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典案例 网络纵横
大学生网贷消费 别为赶潮流毁了信誉
2015年11月17日 10:43
【事件介绍】
大学生双11网贷消费引质疑 每月几乎用光生活费
双11是网购一族的狂欢日。网购大军中,大学生是强大的一支。记者近日采访了多所在京高校学生发现,部分学生为了“任性”血拼,不仅办理了银行信用卡,还在网上注册了各类消费信贷平台账号,有学生每月的生活费几乎都用来还款。虽然网贷消费颇受大学生欢迎,但是这一新生事物也引发诸多质疑。
个案
大学生网贷分期付款每月几乎用光生活费
小贾是某工科学校研三男生,平时喜欢新潮的电子产品。临近毕业的他见各大电商的“降价扫货”广告后,准备在双11再为自己添置一些产品。小贾先后在银行、电商平台、某大学生分期购物商城上都开通了信用卡、个人贷款支付等业务,所有额度加起来有23000元。
“我比较喜欢尝试新事物,但现在没有经济能力购买,通过信用卡、个人贷款支付我就能分期支付,减少经济压力。”这个双11,小贾分期购买了一些电子产品后,他每月需要还款1117元。
但是刷卡“血拼”之后,小贾却犯了愁。因为他每个月能从学校拿到1200元的研究生补贴,基本上只够还网购的分期贷款,温饱的问题让他有点为难,“之前学校给的补贴能够我生活,现在面临着还款,日子真是有点难过。”
在京某高校大一新生小宋,是同学中“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下载了一个APP,动动手指填写姓名、身份证号、学籍号、宿舍等材料后,就能‘任性’地买买买了。”小宋通过某消费金融平台0首付、分12期购买了一台5988元的苹果MacBook Air,分期月供599元,其中包含499元本金和100元服务费。“能解决燃眉之急,但是服务费还是有点高。”小宋说。
记者调查多个大学的在校生发现,像小宋这样选择网络分期购物的同学越来越多,大学生们坦言都是瞄准着双11网购,早早地把平日里心仪的“大件”放到了购物车里,在凌晨“秒单”。记者在小宋使用的平台上看到,双11前这几天,仅购买苹果MacBook Air的订单已累计百余人。
调查
电商网贷额度远高于学生信用卡额度
为什么要使用网贷?多个受访大学生表示,因为喜欢尝试新鲜事物,对于新兴的互联网金融自然也愿意去尝鲜。而更重要的原因是,大学生在分期购物商城上开通个人贷款支付业务较为容易,这使他们“放纵”了自己。比如,有的商城填一下个人信息就能办理分期和贷款,严格一点的提供下身份证和个人照就行。不仅如此,分期网站和电商网贷提供的“分期购物”的形式也更加宽松和多元,网贷额度也远高于学生信用卡额度。
以小贾为例,他在银行办理的信用卡额度是2000元,而在两家电商上开通的个人贷款支付额度分别为5000元、2000元。在两家大学生分期购物网上商城上,他获得的额度达到了8000元、6000元。其中额度最大者,达到了学生信用卡的4倍。
大学生的偿还能力及流动性引质疑
据某研究院今年10月份针对全国5000余名在校大学生的调查,在具备可分期消费选择的前提下,61%的大学生倾向于选择分期付款进行消费。56.8%的大学生都在分期购物商城有过分期消费。此次受访的多位同学也坦言相比传统的信用卡,自己更倾向于互联网金融的网站分期。
一位受访的学生道出了网贷受欢迎的原因:“学生在申请信用卡时因没有收入,各银行审批的额度一般在1000到2000元,一般还要求由家长或监护人作为第二还款人。这个额度同学在购买大件时根本就不够,互联网金融平台给的消费空间要大一些,所以大家常会多‘卡’齐用。”这种情况也意味着,这些大学生每月需在不同平台上还“月供”,受访的同学表示,近千元的还款,就成了“血拼”后的家常便饭。
