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博览 博古通今 独家讲稿
杨生平:文艺的主体价值取向: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
2015年11月16日 16:54
杨生平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总编辑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印刷、出版,违者负知识产权法律责任)
视频:http://www.71.cn/2015/1116/847782.shtml
专辑:http://special.71.cn/151116/
很高兴今天来到朝阳区,跟各位搞艺术的同志就习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谈点体会。前段时间我也做了很多讲座,但实话说,真正跟艺术家做讲座,我今天还是第一次。所以,我也有很多应该向各位专家学习的地方,我们共同探讨。
习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仅从字数上看就1万多字,谈的问题较多,思想很深刻。我们首先要考虑一个问题,在习总书记的讲话当中提到这么一句话:“今天召开这个座谈会,我早有考虑,直到现在才有机会”。这就证明他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已经很长时间了。为什么习总书记文艺工作座谈会的讲话这么重要?我觉得首先应该从目前国际、国内形势的角度进行分析。
从国际上讲,中国目前的国际实力有所提升。2010年,我们的GDP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已经成为了一个经济强国。到目前为止,我们的人均GDP也达到了7000美元。但是,外国人仍有这么一个共识:中国的经济是发展了,但是中国除了有钱之外,还能给世界人民提供怎样的吸引力呢?用老百姓的话来说是,你们除了不差钱之外,还有什么东西能够吸引其他国家的人民?换句话说,中国有没有内在的东西?我后面要讲到的,软实力能吸引人。中华文明上下5000年,最大的特点是什么?就是以软实力来服人。
孔子曾讲:“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换句话说,中国最大的特点就是有“德”,“德”就是最大的吸引力。但今天我们怎么变得没有吸引力了呢?“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这就说明一个问题,改革开放30多年,我们的经济发展了,但精神的确有所滑坡。由此,中央十分重视精神文明建设,提炼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所跟不同的人群都谈过。在北大谈过,在北师大谈过,到山东曲阜也谈过,但是有一种人很特殊——文艺工作者。文艺工作者既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人群,更是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群体。因为人的精神的提升相当多的要靠文学艺术来推动。
文学艺术不仅有教化功能,它对人的精神信念、信仰也有提升的作用。从这个意义上,我认为这就是为什么习近平总书记讲早就有准备跟文艺工作者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问题。但是为什么一直没有谈?因为这部分群体十分重要。既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也是有力的推进者。
今天我从三个方面来谈我对习总书记文艺工作座谈会上讲话的看法。首先,从我的角度来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这么重视文艺?当前文化问题凸显,文艺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天文艺的作用为什么这么特殊?我们首先要讲一讲文艺的意义和作用。第二,我们探讨一下,目前中国的文艺作品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原因是什么?这个原因我更多的是从文艺、学术、文化思潮的角度去解读。因为国际和国内的思潮对目前中国的文艺创新产生了巨大影响。所以,我们要分析这些思潮产生的原因,它的产生究竟有什么作用?如何评价它?第三个问题,文化要创新,文艺更需要创新,那么,文艺创新的路向在什么地方?下面我围绕这三个问题,展开我的讲座。
一、文学艺术的意义与作用
孔子曾经讲“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我认为,“兴、观、群、怨”是对文艺作用和价值比较精炼的解读。文学艺术可以帮助人们认识世界,可以激发人们的情感,能帮助人们建立友好的人际关系。文学艺术也可以对社会不正之风进行批评。“兴、观、群、怨”,孔子这个观点已经点出了文学艺术今天重要的特点。
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当中曾经这么讲过,“音乐应该学习,并不是为着某个目的,而是同时为着几个目的,那就是教育、净化和精神享受”。由于受西方思潮的影响,改革开放以后,国内对于艺术作用的评价也有不同。相当一部分人认为,艺术不应该承担教育的职能。但是,无论是孔子还是亚里士多德,他们都认为,文学艺术首先应该承担的功能是“教育”,中国人称它为“教化”,也就是在紧张劳动后的安静和休息。从此可知,各种旋律的乐曲虽各有用处,但是特殊的目的用特殊的乐调,要达到教育的目的,就应该用伦理的乐调。
1870年,德国铁血宰相俾斯麦,在德国的街头偶然遇到两群东方人,一群是来自小小岛国的日本人,一群是来自历史传统的大国的中国人。那个小国的人来到德国以后,翻译典籍和制度,进行文化传承、文化创新。天朝大国的人来到德国以后,大部分都在学做生意挣钱。
如今我们也在发展,很多人都在想着挣钱,当然也有他的道理。铁血宰相说,30年内那个东方的岛国必将成为强国。而东方的天朝大国必将沦为弱国,后者必然受到前者的欺凌。事实证明,1870年到1894、1895年,差不多近30年的时间,发生了甲午战争。中国清朝的北洋水师全军覆没。俾斯麦说的问题离我们已经很遥远,但是我今天之所以引出来,是证明我们今天同样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当前中国要发展经济,但是要不要传承文化?这值得我们思考。有钱了,没文化,也许结局更加悲惨。
英国首相丘吉尔也曾经讲过,“我宁愿失去一个印度,也不愿意失去一个莎士比亚”。因为莎士比亚对英国的文化影响很大,而且使英国文化的影响力波及全国。所以我想,这句话不仅是一个首相的感叹,应该也是相当多英国人的感叹。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当中提出,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
第一,文艺的意义。文学艺术为什么这么重要?
