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经典案例 聚焦教育

树立正确恋爱观,为“爱情心理课”点赞!

2015年11月12日 10:07

 

【事件介绍】

郑州一高校开设“爱情课堂” 被赞“好有爱”

在如今随处可见情侣牵手亲昵的大学校园,恋爱已不再是个新鲜的名词,但开设恋爱课堂,可称得上新颖。郑州师范学院开设的“爱情心理学课”,学生选修供不应求。主讲老师刘国清称,开设爱情心理学课的目的不是鼓励学生谈恋爱,而是对其进行恋爱指导及困惑分析,提高学生综合素养和恋爱商数,让学生变得更可爱。

11月9日,在郑州师范学院综合楼512教室,一节主题为“我的爱情自画像”的课程正在进行着。该节课的目的是要求学生用图片或文字的方式,表现出自己心目中的爱情,随后全体学生用投票的方式,选出大家对爱情观的共性,目的则是让学生对爱情商数有一个陶冶和促进作用。

课堂上,学生们本着对爱情自由、自主的憧憬和渴望,并没有过多的遮遮掩掩,听过老师安排后,纷纷拿起画笔在纸上认认真真写出自己心中对爱的认知。

“我坐在饭桌前,他在厨房,我嫌弃他做饭太慢,他嫌弃我不会做饭,然后饭端上来,全是我爱的菜。”“好的爱情是通过一个人,看到整个世界。”“爱情是平淡中的永恒,夕阳下的相互依偎”……短短十分钟,学生们描述的爱情多姿多彩。

“因为爱情是很理论性的,在上课过程中,我会安排一些特别有趣的活动,这样能够更有效地进行指导。”主讲老师刘国清介绍称,课堂上他会用游戏的方式来设计课程,教导学生学会自我认识、了解他人、怎样和异性友好相处,遇到矛盾去沟通化解的方式等等。

在大学课堂开设恋爱课程,学生如何看待?该校前来听课的教育科学学院大三学生孙宾,接受记者采访称,“爱情心理学”对学生最直接的帮助是更好的去认识异性。他说,通过学习,他懂得了在感情生活中,首先要做一个心理健康的人,提高自己爱的能力,知道如何和女友正确相处,并且解决了不少以前存在的隐在问题,两人关系更融洽了。

“爱情心理学,让学生对自己的爱情会有一个很好的认知。”大三女生赵嘉倩表示,大学校园不乏因失恋自暴自弃,甚至自杀的案例,开设此课程有利于女生自身的心里健康,变得独立自强。同时,之所以有很多学生选修这门课程,最主要的是“爱情”这两个字在吸引这大家,这是一个很有爱的课堂。

对于选修课程的收获,学生张艺璇认为,关于恋爱的课程其实不仅仅只限于讲述爱情,学这门课,对自己以后的生活及工作也会有很大帮助,“爱情心理学,是与人相处中情商的一个体现。”

采访中,刘国清老师坦言,在教学中,他的观点不是鼓励学生去谈恋爱,恋爱技巧也不是可以教出来的,需学生自己去领悟去实践,但他希望通过给予学生的心理疏导和指导,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和爱情商数,通过这样一道“心灵鸡汤”能让学生变得更可爱。

 

开设爱情心理学课,是社会的一大进步

因为感情问题引发的社会问题层出不穷。微信直播自杀、酒后跳楼身亡、市场内互捅的、相约殉情的感情事件屡见不鲜,这些问题的反复出现,与缺乏正确的恋爱观有着很大的关系,进行必要的心理介入显得非常有必要。

在中国传统的教学观念中,高中生禁止早恋。然而,正值青春期的高中生们情窦初开,对于异性有着强烈的了解的渴望。笔者清晰的记着自己的高中时代,尽管学校三令五申,以开家长会、作检讨发言的形式教育早恋问题,反倒是愈教愈烈,毕竟青春期的躁动是打压不住的,一片“言听计从”的表象下是晚自习后操场的悄悄牵手。

步入大学阶段,学校对于大学生的谈恋爱不持意见。然而作为学生的家长,一部分人此刻更是希望自己的孩子大学的时候不要去恋爱,要好好学习,找一个好工作,然后在毕业的时候找一个各方面都很优秀的,最好是有车有房的对象。这种想法诚然是好的,不过这样的好事哪里会遍地寻得来呢?

青春是一种躁动,爱情不仅仅是一种冲动。在笔者看来,中国的孩子是最听话的孩子,反对大学期间恋爱的家长则是处于一种病态。都是从年轻时代过来的人,这样的躁动,伊人何方,灯火阑珊处的等待估计也是有的,像这样如此美好的回忆可能多数人是不敢与爱人一同分享的,毕竟爱情不一定代表了婚姻。

爱情不仅仅是感情,也是与人交流的一种艺术,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伴侣,经营自己的感情,做到与伴侣之间合理的沟通,公平的对待,合适的放手,则更是一门技术。“毕业就分手”,这样的例子也是太多,笔者身边有很多这样的故事。大学期间恩恩爱爱,毕业那天互不认识,有的人哭花了妆,有的人熬红了眼,更有甚者悔断了肠。

大学开设爱情心理课是一种进步。然而爱情心理课不是简单的教你怎么谈恋爱,更多的则是关注男女恋爱中的心理现象,探讨对爱的认知,教会如何与异性的理性相处,这对于大学生的自我完善意义重大。“通过给予学生的心理疏导和指导,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和爱情商数,通过这样一道“心灵鸡汤”能让学生变得更可爱。”

希望,这样的“心灵鸡汤”,干预要趁早。

 

【启示与思考】

近年来,大学内开设“恋爱课”已不是新鲜事,围绕着这类课程是否应该开设,是否有必要开设的争论也从未平息,在部分国人长久以来的意识里,技术、技能是跟爱情不沾边的词汇,开设“恋爱课”纯属浪费资源,然而笔者看来,“恋爱课”应当成为新生大学的第一课。

大学是学生走向社会的前哨,它不同于高中生活“一心想过独木桥”的单调,许多学生也许在这里第一次体会到离家万里的思乡之苦,体会到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孤独寂寞、体会到展示自我的激动欣喜,也体会到人生的第一次爱情。

大学开设“爱情心理学”,不是单纯教导或者鼓励学生如何去恋爱,虽以爱情为名,但实质是通过这门课程增强学生人际交往的能力,提高自身情商,人际沟通是门技术也是艺术,语言的魅力和功能是成本最低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具备且善用这种能力不仅可以服务于爱情,更是在他们以后工作和生活中都是不可或缺的。

在传统观念里,美满的爱情需要自己的缘分,无法靠外力达成。许多学生人生中爱情第一课,只能靠自己懵懵懂懂,跌跌撞撞学会,没有人引导,靠摸索前行,没有强大的心理,那么在受伤、分手才会有那么多年轻人因为无法承受而走上了自残甚至轻生的道路。“爱情心理学”课程的开设,可以让学生更加正确的认识和了解爱情,树立正确的爱情观,不至于在遇到挫折时采取极端的方式解决问题,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

爱情的获得不可取巧,但是如何保持爱情的甜度和鲜度都是需要长期学习的一门艺术,“爱情心理学”的开设,为学生爱情道路的学习开启了一扇新的大门,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和价值,学生应该认真对待此类课程,且学且珍惜。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5/1112/84728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