大学生消费信贷从诞生之日起就备受争议,争论的焦点一是大学生本就不具备还款能力,最终还是要找家长“化缘”。一位在京高校的学生家长就对女儿“透支”网贷消费投反对票:“虽然她想打工还钱,但是万一打工的收入不够还贷,还得‘子债母偿’。况且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说起网贷平台上的虚拟交易,总感觉这里头风险大。”部分家长还对在消费信贷平台上的不良记录是否影响今后的个人信用,也表达了疑虑。
争论的第二个焦点则是大学生流动性较强,容易造成违约后催收困难。一位银行的工作人员表示,大学生没有固定职业及收入,虽说在申办网贷业务时要填写身份证、地址等信息,但是一旦毕业,流动性就很强,一旦违约逾期还款,放贷方就面临着收款的困难。
业内说法
多数大学生对个人信用认知度较低
针对大学生网贷的质疑,记者致电一家电消费信贷平台,该客服表示注册时就要对客户在该平台的消费信誉情况进行严格审核,在面签时调用学生的成绩、表现等相关个人信息作为个人信用的审批标准。
对于逾期还款是否会对今后个人信用留下不良的“案底”,该客服表示,目前暂不纳入央行征信体系,但是相关用户的账户将会被冻结。
该信贷平台客服还表示,也会安排第三方催单人员电话通知欠款本人还款,并将按天计算延期费,逾期客户还要承担着商品原价基础上0.03%日息的延期费。
“日息万分之三,就相当于近11%年息,这其实是一个很高的比例了。如果大学生还不起钱,这笔逾期费又会成为一笔巨款。”某金融投资人士分析。
这位金融人士还表示,与银行信用卡分期类似,每笔网络分期其实也是将利息和手续费含在每月月供之中,其利息和违约“陷阱”也不易让涉世不深的学生发觉。
“银行征信系统已相对完善,互联网信用体系还在探索,未来两者很有可能会打通。多数大学生对个人信用认知度较低,认为互联网信用对未来没有影响是短视的。大学生信贷消费还是要量力而行、货比三家,仔细对比各个平台的贷款金额、利息水平、违约赔偿等再做选择。”理财专家同时提醒大学生,在消费信贷发生后,应按贷款合同要求按时还本付息,维护好自身信用。
大学生网贷须警惕法律风险
个人贷款发放的依据主要是个人资产和信用情况,无论是银行还是网贷服务机构都应该恪守这个国际惯例。稳定良好的资产、没有瑕疵的信用是贷款方规避风险的压仓石。为迎合大学生群体的消费需求,网络购物平台等互联网企业推出网贷服务促进大学生群体的消费。报道显示:有的网贷平台仅需要填一下个人信息就能办理分期和贷款,严格一点的提供下身份证和个人照就行,分期网站和电商网贷提供的“分期购物”形式更加宽松和多元,网贷额度也远高于学生信用卡额度。也就是说,大学生申请网络贷款只需要动动手指,填下个人信息即可,贷款发放方不需要对申请贷款的大学生其资产和信用进行审核。如此,贷款方就是把收回本息的希望完全寄托在对大学生群体素质的信任之上。从国际上的次贷危机和国内银行坏账的诱因来看,凡是抛弃资产和信用依据发放的贷款都蕴含巨大的法律风险。
大学生群体普遍缺乏稳定的经济来源,其个人很难有稳定良好的资产,其个人信用情况尚未经历市场经济的检验也难以判断。因此,不加甄别地向大学生提供高额度贷款的违约风险很高。
如果申请网络贷款的大学生出现根本性违约,贷款发放方就只能通过向法院起诉的方式来挽回损失。对于承办案件的法官而言,即便是寻找违约的大学生都不是易事,因为大多数大学生都会将户口迁到学校的集体户口上,其新身份证上的住址写得普遍不详细,有些就是将学校的地址作为个人住址,面对一些面积上千亩、学生上万人的高校,无论是实地找人还是邮寄送达资料都存在困难。有的大学生毕业之后还会将户口再从学校迁走,原来的住址等信息会发生改变,常用联系方式也会改变,对于这些已经毕业的大学生,找人难、送达难等问题会更加突出。如果找不到违约的大学生,只能采用公告送达、缺席判决等方式处理,不仅时间长、成本高而且常常无财产可供执行,即便执行阶段找到违约大学生,常常是经查询确实无财产可供执行,法院也只能无可奈何。大学生普遍都是具备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成年人,法院不可能执行其父母的财产。