首先,文学艺术是时代变迁的晴雨表。有的同志可能认为,搞艺术的就是为美而生存,就是为艺术而艺术。那么,文学艺术是不是一种对世界的认识形式呢?如果它是对世界的一种认识形式,它就应该承担教育和教化的功能。马克思对这个问题进行了回答。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当中这么讲,“整体是思维和头脑的产物,这个头脑用它所专有的方式掌握世界。而这种方式是不同于对世界艺术精神、宗教精神、实践精神的掌握。”马克思这个地方谈的是整体思维和哲学思维。换句话说,哲学思维是对世界的一种把握和认识,它承担了教育和教化的功能。那么,除了哲学之外,我们还有没有其他认识形式应该承担教育和教化的功能呢?马克思讲得非常明白,艺术、宗教其实都是对世界的一种认识形式。只不过认识的方法不同,但承担的功能有一致之处——帮助人们认识世界,帮助人们推进实践。帮助人们认识世界,推进人们的实践行动,事实上就是教育、教化的功能。
文学艺术以形象的方式概括地反映了生活的某些本质方面以及各色人物的性格、命运和思想情感。具体、生动的生活画面,这些都可以使欣赏者从中认识到一定的道理,了解社会生活的现实和历史状况,增长多方面知识。相对于科学认识来说,由于文学艺术中保留了生活生动性和丰富性的特点,因而具有独特的价值。
音乐应该用音符去反映世界,美术应该用颜色、线条等去反映世界。文字、线条、音符都是一种符号,都是把握世界、认识世界、传递世界信息的一种工具。欣赏者通过文艺对生活的认识,并不停留在感性形象上,而是通过对形象所包含的思想的理解,达到对生活本质、规律的认识。换句话说,文学艺术对社会生活的把握是通过感性形象思维的。感性形象思维最容易激发人们的情感,所以它跟哲学、宗教理性认识的形式不同,但是并不意味着文学艺术没有理性认识的高度。因为文学艺术把握世界是以感性、情感的方法出现,用以理性的思考,所以它在大众当中有受众,很有传播力。
我是研究哲学的,哲学是用抽象思维把握世界的。我看一本哲学书,有可能看半年都没有完全看懂、把握透,再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给大家讲通,就更加困难了。所以哲学讲问题,虽然很深刻,但是不容易被大家接受。而文学艺术是以情感,以感性的形式出现的,能激发人们思想、情感、心灵上的共鸣,所以它的特点更加特殊。
由此,我对文学艺术从这个角度做了一个认识。因为我长期以来一直在研究意识形态问题,意识形态的形式很多,从意识形态的角度看,文学艺术应该是它的一种,但是文学艺术从意识形态的角度看很特殊。我给它用几个“最”进行概括。
文学艺术在意识形态当中,是最能够直接捕捉时代精神的。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曾经讲过一句话,“哲学是黄昏时候才起飞的猫头鹰”。这句话什么意思?一个时代变迁了,“黎明”、“中午”哲学很难出场。哲学只有当这个时代变迁到一定阶段——“黄昏”的时候,才会出场。因此,哲学的影响肯定很深刻。但是一个时代真的出现哲学,需要经过若干年,经过很长时间,黄昏时候才会“起飞”。在时代变迁中,最容易变迁的是人的情感、人的生活观念、认识,对这些东西反映最灵敏的信号就是文学、艺术、诗歌等等。这是为什么我说它是时代变迁的晴雨表,只要看文学艺术的变化,我们就能够捕捉到这个时代的变化,它能最直接传递时代精神。因为它是用形象、感性、情感的方法去把握世界,所以很容易被人们接受。也许我跟大家讲哲学,大家并不一定能够理解得十分深刻,但一部文艺作品,它的传播力、影响力却是非常大的。
我记得前几年有一个教授讲过一句话,后来在网上有议论,他说一个姚明和一个章子怡能够顶过1万本《孔子》。这个问题可能有点过,但是从另外一个侧面反映的问题是什么?文学艺术界的明星,对世界的影响力很直接,能够让老百姓听明白。我们不知道国外多少人知道孔子,知道孔子还要读孔子,读完以后能理解的又有多少?孔子的思想很深刻,但是要让孔子的声音真正传给西方人,那有难度。也许通过文学艺术的方法更能够让西方人掌握,也更能够深入到中国老百姓的心灵中。
文学艺术最能够深入人的心灵。优秀的文学作品,无论是悲剧还是喜剧,它都能够激发人们的情感。特别是悲剧,它能够引起人们对人生、生命的思考。我记得面对改革之难,李克强总理曾经讲过这么一句话:“现在触动利益往往比触及灵魂还难。”但是我们也要感叹,在今天这个时代,真的要触动灵魂也不是很容易的。因为现在很多人已经习惯了麻木,他们觉得人生中有钱就很幸福了。所以,你真正触及他的心灵也很难。但是文学艺术不同,它能以情感的方式,潜移默化地打动人心,能够激发人们对人生的思考。
所以,习近平同志这次召集文学艺术家们来开这次座谈会。理论上按照学科的划分,文、史、哲属于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包括经济学、法学、政治学等等。改革开放初期,我们重视自然科学。后来江泽民总书记时期,他特别提出“几个一样重要”,其中就有一个社会科学跟自然科学一样重要。搞经济,没有经济学怎么行呢?搞依法治国,不懂法学怎么行呢?搞社会建设、和谐社会不懂社会学怎么行呢?所以社会学、法学、经济学叫社会科学,跟自然科学一样重要。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以后,中央有一个报告提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重点谈的就是人文科学。我们今天的很多文化缺失,是人文科学的缺失。文学当然也属于人文科学。为什么叫搞文学的,而不是叫搞哲学的?因为文学艺术的传播性强,影响力大。
我想同志们也都知道,一般在重大历史变革时期,吹起时代号角的,特别是能深入人心的东西,往往都是文学。谈西方必谈启蒙运动,今天西方的政治科学、社会科学、法学基本都是建立在启蒙运动的基础之上。但是谈启蒙运动必谈文艺复兴。而文艺复兴有“六大巨匠”,都属于文学艺术类的,文学类有“三杰”,艺术类也有“三杰”,它吹起了文艺复兴的号角,使西方迈进了资本主义社会,使西方慢慢进行思想改革,形成了启蒙运动,而这种启蒙思想一直影响到今天西方人的政治精神、法律精神。
文艺复兴时期,但丁、彼特拉克、薄伽丘是文艺复兴的先驱者,被称为文艺复兴的三颗巨星,这是文学的。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斐尔被称为“艺术三杰”,他们是搞艺术的,所以从这个地方可以看出,西方的文艺复兴运动,应该说影响西方很深,影响整个世界也很深,它是从文学艺术拉开序幕的。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时期,当然应该是“五四运动”前后。“五四运动”前期有一个很重要的运动,叫“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在打破旧思想、迎接新思想当中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有人可能知道,辛亥革命的失败让中国很多政客、志士仁人认识到一个问题:我们既要找到新思想,更要让新思想深入人心。如果这个新思想不能深入人心,中国的变革很困难。
要让老百姓真正了解你的思想,你跟他讲哲学、经济学、政治学,有难度。但文学不一样,它有很强的感染力和号召力。所以为什么中国共产党人一直把鲁迅当成文学巨匠,因为鲁迅在“新文化运动”当中起了破旧立新的作用,比如《狂人日记》。因为有了“新文化运动”,才能打破旧的思想,让很多人接受、迎接新思想,才能有“五四运动”。有了“五四运动”才有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作了一件非常重要的工作,进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大讨论,它起到了什么作用?它起到了破旧立新的作用。很多人不理解,讨论这个问题有多大意义?这个问题搞明白了,很多老百姓真正理解了文化大革命的错误,才能接受新思想。
迎接新思想不一定在于这个新思想是不是传到国内了,即使新思想传到了国内,人们还没有“破旧”,就绝对不会“立新”。谈到中国文化的问题,有人这样的感叹:中国文化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确,中国文化有这个特点,但是也别过分夸大。中国文化从历史上看具有比较强的封闭性。中国文化一般是比较难接受西方文化、外来文化的。所以,虽然现在中国很开放,但是在中国历史上却自以为自己的文化是最好的。我们是世界的中央,我们的文化最好,凭什么接受外来的文化呢?
