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文化博览 博古通今 独家讲稿

徐国宝:文艺创作要超越“杯水风波”

2015年11月05日 16:30

 

201042614832797

徐国宝 全国人大正局级文化立法专家、中国文化管理协会驻会副主席

完整视频:http://www.71.cn/2015/1105/846381.shtml

分段视频:http://www.71.cn/2015/1105/846383.shtml

一年前,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了文艺工作座谈会,并且做了重要讲话。现在讲话已经全文发表,我们学习贯彻这样一个重要讲话,可以说正当其时。这几天,十八届五中全会正在召开,会议的主题就是审议通过我们国家“十三五”规划。中央提出建议以后,还要经过人大审议通过,这是国家的大事,全民的大事。党中央领导全国人民来描绘未来五年的远景,其中也包括文化方面的发展规划。大家请注意,这一次五年规划,第五年是2020年,是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实现这个目标。在这个之后的第二年,就是实现中央提出的“两个一百年”中的第一个一百年,就是建党一百周年,2021年实现这个目标。然后,才有建国一百周年,2049年的发展目标,最终要把我们国家建成一个经济高度富强,政治高度民主,精神高度文明,社会高度和谐,生态非常美好,这样一个国家,这样一个社会。

文化这个问题,过去我们关注得还不够,从我们的国家规划上,发展规划上,从领导的认识上,从全社会的思考上,都远远不够。过去国家底子薄,主要是发展经济,在文化上有限的投入也很不均衡。城市和乡村,乡村的人口是大多数,但是关于文化的投入只占整个投入的三分之一。然后东中西部,西部是占东部的三分之一,很不均衡。一直到什么时候呢?到了十七大的时候,提出科学发展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

在这之前,中央的有关会议上对文化、精神文明也有过不少的决议。但是专门就文化的问题召开会议,做出决议是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尽管如此,要想在短期内一下子把文化搞成繁荣局面是不太容易的,文化是长久之功。还有,有的地方有些片面的认识,比如说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把文化当成一个附庸,当成使唤的丫鬟和跑堂的伙计。于是,一直到现在,虽然文化战线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确实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已经指出了一些不太好的现象,习总书记用“浮躁”两个字来概括,社会浮躁,文化界浮躁,浮躁的根本原因就是价值观问题。是以中国精神为导向,为灵魂,还是以金钱为导向?是考虑大多数人的利益,还是考虑一己之私?浮躁的原因就在这里。所以,出现了好多媚俗的作品,追求新奇,追求感官刺激。为了市场,为了票房,为了点击率,为了收视率,还有快餐式的机械化生产的产品。还有只讲数量,不讲质量,只有“高原”没有“高峰”的作品,这都是总书记在讲话当中提到的。还有更严重的,刚才讲的是媚俗,思想内容平庸,产品质量低劣,更为严重的是内容上有害的,比如说丑化人民群众和英雄人物,颠覆我们的历史,把真善美给颠覆了。还有的以丑为美,宣扬社会的阴暗面。

这些内容有害的作品比平庸的作品更可怕,它毒害的是人的灵魂。还有的作品脱离现实,脱离群众,只写“一己悲欢,杯水风波”,这是习总书记的原话。这些问题大家都应该能够感受到。所以,每年的两会,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都有过不少呼声,要管一管我们的文化了,管一管我们的文艺了,管一管我们的媒体了。

还有一个问题,我们加入了世贸组织,过去叫关贸总协定,20多年前开始谈判这个问题。当时欧洲的一些国家很警惕,他们认为文化这个问题要格外重视,不能让别人跑到你的菜地里横冲直撞。当美国人提出来他们的市场份额的时候,比如说影视、电视节目播出时间占多少,大片每年进口多少部,版权贸易多少,这都要量化的。当时,法国总统希拉克提出一个著名的“文化例外”口号,他们怎么认识这个问题的呢?如果法兰西都换成美国的文化,那么就没有法兰西这个民族了。文化关系到一个民族的精神命脉、独立的身份,不能像其他商品一样,进入自由贸易的领域。后来,在法国、德国的倡导下,他们利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这个平台,制订了《文化多样性公约》,其中有一个表述,文化的多样性,就像生物的多样性一样,必不可少。如果生物的基因都是一种的话,那是很可怕的,人类的物种将会灭绝。文化也一样,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遗传基因,都有自己的文化传统。后来法国、德国又联合发展中国家,出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大家从这个背景上就可以看到,我们保护我们国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的意义何在。就是要保护我们传承千万年来的民族文化基因,保护我们自己的精神命脉,也是保护我们民族精神的活的载体。

