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经典案例 文化产业

中国“高等教育强国”梦想进行时

2015年11月12日 14:59

 

【事件介绍】

中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时间表出炉

11月5日,国务院正式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提到要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以后每五年一个周期,2016年开始新一轮建设。如今,新一轮构建世界一流大学的蓝图已出,中国的“高等教育强国”梦想如何照进现实?

早在上世纪90年代开始,中国就推出“985工程”、“211工程”,以此加快推进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进程,中国的许多大学也曾列出了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时间表。

清华大学早在1985年就提出建设世界一流的目标,2011年,清华大学提出了力争2020年达到世界一流水平的目标。近日,北京大学校长林建华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北大力争2030年左右进入世界一流大学前列。

而记者注意到,除了清华、北大之外,近年来,包括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山东大学等知名高校都曾提出力争2020年跻身世界一流大学行列的口号。

中国大学究竟何时能跻身世界一流?本次“总体方案”给出了一个时间表。

《方案》提出,到2020年,若干所大学和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前列;到2030年,更多的大学和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所大学进入世界一流大学前列,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前列,高等教育整体实力显著提升;到本世纪中叶,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数量和实力进入世界前列,基本建成高等教育强国。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标准是什么?

近年来,在名目繁多的各类世界大学排行榜中,虽然都能找到一些中国大学的名字,但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中国大学在世界名列前茅的总是屈指可数,距离“世界一流”更是相距甚远。那么,世界一流大学有何标准?

随着国家层面的方案出台,中国一些高校校长也公开通过媒体阐释自己对于“世界一流”的看法。有高校校长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世界一流大学的标准,还要看大学对国家进步,对社会进步,对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到底做出了哪些具体的贡献。也有校长表示,对世界一流大学来说,更要看重大学对社会发展产生前沿的引领作用,以及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

“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标准,在底线上有相同点,顶端则没有相同点,所以并没有统一的衡量标准。”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向记者表示,从“底线”上说,世界一流大学有相同点,都有建立现代大学制度,拥有学校内部的治理意识,以及专业的管理制度等,但“顶端”没有相同点,一流大学不尽相同,其各有特色,各有长处。

“从操作层面来说,如果世界一流的学者以及生源愿意选择这所学校进行教学或学习,那么,这所学校便是一流大学。”储朝晖说。

也有专家表示,所谓“世界一流”,其实不仅是指中国的高等院校在办学条件、投入经费等方面达到世界一流水平,也不仅仅是指某一高校在科研成果、教学成绩方面,能拿到几个世界奖项,更重要的是看高等教育的发展机制和创新能力是否在世界首屈一指。

总之,真正的一流大学应该是个性化的,不能设计一流大学有什么共同目标。不过,一个大学能否称得上世界一流,可以通过两个标准进行检验:一是世界一流学者是否愿意进入该大学工作,二是世界一流生源是否愿意在该大学就读。“世界一流大学”不存在什么世界公认的评判标准,其象征意义要远大于实质意义对于世界一流大学,从来就没有一个准确的、可衡量的标准,但它在世界高等教育领域应该有崇高的声誉。其共同特质就是创新和引领,即在科学和技术、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方面不断创新,在世界上具有引领作用。而一流大学一般是由一流学科、一流专业支撑的,一流大学内部必然有一批一流学科或专业,同时这些学科和专业之间具有相互支撑、融合发展的优势。

 

相比211、985工程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方案的进步

公众熟知的211、985工程先后于1995年和1999年启动,曾连续10多年被纳入教育部年度工作要点,但教育部2015年工作要点并未提及这两项工程,甚至一度爆出“废除211、985”传闻。

“入选后没有淘汰机制,就自然享受相关待遇、政策,造成有的学校吃老本,形成新的‘铁饭碗’。”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说,而未进入211、985工程的高校,即便拥有特色学科,也因缺少经费支持,在科研人才引进、生源质量等方面被甩在后面,导致高校被分成“三六九等”。

有媒体曾统计发现,2009-2013年,211、985高校拿走了7成的政府科研经费,而不少用人单位也更青睐211、985工程高校毕业生,甚至以此作为门槛设限,招聘大学毕业生。

然而,由于缺乏专业评价,储朝晖分析,985高校和211高校在使用财政支持方面,又易出现绩效偏低等问题。

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教育体制改革研究室主任王烽则表示,不少211、985高校反映在经费使用上“管得过死”。

“对应这些问题,方案都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王烽称,比如,方案引入了绩效评价甚至是第三方评价,并提出建立动态支持机制,即“在相对稳定支持的基础上,根据相关评估评价结果、资金使用管理等情况,动态调整支持力度,增强建设的有效性。”

哈尔滨工业大学校长周玉则发现,方案第一次明确进一步增强高校财务自主权和统筹安排经费的能力。

“与211、985等建设工程相比,方案有个重要的进步就是从以前的学校建设转向在建设学校的同时更加注重学科的建设。”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教授项贤明认为,这有利于对高等教育的支持真正落到实处。

 

【启示与思考】

高水平大学是一个国家高等教育发展水平乃至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西方发达国家依托一流大学带动国家富强、引领世界潮流的发展路径表明,一流大学在国家崛起、民族复兴、社会进步、产业革命、文化繁荣中始终肩负重大使命并担当重要角色。

中国大学与世界一流大学之所以存在差距,主要是因为当前中国大学在办学理念与能力建设方面“短板”太多。正如此次国家《方案》中所提到的,以前的重点建设方案存在身份固化、竞争缺失、重复交叉等问题,迫切需要加强资源整合,创新实施方式。中国高校的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一是整体教育质量有待提高,加强教育教学的内在动力不足;二是自主创新能力有待增强,在国内外具有重大影响的创新和标志性成果还不够多;三是社会服务层次有待提升,推动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不够有力。当前中国的许多高校在教学方面,有意识或者无意识地与社会需求相脱节。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使若干高校和一批学科达到或接近世界一流水平”的目标后,国务院5日发布 《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进一步明确了任务路径。中国高校亟待在坚持中国特色、立足自身优势的基础上,发力迈进。中国提出到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203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2050年成为科技强国的宏伟目 标,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确保教育先行,依靠一流人才来承载重任。《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提出了配套措施,现在看来,时不我待、任务紧迫。以学科为单元加强学校建设,尽早让一批学科成为一流学科,这样的一流大学才是真的而不是假的,是实的而不是空的。同时,一流学科建设一定要处理好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的关系,使人才培养的一流和科技创新的一流相互融合,这才是一流大学、一流学科的应有之义。《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提出“鼓励和支持不同类型的高水平大学和学科差别化发展,加快进入世界一流行列或前列”,获得了争创一流大学高校的广泛认同。新一轮构建世界一流大学的蓝图已出,中国的“高等教育强国”梦想正在照进现实。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5/1112/847399.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