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典案例 时政聚焦
破解“垃圾围村”,建设美丽农村
2015年11月19日 10:01
【事件介绍】
我国开治“垃圾围村”
经国务院同意,住房城乡建设部等十部门11月13日联合发文向农村垃圾宣战,这是我国中央政府层面第一个专门针对农村垃圾的文件,打响了五中全会之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攻坚之役。
关于全面推进农村垃圾治理的指导意见,由住建部、中央农办、中央文明办、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环保部、农业部、商务部、全国爱卫办、全国妇联十部门联合起草,由这么多部门联合起草凸显党中央、国务院破解“垃圾围村”问题的决心。
据测算,目前我国农村约有6.5亿常住人口,仅生活垃圾如果按每人每日产生0.5公斤计算,一年可产生约1.1亿吨垃圾,但其中有0.7亿吨未作任何处理。地方重视程度不够、治理方法简单粗放,基层财政负担重等因素导致这一问题迟迟难解决。“垃圾围村”能否突围,记者深入采访追踪。
谁来清理:“保洁员”上岗能否改变乡村陋习?
广西南宁市那陈镇那坛坡村农民李加礼如今有了新头衔——村里首位保洁员。村民把自家垃圾简单分类归集后,他负责二次分类,将有害有毒垃圾分开堆放,累积一定量后转运至乡、县垃圾回收站统一处理。
原先城里常见的保洁员,如今逐渐出现在各地农村,这正是十部门开出的治理农村垃圾首剂药方——建立村庄保洁制度,尽快建立稳定的村庄保洁队伍。
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总工徐海云说,农村设保洁员,有钱的村庄可以聘请专业保洁公司“入村”,没钱的村庄可以付费给村民当保洁员,更穷的村子也可以设公益岗位村民轮流值日。最关键的还是要倡导改变乡村生活陋习。
如何治理:上亿吨农村垃圾能否消化掉?
要因地制宜建立“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模式——十部门提出了就地减量、就近处理的模式。
徐海云建议,中国农村千差万别,不能“一刀切”推行一个模式,特别是一些县域面积大、经济欠发达的县市,不能超越经济发展阶段,盲目推行全收全运集中处理。如四川、广西等地,适合推行源头分类减量、适度集中处理模式。
据测算,目前我国全部人口按一天产生一百万吨垃圾计算,其中50万吨出自城市,20万吨出自县城,剩下30万吨出自农村。“在很多城市垃圾处理设施已超负荷运行的情况下,农村垃圾的涌入是对我国垃圾处理能力新的挑战。”
谁来买单:如何防止治理“一阵风”?
农村垃圾治理绕不开“钱”的话题。“经费严重匮乏是很多地方治理农村垃圾迟迟不见行动的重要原因,同样钱的问题也关系着这场行动能否长久下去,会不会成为‘一阵风’?”徐海云说。
十部门意见中,最受关注的就是明确了治理费用从哪里来。
住建部村镇司副司长王旭东介绍,主要渠道是各级政府投资,另一个渠道是鼓励村集体出资和村民缴费,还有一个渠道是鼓励引入社会资本,“引导村民和村集体出资出力,不得强制或变相摊派,增加农民负担”。
不让“垃圾围村”成环境治理短板
我国目前农村环境污染问题已十分严重。垃圾围路围河,田地污水横流,村庄臭气熏天,饭桌苍蝇飞舞,垃圾多样化、集中化、露天化现象日益突出。据统计,我国农村每天每人产生的生活垃圾量为0.86公斤,全国农村每年的生活垃圾量接近3亿吨。“垃圾围村”,已成为农村美丽家园建设的短板。
没有美丽乡村,就必然没有美丽中国。有识之士早就发出警告:“如果今天我们没有合理地对待垃圾处理,明天,我们就将成为站在垃圾上的民族”。“垃圾围村”,不仅损害着农村人的健康,也在影响着城里人的“菜篮子”、“米袋子”和“水缸子”的安全,最终将无人能够幸免。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周宏春说:“农村环境一旦破坏,再恢复会很难;农村的美一旦消逝,人们的乡愁也将无处寄托”。围村的垃圾,既有来自农业生产方面的污染,也有来自城市和工业的污染。推根究源,部分人随处乱倒、随手乱扔、随意排放的不良习惯,农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长期存在欠账,农村环境卫生管理与监测体系处于空白,无不是肇祸之因。
“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破解“垃圾围村”的治理难题,一是加大农村环境保护力度,政府要主动履责,做好监督管理、资金投入以及宣传动员工作,并用政策鼓励企业积极参与;二是按“谁造成,谁负责”、“谁受益,谁负担”的原则,对农村垃圾分类回收、并进行集中无害化处理;三是改变观念、养成习惯,广大农民也要增强环保意识、改变农村生活习惯,主动投入治污行动之中。
让乡村重归山清水秀,关乎群众生活质量的提高,政府、社会和个人都要做出艰苦努力、并付出可能的代价,决不能让“垃圾围村”成为难愈的“牛皮癣”。
