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典案例 时政聚焦
对“第二轮下岗潮”应理性看待
2015年11月17日 09:55
【事件介绍】
中国或将迎第二轮下岗潮 网友:找不到工作了!
据中国就业研究所所长曾湘泉在人大老博士论坛称,劳动市场信号已经失真了,统计局公布的登记失业率对于研究者没有用,“那个指标根本没有敏感性”。其表示,由于国企重组等因素影响,要准备迎接第二轮下岗潮。
今年以来,受股市一直不景气,人民币贬值的影响,很多企业倒闭,一些外企撤出中国市场,让很大一部分人失业或下岗。而目前的就业形势也非常严峻,就业难和招工难并存。
一些大学生毕业在找工作时总是觉得找不到满意的工作,一些企业又总觉得岗位根本没人来应聘。而如今据曾湘泉所言,统计局公布的登记失业率根本没有敏感性。更称,由于国企重组等因素影响,要准备迎接第二轮下岗潮。
这一言论立马引起了网友的热议,直呼:“博士都找不到工作啦”、“这是失业,不是下岗,下岗有补贴的”、“国企重组,裁员裁的是谁?”如果真入曾湘泉所言,那么国家确实要对就业政策做出调整了,更要好好研究,如何才能调整好就业形势,做到不浪费人才,减少失业待工的人。
人社部专家:第二轮下岗潮说法无数据支撑
针对社会热切关注的“第二轮下岗潮”问题,人社部劳动科学研究所所长郑东亮、人社部国际劳动保障研究所所长莫荣11月13日接受记者采访表示,目前没有数据支撑“下岗潮”说法。
郑东亮介绍说,三季度末全国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05%,调查失业率为5.2%左右,均保持在较低水平且基本稳定。市场需求方面,三季度市场的求人倍率是1.09,市场岗位需求仍略大于求职人数。“可以说,就业市场还是比较稳定的。”
莫荣表示,所谓的“下岗潮”,如1989年百万民工下广东、90年代中后期国企裁员4000多万人、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1200万农民工返乡,这种量大、问题集中、涉及面大的情况才可称之为“潮”。虽然今年企业减员较往年有所增加,但从数量上远远够不上“潮”。
根据人社部对3.3万家企业的失业动态监测结果看,今年1—9月,监测企业减员人数占员工总数的比重为4.5%,比去年同期增加1.7个百分点。其中,100人以上规模的减员占减员总数的5.5%,1000人以上规模的减员只占0.3%,“可以说,大规模裁员是不存在的。”莫荣说。
从减员原因看,正常解除终止合同占大多数,为81.5%,经济性裁员仅占减员总量的2.6%。“企业减员一般是由于员工退休、合同到期、企业结构调整、企业搬迁及经济性裁员。”莫荣说,前4种行为都是正常的市场行为,最麻烦的是经济性裁员,即企业经营困难导致裁员,但从数据来看比例非常低。
“此外,随着第三产业及新业态的发展,市场的就业吸纳能力越来越强。虽然有些知名企业裁员,但分流都比较平稳,市场能够吸纳,因此没有形成规模失业。”郑东亮说。
但郑东亮同时指出,不能忽视经济下行给就业市场带来的压力。3.3万家企业的失业动态监测结果显示,本轮减员虽然总体平稳可控,但结构性特征显著,主要集中在钢铁、煤炭、化工等化解过剩产能行业,其中采矿、部分制造业减员人数占总数的51.5%,同时东北地区的减员量也比较多,区域不稳定风险正在积聚。
“所以,我们对于目前的状态也不能太盲目乐观,应该看到失业风险正在上升,领取失业保险的人数在增加,劳动关系矛盾也有所上升,相关仲裁案例数量也有增加。”莫荣说。
那么,如何判断就业市场由“安”转“危”呢?“从研究角度看,国际通行做法是将7%的调查失业率作为失业预警红线。”莫荣说。此外,“当相关失业指标短期内出现较大波动,即使其绝对值仍保持在较低水平,也是值得警觉的。”郑东亮补充道。
此外,对于社会关注的隐性失业问题,郑东亮回应道:“隐性失业在一些企业确实存在,但没有数据显示这是一个普遍性现象。”
对“第二轮下岗潮“不必杞人忧天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到来,随着人口红利的消失,很多企业出现了用工荒。这从最近两年各地出现的用工荒就可见一斑。为了应对用工荒,一些地方和企业还都实施了竞争人才,争抢工人的举动。有的给返厂职工行注目礼,有的老板给职工洗脚。虽然,这些事情都有点哗众取宠和极端。但是,这至少说明一个问题,用工荒是实实在在存在。在这种情况下,就得出“第二次下岗潮”的结论也只能算是一家之言。作为一家之言,随便传播也是不妥的。