 

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文物不一样,文物是一个固体,它蕴涵着民族精神、文化内涵,但是需要人去解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载体就是人,传承人,一代一代地口耳相传,口传心授,它本身就是中华民族特有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也包含着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核心价值观。我们国家是第七个参加这个公约的,并且做出了承诺,要在国内立法,同这个国际法衔接,并且在管理、保护、技术、政策方面来衔接这个国际法,这是我们政府的承诺。所以,我们国家制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包括传统医学,包括中医,不是有人要消灭中医吗?它绝对不是仅仅消灭中医的问题。中医它本身就是中华文化的一个最有生命力的载体。我们文化当中的好多精华,仁义礼智信、医道、医德、医书、阴阳五行、天人合一、身心和谐、人际和谐、社会和谐、辩证思维、整体思维等,全部在中医里面。灭了中医,实际上就是灭我们自己,灭我们所有国人的灵魂。

我们在世贸谈判当中做出了承诺,比如说,外国文化在文化贸易中进来,中国文化走出去,已经走了20多年,走出了什么呢?难道就是几次文物展吗?难道就是唱唱歌、跳跳舞吗?难道就是几幅书画吗?我们的电影走出国门了吗?每年美国过去是20部大片,现在好像增加到25部了。我们国家财政花了很多钱,在全国建立院线,就是要让我们的国产故事片有一个放映的平台,推进电影事业的发展。但是这么多年,我们花的巨额投资都变成什么呢?变成美国大片的市场。版权贸易也是,光是04年、05年,美国这一个国家,他们进来的四千多件、五千多件,我们出去的是十几件、二十几件。我们这么多年出不了大家,出不了精品,不要说走出去了,你首先要把国内的市场占领,把国内的院线占领,让更多的人来看国产故事片,而不是看美国大片。对不对?首先满足我们全国十几亿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然后再谈走出去的问题。

这确实是一个很严峻的问题,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来改变这种现象。习总书记讲话,讲的是文艺,但是有很长的篇幅讲的是文化。文艺在文化当中是一个最敏感的神经,可以说是文化的前哨,文化的触角。所以我给大家交流一下学习体会,刚才算是开场白,就习总书记的讲话,我讲几点心得体会。

一、伟大的时代呼唤文艺大家、文艺精品

习总书记讲话当中列举了100多位古今中外文学家、艺术家的名字,很全面。外国的,从古希腊时期到后来的古典时期、启蒙运动、文艺复兴、浪漫主义时期、批判现实主义时期,有代表性的作家,甚至有的作品,都举例了,习总书记还列举了一些西方现代派的作家代表。古希腊,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还有阿里斯托芬,悲剧喜剧的代表人物。阿里斯托芬特别注重作品的内容导向,他说文艺作品就应该歌颂正义,宣扬真理,那些坏人心术的作家,他有一个极端的说法,应该处死。毒害人的灵魂的,坏人心术的作家应该处死。

