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典案例 基层执政
用信用杜绝宠物扰邻
2015年11月06日 09:38
【事件介绍】
上海或将“宠物扰邻”纳入公共征信系统
一直以来,“宠物扰邻”是上海市民反映较为强烈,社会舆论较为关注的不文明行为之一。
日前,上海市文明办、市公安局等联合召开“宠物不扰邻,生活共安宁”专项整治行动推进会。会上透露,上海考虑通过电子监控等平台,对养宠不文明行为进行监督,待条件成熟,“宠物扰邻”行为还将被纳入公共征信系统。
根据专项整治行动要求,上海将加强《上海市养犬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普及教育,加强养宠安全、疾病防疫、卫生健康等宣传教育,加强文明养宠生活理念宣传教育,通过专项整治让文明养宠生活理念进机关、进社区、进小区、进学校、进家庭,形成文明养宠邻里和睦的社会氛围。同时探索社会化运行方式,扶持民间建立宠物俱乐部、宠物协会等自治组织,自觉办理宠物证件、抓好宠物防疫,设置宠物“便便屋”,引导市民自觉形成文明养宠规范。
此外,通过建立宠物“户口”档案,做好养宠证件办理和卫生防疫工作,并实行动态管理,做到数据清、情况明,确保养宠必有证,养宠必防疫。对于烈性攻击犬、流浪犬和禁养犬类要分类疏导管理要求,确保宠物监管责任到位。
记者会上获悉,上海还将探索建立整治“宠物扰邻”不文明行为的长效机制。上海市文明办主任潘敏介绍,此次专项整治行动将抓好典型案例执法处置,形成违法处罚的示范效应。
治理“宠物扰邻”不文明行为,要与道德诚信体系建设紧密结合起来。“现在上海建立了公共信用信息服务平台,很多不文明行为都纳入到了这个平台里面,整治不文明行为我们也要有这方面的意识,目前阶段我们可以通过诚信签约、诚信合约等形式来进行,以后条件成熟我们也要将其纳入公共征信系统。”潘敏透露。
治理“宠物扰邻”要用好征信招
将“宠物扰邻”纳入公共征信系统,可能会引发一些争议。不少人会认为,公共征信系统的确能够起到约束个人行为的作用,但假如把征信系统当成一个筐,则可能损害到这个系统的严肃性,最后不仅难以治理好“宠物扰邻”等不文明行为,甚至会连公共征信系统也失去了促进诚信的作用。
其实,“宠物扰邻”不是不可以纳入公共征信系统,但应该具备几个先决条件。首先,这样的行为一定要与信用有关,也就是说,养宠物的市民一定有过承诺,并且违反了这个承诺。即使他个人没有承诺,但作为一个集体当中的一员,至少被居民委员会或业主委员会等组织代为承诺。先有信用承诺再有失信,这一先后顺序应该保持。
其次,“宠物扰邻”纳入征信系统,必须通过某种程序,并应确保以社会信用建设为先,治理“宠物扰邻”为后。不能颠倒两者的关系,把公共征信系统当成治理“宠物扰邻”的工具。因此,临时将“宠物扰邻”加入到公共征信系统是不妥当的。假如征信系统的内容可以如此随意加减,则难免会引发质疑与反对。征信系统是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应该对内容进行仔细挑选,一旦确定,就不能随便更改,更不能让项目过杂过滥。
此外,纳入征信管理系统还得把好执行关。“宠物扰邻”给居民生活带来不小的影响,但纳入容易实施难,谁来确定居民是否因此而失信,就是个不小的难题。更重要的是,“宠物扰邻”存在两个对立的群体,对于不养宠物的居民而言,他们出于对自身利益的保护,可能连几声无关紧要的狗叫声,都会被当作失信行为,因此必须有客观公正的第三方,方能将真正的“宠物扰邻”行为录入。