退一万步说,即使曾湘泉的结论是正确的,中国出现了“第二次下岗潮”,就真的是可怕的吗?这也未必。在第一次下岗大潮来袭的时候,当时很多人是迷茫的,甚至是泪眼婆娑。结果怎样?不仅大多数人都成功再就业了,而且市场繁荣起来。在第一次下岗潮的时候,市场的业态还是较小的。以江苏沛县这个县城的情况来说,当时就有一家个体户参与的市场,总共有100多家经营户销售袜子、鞋子、衣服这样的商品。下岗潮来临后,经过阵痛的洗礼,如今已形成了繁荣的私营经济业态。不仅部分下岗工人成了老板,而且让就业岗位更多了。
曾湘泉得出“第二次下岗潮”结论的一个依据是,国企将进行重组。国企重组并不意味着很多人要下岗。重组是为了更好发展,是祛除国企身上的诸多诟病。重组之后的国企只会更精神,更市场,更活力,而不会是更萎靡,更萧条,更赔本。重组之后,国企会焕发新的活力,恰恰是增加就业岗位的途径。企业发展好了,就需要加大生产,加大生产就会创造更多岗位。只不过是形态的变化而已,多劳多得是必然的,能者上庸者下也是必然的。
即使,国企重组真的需要有人下岗,那也不过是理智的回归。眼下,国家正在打造“互联网+”的时代,正在鼓励全民创业,出台了很多利好政策。从国企下岗了,就真的是人生的黑色泥潭?或许这才是死去活来的春天。当然,还有一些私人企业也在变革,这也是发展的必须。什么企业都不能躺在传统思维中睡大觉,变革和重新洗牌之后,犹如脱胎换骨,是新力量汇聚的时候。即使真有“第二轮下岗潮”,其实也不必杞人忧天,只不过是从头再来的新生而已。
【启示与思考】
第二轮下岗潮“即将来临”的言论还是在媒体上持续发酵。不过需要指出的是,这种说法既缺乏理性判断,也非事实情况。有关第二轮“下岗潮”的言论之所以能在网上迅速传播,一个很重要的理由就是正在大刀阔斧进行的国有企业改革。从统计数据上看,当前我国国有企业的效益确实有些令人担忧。
当前国有企业形势与1998年开始的国有企业改革三年攻坚脱困的背景有很大不同。一方面,经过上次国企改革,如今国有企业数量已有很大缩减,相应地在国企就业的职工数量也下降不少。2000年在国有城镇单位的就业人数有8100多万,占当年全部城镇就业人员总数的35%;到2014年,国有城镇单位就业人数已经下降到6312万人,占比只有16%左右,占比还不足2000年的一半。另一方面,目前国企的利润增速虽然大幅下滑,但1-9月份国有控股企业实现利润总额仍达8339.6亿元,比当年出现整体亏损的状况要好得多。
更重要的是,目前正在进行的国企改革,无论是改革目标,还是方式方法都与上次大相径庭。上一次改革是为解决国企在国民经济中数量过多、设备技术落后、人员效率低下的问题,不得不采取的“断臂求生”做法,大量裁撤冗员实属无奈。但现在国企改革目标则有本质变化,按照今年8月《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此次改革目标是“到2020年,在国有企业改革首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决定性成果,形成更加符合我国基本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现代企业制度、市场化经营机制”等,方法包括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制改革、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等。这与简单的“减员增效”做法有本质不同。
从我国当前的就业形势来看,也似乎看不出要出现“下岗潮”的趋势。尽管我国的经济增速有所放缓,但劳动力市场依然保持了基本稳定。即使是用国际上通行的指标来衡量,我国的调查失业率也只有5%左右。此外,第三产业的就业吸纳能力有了很大提高,其中特别是网络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大量新的就业岗位,创新了就业形态,也成为吸纳新增就业的巨大“蓄水池”。据测算,目前我国GDP每增长1个百分点所能拉动的就业人数,已经从上世纪90年代的120万人提高到150万人。以较低的增长获取更多的就业,经济结构的升级和优化功不可没。
当然,没有“下岗潮”并不意味着当前和未来没有就业压力。事实上,我国的结构性就业矛盾依然十分突出。只有坚持就业优先战略,牢牢把握住“就业是民生之本”这一基本要务,就能有效避免“下岗潮”的到来,劳动者的就业质量也会有更大的提高。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佘小莉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5/1117/847923.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