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博览 博古通今 独家讲稿
【跟着习主席学国学】劝学篇: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2015年11月10日 15:27
郭继承 中国政法大学马列学院副教授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印刷、出版,违者负知识产权法律责任)
图说:http://www.71.cn/2015/1110/846878.shtml
视频:http://www.71.cn/2015/1110/846895.shtml
专辑:http://special.71.cn/151109-1/
【跟着习主席学国学】开篇:http://www.71.cn/2015/0909/841574.shtml
【跟着习主席学国学】为政篇:http://www.71.cn/2015/1015/843006.shtml
【跟着习主席学国学】立德篇:http://www.71.cn/2015/1022/843990.shtml
【跟着习主席学国学】修身篇:http://www.71.cn/2015/1102/845641.shtml
各位朋友,习近平总书记在《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引用了《中庸》的一句话,《中庸》是四书五经里的一本书,“四书”指的是《论语》《大学》《中庸》《孟子》,“五经”指的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其中习近平总书记引用了《中庸》里这么几句话,叫“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我来给大家解释一下这句话,再带着大家一起来体会一下它的智慧,看看我们应该从习近平总书记所引用的这句话里学习些什么。
《中庸》里面讲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实际上讲了我们在学习和践行的问题上,应具备的正确态度是什么样的,讲得非常好。我在网上看到一篇文章,说咱们中国社会出了一些所谓的大师,他说我们中国文化近代以来不像西方,没有进行启蒙,所以我们中国文化似乎容易让人崇拜大师、迷信。有人就指出,是不是中国文化就容易产生一些,所谓的让人迷信、膜拜的土壤。我看了以后,觉得不是这样,中国文化实际上是非常理智的、引导人思考的,绝不是让人愚昧的。
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孔子可没有说,我这个人多伟大。这样的态度,对于孔子这样几千年出一位的圣人,他说三个人中,必有我老师,是不是值得我们学习?绝对不是让人盲目崇拜,自我抬高,神化自己。《中庸》里的这几句话,“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它为我们怎么学习、怎么知行合一,提供了正确的指导。接下来我一句一句地解释。
第一句,博学之。什么是博学?我告诉大家,学习一种文化,切忌自负。现在有些年轻人学了某种文化形态,对别的文化形态就非常排斥。注意,《中庸》告诉你,“博学之”。任何一种文化形态,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创造,往往都包含了各自的智慧。千万不要闭门造车,千万不要自以为是。正因为每一种文化形态都包含着自身的合理性,所以需要我们“博学之”。孔子讲,“君子和而不同”;庄子的《庄子·秋水篇》提出“海纳百川”;《中庸》里讲,“博学之”。一定要打破自我狭隘封闭,敞开自己,各种理论都要学习,“博学之”,还有四个字,“海纳百川”。