因此,治理“宠物扰邻”可用“征信招”,但必须用好这一招。假如用不好,那还是先不要列入征信系统为妙。
“宠物扰邻”征信,患了“征信依赖症”
“宠物扰邻”更多是个邻里社交关系问题,以征信系统来管理和约束宠物主,或许容易引发反弹。
其实,对待“宠物扰邻”的问题,有两条路可走,一是建立社区治理规则,以社区管理约束宠物主,进而管好“宠物扰邻”问题;二是对屡教不改的“宠物扰邻”问题,可依据相邻关系法律给予适当惩罚,以儆效尤。
在养宠物现象常见的当下,“宠物扰邻”可能也不少见,如果把所有“宠物扰邻”的问题都纳入征信系统,那么工作量恐怕较大,打击对象也可能较多。同时,由于“宠物扰邻”具有反复性,有的宠物主可能破罐破摔,征信系统对宠物主的惩罚性效果也会打折扣。
再说,不从根本上入手,只希望图简单省事,把征信系统当万能药到处使用,把“阿猫阿狗”的事也纳入征信系统,无疑是患上了“征信依赖症”,难免给人懒政的观感,这会导致征信系统“负荷”太重,也可能削减征信制度本身的严肃性。
“宠物扰邻”纳入信用体系如何落地
“宠物扰邻”首先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如果签定了相关公约而不遵守,则是一种失信表现,理应被纳入征信体系,在手段的目的性上并不存在问题。从国外的经验来看,纳入诚信体系就如同一把利器,可以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一个人若是因为“宠物扰邻”而被人投诉,在调查核实之后被纳入失信名单,就会受到一系列的惩罚,甚至处于寸步难行的地步。无论是贷款、入学、求职还是晋升,都可能会因受到严重影响。比如在美国,如果一个人有过不良纳税记录,那么这一记录将永远伴随着他,当他去求职、去买保险、去开公司、去买汽车,几乎无论他做什么,无论他到哪个州,这一污点都无法抹去,他将因此而四处碰壁。
不难看出,完善而成熟的公共征信系统,在社会治理过程中可以发挥基础性的作用,也是解决乘车逃票、偷税漏税、宠物扰邻等一系列社会问题的有效路径。事实上,也正是看到征信体系如此重要的作用,很多地方对其进行了有效的扩容,比如有不遵守景区文明而被纳入“黑名单”者,还比如有的地方规定,公众若是乘地铁有逃票行为,将不得报考公务员、教师等职业,还有地方规定若未能按时交纳水电、物业费用,也会被纳入诚信体系,在将征信体系的功能空前放大的同时,让其日益成为社会治理的标配。
不过理想很美好,现实却并不容乐观。征信体系确实是一个好工具,前提是必须要让其先成熟和完善起来,这恐怕才是当前最难解决的问题。近年来,国内个人信用信息管理工作有了很大进展。凭借政府的财力和号召力,个人信用信息系统在短时期内迅速建立,并形成覆盖面较广的基础数据库。然而,这种体系建设仍然处于封闭化、分散化和失序化的状态,既未能实现有效的信息整合和统一,也未能建立一体化的平台。尤其是在政府主导之下,运动员和裁判员集于一体的制度短板,使得国内征信体系建设还处于极低的层次,既缺乏公信力也缺乏震慑力。
与美国式的征信体系相比,国内时下的征信体系还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比如还没有建立起科学的动态的评估标准和评估方法、专业的个人信用评估机构发展相对滞后、信用信息的真实性和有效性得不到保障等。目前我国信用体系建设政出多门,几乎每个权力部门都有自己的“黑名单”,甚至沦为一些机构的生财之道。相比于社会信用和个人信用而言,如何建立有效的政府公信,让独立第三方成为诚信体系的平台建设者,依然是一项宏大而又任重道远的当代使命。以此为背景,“宠物扰邻”纳入信用体系,能否给一个明确的时间表和路线图?