习总书记还列举了我们国家的不少人物,从老子、庄子、孔子、孟子,一直到现代。他用了一个很有趣的概括,鲁郭茅巴老曹,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曹禺。更值得注意的是,习总书记还列举了我们民族的三大英雄史诗,在领导人讲话当中,应该说这是第一次提到我们少数民族的这几部巅峰之作,一个是藏族的《格萨尔王传》,一个蒙古族的史诗《江格尔》,还有柯尔克孜族的史诗《玛纳斯》。其中,《格萨尔王传》是世界上最长的史诗,一百多万个诗行,2000多万字,比世界五大史诗总和还要多,还要长。世界五大史诗有哪些?大家应该都知道吧,古希腊的《伊俐亚特》《奥德塞》,古印度的《摩珂婆罗多》《罗摩衍那》,再加上古代巴比伦的《吉尔伽美什》,它们就是世界著名的“五大史诗”。这五部史诗加在一起都比不上《格萨尔王传》的长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已经批准这部史诗作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习总书记在列举这些文艺现象的时候,不是简单地叙述以往的辉煌,而是语重心长地告诫广大文艺工作者,要静下心来,以文艺创作为中心,以人民为创作导向,创作出不辜负这个时代的优秀作品。用自己的作品向人民说话,向世界说话。只有优秀的文艺作品,才能够真正地走出国门,并且走进人们的心灵。如果带着浮躁的情绪去文艺创作,不可能出好作品。

西方有一个“接受美学”的概念,接受美学的核心是从受众出发,从接受出发。他们认为,一个作品,即使印成书,读者没有阅读之前,也只是半完成品。也就是说,作品完成只是一部分,作品还只是半成品。只有作品走进读者的心灵,为读者所接受,为大家所传颂,这个作品才真正完成。

另外,还有一个锦上添花的事,作品还要能经得起市场的检验。就是说现在搞文化产业,文化产业这四个字,着重号打在“文化”上,还是打在“产业”上呢?我想大家都明白,应该在“文化”上用力,不然不能称其为文化产业,绝不能把文化仅仅作为一个标签。文化的内涵挖掘地越深,文化的分量越重,不光决定作品的精神价值,同时也必然意味着它的经济价值。同时,习总书记的讲话当中提出,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当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发生矛盾的时候,要服从社会效益。总的来说,一部作品要吃得开、叫得响、立得住、卖得出,这样你的作品就成功了。

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提出了“普及与提高”的关系。普及的东西比较简单浅显,因此也比较容易为目前广大人民群众所迅速接受。现在大众文化、娱乐文化,遍地都是。但是,我们不光要有高原,还要有高峰;不光有数量,还要有质量。普及工作和提高工作是不能截然分开的。不但一部分优秀的作品现在也有普及的可能,而且广大群众的文化水平也是在不断地提高着。普及工作若是永远停止在一个水平上,一月两月三月,一年两年三年,总是一样的货色,那末,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岂不都是半斤八两?这种普及工作还有什么意义呢?人民要求普及,跟着也就要求提高,要求逐年逐月地提高。所以,我们的提高,是在普及基础上的提高;我们的普及,是在提高指导下的普及。

文艺大家不是吹气泡吹出来的,要加强文艺家的学养、涵养、修养,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我想,这样的文艺大家,在当前这样的伟大历史时期,一定会应运而生。希望在座的师生当中也产生这样的文艺大家。

中华民族的文艺创造和创新,不光是文艺家的责任,每个中华民族成员都有创新的使命,大家都要做无愧于先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民族,也让子孙感到骄傲的文化承接人。

这是我讲的第一个问题。

二、文艺创作如何才能出精品?

刚才我们讲了文艺工作的目标,就是出大家、出精品。下面讲这个目标如何实现。

我想有几个问题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思考。第一,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第二,要让中国精神成为社会主义文艺的灵魂;第三,要把文艺创新作为社会主义文艺发展的根本动力。

 

(一)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

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这不是一句空洞的政治口号。不光是文艺,我们整个事业,都有一个“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问题。可以说,从古到今,有卓越成就的人都是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的人。现在党的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我们从事的各项事业,最终目标都是为了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都是为了全体人民最大的福祉。这就是以人为本。我们个人的事业是大是小,是有成就还是平庸无奇,我想,同最初的发心,最初的立志,最初的胸怀抱负有直接关系,你的理想、发心、立志、出发点,好比是种子,你洒的是什么种子,最后就会收获什么样的果实。种瓜不会结出豆来,种豆也不会得到瓜。所以有位老先生说了一句很著名的话,叫“心大世界大,愿增成就增”。