比如,佛教在东汉末年已经传到中原。河南洛阳白马寺名字的来源有个典故,一匹白马驮着佛经最后死在这个地方,所以后来建了一个寺,叫白马寺。当时的河南应该是中国的文化中心,佛教虽然传到这儿了,但是被老百姓、被主流政治接受的过程很漫长。佛教真正被融合到中国文化当中应该是隋唐时期。当然,中国把佛教融入到中华文化之后,也进行了创造性的发展,也提出了、发展了、创立了一些新的宗教流派,比如禅宗。这也证明一个问题,中国人是能够接受外来文化的,但是他接受外来文化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地很快就接受了。拒收外来文化相当大的程度上是中国人的一个特点。因此,要想一种新的思想被人们接受,不“破旧”怎么能够“立新”呢?因此,仅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大讨论,我认为还没有彻底做到解放老百姓的思想作用。几个文学的浪潮,的确起到了对老百姓思想的破旧立新的作用。60年代中后期出生的人,都感受到了文学运动的影响。我们印象非常深的,是当时所谓的伤痕文学、反思文学,包括改革文学,这些文学的确起到了重大的作用。
所以,现在我还常翻翻北岛、舒婷、海子、顾城的诗词。北岛的“在没有英雄的时代,我只想做一个人”,“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顾城的“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后来影响了很多大学生。这就证明一个问题,文学艺术的确在时代变迁的过程当中起了晴雨表的作用,起了先锋作用。
文学艺术承担着叙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功能。中国目前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从国际和国内状况来看,正经历着一个新的时期。这个时期我们更需要文学艺术去引领。其实,中国目前经济实力已很强大了,但是国际上对中国传播的声音、正面声音并不强大,还有相当多人不了解中国。所以,难怪西方人谈到中国就认为中国人很可怕。后面我会谈,有一些问题我还需要为他们解读,因为他们不了解你。虽然我们的孔子学院已经很多了,但是孔子学院再大,能够让所有的西方老百姓都上孔子学院吗?如果有一部好的著作、好的作品走向世界,它就能叙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文学艺术承担这个功能以后,会比理论家、政治家、新闻家的影响大很多。
而且现在,国际上以美国为首的国家,对中国进行妖魔化,唱衰中国,妖魔化中国。我们有没有传播正面声音?有,但是老百姓听不到。所以很多西方老百姓不了解中国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家。
习总书记在讲话当中特别提到,“文学艺术是党和人民的重要事业”。老百姓追求文学、艺术,这是他自身发展的需要,跟他的事业有关,跟他的生存有关。但是,有一句话今天还要深刻地解读,“文学和艺术战线是党和人民的重要战线”。在国际上,我们要通过文学艺术传播我们的声音,我们要树立我们文学艺术的标准。我了解到,中国文学艺术中有这么一个现象:音乐必谈格莱美,电影必谈好莱坞,科技必谈诺贝尔。我们的目标是冲着好莱坞、奥斯卡、格莱美。当然你冲过去,真正得奖,对中国也很重要。但是我们后面谈思潮会谈到,好莱坞也好,格莱美也好,是西方人用西方的标准来推行的一种艺术、音乐、电影。这里面也许不一定包含明显的政治问题,但是他是用他的标准来推行的,所以中国人进不了好莱坞。很简单,因为他是用他的精神来衡量你的电影,你不符合他的精神,你就进不了奥斯卡。所以我们应该理解,文学艺术不仅是事业,它也是战线。从国内的情况来看,可能大家知道,我们都在谈话语。中央也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话语,每个人都有对生活的看法。
那么,究竟我们应该怎么看待社会,怎么看待国家?我们必须确立自己的标准,这也是一条战线。
文学艺术承担着两重战线的作用。第一条战线,国际战线,要传播中国声音,树立中国标准。国内要净化舆论,确定标准。现在一段时间,近代史已经被搞得面目全非了。甚至有人说要给慈禧太后平反,要给李鸿章、曾国藩平反。相当多人这么分析:李鸿章跟日本人谈判,据理力争,当时日本人谈判就怕李鸿章,如果换个人的话,当时我们可能损失更大。借着这个理由,有人说李鸿章应该是正面人物。大家知道,他的贡献再大,如果你做这件事最终是卖国求荣的,你能力再强,也必须接受历史给的评判。
这就证明,中国国内话语激增,各种观点层出不穷,懂内情的也许能够评判,不了解内情的年轻人根本无法评判,是非颠倒。因此,文艺工作者承担的第二条战线是,必须在国内使人们辨明是非、真假、善恶、美丑。
文艺是软实力和硬实力的综合表现。最近一段时间,美国哈佛大学有两个政治学教授在国际国内很有影响力。一个是美国哈佛大学的政治学教授亨廷顿,他提出了“文明冲突论”。另外一个是政治学教授约瑟夫.奈。约瑟夫.奈提出了“三种权力”:第一,以威胁的方法,也就是以“挥舞大棒”的方法来行使权力。第二,以收买的方法,即采取“胡萝卜引诱”的方法来行使权力。第一种其实就是军事权力,第二种是经济权力。他倡导的第三种是软实力,展示和利用自身的吸引力。
约瑟夫.奈多次考问过中国人,中国除了不差钱之外,对世界其他人民还有什么吸引力?除了有俩钱之外,你还有什么可吸引我们的地方?软实力很重要,当然软实力这个概念今天也被很多人应用。我用《孙子兵法》的观点去解读软实力,“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你百战百胜,常胜将军赵子龙,并不是最高的善,“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不战,却让大家服你,这就是约瑟夫.奈讲的软实力。
为什么大家服你呢?这是一种内在的吸引力,这是一种德。而文学艺术,我刚才已经讲过了,它在这方面的作用非常重要。文学艺术弘扬的是精神,兴、观、群、怨,它能建构我们自身的吸引力。但是大家别忘了,20世纪60年代以后,文学艺术已经变成了硬实力。文学艺术可以变成产业,既能吸引人,又能够挣到钱,当然既是软实力,又是硬实力。
记得有这么一个故事,上世纪80年代,当时英国有一个大臣向撒切尔夫人汇报工作,他说中国目前有大量的电视机倾销到英国市场,严重地影响了英国的电视机产业。他问撒切尔夫人,我们需不需要采取反倾销的办法来对付中国的电视机?撒切尔夫人根本没有思考,马上回答:“一个只生产电视机,不能生产电视剧的国家,有什么可怕的呢?”你的电视机便宜,我们技术提高了,也可以把电视机变得更便宜,最后打败你。但是电视剧不同,电视剧提供的是生活方式、休闲方式、娱乐方式,是一套价值观。你长期看美国的电影、动画,小孩慢慢做的就是美国梦。因为他深刻地理解了一种生活方式、休闲方法和娱乐方法,他认为这套休闲方法、娱乐方法才是真正人的生活。
难怪很多美国人十分自信,他们这么说:“只要是有‘三片’就可以打遍天下无敌手。”哪“三片”?麦当劳的薯片、好莱坞的大片和英特尔的芯片。英特尔是科技,麦当劳的薯片提供的是西方的生活方式,好莱坞的大片提倡的是美国的娱乐和休闲方式。也就是说,他们认为有这“三片”,美国绝对会强大,哪怕今天美国的国土出了问题,再给他们重新创造机会,只要靠“三片”照样可以创造一个辉煌的美国。
这就证明一个问题,文艺变成产业以后,既是软实力,又是硬实力,它跟其他的产业还不完全一样,所以它的作用更加特殊。文艺产业在美国这么壮大,值得中国人思考。因为美国应该是一个文化资源非常贫瘠的国家,而中国是一个文化资源非常丰富的国家。一个文化资源非常贫瘠的国家,他为什么会成为世界文化强国?文化资源十分丰富的国家,为什么称不上文化强国?花木兰是中国的,但是电影《花木兰》是美国的;熊猫是中国的,但是《功夫熊猫》是美国的。你也可以拍个《花木兰》,也可以搞个《熊猫》,但是你能有这么大的影响力吗?