我曾经有一次去某地讲课,课间一个听众问我,老师我听你讲,似乎你对孔子这样的圣人特别尊重,对中医特别推崇。我问他,我为什么不推崇?孔子那么好,中医那么好,为什么不推崇?这孩子说, 中医讲的金木水火土,不就是朴素唯物主义吗,那不是非常原始层次的形态吗?后来我问这个学生,我说我问你,你是学什么的?他说某师范大学的学生,我听了以后说,孩子我听了你的话觉得很悲凉。他说,你悲凉什么?我说,你将来是要做老师的,如果你有这种观点,你会害多少人你知道吗?我说,中医讲的金木水火土是什么意思,你给我说说。那个孩子当场就愣住了,他说我不知道。我说,你不知道凭什么说中医里的金木水火土是朴素唯物主义?我说,一个不知道的人,竟然敢给人家扣帽子,这是一个人的武断和浅薄。我说,我们祖国的文化,祖宗好的文化都被糟蹋了,那根本不是朴素唯物主义!诸位,中医讲的金木水火土不是现实中的金和木,它是有着非常深刻内涵的。今天的讲座不适合把中医的金木水火土讲清楚,所以我就不展开。我当时告诉那个学生,你一辈子记好了,不了解的时候千万不能说。
大家想想,这个孩子有了这种偏见,他还能学习到中国优秀的儒家和中医的文化吗?因为他骨子里的那种偏见和无知,阻碍了他学习的步伐,一个人的浅薄和无知就这样造成了。多读读《中庸》,“博学之”,不了解的不能妄评。一个厨师把饭做得不好,拉拉肚子,吃一点药,肚子就好了,一顿不好的饭影响一两天;一种不好的思想,如果宣传给孩子,那会戕害一个人的心灵。一个人的心灵如果被毒害了,会误了一个人的人生。往大了说,如果你这一辈子当老师教了几万名学生,几万个孩子的慧命都被你断了,可怕不可怕?所以,知识分子一定要宣传好的东西,一定要讲好东西,为什么?年轻的学生就像秧苗,国家绿油油的土地,结出那么多丰硕的果实,一定要把秧苗呵护好。老师作为园丁,一定要施好肥,否则罪莫大焉,误人子弟。那个学生后来也受到很多启发。不了解的一定不要妄自评价,海纳百川,千万不要因为自己的浅薄和无知,把博大的文化给排斥开来,这样岂不是很愚昧吗?所以,诸位,博学之。
列宁说:“只有用人类创造的全部知识财富来丰富自己的头脑,才能成为共产主义者。”我们先不说全人类的优秀文化,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以来的优秀文化,你了解多少?不了解中华民族几千年优秀的文化,你能说自己是中国人吗?用习主席的话讲,要有中国人自己的“精神家园”。我们之所以不同于其他民族,就是我们的精神家园和灵魂是不一样的,如果我们把自己的灵魂都丢了,我们凭什么是中国人。所以,“博学之”,海纳百川,打破条条框框,所有人类优秀的文化都要学,不要因为自己的偏见和情绪而阻碍了学习的步伐。
第二句,审问之。什么是审问?博学之后,还得问这些东西真的是这样吗。有些人容易犯一种毛病:一听就信,一听就反对。这都是极其无知的。比如中医,有人一听中医就觉得不科学。我说,你知道什么叫科学,你懂什么叫科学吗?中医四大经典《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你读了没有?对不了解的东西,一听就质疑,有什么资格质疑?还有一种,听了就全盘接受,盲目相信。盲目相信叫幼稚;一听就反对,就是浅薄。怎么办?审问之,然后“慎思之”。
什么是慎思之?海纳百川,任何伟大的思想我都学,学习之后,正确的态度是不盲目地相信,更不要浅薄地排斥,而是审问之、慎思之,认真研究他说得是否有道理,事情是否真是这样。自己没有真正了解的时候,态度要谨慎,要负责任。研究之后(注意,这个研究要用自己的生命去感悟),再用学理去分析。
第四句,明辨之。明辨什么?学习虽然要海纳百川,但是也要有选择,这就是明辨。分析哪些会让自己终身受益,哪些可能产生不好的导向,这就是明辨。经过明辨以后,哪些是需要终身践行的,哪些是需要扬弃的,哪些是要超越的,解决好这些问题。明辨之后,把好的东西拿出来。
最后一句,叫笃行之。不做是不会改变命运的,不做就永远仅仅是口头禅、耍嘴皮子,耍嘴皮子永远不会改变命运。我从两个例子跟大家做深度交流。
我有一次上课的时候问两个听课的学生,我说你们两个是谁。他告诉我,他是香港来的交流生。我说你对香港的“占中”事件怎么看?那个学生说,我们不好表态。他不好表态实质是什么?他在北京听课,不好直接说他支持,但是他的态度其实是倾向支持“占中”的。我一听,就把课中断了一下,给他俩做了一个深度交流。我说你们为什么支持“占中”?两位年轻人说,因为中央政府推出的普选方案不符合国际标准。注意这一句话,“不符合国际标准”。我继续追问,你告诉我什么叫普选的国际标准?他回答了,他说因为和美国的做法不一样。大家听听,把美国的标准当做标准,不符合美国的标准。后来我问他,谁告诉你美国的标准就是普遍的标准?结果那个学生不假思索地说,全世界很多国家不就这么做吗?我就问,谁这么做了,你告诉我,全世界哪一个国家模仿美国了?后来我告诉他,如果美国的做法是标准的话,英国就是一个独裁的国家。他愣住说,不会啊。我说,美国是共和制度,英国是君主立宪制度,不一样吧?美国是两党制,法国是多党制,不一样吧?全世界没有一个国家完全照搬美国。