转变治理方式告别“垃圾围村”
如果说工业化背景下的农村环境问题,更多体现为一种结构性的发展矛盾,并非政府、社会、个体中的任何一方能够单独破解,那么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理则属于中观层面的历史欠账,是地方政府稍微改变治理方式、“跳一跳”便可摘到的“桃子”。
继“垃圾围城”之后,“垃圾围村”成为环境危机正在蔓延的现实注脚。无论是新农村建设,还是美丽乡村战略,均将“村容整洁”作为乡村社会提质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目标。长期以来,一方面伴随经济社会发展,农村生活垃圾数量成倍增长,有毒有害、难以降解的垃圾种类比例不断上升,另一方面农村垃圾收运处理体制、设施建设严重滞后,一些地方甚至在这方面完全处于空白状态——如此“一快一慢”中,管理短板下的“脏乱差”问题不断侵蚀着青山绿水的生态优势,乡村社会的“形象分”一再下滑。于是,“垃圾基本靠风刮,污水基本靠蒸发”的“处理”方式,成了无奈的自嘲。
现代农村面临着两方面的环境压力。一是城镇化、工业化所带来的——工厂向农村转移,固然在吸纳就业和拉动相关配套产业特别是服务业上,为一部分地区的发展装上强的引擎,但也犹如一柄双刃剑直插乡村社会软肋。与之如影相随的环境污染令田园牧歌戛然而止,发展代价被转嫁到农民头上。如果说工业化背景下的农村环境问题,更多体现为一种结构性的发展矛盾,并非政府、社会、个体中的任何一方能够单独破解,那么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理则属于中观层面的历史欠账,是地方政府稍微改变治理方式、“跳一跳”便可摘到的“桃子”。当“白色污染”蔓延农村,自生自灭、落叶归根式的垃圾处理方式便逐渐走向终结。垃圾无害化处理需要的不仅是技术和设备,更有一套统一、完整、严密和有效的垃圾收运体系。然而,由于长期的城乡二元分治,农村生活垃圾处理长期被作为村集体公共事务的一部分,主要由村民自治组织来负责实施。且不说这样的方式容易引发各自为战的弊端,即便垃圾处理的城乡之别得到默认,对不少在“空心化”困境中挣扎的村庄来说,脆弱的自治机制也难以担当如此重任。相关部门应加大政策统筹力度,把农村垃圾收运处理体系建设这把火烧得更旺一些。
保护民众的居住生产环境,不仅要考验地方政府的行政智慧,更考验政府领导的长期发展眼光。回到“食物链”的原点,生态系统中贮存于有机物中的能量在生态系统中层层传导为例,只有解决好乡村治理问题,才能激活农村发展活力,才能重新唤醒美丽乡村的记忆,成就一个地方的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环境清明,让农村和城市在环境保护上取得双赢,不仅利国利民,更惠及我们的子孙后代。
【启示与思考】
农村垃圾日积月累,危害不小,这些残留物质不但会渗入地下,污染水源,还会破坏土壤腐解能力,改变土壤性质结构,影响作物生长,导致粮食减产。此外,由此带来的恶臭气味以及病原微生物,会造成传播疾病的隐患,影响百姓身体健康。所以在对垃圾源头分类后,要采取科学合理的处置方式,除了要转变治理方式之外,还必须将有机垃圾集中堆放发酵,用作肥料还田;将有害垃圾作专业处理;将可回收垃圾作为废品清卖;将建筑垃圾用作填路造地,这样不但可以大幅减少垃圾总量,还能通过综合利用变废为宝。
鉴于生活垃圾减量、分类、无害处理是世界难题,要在农村全面迅速推广,难度很大,所以垃圾处理要要把握好以下三个原则:
一是坚持循序渐进原则。细化垃圾分类若有难度,可先从简单分类开始,如塑料瓶、易拉罐、硬纸板这些可以卖掉增加群众收入的废弃物品,不要当作垃圾处理,这其实也是一种分类。垃圾分类即使搞不清,垃圾袋装化、定点定时投放、定时清运以及给垃圾袋编码印上‘身份证’这些工作是完全可以做到的。从简单的开始,一步一步学,先保证面上清洁,再考虑减量化、资源化,这是比较符合当前实际的。
二是选准推广范围原则。村级班子战斗力不强、对日常卫生保洁不够重视的农村,要推一推动一动;对于日常卫生状况良好、农民卫生习惯良好、在生活垃圾无害处理上有清醒认识和积极愿望的农村,要优先选择推行,建议找基本情况较好、每年有分红的农村开展试点,计分激励、检查记分奖励制度对干部群众有一定制约作用,开展试点或许比较顺利。
三是坚持群众主体原则。要最大限度地组织群众、发动群众,真正把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挖掘出来,这不是件容易的工作,但只要去做,一定是有成效的,关键在于我们的干部愿不愿意扑下身子去做,去接广大群众的‘地气’。在做好宣传教育的同时,要让广大群众在活动普遍得到实惠。只有这样,才能得到群众的欢迎和支持,农村生活垃圾减量、分类、无害处理才能有效、持久、深入开展下去。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佘小莉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5/1119/848404.shtml