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 重大事件专题 反对历史虚无主义 最新消息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是如何在中国出现的
2015年11月10日 10:55
什么是历史虚无主义?
首先,我们应界定什么是历史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把历史视为一种无主体的偶然结果,否定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决定论,这种“虚无主义”就是历史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通过否定历史主体,颠覆唯物史观,历史虚无主义强调个体性叙事,通过对个案的展示,用个体历史的细节研究来演绎整体历史。
一个事物出现必然有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和出现的意义所在。历史虚无主义严格意义上讲,其实是“舶来品”,“虚无主义”作为一种否定性的精神态度最初是经由屠格涅夫的小说《父与子》(1862)而流行开来的。小说的主人公巴扎罗夫被称为“虚无主义者”,在小说的“子”辈心目中他是一位英雄。巴扎罗夫的崇拜者阿尔卡狄对父亲说“虚无主义者是一个不服从任何权威的人,他不跟着旁人信仰任何原则,无管这个原则是怎样被人们认为神圣不可侵犯”。巴扎罗夫本人对阿尔卡狄的伯父说:“凡是我们认为有用的事情,我们就依据它行动。目前最有用的事就是否认——我们便否认。”后者问:“否认一切吗?”巴扎罗夫回答:“一切”。阿尔卡狄的父亲说:“您否认一切,或者说得更正确一点,您破坏一切……可是您知道,同时也应该建设呢。”巴扎洛夫回答:“那不是我们的事情了……我们应该先把地面打扫干净。”
早在19世纪,历史虚无主义就伴随着西方列强的的大炮进入了中国。在上世纪20、30年代历史虚无主义有过一次集体体现,就是所谓的“全盘西化”。后来,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和工作重心的转移,我国现阶段实行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与所有制相伴的意识形态领域,马克思主义是主流意识形态,但也出现了与其他非公有制相适应的种种思想,历史虚无主义开始泛滥。在我国,历史虚无主义的再次泛滥,是在上世纪90年代。以《告别革命》一书为代表,一些文章、专著、文学作品中和一些媒体上充斥着否定革命、否定中国近现代历史的观点。纵观其发展过程,主要表现为三种形式,即“告别革命”“重评历史”以及“政治诉求”。
那么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是如何在中国出现的呢?
历史虚无主义,从其产生看其滋生的土壤就是资本主义的经济体制。而以资本主义为主体的国家主要是西方国家,西方历史哲学的主流一直是唯心主义历史哲学。以此也就不难看出,虚无主义在中国的泛滥是西方对中国,对社会主义实行的和平演变战略的产物。苏联解体之后,西方国家以资本主义的经济全球化为契机、资本主义的经济发达为旗帜,大肆宣扬他们各种的思想、理念和生活方式,散布“历史终结论”、社会主义“失败论”、马克思主义“过时论”、共产主义“渺茫论”等谬论,他们出版(发表)了大量以攻击革命为主要内容的书籍和论文,攻击中国革命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史。苏联的解体,让社会主义思想动摇,让西方国家看到了历史虚无主义灭史、灭国、灭信仰的“力量”,因此他们竭力向中国输出他们的价值观念,极力兜售、倡导、宣扬历史虚无主义,希望社会主义国家从内部发生变质,从而实现西方和平演变战略。
苏东剧变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暂时处于低潮,两种社会制度在交锋中,暂时性的出现了“资”强“社”弱的局面,不可避免的出现了一些思想的动摇。其重要原因就是,在我国改革开放后,社会主义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方面,虽然后来邓小平同志提出了“两手抓,两手都要的硬”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但是在当时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影响下,还是淡化了文化建设,导致了精神文明建设的薄弱。从而导致了民族凝聚力的涣散,理想的动摇,信仰的缺失,对于历史的怀疑。
另一个就是梁柱先生所说的“低潮现象”,“从80年代,整个社会主义运动处在困难时期,特别是苏东剧变以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就跌入了低谷。我们说革命,特别像社会主义革命是人类历史上最深刻的革命,高潮和低潮,胜利和失败,前进和后退交叉出现的。所以低潮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这个低潮反应在我们队伍的内部,有些人就会悲观失望、惊慌失措、另找出路,不相信我们的理想了,不相信我们的制度了,不相信我们道路了。所以包括历史虚无主义在内的一些举旗的人,相当一部分是共产党人,这就是低潮现象。”笔者认为,低潮现象所带来的这些危害,其仅仅是客观的因素、外部因素,其主观因素、内部因素是我们队伍的人思想的“懒政”,信仰的动摇!我们共产党人对于信仰应有的情怀,借用毛主席的一句话“敌军围困万千重, 我自岿然不动。 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
(作者单位:河北省廊坊市香河县安头屯镇人民政府)
责任编辑:刘佳星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5/1110/846956.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