所以大家知道,除了前两“片”之外,下面有一个“片”我们绝对不能忽视。美国有非常强的吸收外来文化,并为自己所用的精神。最关键的是,他能够把文化跟科技紧密地结合起来,所以第三个,英特尔的芯片很重要。美国的文化产业,特别是以文艺为核心的文化产业十分巨大。2012年,我国所有出版社年收入额总和加起来赶不上人家一个图书公司贝塔斯曼。我国海外商演年收入总和还比不上国外一个著名的马戏团。
所以说,文艺真正要走出去,不是说能走出去就走出去了。我想在座的同志也有这个愿望,但是真正打赢、打响需要一番努力。所以,文艺既是硬实力,又是软实力,它在文化组成部分当中的作用更加特殊。
第三,文艺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是人民精神家园的集聚地。我在讲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的时候,曾经用三句话这样描写美国,我说美国社会可以用三句话去解读:第一,把效率交给市场。美国人认为最有效率的经济模式是什么?市场经济,不是计划经济,所以要把效率交给市场,只有搞市场才能提高效率。第二,把公平交给税收。你完全交给市场,有的人能力强,有的人能力弱;有的人家庭背景比较好,“富二代”,有的人家庭背景比较弱,“穷二代”,你再努力,也许最后的结果还是有差距。纯粹的市场经济必然导致贫富分化。市场经济是靠能力、靠机会,但是每个人的能力肯定是不平等的,所以最后肯定会导致分化。分化怎么解决?第二句话解决了,把公平交给税收。你不是富吗,我多增加点税收,把你富的高度削下来。你不是穷吗?我把富的削下来的很多资源给你补上,这叫福利政策。凭着第二句话,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解决了马克思所认为的贫富分化、两极分化问题。我们中国也在正面宣传它好的方面。但是大家不要忘记,市场经济是世俗经济。市场经济以经济利益、效率为核心,它必然会导致精神失落。美国人怎么解决精神失落呢?第三句话,把灵魂交给上帝。你去了解一下,很多艺术家是了解美国和英国的,你到乡间去看看,他们的教堂很多,美国、英国等西方国家都信仰宗教。也就是说,市场经济当中带来的精神贫困,他通过宗教信仰的方法去弥补。
中国历史上就没有像西方那样典型的宗教。究竟怎么看待中国的信仰?这是另外一个问题。我们没有宗教,那灵魂问题怎么解决呢?西方由宗教来解决,难道我们也推行西方的宗教吗?我们靠文化、文学艺术去承担。这就证明,我们的文学艺术比西方国家,特别是比美国这样的国家,承担的功能还特殊。
美国著名人类学家格尔茨曾说,文化就是人们认知和情感的地图。我们要文化干什么?我们在社会中怎么生存、怎么前进需要一个地图来指导。文化给我指导人生,给我指导社会,给我改造世界提供了线索,这叫认知地图。从改革开放到现在,我们解决得还是很好的。我们引进了西方的高科技,自己的科学也在发展,认知地图恐怕不是太难。但是我们情感没有地图,我们不知道人生最终的目标是什么,什么样的生活才是幸福生活,什么样的生活才是值得我们追求的生活。改革开放的时候很坚定,只要有钱了,肯定就幸福了。现在发现了新的问题了,有俩钱了,也没感到很幸福,那究竟什么是幸福呢?我们的情感失去了地图。情感失去地图,人生就没有依托,国家就失去了凝聚力。因为老百姓不明白什么样的国家最好。因为你这么做,我感觉不到幸福。所以,你说你很好,我不能接受。因此,情感地图只能通过人文科学、文学艺术去担当。
前几年,美国第一智库兰德公司曾经写过一个《兰德公司报告》,《报告》说,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最穷的国家。我们2020年要实现全面小康的,它却提出来2020年中国必将成为世界最贫穷的国家。它是这么解读的:中国是世界上少数的没有信仰的可怕的国家之一。中国人的价值观是建立在私欲的基础之上的。中国人的生活思想还停留在专注于动物的本能,对性、食物那些贪婪可怕的欲望上。因而,中国必将很快衰落,沦为世界上最贫穷的国家。如果这句话你还没有听懂。我还有一个注解,哈佛大学有一个学者前几年写了一个东西,他没有针对中国,但是含沙射影,我认为他也是在唱衰中国。他提了一个观点,“无神论者比异教徒更可怕”。因为在美国人看来,中东的那些恐怖分子可能是异教徒,拉登那些人是异教徒,异教徒很可怕,但是按照他们现在提出来的观点,无神论者更可怕。因为异教徒还有信念、有信仰。有信念、有信仰,他就有束缚,他就知道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但是这个学者的意思是说无神论非常可怕,因为他心中没有信念,没有信仰,他没有束缚,什么都敢干,什么都能干,这样的国家非常可怕。后来又有学者说,中国就是无神论占绝大多数人群的国家。这两个观点如果放在一起,结论肯定是中国人很可怕。
讲这个事例我要做两点说明:第一点说明是,我们改革开放以后的确物质生活发生改变了,精神滑坡了,这是一个事实。文学艺术要承担这个功能,做思想教化的艺术不是没有市场的,现在缺这个。你要把这个作品拍好了,我相信会既叫座又叫好。第二个问题,我一定要跟大家讲明白,西方那些人妖魔化中国有个办法,按照西方的标准来评价中国。西方认为人们必须有信仰,那所有人就必须要有信仰,这是它的第一个逻辑。第二个逻辑,西方人认为信仰必须是宗教信仰才叫真正信仰,这是它的第二个逻辑。
我们认为,这两个逻辑第一个逻辑有道理,人必须要有信念、信仰,否则就是行尸走肉。但第二个逻辑我跟它有分歧,信念、信仰是不是一定要通过宗教来完成呢?中国的确大多数老百姓是无神论者,我们没有西方典型意义上的宗教信仰,但是中国人有没有信仰?儒家学说就是我们最大的信仰。我们相信真正理想的世界不是在彼岸世界,而是在现实世界,这就是中国人一直讲的“大同”。“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建立这样的理想社会,就是我们的信念,这就是我们的信仰。
中国古代还有这么一句话,大丈夫有三不朽,一不朽为立德,二不朽为立功,三不朽为立言。所谓立德,也就是自己要修行,这种修行既要帮自己,更要帮别人,这就是我们的信念,这就是我们的信仰。如果我们把这个当成信仰的标准,那我们说,美国人的信仰也不是信仰。所以,这里面有个非常重要的标准,这就是话语权了。你对信仰有自己的定义,他对信仰也有自己的定义,我们俩定义不同,你把你对信仰的定义强加给我,我当然就像你说的那样没有信仰了。但是,如果按照我的标准看你,你也没有信仰。因为现在美国在国际社会有强大的话语权,所以他的标准一般很多人都会认同。但是我们认为这是对中国的一种否定。我们认为我们有信念,我们认为我们有信仰。只不过我们对信念、信仰的理解是完全不同的,跟西方人不同。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文学艺术的作用非常大。比如音乐的作用,《黄河大合唱》在抗战当中就起了非常巨大的作用。“保卫家乡!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这首歌曲很多人听到应该都非常激动。音乐的作用是其他艺术形式很难代替的。文学艺术的作用特别巨大。