你看我们的老祖宗提出的“三无私”,不知道大家听说过没有?叫天无私覆,地无私载,日月无私照。天无私覆,天没有偏好某一个地方,专门把某一个地方盖起来,而是普覆天下;地无私载,大地如此地厚重,不管是高山大河,还是垃圾臭水沟它都能承载,厚德载物嘛;日月无私照,太阳和月亮也没有任何偏私,普照一切,这就是古代圣人的胸怀境界。

共产党人是中华民族的精英,自然要承继中国最优秀的民族精神、最精髓的文化遗产。我们可以观察古往今来的一些取得辉煌成就的人物,看看他们在早期是怎么样立志,怎么样发心的。

以人民为中心,这不光是文艺工作者的胸怀,也是我们每个人应当有的胸怀。所以,你的作品要真正的为人民所接受,一定要首先解决发心问题。以百姓之心为心,这样你的作品才能真正地走到人民群众的心里。才能有长久的生命力。

习总书记的讲话还举了很多例子,历史上能够走进人民心里的作品,都是坚持这个创作导向的。以人民为中心,这不是一个空洞的口号,要有真实的感情,要心入、情入。比如说,深入基层,深入人民群众。什么叫“深入”呢?心要融合到一体,感情要打成一片,这才是真正的“深入”。古人特别重视这个问题,提倡“著诚去伪”。中国古代的文艺理论,就要求作品要“著诚去伪”。假的东西,读者一看就看出来了。

古人云,“作之君,作之亲,作之师”。对待人民群众,要像亲人一样的,像自己的父母一样,像自己的孩子一样,血肉一体的,像自己的身体一样,那么你就真正做到与人民群众打成一片,真正做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不然都是假的。

古人讲五常,仁义礼智信,不管换了多少皇帝,但是五常是不变的,它是一把尺子,可以衡量皇帝,衡量老百姓。皇帝死了还要给他一个谥号,皇帝活着有史官,有谏官。史官要据实而书,实录;谏官要面谏。太子能不能登基?大臣要公议。标准是什么呢?就是古代的这些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不只是管老百姓的,也管皇帝朝臣,皇帝死了还要受它评价。哪个皇帝好,哪个皇帝不好,评价标准是什么?就是有道还是无道。如果王朝内部不能解决这个问题,那就有替天行道的人来了,就把他推翻了,叫替天行道嘛。

所以,“仁义礼智信”这把尺子,信是基础,信是土壤。仁的种子、义的种子、礼的种子、智的种子都是要种在这个土壤里,没有“信”,就是假仁假义,礼也是虚伪的,智也是狡诈的。中国古代那个“智”,不是说点子有多少,不是这个意思,而是强调辨明是非的能力,这是智的根本特征。这个智呢,“五常”是相互关联的,有了“智”你才知道“义”怎么做。义者,宜也,就是哪些事适宜做,哪些事不适宜做,你首先有了分辨了,这样你作为道德主体,你才能选择自己的行为,作出决定。

古人把老百姓当成天,“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我们的创作一定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新导向,这样才不会走错路,这样才能真正写出宏大精美的作品,真正写出不光为当代人所接受,也为后代人所流传的作品。

我们不当作家的人,不搞文艺的人,也应该有这个胸怀。活在这个世界上,不光是索取呀。爱因斯坦说是顶级的大科学家,但他觉得,无论他怎么做,都难以报答自然、社会于万一,为什么呢?吃的是别人提供的,穿的是别人提供的,住的是别人提供的,走的路是别人铺的,连这个宇宙的阳光、空气、雨露都是大自然的恩赐。我们如何能报答呢?所以,一个作家应该讲这样的良心,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讲这样的良心,而且每天都应该问一问自己,自己做了什么?怎么回报社会、回报自己的父母师长、回报国家、回报大自然?

