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经典案例 反腐倡廉

档案局工作人员盗卖字画 怎敢监守自盗?

2015年11月18日 10:42

 

【事件介绍】

山东档案局工作人员嫌岗位没油水 盗卖字画判9年

档案库房管理,在一般人眼中不过是一个与物品打交道的平凡岗位,没有特权,更别谈什么“油水”了。然而,山东省潍坊市档案局原副主任科员王家林,却在这“清水衙门”里找到了发财之道。经查,2011年12月至2014年8月,王家林利用职务之便先后盗卖馆藏真品字画52件、民国版潍县志等县志5套、旧电影海报35幅,涉案金额25.8万元。近日,经山东省潍坊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检察院依法提起公诉,王家林被该区法院以贪污罪判处有期徒刑九年。

特藏室的真品字画被掉包

2014年10月的一天,潍坊市档案局组织库房档案检查。在特藏室,该局管理科科长张俊勇随手抽出一幅名人字画,赫然发现这幅字画竟是随意涂画的涂鸦之作。惊诧之余,他接连查看了十余幅字画,竟然都不是真品。字画被掉包了!检查组一行立即停止检查,封锁现场,并报告局领导。

事发翌日上午,该局召开由全体工作人员参加的紧急会议,研究解决特藏室字画掉包失窃问题。这时候,大家才不约而同地发现,管理科副主任科员王家林不见了。王家林的亲属也到局里反映,家里发现王家林留下的8000元现金和一张写着“最近出门几天,不要找我,勿念”的字条,人已失联。

档案局立即调取了单位监控录像。录像资料显示,事发前几个月中,总有那么几天的傍晚时分,王家林提着行李箱或者旅行包从单位东门匆匆离开。档案局随即报警。经查,潍坊市档案局特藏室内共计44幅字画被掉包。

“清水衙门”让他心理失衡

王家林,1995年入伍,2006年从部队转业。转业以来,王家林一直在潍坊市档案局工作,负责纸质档案的管理,包括档案局特藏室的管理,档案局特藏室内存放的都是较为珍贵的名人字画,钥匙一直由王家林随身携带保管。王家林每天负责日常来馆查阅档案人员的接待工作,虽轻松清闲,却单调而重复。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在这“清水衙门”里打发日子,王家林的心理逐渐失去了平衡。看到昔日的同学、战友或经商,或从政,一个个渐入佳境,有的甚至已经成为公司老总或单位“一把手”,花钱如流水,出入有专车。而自己虽然已近不惑之年,却仍然纠缠在柴米油盐里,开的还是几年前从旧车市场上买来的二手车,这让他时常感到不平和难堪。日子久了,王家林把心思放在了特藏室上。凭借多年的档案管理工作经历,王家林深知,单位对特藏室只是偶尔会组织一次例行检查,走走过场,从未查看过室内藏品。

2011年12月的一个周五下午,等其他同事陆续下班离开后,王家林终于按捺不住内心的冲动,从特藏室最西侧的一个铁皮柜里拿走近代书画名家陈寿荣的画作《聊斋百美》《历代仕女》,近代画家于希宁的画作《写意画花》。第二天一大早,王家林骑电动车赶到齐鲁古玩城,以1.5万元的价格将偷出来的3幅画卖掉,顺手又在古玩城内,花200元钱买来3幅字画,放到原先的铁皮柜内,以假充真。

看到此事一直没人发觉,王家林的盗窃行为开始一发不可收拾。有时,他甚至连买幅假字画的钱都省了,直接凭记忆临摹字画,放回特藏室滥竽充数。2014年10月那次检查时张俊勇发现的那幅涂鸦作品,正是出自王家林之手。

专门建立“字画收购”QQ群

前两次盗卖名人字画虽然波澜不惊,也着实让王家林尝到了鲜,但总在潍坊地界卖画,毕竟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心里总是感觉很不踏实。如何联系上外地的买家,把事情做得更干脆利落?王家林又把目光瞄准了网络。

案发后,据王家林交代,他通过百度搜索“收购字画”,然后根据网页上收购人留下的QQ号码,双方加为好友,借助QQ聊天功能,传输照片,查验字画,并讨价还价,待双方谈妥价钱后再见面成交。用这种方法速度快效率高,可以躲过很多“露脸”的麻烦。卖的次数多了,熟络的QQ买家也多了,依托一以贯之的“良好信誉”,王家林建了一个名为“字画收购”的QQ群,并给自己取了一个“青云居士”的昵称。每当他从特藏室偷出来字画,便在群里发通知,并附加字画的电子照片,招揽顾客。

通过网络交易,王家林将所盗的41幅名人字画卖至外省市。卖画所得的12万余元都被他悉数换成金条,寄存在岳父母家中,并谎称是炒股所得。这种QQ联络卖画的方式,极大地增加了追赃难度。案发至今,公安机关仅追回名人字画7幅、志书4套。经鉴定,已追回的民国书法家郭恩言行书书法轴、民国书法家綦保龄书法四条屏、民国画家辜子超《芦雁图》、民国画家刘介臣扇面、民国画家孙镜宇花卉册页以及高密志等4套志书,经鉴定评估价值人民币10.3万元。

正所谓多行不义必自毙。这个在单位库房中频频偷窃得手、在QQ群里如鱼得水出售名人字画的“青云居士”,没想到一次偶然的检查让他东窗事发。王家林自知法网难逃,彻夜未眠,好不容易挨到天亮,跑到岳父母家中取回寄存的450克金条,给妻子和孩子留下8000元现金和一张留言条后,驾车潜逃。

东躲西藏、纠结挣扎一周后,王家林决定投案自首。潍坊警方在昌乐县乔官镇将王家林抓获归案。

 

档案局工作人员盗卖字画 暴露了什么?

