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经典案例 百姓心声

“儿童食品”成噱头,监管去哪儿了?

2015年11月05日 09:55

 

【事件介绍】

穿"马甲"价格翻番 标准缺失消费者犯晕:儿童食品不过卖个噱头

儿童挂面、儿童牛奶、儿童肉松、儿童酱油……超市货架上包装精致的“儿童专用”食品越来越多,价签也同样刺眼,比普通食品贵上不少。“营养价值肯定高”“孩子更爱吃”……这些理由都让带着“儿童”字样的食品备受家长青睐。儿童食品果真更有营养更让人放心吗?食品专家表示,一些企业把“儿童食品”当成了宣传噱头,不仅价格虚高,同时还不见得更有利于儿童的营养吸收。

价格“碾压”普通食品

“隔一段时间就‘扫荡’一次超市,我们不太懂孩子吃什么好,所以买的都是‘儿童专用’食品。”30岁的白领吴帆有个3岁的宝宝,平时小两口对孩子的食材选择格外精心。她告诉记者,尽管价格贵一些,但既然标签写了“儿童专用”,那么“多花点儿钱也错不了”。

走访朝阳区和通州区多家超市,记者发现儿童食品的“地盘儿”可不小。“我们每周能卖上几百箱儿童挂面,还经常有顾客成箱买。”一家超市的理货员介绍,卖得最好的当属小瓶装的儿童有机酱油,经常卖断货,儿童挂面、儿童肉松、儿童水饺等也很畅销。

在面条区,某知名品牌的鸡蛋面售价为8元/400克,而就在它的“隔壁”,一款普通品牌的儿童高钙鸡蛋面售价高达18.8元/260克。其实两者营养成分基本相同,只是儿童面多了营养强化剂(碳酸钙),面条也更细一些,包装袋上的卡通画很是可爱。一瓶200毫升的“海天”牌儿童酱油,标价为6.1元,而同品牌500毫升的普通酱油标价7.6元。

货比多家后,记者统计发现,儿童食品的价格普遍是常规食品的2倍多。淘宝上售卖的儿童食品同样价格不菲。一位淘宝店家向记者推荐了美国的一款嘉宝小溶豆婴幼儿零食,每袋只有28克,四种口味的套装价格竟高达102元。

国标无“儿童食品”定义

细看配料表及营养成分表,大多数儿童食品只是把成人大包装换成了精致的小包装,营养素的种类并没有明显差异。

记者了解到,目前国家食品标准中,并没有“儿童食品”这一项,所谓“儿童专用食品”其实是商家打出的概念牌。现今国内婴幼儿产品标准是针对0至3岁婴幼儿,考虑到3岁以上儿童的食品品种过多,随着儿童自身消化吸收能力的提高也亟须摄入多样化膳食,所以目前全球各个国家都没有制定儿童食品的专门标准。对于儿童膳食,目前可以遵循的建议只有《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以及《儿童青少年零食指南》。

“儿童食品的生产标准与普通食品差异不大,只是更注重‘两低一高’——低油低钠高钙,但价格却直接翻番。”中国食品商务研究院研究员朱丹蓬表示,儿童食品行业存在监管真空,食品营养指标、安全指标是否可靠很难辨别,消费者难以取舍,购买时也往往缺乏理性,这些都助长了市场炒作行为。“很多家长都选择进口儿童食品给孩子吃,其实也对我们国家的食品市场造成一定冲击。”朱丹蓬表示。

挑选儿童食品得擦亮眼

为孩子挑选儿童食品,家长得练就一双“火眼金睛”。

国家二级公共营养师郭晓薇介绍,儿童食品中钙铁锌等微量元素的添加,一是要考虑吸收问题,二是要看强化的量是否合理。比如强化钙的儿童牛奶中,额外添加的钙与牛奶天然所含的钙不同,未必能被人体吸收。任何食品的营养成分,都是适宜最好。

儿童食品市场不乏“潜规则”。一些儿童植物油号称不含胆固醇,但实际上所有植物油都不含胆固醇;号称高纤维的儿童饼干,往往可能为了改善粗糙口感而多加油脂;“孩子一定爱喝”的儿童牛奶,很可能就靠添加砂糖和香精。

“挑选之前,应多看看产品包装、认证标志、成分说明、使用说明等信息,不要盲目信服广告、明星效益以及品牌效应。”北京农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仝其根说,家长应了解孩子的身体营养情况和需求,如果孩子确实有营养不良现象,也要有针对性地选择购买符合孩子营养需求的食品。他建议家长为了孩子多动手做营养餐,既美味又健康,儿童食品的选用,应建立在一日三餐营养保证的基础上。

 

该专门给“儿童食品”定义了

儿童食品的出现是市场细分的结果,它契合了家长“让孩子吃得更好、更安全”的消费心理,因此即便价格比普通食品高出不少,仍有不少消费者趋之若鹜。但由此带来的问题是,只要冠以儿童食品的概念,再加上卡通形象的包装,就能让产品价格成倍上涨,这里面有多少虚假宣传、夸大宣传的成分,谁都说不清楚。

儿童食品泛滥的关键原因,还是相关标准的缺失。目前我国并没有制定儿童食品的专门定义,对“儿童食品的营养指标、安全指标、添加剂使用应遵循的标准”并无明确说法。这就导致商家可以肆无忌惮地使用儿童食品噱头,还不用担责。不少消费者则因此陷入“为概念噱头买单”的误区。