总的来说,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与党的宗旨、与我们事业的发展的目标,也就是人的全面发展是一致的。这是我们搞好文艺创作的第一个根本原则。“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这个问题搞清楚之后,接下来就会完成自己的人格塑造,完善自我。

(二)要让中国精神成为社会主义文艺的灵魂

搞好创作,要让中国精神成为社会主义文艺的灵魂。中国精神是什么?中国精神的内涵,习总书记在讲话中做了集中的表述。比如说仁义的精神,和谐的精神,还有尊老、尊师、重道的精神,自强不息的精神等。这都是在讲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是什么呢?我们的老祖宗讲“仁义礼智信”,“仁义礼智信”的核心就是“仁”。“桃仁”、“果仁”也是用同一个字,这个“仁”就是生命的种子,也是精神的种子,所有的道德范畴都是由此派生的。

现在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个字。国家层面,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层面,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个人层面,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里面就包含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价值观内核,社会主义价值观不是无源之水,不是无本之木。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的时候,非常明确地提出,要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立足之本,要永远坚守这个本根,同时还要与时俱进,离开了这个本根,可以说就是缘木求鱼。绝不能用西方的某些价值理念套用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民主也好,法治也好,西方有,我们也有,但是这里面是有很大的差别的。习总书记在英国访问的时候,提出了中华法系的问题。中华法系与英美法系、大陆法系鼎足而三的重要法律体系,而且比国外的那些历史悠久,它的最重要的特点就是礼法并重,德法同举。礼中有法,礼中又包含德,礼就是人的行为规范,不光是个体的行为规范,也是社会群体的行为规范,是国与国的行为规范,它包括了宪法、行政法、民法、刑法。最后,刑法从里面分化出来,变成了狭义的法。即便是狭义的法,它惩治的对象也是与德、礼有关的。比如说,不孝是什么罪,骗人是什么罪,怎么样处罚等等。

所以,我们一定要对我们的传统,对我们的文化,对中国精神心怀敬畏,这是我们的精神生命线,没有这个,我们的民族不可能延续到今天。世界上很多古老文明都灭绝了,中华民族一直延续到现在,核心价值观的凝聚力起了最重要的作用。很多时候,人们口头上不一定说核心价值观,但是这些价值观已经烙印进了他们的生命基因,进入了人们的潜意识,在人与人的交往中,在行为举止中,会自然流露。

我们的文艺作品要表现什么呢?就是要表现中华民族既坚守自己的文化本根,又不断与时俱进的中国精神、民族精神。包括我们的群体价值,和谐;包括我们的个体价值,仁;包括国与国之间的、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协和万邦;包括人同大自然的关系,天人合一;包括精神文化方面的,不是千篇一律,而是和而不同。

在国际上,美国认为我的这个好,就想在世界范围内复制粘贴。比如,美国认为,我的民主制度好,你亚非拉都要复制美国版本。我的美国精神好,我的耐克产品也好,还是什么也好,你要把它消化到你的血液里,皮肤变不了,要把你的心换掉。现在不就是有不少黄皮白心嘛。

中国古代有夷夏之分。夷,认为过去很落后、很偏远;夏,就是很文化、很先进。划分夷夏的标准不是以人种,不是以地域,而是以文化,即便是九夷之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啊。君子就是有文化、有道德的圣贤。中国精神最核心的就是爱国主义,我们的民族精神从古到今不断演变,与时俱进。孔子说“仁”,后来提“仁智勇”,到孟子“仁义礼智”,到汉朝加上一个“信”,成为“仁义礼智信”,又提出“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八德,包括温良恭俭让等。这是从纵的来说,在历史长河中演变到今天。还有横的,56个民族,它的文化特征也是各有特点,存在差异。我过去提出中华文化的多维向心结构,中华文化是多维的,同时又是向心的,是这样一种结构形态。从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到后来的文明发展历程当中,中华文化都呈现一种多维而向心的结构。

 

“纵”“横”的交错的,最核心的就是爱国主义。爱国主义是每个历史时期、各个民族共同的旗帜,是永久的主旋律,也是我们的文艺作品永远要讴歌的主题。它既是个人的道德素养,也是我们整体的民族精神。佛教,他是最出世的,出世程度高于其他宗教。佛教的上报四重恩其中就有一个国土的恩,报国土的恩。现在有的人拿了外国护照了,入了外国籍了,如果他们还记得国土恩,还有爱国主义的情怀,还能坚守我们老祖宗的文化本根,说明这样的人良心未泯。