小小的档案库房管理员,由于没有特权没有油水就将罪恶的手伸向了档案馆里的字画,在盗卖时为防止暴露而建立了字画收购的QQ交流群,同时会将假的字画或是自己的涂鸦之作滥竽充数,但这种“监守自盗”的行为整整三年才被发现,是王家林伪装的太好?涂鸦之作太过逼真吗?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正是由于此次检查中管理科科长发现了王家林的涂鸦才使得这次“监守自盗”事件浮出水面。那么很显然,不是伪装太好,就一定存在其他的问题。在材料中我们不难找到答案,王家林在自首后曾说“单位对特藏室只是偶尔会组织一次例行检查,走走过场,从未查看过室内藏品”,这不免让人产生怀疑,例行检查变成了走过场,难怪字画被盗买三年都没有被发现。这无疑暴露了相关单位的不作为。

首先,档案管理局并没有认真例行检查,而是敷衍了事,走过场,致使字画丢失三年之久都未曾被发现,不免存在失职之处;其次,上级监管部门并未对该档案管理局进行严格的监督管理,导致“清水衙门”成了监管的死角。如果档案管理局能够认真例行检查,抑或是上级部门能够认真落实监管,想必也不会造成如此巨大的损失,也不会使得多幅字画至今仍未被追回。

档案局工作人员盗卖字画 家贼难防怎频频上演?

俗话说,家贼难防。指的是隐藏在内部的坏人不容易被其他人发现,更不容易让其他人加以防范。

王家林就是一个“货真价实”的,藏在单位内部的“家贼”。自己身为档案局的工作人员,没有认真履行自己的工作职责,尽到应尽的义务,反而对档案局保管的文物动起了歪脑筋,打起了馊主意,多次利用职务之便,将馆内的文物盗取变卖,牟取暴利。

在一般人眼中,档案局的库房管理是一个与物品打交道的平凡岗位,看上去手中没有特权,更谈不上有什么“油水”可捞,是一个十足的“清水衙门”。

可是,如果“衙门”中的工作人员脑中有“邪念”,心中存“贪欲”,被“贪念”冲昏了头脑,被“利益”蒙蔽了心智,那么就会不顾一切地“将贪腐进行到底”。如此一来,即便是在“清水衙门”里,也难说没有偷油的“老鼠”和“蛀虫”。

其实,无论是“油水衙门”还是“清水衙门”,这并不是问题的关键,关键取决于身在“衙门”中的“官”。如果大家都能够时刻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做到一身廉洁、两袖清风,“心不动于微利之诱,目不眩于五色之惑”,严于律己、严格按照法律和规章制度办事,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干事、清清白白为官,自然能够换来内心的安宁和平安,而这对于一个人来说恰恰是最大的财富。

还有一点值得注意,在此事中档案局的监管失职也需要引起足够重视,若不是档案局组织库房检查,王家林的罪行还不会“东窗事发”。因此,档案局在今后的管理中应该进一步完善相应的安保措施,加大人防和技防联合,建立文物定期抽检工作制度,从源头上减少监管失职的问题,从而杜绝内部人员“监守自盗”的现象发生,为国家免去不必要的损失。同时纪检监察部门要建立起监管的“天罗地网”,为干部树划“红线”,明“底线”,以零容忍的态度,零死角的深度,零界限的力度,将干部监督工作进行到底。

 

【启示与思考】

在老百姓心目中,一般都习惯性地把权力较小、与公共权力交集不大的行政机构称为“清水衙门”。与之相对应的,则是公共权力相对较大、能够调动大量社会资源的“实权部门”。

而这次事件恰恰是发生在人们认为“油水不多”的档案馆,除了基本薪资之外没有什么特殊福利,为求财铤而走险盗卖字画。这是人们理解该问题的既定思路,也是该官员犯罪的直接因素,

从事着档案管理的工作,却盗卖档案局文物,这样的监守自盗行为,只是因为看着身边的朋友、战友发财,而自己所在的部门没“油水”,成功卖出文物换取金钱带来的满足感完全盖过了王家林的责任心和正义感,本来是一份轻松自在的工作,最终却落得锒铛入狱的下场,让人感慨。当王家林开始从事这份工作的时候,就应该知道这是一份什么样的工作,心理就应该做好预期,如何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做出成绩、做出特色,这才是他应该思考的问题,可是他却将自己的眼光锁定在了比他混的好的朋友、战友身上,拿别人的长处来对比自己的短处,严重的心理失衡让王家林走上了犯错误的道路,尝到甜头后一发不可收拾,最终酿成苦果。

当选择了当官的这条路,干部们就要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稳得住心神、经得住考验。面对身边的有钱人,我们要保持心理平衡,知道自己的价值;面对身边巴结奉承的人,我们要坚守自己的道德底线,对事不对人;面对身边的群众,我们要知道,那是自己的衣食父母、是自己的服务对象,必须全心全意对待。只有把自己的定位弄准了,才不会去盲目的羡慕别人、自取烦恼,面对诱惑才不会难以抵抗,最终沦为阶下囚。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5/1118/84816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