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经典案例 基层执政

非要害部门厅官放弃公车的启示与疑问

2015年11月13日 09:38

 

【事件介绍】

湖北20名一把手厅官自愿放弃公车 享车补1690元/月

记者11月2日从湖北省车改办获悉,湖北省级党政机关公车改革中,有20家单位的一把手主动放弃公车保障,选择参与车改。按湖北省车改政策,省级党政机关厅局级正职主要负责人以及主要负责人由省级干部担任的单位的常务副职,允许以适当集中的形式提供工作用车实物保障,但须严格规范管理,不得领取公务交通补贴。这意味着,在公车保障公务出行和参与车改拿补贴两种方式中,他们可以二选一。

在参与车改的100余家省级党政机关中,有20家单位的“一把手”主动放弃公车,参与车改拿车补,补贴标准为每月1690元。目前,参与车改的公务人员已经开始领取每月车补。这些自愿放弃公车的“一把手”来自省征兵办、省文史馆、省台联、省社会主义学院、省红安干部学院和7家民主党派湖北省委等20家单位。

去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全面推进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和《中央和国家机关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方案》(以下简称两个“车改文件”),明确了公车改革的时间表和路线图。

两个车改文件提出,2014年底前,中央和国家机关公车改革应力争基本完成;2015年底前,地方党政机关公车改革基本完成;2016年底,公车改革全面完成。

路线图主要包括取消、补贴、拍卖三环节:取消,取消党政机关一般公务用车,行政区域内普通公务出行方式由公务人员自行选择,实行社会化提供;补贴,各级党政机关将发放公务交通补贴,中央国家机关的补贴标准为司局级每人每月1300元,处级每人每月800元,科级及以下每人每月500元;拍卖,取消的公务用车应采取公开拍卖等方式公开处置,结果向社会公开。

对于地方车改,今年4月,《广东省全面推进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总体方案》获国家发改委批准。具体补贴标准为:正厅级1690元,副厅级1500元,正处级1000元,副处级800元,正科级600元,副科级450元,科员300元,科员以下250元。此后,湖南、山东、江西等各省都采取了这一标准。

 

厅官“弃车拿车补”的启示与遗憾

按照湖北省的公车改革方案,各省直单位主要负责人及由副部级官员任“一把手”的单位的常务副职,可以选择继续保留公车,也可以主动参与车改。但最后,在参与车改的108家省直主要单位中,有20家单位的一把手主动放弃了公车,选择参与车改拿车补。这样一种现象之所以获得媒体的关注,概因该这情况确实少见,也真实展现了在车改中,不同领导干部对于改革的不同心态和取舍。

公车改革之所以受到社会的如此关注,并非仅仅是因为庞大的公车消费提升了财政成本,更关键在于,公车背后所展示出的权力气场身份,加剧了社会的官派作风。而这也是公车改革的最大阻力所在。然而,从湖北多位厅官和部门一把手主动参与车改,放弃公车而选择拿车补的现象来看,官员对于公车的依赖和迷恋并非铁板一块,其积极价值不可忽视。

首先,身为省直机关的一把手,主动放弃公车,就形成了一种价值和行为上的示范,对于公车改革的全面落实而言,大有裨益。此前就有媒体报道,在多地的公车改革试点中,各部门的“一把手”往往自动被排除在改革的范围之内,这或许正是改革试点多未能取得时效的重要原因。其次,相较于配备公车的成本,每名厅官每年不到两万的车补,还是相对来说成本更低。

值得注意的是,20家厅官级“一把手”均来自一般意义上的非实权部门,如省文史馆等单位。这些部门相较而言,公车需求本来就不大。若严格按照行政级别作出统一规定配备公车,显然并不符合最大程度上减少公车开支的公车改革需要。这说明,不仅一些官员自身对公车配备有不同看法,从现实需求上看,也不必完全按照行政级别统一来配备专车,各地大可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多元化方案。