我们的中国精神,从文化传统来说,一个是文以载道的传统,一个是以文化人的传统。文以载道最早是唐朝的大散文家韩愈提出来的,苏东坡在《潮州韩文公庙碑》写的两句话,就是对韩愈的评价,说他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大家学了中国文学课,应该都了解韩愈,他是古文运动的领袖,他很不满于东汉、魏晋、宋齐梁陈,一直到隋以来的萎靡的文风,他要清扫荡涤这些让民族精神萎靡的文风,致力于恢复先秦两汉的文风。先秦两汉的文化传统是什么呢?文以载道的传统。文章、文学绝不是个人感情的抒发,也不是哗众取宠、媚俗的产物,而是要有担当的,作品本身应该成为载道之器。

道济天下之溺,天下都沉溺了,堕落了,于是,就要用文学这个载道之器,用文学作品所承载的大道来拯救世道人心。所以,任何一个动笔写文章、写作品的人,都应该有这样的社会担当。好的文章可以道济天下之溺,甚至可以挽狂澜于既倒,把社会风气给纠正过来。

习总书记这时候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提出文艺繁荣发展的问题,提出创作问题,提出文以载道的问题,这同我们当前“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密切相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如果没有文艺的繁荣发展,不能叫“全面”,也不能叫“建成”;全面深化改革,就有文化体制的改革;全面依法治国,这里面就包括文化立法;全面从严治党,党风和文风是密切相关的。延安整风,毛主席就专门整顿文风,提出三句话,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那些搞党八股的人是有害的,他们写的东西是毒品,毛主席说,他们如果自己看还不要紧,有的还要上墙,那就影响别的人了。还有的拿去出版,在报上发表,那毒害的人就更多了。你想一想,文艺作品如果导向不正确,如果都是有毒有害的内容,那会害了多少人啊?

所以毛泽东同志下决心在整顿党风当中来整顿文风,并且随后立即召开了延安文艺座谈会,做了一个著名的讲话。这个历史性的文献,首先就提出了“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问题,这个问题延续到今天仍然存在,而且显得更为重要,更为严峻,更为迫切。延安整风时期,是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当时的目标很明确,大家万众一心,就是抵抗日本侵略,争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最后胜利,建设新中国。现在呢,我们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同样需要万众一心,现在是否做到“一心”了呢?怎么做到“一心”呢?就需要核心价值观的凝聚,需要中国精神的凝聚,需要爱国主义的凝聚,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万众一心。我们要在文艺作品里好好地来反映这个问题,不是反映我们一个人的感情世界,也不是为了讨好某一些阅读群体、观赏群体,要为最广大的人民群众着想,要为子孙万代着想。因为你的作品出来了,不光横向的传播范围很大,而且从时间上来说,流传得很久。如果你的作品思想有害,而艺术上又能吸引一些人的话,那更可怕,就像用一个人,他没有德,但是他有才,与其用这样的人,还不如用一个有德无才的。

孔子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既然是文艺作品、精神产品,就要有感染力。“文化”这两个字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文化就是以文化人,要收到这个功效。文化不是空洞的说教,是要用你的形象、你的情感、你的艺术表现手段来感染人、打动人,进入人的心灵。文艺作品,可以实现对人类灵魂的塑造;文艺工作者就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同老师讲课不一样,同政治家鼓动宣传不一样,同平常的思想政治工作不一样,而是要用文艺作品来打动人,所以,一定在体裁、风格、表现手法上是有创意的,甚至发前人所未发,想前人所未想。要努力表现人人意中所有、人人笔下所无的东西,要出这样的好作品。