二、当前影响我国文艺发展的主要思潮
我一直在研究文化思潮,我认为从文学艺术的角度看,两个词能够概括当前影响文学艺术的思潮:一个是后现代主义,一个是大众文化。我理解的大众文化是学理概念,用现实的观念讲,就是商业文化。
20世纪90年代,在文学评论界有句话,叫精英文化告退,大众文化崛起。所谓大众文化,就是以商业为核心的文学艺术的创新思潮。大众文化并不一定都是低俗的,但是大众文化很容易低俗。低俗不等于通俗,欲望不代表希望。大众文化之所以这么流行,它根本原因在哪儿?跟后现代主义有关。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60年代前后,产生于西方发达国家的一种包括政治学、伦理学、法学、历史学和哲学在内的广泛地文化思潮。当然,后现代主义后来对文学艺术的影响也非常大,是西方从现代社会向后工业社会(也有人叫后现代社会)过渡时期的一种产物,以批判西方现代形成为己任,以此确定自己的理论基础、思维方法和价值取向。它20世纪90年代前后传入中国,对中国的文学艺术领域产生了巨大影响。
我下面又下个结论:后现代主义的出现助长了非理性主义和大众文化的发展。他们宣称三个死亡,其实是若干个,我今天只是举了三个。后现代有个非常重要的法国哲学家叫福柯,他说“主体已经死亡”。这个大家不太好懂。也就是说,真正人的标准已经死了,什么是真正的人,我们今天不能知道。你真正找到一个完整人的概念,这就是他讲的主体已经死亡了。罗兰·巴特提出“作者已经死亡”。德里达提出“收信人也已经死亡”。
大家不大明白,我举个例子。中国文学当中有一个协会,叫红学协会。《红楼梦》的确是个经典,是个百科全书式的经典,博大精深。所以,今天研究《红楼梦》成立了一个学会,这是可以理解的,也是很有价值的。那么红学的最终目标是什么?我们就是要为了研究曹雪芹当时为什么要写《红楼梦》?《红楼梦》真正的涵义是什么?做个隐喻,你理解了《红楼梦》的涵义,你就是《红楼梦》的收信人。这个地方收信人是个隐喻,你真正理解了这部作品的涵义,相当于这本书好像就是给你写的,因为你理解了,我们隐喻它叫收信人。“收信人已经死亡”是什么意思?在西方人看来,一本著作没有最准确地解读,真正的收信人不存在,他早就死亡了,因而导致了人们精神的迷失和价值的迷茫。
如果大家感兴趣,我推荐一本书,鲍曼写的《生活在碎片之中:论后现代道德》。鲍曼在《生活在碎片之中:论后现代道德》曾经这么说,现代性的人,也就是西方20世纪60年代之前的现代性的人,是朝圣者。朝圣者什么意思?现代性时期,他认为西方人有一个人的理想模式,我们所有人都为这个理想模式去奋斗,他隐喻一个概念——朝圣者。就像我们中国说的,孔孟是最高典型,是圣人。圣人是最高的人格,是最高的主体。我们每个人都朝圣人去努力,这就可以隐喻为“朝圣者”。但是鲍曼认为,20世纪60年代以后,西方对完美人格的形象已经否定了。认为所有的人不存在任何完美人格的追求,人们没有最高的形式,人也没有最理想的形式。所以他又用了一句话,“后现代社会,人们都是旅游者”。换句话说,人生走到哪儿算到哪儿。旅行者基本的特点是,我今天旅行了,就算这里风光无限好,但是明天我还是要走。后天到别的地方了,又到一个客栈,风光也很好,但是我还得走。其实鲍曼说明,西方社会现在有个问题,是什么?人们找不到理想人的典型。这对艺术的影响特别大,没有完美的艺术典型了,没有最高的人格境界了,那我们艺术追求什么呢?旅行者最典型地说明了,后现代西方社会的人的精神失落了。换句话说,人生是过一天算一天,享受当下。今天旅游到这儿挺好,别管明天到哪儿,明天到哪儿再说,明天到那儿又挺好,但后面还要再走。我们永远是流浪者的角色。
搞文学艺术,特别是搞创作的人应该知道,主体没有了,对文学艺术的打击是十分巨大的。如果主体真的变成流浪者了,我们就没有更好的追求了。我们艺术想追求都追不到了,价值当然失落了。
我分析了三种思潮,下面重点分析前两个思潮。
解构主义思潮。关于解构主义思潮,我特别引了两个著名的思想家。后现代主义最重要的大师几乎都出生在法国,法国当时出现了一批文学艺术家,包括萨特、罗兰·巴特、卡缪,都是非常有影响的作家。而这个时候,很多后现代大师也出现在法国,一个叫德里达,一个叫福柯。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讲话当中有几个词,我先引出来,后面再解读一下。大家会发现,这几个词跟解构主义的关系非常紧密,叫“去思想化、去价值化、去历史化、去主流化”。这当然是逃避理想、责难崇高。习近平总书记用的话叫“调侃崇高、扭曲经典、颠覆历史”。也就是说,我们今天这些文艺思潮的出现,是跟解构主义有关的,而解构主义是一种国际思潮。
解构主义的基本思想是什么?我这个地方提三个人。西方一直很自信它的文化是世界最好的,但是这三个思想家出现以后,让西方人对自己的文化有了动摇。一个叫尼采,在80年代的思潮当中,跟叔本华同时出现的一个人,叫尼采。尼采有句著名的名言,“上帝已经死了,因为我的存在”,一切应该重新估价。尼采是第一次对整个西方的文化进行猛烈地攻击。尼采没有把西方文化的整个大厦轰倒,第二个人很快出场,存在主义哲学大师——海德格尔。海德格尔对整个西方哲学、西方文化进行彻底摧毁的第二个思想家。第三个思想家是德里达,德里达认为整个西方哲学是整个西方文化的基石,而整个西方哲学有明显的弊端,他给它取名叫“逻格斯中心主义”。而德里达告诉大家,逻格斯中心主义是彻底错误的。
下面我把这句话跟大家解读一下,同志们都是搞艺术的,对艺术流派的观点我相信大家都知道,但是它的根源可能不大明白,所以我把德里达的观点稍微跟大家介绍一下。所谓“逻格斯”是什么意思?大家应该这么理解,西方哲学的确是西方文化的基础,而西方哲学有个基础,相信逻格斯。逻格斯有两层含义:第一,逻格斯等于规则。西方人相信世界是有规则的。这跟中国最早的哲学《周易》是不一样的,因为我们认为世界本来是浑沌的,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世界不一定非常明显的有规则。但西方人相信世界一定有规则,不仅有规则,而且能够找到最根本的规则,这个最根本的规则就叫本原。
