觉得,院团面对着两个市场,这个提法别人也有提过的,这是我一直支持的一个观点。按照经济学的观点,艺术院团主要面对的是消费市场,这是我们面对的主要市场。另外公共产品或者公益性比较强的产品,它还面对另外一个市场,这个市场把它简称为政府市场,但是对政府市场一般不怎么提,我们一般只提说政府怎么支持我们。院团在改革的过程中,按照过去院团的生产机制,它的管理体制就是一条线下来,是个计划性、指令性的体制。改革以后变成了两层管理了,有了一定的自主权,这个自主权主要表现为院团要面向消费市场,去主动地创作新节目,去改革完善院团的经营机制,适应市场的消费形式的变化和观众偏好的变化。原来是政府给你钱,现在你要在市场上挣钱了。本身文艺院团这种机构有它的特点,就是它的成本不断在增加,而它的收益不足以抵消成本增长这一块。那怎么办呢?我们先看看西方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西方院团演出的资金来源靠三块:第一是市场。市场演出有一部分,当然各类艺术形式不一样,有的占比重大一点,有的比重占40%、50%,甚至有的占了60%。第二是政府,政府资助。因为院团难以养活自己,投入越来越大,成本越来越高,而收入不足以抵消,政府就有资助。政府资助采取的方式有这么几种:第一种,政府定额资助。第二种,政府采购。政府有一些指令性的计划。第三是社会、民间资助。这一块我们国家现在也有了,但是可能差就差在这一块上,我们跟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这一块数量比较小,西方发达国家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健康的机制。

 

从上面的分析来看,院团是由“三条腿”来支撑它的发展,虽然院团成本越来越高,但是仍然能够在这个市场中屹立不倒,因为院团演出是整个社会所需要的文艺形式。好比百花园中的某一朵花到季节了,我们去赏花,没赏到,肯定不行。另外,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审美方面的偏好越来越强,对这些方面需求越来越大,何况我们还要建设文化强国这个目标,所以这一块是必不可少的。

下面说说政府市场。政府这个市场有很大潜力可挖,从未来的发展来看,院团转企没有问题,特别像歌舞类的院团。歌舞类的院团要以市场为导向,因为可以开拓市场。歌舞类和京剧不一样,我们的民族戏剧大概有两百多种,最小的戏种就是一两个县。我到无锡去看锡剧,它面对的观众、影响的范围就两个县,那个锡剧团的团长跟我专门聊过,他们面临问题是只能在这个范围演,你到别的地方人家不爱看,它有很强的区域性。而歌舞这种形式是一种普通的或者说大家都能接受的形式,影响比较大,所以它能够开拓市场。当然了,它又带来另外一个问题,就是它的竞争性比较强,所以这需要我们去分析,去定位,我们要开拓市场。

政府这个市场是值得研究的,我认为它的主要开拓空间就是在公共服务这一块,虽然院团已经转变为企业了,但是我认为我们应该还要紧紧抓住公共服务不放。因为公共服务是以政府为主导,以公共财政为支撑,面向全体老百姓的一种公益性的服务,这个是带有资金的,而且以政府为主,公共财政为支撑。演出是公共服务里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包括电影的市场化,但是电影它有公共服务的院线,有押轴场次,有政府资助的资金,所以在公共服务这一块我觉得我们可以开拓这个市场。比方说我可以给政府提建议,另外有一些地方的公共服务现在已经打破了区域、城市这个地理界线,可以吸收其他地方优质的剧团来为我演出。还有一个就是对外演出这一块,这一块基本是政府指定的项目,但是也可以看作政府采购。我有一次去莫斯科开会,是“一带一路”的国际论坛,这个论坛是我们文化部下属一个基金会举办的,不是以政府名义,文化部下属的一家民族艺术基金会跟独联体的一个人文基金会联合举办的。它除了论坛以外还有美术展览、有演出。所以,我们需要有工作上的力度,第一,要有作品,而且这种国际活动的演出全是民族形式的,要体现民族性,这也能发挥我们的优势,所以我觉得这一块还有很大开拓空间。

还有一块,我觉得我们还要跟社会广泛地联系,一个是开拓业务,再一个开拓财源。现在民间成立的基金会越来越多,今后十年是民间基金会、民间慈善组织大发展的时期,大家要把握好机会。总之,院团的发展核心还在艺术创作,在人才。再一个就是要把年轻的人才尽快培养出来,以创作为中心,让大家有一种荣誉感,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和氛围。今天的内容就说到这儿,谢谢大家。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5/1104/846173.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