17世纪末,在普鲁士王宫里,大哲学家莱布尼茨在向王室成员和众多贵族宣传他的宇宙观时提出:“天地间没有两个彼此完全相同的东西”。听者哗然,不少人摇头不信。于是,好事者就请宫女到王宫花园中去找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想以此推翻这位哲学家的论断。结果,令他们大失所望,谁也没有找到这样的叶子。因为粗粗看来,树上的叶子好像完全一样,可是仔细比较,却是大小不等、厚薄不一、色调不一、形态各异。所以,怎么可能有两个模式完全相同的国家呢?后来我问他俩,什么叫美国模式?当时他们愣住了。我们要实现民主、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里都讲了,中华民族要往这个方向走,但是要怎么实现它,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历史文化传统,有自己的国情,有自己走的道路。没有一个模式是适用于全世界的,每个国家都在走自己的路,这么简单的东西,怎么就不思考?那两个学生听了以后,沉默了。我说我们《中庸》里讲“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对一些观点怎么能不去思考,别人说什么就被操控了。
还有台湾岛内发生的反课纲运动,目前岛内高中历史课本主要是沿用民进党陈水扁执政时制订的“98课纲”。此课纲把“中国史”与“台湾史”、“世界史”独立分册,形成两岸“一边一史”,充斥着“两岸是一边一国”的潜台词。在历史、语文、地理等课本也充斥着“皇民史观”和“台独”思想。现在课纲要调回来,调成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的一部分,是日本侵略了台湾,对台湾进行殖民的。结果台湾的很多孩子反对。很多记者去问那些十五六岁的孩子,知道什么叫课纲调整吗,知道近代台湾和中华民族的历史是什么关系吗?课纲为什么要调?这些孩子,连什么叫课纲,什么叫课纲的微调都不知道,脑子一热,就反对。你反对的是什么?所以咱们《中庸》讲,可是要“博学之,慎思之,审问之,明辨之”,把这个东西搞清楚了,知行合一。所以,我告诉诸位,中国文化是非常主张人独立思考的,主张人们用自己的头脑和理智,用自己的良心,去作出辨别和分析的。一定要思考、辨别、取舍,然后知行合一。今天的年轻人有一个大毛病,光耍嘴皮子,但是却做不到。
有一个学生,毕业两三年之后见到我,说他遇到一些问题,找工作不顺利。他说,老师我能不能跟你谈一谈。我带着他去爬山,听了他的经历以后,我说你的最大的问题就是患得患失,得陇望蜀,这山看着那山高,结果一个机会都没得到。我说完之后那个孩子很轻蔑地告诉我,这个道理谁不懂啊。我就问这个孩子,你知道什么叫真懂?你跟我耍嘴皮子,仿佛你懂,可是你毕业几年了,连一份工作都没有,生活在大山里面的贫穷孩子,都在工作养家糊口,至少能养活自己,甚至给父母买礼物,你现在一分钱都不赚,有什么资格跟我说你懂?他当时表情就沉重起来了。
一个真懂的人,一定是“笃行之”,把好的道理贯彻在自己行动上,踏踏实实,君子固本,一步一个脚印,干出成绩来,改变自己的命运,这才叫真懂。耍嘴皮子永远是浅薄的,永远不会改变自己的命运。所以,《中庸》讲得多好,笃行之。我们所有人学习好的东西,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并且落实到行动中,踏踏实实、点点滴滴,改变自己的命运,这才叫真懂,切记!
责任编辑:叶其英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5/1110/847083.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