逻格斯的第二层含义等于理性。西方人认为世界不仅有规则,而且人是可以把握这个规则的。为什么人可以把握这个规则?因为人有理性。这样德里达得出一个结论,西方的哲学就自圆其说了。德里达这个分析还是很到位的,他说西方哲学有一套规则,相当于数学一样,它有一个公理,这个公理是什么?逻格斯。首先相信世界有规则,为什么世界有规则?这是公理。他说,不仅世界有规则,而且人是可以把握这个规则的,因为人有理性。这样西方哲学就自圆其说了。
但是,德里达马上又反驳了,既然世界有规则,既然哲学家们都可以把握这个规则,那为什么不同的哲学家得出的规则的结论不同呢?你说世界有规则,大家都在追这个规则。为什么柏拉图认为世界的规则是理念,泰勒斯认为世界的规则是水,基督教认为世界的规则是上帝,黑格尔认为世界的规则是绝对理念,马克思认为世界的规则是物质?为什么不相同呢?德里达马上得出结论:这一现象证明,要么世界没有规则,要么世界有规则也不可把握。这相当于把整座西方哲学的大厦给推翻了。
因为大家知道,整个西方文化是建立在西方哲学的基础上,西方的哲学是建立在逻格斯中心论的基础之上,如果逻格斯中心主义被推翻了,整个西方哲学就倒了。西方哲学一倒,整个西方文化大厦就会倒。所以,20世纪60年代以后,为什么西方人把目光转向东方?为什么20世纪60年代到八九十年代很多艺术家对中国感兴趣了?就跟后现代有关,因为后现代生生地让西方人认识到,西方的文化不是最优越的,西方的文化有它的缺陷,要弥补这个缺陷。所以很多文学艺术家,包括哲学家,把目光转向了东方,包括中国。并出现另外一个思潮,这是我后面要讲的。
那么,解构主义产生的巨大影响是什么?它告诉你,历史其实没有规律,人生也没有最高境界。换句话说,一切都是假的。举个不太恰当的例子,德里达其实告诉人们,西方的哲学相当于唐吉诃德,首先给自己造个风车,告诉你有人格的最高境界,大家都在后面追。可悲的是什么?绝大多数人根本就没有追上,因为还没有追上人生就已经终结了。追上的人最终发现,这是一场游戏一场梦。所以国内有搞文学的人就得出结论,所谓历史学家,所谓文以载道的文学家,都是大骗子。你看,先给我们确立一个标准,做人要做这样的人。结果我们在背后跟了很长时间,压根没有跟上。有跟上的人告诉我,这是假的。因此,这种思想传到中国以后,很快有人就得出结论:为人都是虚假的,做小人真快活。文载不了道,不要把文学家捧得太高,也不要把我贬得那么低,那都是假的,文学家就是编字码的游戏。只要有人买,这就是最大的收获。难怪八九十年代有作家说我们责难理想、躲避崇高。这就叫“去思想化、去价值化、去主流化”。
我还要讲一个思潮。在解构主义思想影响下,90年代在美国形成了另外一个思潮,叫新历史主义。研究人类历史,叫新历史主义。
这个思潮是受解构主义思想的影响,是在美国形成的,它形成的影响以后更大。它认为历史都是虚构的,为什么说历史都是虚构的?我们要想研究历史是很难的,因为历史转瞬即逝。比如说我今天给大家讲课了,要想再现今天这个场面,除了录像之外,几乎不可能了,转瞬即逝了。你要把几千年的事搞明白,基本不可能。因此,他们认为要想研究历史,只有一种可能,通过历史文献和历史古迹去研究。比如说秦朝不在了,可以研究司马迁的《史记》来恢复历史。但是他马上得出结论,所有的文献都是思想家根据自己的想法去写的。思想家在写历史的时候,肯定把他认为重要的留下,把他认为不重要的去掉。对他有利的留下,对他不利的全部放弃。因此,新历史主义得出结论是什么?思想家写的文献也不可靠。
历史总得有古迹嘛,但是因为历史古迹是残渣碎片,比如秦朝不在了,但是兵马俑还在。现在还有一个观点叫解释学,解释学告诉你,对历史事件、历史古迹既可以向“左”边解读,也可以往“右”边解读。就像打官司一样,为什么这是铁定的事,案子是铁定的案,明摆的事实,很多人还不明白,还要打官司呢?但是,大家要知道,有人打官司水平比较高,就能够把铁定的事实给推翻了。他就是通过辩论,通过解释。所以新历史主义告诉你,同样一个历史事实在那儿,碎片在那儿,古迹在那儿,我既可以向左边解读,也可以向右边解读,因此它也不能代表什么。这样,他们得出结论:其实所谓的历史都是虚构的。
后来就有人讲了,在历史研究当中,只存在骗子和非骗子。骗子一直告诉人们我这个历史是正经的历史,你必须把我这个历史正经当回事去看待,这在新历史主义看来都是大骗子。所以在中国就出现什么?你也解读乾隆,我也解读乾隆。我明确告诉你,我是戏说乾隆,本故事纯属虚构,如有雷同,实属巧合。换句话说,我要对得起良心,我要告诉你是虚构的。你说你是正经介绍乾隆的,他就批这帮人自以为是。在新历史主义思想家看来,这帮人都是大骗子。你见过乾隆吗?你没有见过乾隆怎么知道你写的就是真的乾隆呢?我比你真诚,我首先告诉你我写的不是真的,我根据他编的,我的价值比你明显。因此,在这种情况之下,新历史主义助长了一股戏说风潮。这个就是我们刚才讲的,叫去历史化。
解构主义还有另外一层含义,它导致一个结果:你讲正,我就讲反;你讲美,我一定讲丑。这就形成一个风格了。很多年轻人把解构主义思潮学会了,用于自己的生活。很多文学艺术爱好者也把这个观点用于自己的艺术创作当中。比如,现在有人称你叫天才,你不要太激动。你要知道,他们讲的天才是解构。你以为叫你天才是认为你有才华吗?天才是天生的蠢材,简称天才。上次有个人说不对,他称我是他们的偶像。我说你可能真不知道,因为他年龄比较大,对这个群体思想不大了解,呕吐的对象,简称偶像。他说不大可能,还称我孩子是神童呢。我说那更好理解,神经病儿童,简称神童。
换句话说,解构主义思想最后带来更大的思潮是什么?不仅编造历史,而且是解构阅读。孙悟空不搞对象,非让他搞个对象,而且一下搞俩,取名《大话西游》。后现代对中国文学艺术的影响,特别是对电影的影响,有一个非常明显的标志,就是《大话西游》。在它的思想带动之下,很多年轻作家都会干了,都去解构了。90年代南方有个剧团,居然也敢解构《红岩》,拍部越剧叫《红岩》,最后把江姐和蒲志高讲成是不正当的男女关系。据说看完以后很多人还高兴,因为戏剧最大的特点是出人意料。换句话说,解构《西游》,解解乾隆,那些解解也凑合。你能在公主坟发现一个公主坟,回去写本书叫《还珠格格》,拍部电视剧,我们也可以理解。但是你把《红岩》也解构了,这恐怕问题就很严重了。因为它是非常重要的,而且是近期的红色经典。所以,解构的确对中国文学艺术的作品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去思想化、去价值化、去历史化、去主流化不是没有道理的,它有根源。
第二,后殖民主义。有的同志可能不知道后殖民主义,就知道殖民主义。后殖民主义也是在后现代思想影响之下,在美国等国家形成的一种新思潮。这种新思潮有三个代表人物,其中一个叫赛义德,他有一本书叫《东方学》,核心概念就是东方不是东方。