但我们也要问一句:对于缺乏标准的儿童食品,难道监管部门就束手无策了吗?显然并非如此。按照通行的市场管理标准,商家既然打出儿童食品的噱头,就必须拿出相应的理由和数据来证明,在产品外包装或说明中明确体现出产品的“少儿性”,否则,监管部门就有理由要求商家撤回相应儿童食品。当然,治本之计是尽快建立儿童食品标准,针对儿童身体尚未发育成熟的特点,制定在安全性、营养性等方面更为严格的食品标准,惟其如此,才能为相关部门提供足够的监管依据,避免消费者被概念噱头所欺骗。

 

“儿童食品”成牟利噱头值得反思

事实上,一些所谓的“儿童食品”除包装和价格不同以外,其配料和营养成分与普通食品相差无几。按照专家的说法,我国在食品生产监管的相关规定中,婴幼儿奶粉和谷粉等婴幼儿食品有国家标准,而对除婴幼儿之外的儿童食品就没有具体的标准,在管理上可以说和普通食品的标准是一样的。

在国外,非特定严格针对儿童的食品,是不能随意用儿童概念的;或者说,如果用了儿童概念作为营销,就必须在商品上有公开的理由和数据以证实其产品的“少儿性”,否则随时都可能被消费者控告乃至破产关门。因此各大企业做儿童食品时,会有很多顾忌,既要考虑法规,考虑市场,又要考虑自身的诚信和舆论风险。而我国一些企业往往缺乏对儿童成长特点的深刻调研,以为只要加以“宝宝”的图像和字眼,就能完成细分市场的界定、也不用冒法律风险。于是众多并无特殊营养的“儿童食品”大举出炉,这种现象值得警惕。

反思“儿童概念”食品成牟利噱头现象,首先需要加快立法进程,建立和完善“儿童专用”产品的相关标准,让生产者、消费者和管理者都有可以参照的依据,使“儿童专用”名副其实,物有所值,以促进儿童食品行业健康有序发展、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其次,质检和工商部门要积极作为,一方面加大对虚假广告的惩治力度,另一方面把好食品安全准入关,不仅对儿童专用食品更加用心一些,对一切食品的监管也都不能放松,不能因为“大人吃不死”或“小孩吃也没事”,就放松了对这种蔓延业界的概念乱象的警惕。对于广大家长来说,为孩子挑选儿童食品,也要自带一双火眼金睛,多多注意产品包装、认证标志、成分说明、使用说明等进行甄别,不要盲目信服广告、明星效益以及品牌效应,应该多一份警惕,少一份随意。 

 

【启示与思考】

“儿童专用”食品确实只是噱头,相比同类、同样用料及配方、含量甚至同一企业出产的普通食品,价格更贵,分量更少,而且也谈不上什么独特的营养价值。例如所谓添加了更多钙及微量元素的儿童牛奶,一来有没有宣称的添加物非常可疑,二来人为添加的物质能否被孩子吸收,也没有确切结论。

“儿童专用”食品有没有所谓更高的营养价值,家长其实心里也没底,只能“宁可信其有”,再加上消费中的跟风和攀比,助推了这类食品的热销。这就是为什么无论在实体商场、超市、便利店,还是电商平台,五花八门的“儿童专用”食品会纷纷成为热销爆品。

商家开发名目繁多的“儿童专用”食品,可以认为是其对市场细分理论的有效应用,紧紧抓住作为消费者的家长的痛点(食品对于孩子显得不够安全、营养价值不高),推出宣称能够消除这类痛点的产品。这种细分经营思路被证明非常高效,商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还能因此获得较大的定价空间,能够为“儿童专用”食品定出足以带来超额利润的超高价。

如果“儿童专用”食品的经营,仅限于精准细分、抓住痛点、高价销售,那么理应归为市场行为。相关的政府职能部门也好,食品行业组织、消费者权益保护组织也好,可以公开提醒消费者保持理性,但不宜就此采用干预措施。当然,对于企业在“儿童专用”食品的成分、营养价值的过度或虚假宣传行为,主管部门和相关组织也应给予依法处置。

话说回来,“儿童专用”食品之所以能够卖出近乎离谱的高价,作为消费者的家长的痛点之所以形成,最主要的原因是食品安全监管迄今未能提升到一个普遍可信的水平。相关的职能部门与其多管闲事去干预商家的“儿童专用”食品价格是否合理,倒不如加紧工作,切实提高食品安全监管水平,让家长们不必像现在这样过度担忧,“儿童专用”食品自然也会回到合理的价位。

但需要看到的是,部分商家推出的“儿童专用”食品,不仅价格高得离谱,而且品质低得惊人,纯属昧着良心赚黑钱。这凸显出食品安全监管在具体领域中的乏力,以及儿童食品标准缺失所带来的尴尬。笔者以为,国家和地方的相关职能部门对此应当严加监管,提高行动效率,加大惩治处罚力度,对儿童食品质量问题给予“零容忍”,质量问题涉及的机构和个人需要纳入食品行业的禁入“黑名单”;与之同时,国家标准管理机构应借鉴日本、欧洲、美国经验,尽快完善不同年龄儿童和青少年食品的质量标准。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5/1105/84623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