厅官“弃车拿车补”,虽然仍不乏遗憾之处,但瑕不掩瑜,在某种程度上,为其他地方的公车改革和官员对改革的配合,都树立了一种价值标杆。眼下距离地方公车改革“大限”已经不足两个月,湖北率先执行所获取的个中经验,都不乏值得各地借鉴之处。

 

换种角度看“厅官放弃公车享车补”

省级党政机关“一把手”积极参与车改是件好事,但从湖北省本次100余家省级党政机关的车改情况来看,仅有20家单位的“一把手”主动放弃公车,参与车改拿车补,享受每月1690元的补贴,为何只有不足五分之一的“一把手”享受车补,个中原因,值得深思。

公车对于“一把手”的厅官来说,就是“权力”的象征,是他们的脸面。再说,这些“一把手”厅官也不缺钱花,所以,绝大多数“一把手”厅官,死活也不愿放弃公车。试想,堂堂的一个厅官,平时自己开着“私家车”,或租着车子出去办事,过去的那种威风没有了,那心理上肯定有极大的不适应。这次湖北车改,绝大多数“一把手”厅官不愿意放弃公车,就说明许多官员的官本位思想还没有改变。

而那不足20%的“一把手”厅官为何接受车改,表面上看,他们有思想观念转变的因素,但更多的也许有经济利益的考虑。从那些参与车改拿车补的20个部门来看,这些机关部门绝大多数与外界接触比较少,工作性质也比较特殊。如:省征兵办、省文史馆、省台联、省社会主义学院、省红安干部学院和7家民主党派湖北省委等。这些机关平时用车也比较少。对于这些部门的“一把手”来说,一个月也用不了一二次车。就算难得用车,租个车用不了几个钱,车补肯定会有积余。再说,单位里反正还保留一定数量的公车,用用也不会引起很大的注意。这样,那些领导既拿了高补贴又坐公车,所以保留公车还不如拿车补划算。

由此可以看出,车改关键是要改变观念,而且也应该细化,不能不论单位,不论公务忙闲等搞“一刀切”,这样可能会产生新的不公,不能让常年坐在办公室的官员为“隐形涨工资”而沾沾自喜。

 

【启示与思考】

湖北20名厅官自愿放弃公车拿车补的新闻,打破了“公车改革不上厅官”的谣言。当然,从另一个角度看,主要也是基于经济理性。这20名厅官来自省征兵办、省文史馆、省台联、省社会主义学院、省红安干部学院等20家单位,这些单位使用公车的机会并不高。与其配一辆用不了几次的公车,倒不如每月拿车补来得实惠。

此事固然开风气之先,不过仍然应该追问的是,为何放弃公车的厅官都来自非要害部门?这是不是说明当地的公车改革尚未触及到核心利益,缺乏啃硬骨头的决心呢?若只有非要害部门的少量官员主动放弃了公车,而要害部门的官员出门依然有公车接送,20名厅官放弃公车的新闻可能更多具有观赏价值。这也说明当地推行公车改革的难度还是不小。事实上,公车改革从那些实权部门的领导获得突破,这样的公车改革才更具示范价值,才说明,有推而广之的可能。

那么,这里就有个问题,就是在实行双轨制的车改政策时,如何保证公平性、公正性?就十分重要了。比如享受公车的领导,如何既防止其公车私用,又防止其通过其它渠道或手法获得相应的车补。这在当前“一把手”一支笔或说了算的财务制度下,是完全有可能的。

而对于拿了车补的一把手领导,如何防止其单位的公车为其所用,从而导致既拿车补、又坐公车的现象。

为了有效防止这种现象的出现,在公车改革中,除了货币补贴之外,一个更为重要的举措就是要将公车公开化,也就是统一公车标识,而且要十分醒目,让老百姓一看就知道是公车,这样以便接受监督,防止公车私用,更是防止车改失败。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5/1113/847519.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