他说,现在西方国家对东方国家的殖民,既不是经济殖民,也不是军事殖民,也不是像以前那样的一般文化殖民。大家知道,帝国主义、殖民主义者对被殖民地国家的文化殖民,一般都是这样:到了这个国家以后,推广殖民地国家的文化,这叫文化殖民。比如说日本,到了东北以后,去中国化,推广日本文化。这是我们理解的所谓的文化殖民。但是后殖民主义说,现在西方国家的殖民,采取更独特的形式,什么形式?以推广东方文化的方法去殖民东方国家。这个问题恐怕有人听说过,有人没听说过。一般的文化殖民是要推广西方国家的文化,但是后现代殖民是在东方国家推广东方文化。
那么,有人就不理解了,你在东方国家推广东方文化,怎么叫殖民呢?下面一个问题很重要,在东方国家推广殖民者所理解的东方国家的文化。换句话说,他也拍中国,他拍的中国是美国人需要的中国。美国人不需要的中国,他根本不拍。
这个观点有的人不大明白,我举这么一个例子。以城里人跟农村人的关系来解释。前段时间北京流传一句话,说有钱人吃菜,没钱人吃肉。农村老百姓刚好吃菜。那么,这个吃菜跟刚才讲的吃菜有区别吗?很有区别。换句话说,很多人理解农村,是按城市的方法去理解农村的。城市的方法理解农村是什么?到了草原,心旷神怡。农村现在空气非常好,所以把农村夸得非常好。但是事实上,这并不是对农村准确的描述。为什么你这么描述农村?因为你长期生活在城市,你工作繁忙,空气污染比较严重。你到农村一看,比较休闲,空气比较好,所以你认为农村比较好。你这个结论是不是真正代表农村真的很好呢?那并不见得。让你在农村生活半年或者一年,我估计你就受不了了。因为交通不便,晚上可能还没有灯,休闲不便,想出去交个朋友也很不方便。所以今天我们对农村、对草原、对沙漠、对海洋的评价,并不是真正的农村、海洋、草原的性质,是带着我们的需要去评价它的。因为我们今天喜欢海洋,我们今天喜欢草原,所以就认为草原多好。把我们对草原的爱好,加给草原地区的人民。用后殖民主义的观点讲,这就叫后殖民。
西方人发现自己的文化有问题了,后来追求东方文化,最后发现东方有一种文化很重要,武侠。所以就认为中国就是武侠的国家,这就导致另外一个情况,相当多的中国电影,就冲着美国的需要拍中国电影。
如果大家还没有听明白,我再举一个例子。李安,李安应该说水准很高,是我们非常敬佩的一个艺术家。他的《卧虎藏龙》应该说在中国电影界开了一个先河,这也是我们的一个荣耀。李安那部电影拍完以后,我讲过一句话,并不一定正确,我是这么评价李安的电影的:李安的《卧虎藏龙》我给它一个字描述——飘。他在国际上得奖,但是在国内可能反响并不大。有反响也是有炒作,为什么呢?我的理解,这部电影一个字解释——飘。从这个树头飘到这个树头,从那个树头飘到这个树头。但是中国人看完以后并不买他的帐,这叫轻功,但是最高的轻功境界只可意会,不能言传。所以你拍完以后,中国人认为你科技用得比较好,但是并不是最高境界。但是西方人没见过,还能飘,他看完以后是雾里看花,水中望月,最后得出结论,像雾像雨又像风,得奖了。
因此,有一帮电影导演就认准一条:西方人理解的中国,西方人对中国最感兴趣的是什么?武侠。你要想被西方人接受,就拍中国的武侠。所以那段时间出现了很多功夫片。最后好像都没有得到奥斯卡。我不做电影艺术的评价,这些艺术家水准都非常高。我举这个例子证明一个现象。现在我们的电影也好,其他的文学艺术也好,有什么现象?投西方人所好。因为西方人喜欢这样的中国,我们就拍这样的中国。换句话说,退一万步讲,就是你真的得奖了,你在中国有多么高的位置吗?你介绍的中国并不是中国人理解的中国,你介绍的中国人也并不是中国人自身表现的中国人,而是美国人心目当中的中国人。因为美国人希望有这个,我就给你提供这个,这就是典型的后殖民主义文化。
我讲这句话,可能有人还没有完全认识透,也许有人认识透以后,不一定赞同,但是这个现象不仅在中国存在,在其他国家也存在。也就是说,投发达国家的需要,电影、音乐等若干艺术作品,都按西方人的标准来拍,这样刚好符合西方人的价值追求。这样的电影、艺术等,我们给它取名叫后殖民主义。你介绍的是中国,但是你介绍的并不是中国人自身理解的中国。你所介绍的中国,只是投西方人所好的中国。因为西方人喜欢这种东西,你就拍给他看,这就是典型的后殖民主义思潮。因此,这个观点当然就叫去中国化。
去年《辽宁日报》写过一篇文章,出现了一个词,叫“呲必中国”。这篇文章标题是《老师,请不要这样讲中国》。他找了一帮人到很多高校课堂去了解,特别是了解了经济学、法学、政治学、社会学,据说相当多的老师一谈经济学,言必称西方经济学;一谈政治学,言必说西方政治学家怎么说怎么说。学生问他说,那中国怎么样?中国什么都不行。这种现象叫“呲必中国”。这种现象也许在文学艺术当中表现的不是那么明显,后殖民主义再明显,但是有一条,拍的还是中国人,叙述的是中国故事。虽然投西方所好,但是做的事还是中国的。像这样“呲必中国”的人,明显否定中国的一切,认为中国根本不存在什么经济学、政治学、法学,都必须学西方。
第三,消费主义。20世纪以后也出现过一个很重要的思想家,叫鲍德里亚,法国人,他写过一本书,叫《消费社会》。在《消费社会》当中,他讲过这么一个问题,他说20世纪60年代以后,西方已经进入到一个新的社会,叫消费社会。消费社会最大的特点是什么?不是生产引领消费,而是消费引领生产。什么意思?这个时候西方人的家庭需要基本饱和了,比如说冰箱、彩电、洗衣机,我什么都有了,那产品怎么卖出去?产品过剩,卖不出去了。因此,消费社会最大的特点是什么?先调动你的需求,让你有一个需求,促使你再去买东西,这就叫消费社会。
消费社会的特点不是生产了东西才消费,而是首先消费,让你有需求,再去推动生产。有人就问了,我有手机了,你怎么再让我买新手机呢?我已经有了一个冰箱、彩电了,你怎么再让我买新的呢?我已经有电脑了,你怎么再人我买新的呢?这就非常重要,所以消费社会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刺激需求的时候是在需求当中打入文化内涵。什么意思?第二款手机出现以后,会有一些著名的艺术家给它做广告,宣传当中告诉你,用这个手机的人才是时尚、品位的象征。你还用以前那个手机,你就是老土。所以很多人一看,我现在还用这个手机,一定要买个新手机。刚买完,第三批手机出现了,然后又告诉你,真正引领时尚的是这个手机,都iphone6了,你现在玩的还是iphone4,你还不如什么都不带,拿不出手。换句话说,消费社会有个非常大的特点,通过鼓动消费,让你有需求,或者鼓动需求让你去消费。先告诉你双眼皮最美,你做了一个双眼皮,刚做完,又告诉你单眼皮是最美的。最后搞了半天,我们就不知道什么叫真正的美了。