三、要把文艺创新作为社会主义文艺发展的根本动力

文化的创新能力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引擎。创新精神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特质。有人认为,说到创新两个字,好像同我们的民族距离比较远。实际上不是的。大家好好读一读《周易》,《周易》是群经之首,《周易》有三个主要原则,一个是简易,一个是变易,一个是不易。“不易”是什么呢?“不易”就是形而上者谓之道,这个道是《周易》所要表达的本体,研究易学的著作汗牛充栋,但是最根本的离不开这个本体,就是不易。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这个“道”是天地万物的本体,也是人的本体,这个本体,易学家称之为不易,尧舜禹汤称之为忠,孔子称之为仁,宋明理学称之为诚,说的都是同一件事儿。形而下者谓之器,天地万物可以说都是器。看得见,摸得着。我们的物质文化是器,这大家容易理解,制度文化也是器,各种制度,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是器。人的每一个行为,甚至说人的每一个念头,人的每一句话也可以是器,有形的器。这都是变动不居的,恰恰是在这种变动不居之中体现了不易,这个天地之道。所以《周易》里面就提出了“与时偕行,应时而变”这样一个重要原则。

我们党在十五大的时候就提出了与时俱进,这可以上溯到《周易》。《周易》应该说同我们的民族一样的古老,不是到孔子才有的,伏羲画八卦嘛,文王演易嘛,孔子做传嘛,在伏羲画卦之前,已经有易的思维,不然他画不出来。这是我们老祖宗的思想源头,是千万年来的对天地人的根本认识,是最高的理性思维。

与时俱进,与时偕行,应时而变,重要的就是一个“时”,“变”同“时”是相关的。有了“时”,有了“变”,《周易》里面最能表现“变”的思想的就是革卦。革卦,“天地革而四时成,汤武革命,顺乎天,应乎人,革之时大矣哉”。革命这个词就从这来的,就是从《周易》里面,这个《易传》里面来的。所以,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富有创新精神的民族。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清华大学的校训就是这两句话,台湾的清华大学也是这两句话。

张岱年先生已经过世了,北大的老教授,我国著名的哲学家,他甚至认为中国文化的精神就是这两句话。天地在运转,君子要自强不息。创新就是自强不息,不息是生命的特点,叫生生不息。在这个生生不息当中,与时偕行,自强逐渐发展起来。所以,中华民族在世界上是以创新为主要精神标志的。

文艺,作为器的一部分,刚才说了,文以载道,不光文以载道,什么都可以载道,行以载道,心以载道,每一件器物都可以载道。那么,文以载道,也要创新,真正创新了才能载道,不然它没有载道之力,它不能成为载道之器。如果是一篇空洞的说教,对人没有任何感染力、影响力,就是孔子说的“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走不远的。

古人一直非常重视文学、文字的感染力量,它的传播力,它的深入人心的穿透力,这都是通过文艺创新来达到的。现在,我们国家在发展过程当中,非常重视创新这个问题,中央提出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这个创新包括各个方面,观念的创新,体制的创新,管理的创新,科技的创新,思维的创新,文艺的创新又走在一切创新的前面。刚才说,文艺是整个文化的前哨、触角、探头、神经,所以它在创新方面是最敏锐的,它最能够开启一个民族的创新活力。这么多年没有大家,没有精品,说明我们在创新方面萎缩了,处于一种没有振作的状态。怎么办呢?还是要回到我们的文化本根上,找创新的最古老的基因,把这个注入我们的精神。

也就像张载所说的,继往圣之绝学,继承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如果没有继承传统的前提,你谈不上创新。所以,首先我们要把文化当中这些最古老的创新基因注入我们的生命。在这个基础上,我们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担当起历史的使命,担当起道义的责任,这几种条件综合起来,加上当前对创新的迫切需求,加上创新的激发点、出发点,以此来催生你的灵感,催生创新的火花。

文艺创新包括内容创新、形式创新、风格创新、表现手法创新等,现在提出来文化与科技双轮驱动,像美国大片,用一个3D技术,就不一样了。中国人是很聪明的,但是这么多年模仿的比较多,抄袭模仿,千篇一律,粗制滥造。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就是要用文化创新、文艺创新,激活创新的活力。我们不光是写几本小说,写几首诗,搞几场戏,谱几个曲子,我们要用创新性的创作,用文艺精品,来唤醒全民族的创新生命、创新热情,这样才无愧于这个时代。

今天就同大家交流到这里,提出一些粗浅的体会,请大家指正,谢谢大家。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5/1105/84638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