“宠物扰邻”与“信用”怎能绑到一起
最近这几年,公共征信系统无疑是个热词,在社会失信现象屡见不鲜,诚信意识严重缺乏的当下,它的现实作用也值得期待。但我们也要知道,公共征信系统发源于西方国家,征信体统中“信用”这个词本身和银行业的发展密切相关,其核心是还款人的还款历史和记录,一般包括商业借款人和消费者借款人的诚信情况。
而随着数据库建设的逐步完善,公共征信系统开始把公民信用记录的采集扩大到了支付电话、水、电、燃气等公用事业费用的信息,以及法院民事判决、欠税等公共信息,以更加全面地反映一个人的信用状况。但即便如此,公共征信系统还是围绕着“信用”这个核心内容在开展工作、发挥作用。
现在问题来了,市民饲养宠物所带来的扰民问题,与信用何干?这种行为,从道德上可以说违背社会公序良俗,是宠物主人缺乏社会责任感;从法律上来看,涉嫌违反国家有关的法律规定。但是一定要说它和诚信有关,未免有些牵强。
“公共征信系统”不是筐,不能什么都往里装,如果硬把一些本不属于公民征信范畴的问题也纳入这一系统,一方面会引起公众在认识上的混乱,搞不清楚到底哪些行为属于个人征信、哪些不属于个人征信,进而影响整个公共征信系统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另一方面,把社会治理方面一些完全和个人征信无关的问题也纳入个人征信系统管理,对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来说有懒政之嫌,无非就是相关职能部门不愿意出头,不愿意“掺和”琐碎复杂的邻里纠纷,于是就期待用一个“公共征信系统”,额外加大“宠物扰邻”的成本,以此来约束市民自觉。
如果单看效果,这样做未必不好,不过,公共征信系统给市民带来的新约束,实际上相当于行政部门在法律之外对市民加以惩罚,本质上是法外施罚。这样的管理模式一旦铺展开来,行政权力也就很容易凌驾于法律,甚至以所谓的“公共征信”,剥夺了部分人的法定权利。这种后果是值得担忧的。
【启示与思考】
一直以来,“宠物扰邻”是申城市民反映较为强烈,社会舆论较为关注的不文明行为之一。呼吁加强犬类管理的民声极强,因此,上海市顺应民情,出台细化规则,完善滞后的法律法规,值得借鉴。
其实,“宠物扰邻”与其他地方近年来出台的地方条例没有多大区别,主要是针对养狗人设立养狗行为规范,但“待条件成熟,‘宠物扰邻’行为还将被纳入公共征信系统”成为最大争议点。
然而即便如此,“宠物扰邻”问题还是没有得到很好解决。这除了宠物饲养人法制观念淡薄、法律法规仍有欠缺,可操作性不强等因素,恐怕还与我们的治理思维有关,也与办法过于单一,缺乏应有的深度和广度有关。而今,上海市为此开展专项整治活动,对症下药,提出系列要求,并将考虑将“宠物扰邻”纳入公共征信系统,无疑值得肯定,值得期待。同时也说明,对于“宠物扰邻”,可以有多种解法。
实践证明,解决类似“宠物扰邻”问题,仅靠一般的说教和人们的自觉不成,以法规的约束和对簿公堂后的处罚也不成。因为有些人是不在乎“面子”或“不差钱”的。而一旦能够再辅以其他解法,则可能总有一法“适合”他。比如将其行为纳入公共征信系统,我看这些人就得掂量掂量了。毕竟,为了个宠物而失去诚信、处处受限的滋味是不好受的,也是不划算的。
可以肯定,解法多了,结果就不难得出。期待不久的将来,“宠物扰邻”在上海不复存在。也期待各地能以上海为鉴,开动脑筋,拿出符合地方实际的多种解法来,让“宠物不扰邻,生活共安宁”成为社会共识,成为生活现实。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佘小莉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5/1106/84643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