因此,消费社会有个特点,叫制造需求。而且需求是从文化制造的,这个文化制造带有编织的成分。由此,我们得出一个结论:消费主义助长了玄幻文学和穿越文学的产生。消费主义在网络文化当中,特别是在新生代的文化当中,对玄幻文化、穿越文学的影响很大。
三、当前我国文艺创新发展的路向
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在接受“中国能否强大、中国能否对世界构成威胁”采访的时候,是这样回答的,她说:“中国是否强大是能否构成对世界威胁的前提。”那么,中国能不能强大呢?我注意到,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所使用的新思想、新观念、新概念,甚至思维方法,都是西方的,连理论研究都是在西方基础之上进行的,这些结论不是来自于剑桥,就是来自于哈佛。我不否认这些新思想、新概念以及新思维的正确性,但是它是为西方价值观服务的。虽然这个地方没有谈文学艺术,其实意思一样。西方的文学价值理念是为西方服务的。一个只能步他人后尘的国家,能够强大吗?至于对世界的威胁,那更是不可思议。
由此,我们可以这么说,中国文学艺术真的走向世界,必须形成一到自己的新思维、新概念、新理念、新手法。你完全跟在好莱坞、格莱美后面,你永远不会超越它。
对于这个问题,我提出三个观点。
第一,文学艺术真正要做好,首先必须正面表达时代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三个“精”: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和制作精良。我相信,相当多搞文学艺术的非常认同后两个,艺术一定要精湛,制作一定要精良。但是很多人不认同思想精深,认为文学艺术就是为艺术而艺术,艺术跟思想没有关系,我们要去思想化。马克思在《第六届莱茵省议会的辩论》中的一段话:“在宇宙系统中,每一个单独的行星一面自转,同时又围绕太阳运转,同样,在自由的系统中,它的每个领域也是一面自转,同时又围绕自由这一太阳中心运转。”其实他的意思很明白,一个公转,一个自转,艺术有自转规律,说明艺术有自己独特的特性。文革时期的确有问题,把艺术完全当成为政治服务,否定了艺术自身独特的价值,这自然是错的。艺术有一套创作手法,有一套形成规律,这叫艺术的自传。但是艺术离开社会呢?艺术不能离开社会,说明它在一边自转,一边还围绕社会在进行公转。这就证明艺术要完全离开社会,不代表思想,是永远不可能的。
所以,为文艺而文艺,在特定条件下,可能有一定合理性,但文艺毕竟离不开社会,离不开对人性的探讨和价值关怀。所以,我又用了习近平三个词,关键在于“身入、心入、情入”。搞艺术的都应该明白,比如画画,不管画什么,都能够画出伟大的艺术作品。齐白石也好,徐悲鸿也好,都可以画出很高深的艺术作品,关键在你能不能正确理解“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和艺术制作精良”,“但肯寻诗便有诗,灵犀一点是吾师。夕阳芳草寻常物,解用多为绝妙辞”。所以文艺工作者们只要真正把艺术作品拍好、拍精,不管是哪一类的文艺工作者,都能成为大家。关键在于你能否身入、心入、情入,能不能理解公转和自转的关系。自转是提升自身的艺术修养,公转是你一定要为社会服务,能给社会一些启迪。
正视社会问题。艺术来源于生活,也高于生活。它既能够引领生活,当然也要贬斥生活。艺术以美的形式引领生活是正确的,批判生活也是正确的,针砭时弊也是正确的。但是,当前中国有一种现象,把针砭、呲必中国当成重要的价值取向。我们且不说改革开放时期的一些反思文学,当时有当时的背景,但现在也出现了一些文学作品,包括电影、电视,彻底否定中国,揭示的完全是人性的负面因素。
中国有一部电视剧叫《甄嬛传》,在国内影响很好。我认为,它的确是艺术精湛的,也是制作精良的。但是我后来了解了一下,也许我了解的不对。据说这部电视剧是模仿了韩国电视剧《大长今》。《大长今》在中国国内播完以后影响很大。从这两个艺术作品来看,我认为相差并不多,但是它的思想主题恐怕需要探讨。《大长今》的经历跟甄嬛的经历基本相似,但是结局不同。《大长今》基本是以善惩恶,大家都在整她,最后她以善的力量解决了问题。《甄嬛传》看完以后,基本感觉是,本来这个人很善良,最后她比谁都恶,以恶治恶。从艺术作品来看,也许人性有这一面,但是我刚才讲了,由于它的受众很大,所有还应该承担教化的功能。很多人看完以后,包括大学生,真的学会了很多,认为人跟人之间,除了斗争没有和谐。
所以,大家值得反思。韩国的电视剧在中国很有影响。那么,韩国的电影、电视剧为什么在中国很有影响?我记得韩国前总统卢武铉曾经讲过一句话:“2000年或者2500年前,中国文化影响了韩国。最近100年,日本文化影响了韩国。但最近五年,韩国文化深深影响了中国和日本。”为什么韩剧在中国有一定的影响力?从《蓝色生死恋》到《我的野蛮女友》,再到《大长今》《来自星星的你》,为什么这么多年轻人爱看,老同志也爱看?第三个问题就很重要了,文学艺术要触及人们的心灵。
在触及人们的心灵问题当中,韩国电视剧一般是小叙事,不像中国宏大地叙事,它的小叙事都是家庭,但是它弘扬的都是什么?亲情、爱情、友情,家庭作为本位。西方价值观之所以主体解构,是因为西方一直是以个人为核心,彻底以个人为核心必然会精神迷茫。中国想超越主体解构、主体死亡,只有回归家庭、群体。韩国电视剧就是最明显的例子,因为它叙述家庭,跟百姓生活密切相关。而且它表现得更多的是父母应该尊重孩子,孩子应该尊敬父母,兄弟姐妹之间应该有亲情。前段时间有部电视剧叫《琅邪榜》,收视率也很高,我看过一些,它可能也是一种编造,但我印象最深的是,这里面有一种价值,就是友情。
现在的电影、电视几乎都描写爱情,爱情写到一定份上,他觉得已经没法再写了,爱情要再写出花来,只能是同性恋、多性恋、双性恋。《琅邪榜》不管大家怎么评价,但是有一条,它的收视率在那儿,它表现的是亲情、友情。因此,当代中国文学艺术,没有走向主体死亡,传统文化的主体理念可以为我们的艺术走向辉煌奠定基础。
所以,习近平总书记总结的这几个词: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这应该是我们今天文学艺术的主体价值取向,如诸葛亮在《诫子书》中所讲:“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谢谢大家!
责任编辑:叶其英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5/1116/847849.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