设置超低门槛给大学生群体发放消费贷款,很大程度上是误导了大学生群体的消费观,超前消费、透支消费的理念极不利于大学生群体培养健康消费的价值观。巨大的还贷压力之下,不仅会加重家庭负担,而且会迫使某些大学生误入歧途、荒废学业,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不归之路。从维护金融市场稳定繁荣的角度来看,放弃资产和信用标准的大学生网贷消费现象影响着金融安全,甚至成为引发各种银行坏账、扰乱金融秩序的隐患。笔者认为对于大学生群体的贷款业务必须要严格规范,培养大学生群体正确的消费观念,消除这种超低门槛贷款的法律风险,以此维护金融市场的健康运行。
大学生网贷消费,或存在双重风险
随着大学生网贷消费渐成规模,其与生俱来的风险也日益显露。这种“风险”,表现在两个层面。首先,某些不知节制的大学生,可能就此背上沉重的债务负担,甚至会陷于失信、违约的困境;再者,对于那些野蛮扩张的网贷平台而言,也许会因之大幅拉升坏账率,直至最终造成资金链断裂……其实,倘若参照传统的金融业标准,大学生消费贷款,怎么都算不得是优质业务。但是,互联网金融的崛起,正在颠覆一切。
诚如我们所见,作为新兴事物的互联网金融,尚处于蛮荒发展的原始阶段。名目众多、鱼龙混杂的网贷平台,一方面向着传统金融机构所忽视的领域快速渗透,不遗余力地争取大学生客户,就是最典型的例证;另一方面,不同的网贷平台之间的竞争也异常激烈,为了尽可能扩大市场份额,它们往往会不负责任地拉低审核门槛、扩大贷款额度。凡此种种做法,尽管快速壮大了大学生网贷消费的体量,却也埋下了显而易见的隐患。
现实中,大多数的网贷平台,都缺乏足够的“风险规避”意识和能力。高度线上化的放贷过程,使得针对客户的资质审核、信用评级等等,基本都形同虚设。而另一个亟待正视的问题是,网贷平台并未与央行征信体系对接,不同平台的后台数据记录也相互孤立——这在客观上给一些大学生留下了投机取巧的漏洞,也无形间助涨了其任性妄为的消费习惯。
真相总是令人遗憾,网贷平台和大学生客户,谁也不是谁的天使,反倒可能会成为彼此的噩梦。然而现实的荒诞在于,诸多的网贷平台为了吸引大学生,往往祭出一套鼓动性的“青春劝世说”。诸如“我的未来我做主”、“梦想并非遥不可及”一类的营销说辞,一再撩拨着大学生们的消费冲动。于是,在一片“享受当下”的狂欢盛宴中,原本正常的购买行为,也变得可疑而令人担忧了。
或许,即便是颠覆性的互联网金融,也该遵循传统金融业的某些经典判断吧。对于大学生客户而言,其的确更适合被当成是“潜在优质客户”慢慢培养,而不应被草率地视作现时的算计对象与利润来源。
【启示与思考】
随着社会观念的进步,超前消费等理念逐渐被人们接受。在这样的背景下,面对大学生网贷消费,不少人不仅变得宽容和认可,还认为这种行为有很多优点。比如,增加经济独立能力、培养理性的消费习惯、提高理财能力……看到不少声音在为大学生网贷消费背书。
不否认超前消费理念的合理性,假如自己具备赚钱的能力,适度的超前消费未尝不可,甚至也值得提倡。但作为没有经济来源的在校大学生,网贷消费真的没有那么美好,很多时候,人们认为的那些优点,不过是想当然。
对于学校和家长来说,与其质疑大学生网贷消费,不如加强对大学生的消费道德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的消费观,在消费实践中学会花钱,克服不自量力、盲目追潮、大手大脚、无端浪费等毛病。学校可以开设有关消费和理财的课程,指导学生们合理消费,制定计划,理性支配。老师和家长也要注意言传身教,带头不做“剁手党”,在校园和家庭中营造良好的消费风气,给学生们树立好榜样。
可见,网贷消费对大学生群体来说,多半是看上去很美,适合不适合,还要看自己的经济状况和赚钱的能力。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佘小莉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5/1117/84795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